-
抗PD-1/PD-L1免疫疗法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疗法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抗PD-1/PD-L1免疫疗法(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调强放疗(IMRT)+TP(紫杉醇+卡铂)化疗]治疗的LACC患者5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51例LACC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增殖凋亡指标[存活素(Survivin)、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细胞凋亡促进物质(Bax)]、PD-1/PD-L1[可溶性PD-L1(sPD-L1)、CD4 + T细胞表面PD-1表达(PD-1 CD4 + T细胞)、CD8 + T细胞表面PD-1表达(PD-1 CD8 + T细胞)及CD14 +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PD-L1 CD14 +单核细胞)]、安全性及1年内生存率。 结果:(1)疾病控制及安全性:观察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39%(41/51)、92.16%(47/51),高于对照组的39.22%(20/51)、70.59%(36/51)(均 P<0.05),但组间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肿瘤标志物及增殖凋亡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SCCAg、CYFRA21-1、CEA、CA125水平及Survivin、Bcl-2水平均显著降低,Caspase-3、Bax水平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3)PD-1/PD-L1:治疗后,观察组sPD-L1、PD-1 CD4 + T细胞、PD-1 CD8 + T细胞、PD-L1 CD14 +单核细胞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sPD-L1、PD-1 CD4 + T细胞、PD-1 CD8 + T细胞、PD-L1 CD14 +单核细胞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4)生存情况:观察组1年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抗PD-1/PD-L1免疫疗法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LACC临床效果显著,可通过调控肿瘤标志物、增殖凋亡指标及PD-1/PD-L1表达来有效抑制病情进展,且不增加治疗风险,对提升患者生存率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溶性PD-1/PD-L1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免疫疗法的诞生为晚期HCC患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在各种免疫治疗方法当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成为近期研究热点,PD-1/PD-L1信号通路降低了免疫应答中的效应T细胞活性从而发生肿瘤免疫逃逸,其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1;S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SPD-L1)也增加了PD-1/PD-L1信号通路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及多样性,本文就SPD-1/ SPD-L1在HCC中的研究作系统性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PD-1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sPD-1)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动态变化,探索sPD-1与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的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入住ICU的普通术后患者为非脓毒症组,并纳入年龄、性别与其他三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患者入ICU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外周血sPD-1、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比较各组sPD-1及各项免疫指标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健康对照组和非脓毒症组仅取入组当日血标本。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0例,年龄(58.36±17.46)岁,男性58例,女性32例。其中脓毒症29例,脓毒症休克31例,非脓毒症15例,另招募志愿者1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组患者28 d病死率为28.3%。患者入ICU第1天,sPD-1水平(pg/mL)脓毒症休克组和脓毒症组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512.64(216.85, 1 039.41) vs. 261.90(191.96, 421.99) vs. 191.56(151.26, 232.66) vs. 200.51(162.14, 241.26),均 P<0.05],脓毒症休克组sPD-1高于脓毒症组,且一周内持续处于高水平(均 P<0.05)。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组淋巴细胞计数第1天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非脓毒症组(均 P<0.05),且脓毒症休克组淋巴细胞计数减低持续至第7天(均 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总T淋巴细胞,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非脓毒症组(均 P<0.05),而总B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脓毒症休克组第7天CD8 +T淋巴细胞仍显著低于脓毒症组[(18.36±2.23)% vs. (28.28±2.97)%, 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非脓毒症组(均 P<0.05),第7天恢复。ROC曲线分析评估sPD-1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第7天的sPD-1对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28 d预后有预测价值,最佳截断值为286.52 pg/mL,其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56.25%。 结论: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即出现免疫抑制,脓毒症休克患者免疫抑制时间长,早期以体液免疫抑制为主,后期以细胞免疫抑制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扶正方药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免疫检查点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扶正方药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免疫检查点表达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情况将211例三线及以上晚期NSCLC患者分为暴露组(106例)、非暴露组(105例),非暴露组给予标准西医治疗方案,暴露组在标准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扶正方药.观察无进展生存期(PFS),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临床因素及预后指标进行Cox多因素分析;治疗4个周期后计算疾病控制率,比较生活质量量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量表(QLQ-C30)、肺癌特异性量表(QLQ-LC13)]评分、血清可溶性免疫检查点[包括可溶性CD137(sCD137)、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sPD-L1)、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2(sPD-L2)、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1(sPD-1)、可溶性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蛋白(sLAG-3)、可溶性半乳糖凝集素-9(sGal-9)等]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暴露组脱落2例、非暴露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试验者208例,暴露组、非暴露组各104例.②暴露组、非暴露组的中位PFS分别为7.5个月、6.3个月,暴露组PFS长于非暴露组(x2=4.656,P<0.05);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组PFS缩短的风险降低了22.8%.③暴露组、非暴露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5.6%、79.8%;两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暴露组QLQ-C30量表中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总健康状况、疲倦、疼痛、气促、失眠、食欲、便秘、腹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LQ-LC13量表中气促、咳嗽、口腔溃疡、其他部位痛评分降低(P<0.05);非暴露组QLQ-C30量表中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疼痛、气促、便秘、腹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LQ-LC13量表中气促、咳嗽评分降低(P<0.05),其他部位痛评分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QLQ-C30量表中躯体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疼痛、气促、食欲、便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LQ-LC13量表中气促、咳嗽、口腔溃疡及其他部位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暴露组血清sPD-L1、sPD-L2水平降低,sPD-1、sGal-9水平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sCD137、sPD-L1、sPD-L2、sLAG-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相比,加用扶正方药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NSCLC患者具有延长PFS、改善生活质量、调节免疫微环境等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sPD-L1、sB7-H3、sB7-H4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探讨可溶性共刺激分子[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 1(sPD-L1)、可溶性B7 同源体 3(sB7-H3)、可溶性B7 同源体 4(sB7-H4)]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 68 例结直肠癌组血清 sPD-L1、sB7-H3、sB7-H4 表达水平,并与良性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与患者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 sB7-H3 表达水平为(9.128±0.509)ng/mL,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 sB7-H3 表达水平分别为(7.029±0.293)、(6.701±0.37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 sB7-H3 曲线下面积为 0.6805(95%CI:0.5848~0.7761),P=0.0010.与肿瘤最大径<5 cm、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肿瘤最大径≥5 cm、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 sB7-H3 表达水平显著增高.sB7-H4 水平则与患者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372、0.0078);与 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sB7-H4 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 sB7-H3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结直肠癌疾病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患者血清 sB7-H3 与sB7-H4 水平与患者的TNM分期及是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可作为结直肠癌进展与预后判断的潜在分子标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出现自身组织受到攻击损害的一类疾病,这种现象主要是由T细胞活化引起,同时其他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也参与了疾病的进程.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D-1)是一种负性共刺激分子,由2号染色体上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编码而来,分子量为50~55 kDa的跨膜蛋白,是从凋亡细胞中利用消减法分离出的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新成员.它与诱导性共刺激分子、CD28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都隶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PD-1有2个配体: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配体1(PD-L1)、PD-L2,通过与其配体相结合来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在维持机体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PD-1具有2种表达形式,膜结合型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其中膜型PD-1通过直接与配体结合介导信号通路发挥负向免疫调节作用;可溶性PD-1则具有与PD-Ls结合的功能,阻断膜型PD-1与PD-Ls结合,干扰PD-1/PD-Ls介导的T细胞增殖抑制功能.近年来,抗PD-1抗体在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中表现出卓越的疗效,同时也观察到这类患者出现关节炎、肌痛、继发性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风湿性并发症的表现.伴随PD-1基因缺陷小鼠模型建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PD-1信号通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本文就PD-1及其配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总结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circBIRC6通过miR-944/CD44轴促进PD-L1介导的非小细胞肺癌免疫逃逸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观察环状RNA(circRNA)BIRC6(circBIRC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NSCLC细胞系(H1975、HCC827、H1650、H1299和A549)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系(BEAS-2B),qRT-PCR检测检测circBIRC6、miR-944和分化簇44(CD44)、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取A549细胞,分为正常对照(NC)组、si-NC组、si-circBIRC6组、si-circBIRC6+anti-NC组、si-circBIRC6+anti-miR-944组.转染48h后,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ircBIRC6、miR-944和CD44、PD-L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将A549细胞与CD8+T细胞共培养,台盼蓝染色测定共培养系统中CD8+T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系统中CD8+T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共培养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PD-L1(sPD-L1)、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颗粒酶B和穿孔素水平,验证敲低circBIRC6在NSCLC免疫逃逸中的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DLRA)、RNA免疫沉淀(RIP)和RNA pull-down实验验证A549细胞中circBIRC6、miR-944和CD44的调控机制.结果:circBIRC6和CD44、PD-L1在NSCLC中呈高表达,miR-944呈低表达.敲低circBIRC6(0.36±0.05比1.01±0.12)可上调miR-944(3.45±0.38比0.99±0.10),抑制CD44 mRNA(0.39±0.05比1.00±0.10)、CD44蛋白(0.25±0.05比0.64±0.07)和PD-L1 mRNA(0.31±0.04比1.00±0.13)、PD-L1蛋白(0.17±0.03比0.52±0.06)表达,降低A549细胞增殖活力和迁移、侵袭能力(均P<0.05).在共培养系统中,敲低circBIRC6的A549细胞可激活CD8+T细胞[(68.35±7.20)%比(35.82±4.14)%],抑制CD8+T细胞凋亡[(23.85±3.76)%比(56.01±6.22)%],降低sPD-L1水平,增加IFN-γ、TNF-α、颗粒酶B和穿孔素水平(均P<0.05).下调miR-944可减弱circBIRC6敲低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CD8+T细胞活化的影响.DLRA、RIP和RNA pull-down实验证实circBIRC6可以靶向并结合A549细胞中的miR-944,且CD44是miR-944的靶标.结论:敲低A549细胞中的circBIRC6可通过下调PD-L1的表达和分泌,激活肿瘤微环境中的CD8+T细胞,进而抑制NSCLC的免疫逃逸;其分子机制可能与miR-944/CD44轴对PD-L1的调控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皮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伴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CD14、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R)伴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疗效.方法 选择于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AR伴CVA患儿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SCIT,共治疗3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新增致敏原例数和发展为典型哮喘例数;比较两组症状评分、肺功能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新增致敏原例数和发展为典型哮喘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鼻炎症状评分、咳嗽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血清CD14、白细胞介素3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CIT可改善症状积分和肺功能,调节Thl/Th2免疫失衡,改善血清CD14、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水平,治疗儿童AR伴CAV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