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可溶性B7同源体5和三叶因子2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程度和死亡风险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可溶性B7同源体5(sB7-H5)和三叶因子2(TFF2)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程度和死亡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襄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AP患者328例(AP组),其中轻症AP(MAP)124例,中度重症AP(MSAP)106例,重症AP(SAP)98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sPD-1、sB7-H5和TFF2水平,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AP患者随访90 d,生存284例,死亡44例;比较两者的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sPD-1、sB7-H5和TFF2等。采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PD-1、sB7-H5和TFF2预测AP患者死亡的效能。结果:AP组sPD-1、sB7-H5和TFF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7.99 ± 17.81)ng/L比(50.20 ± 10.81)ng/L、(2.69 ± 0.72)μg/L比(1.40 ± 0.35)μg/L和(569.97 ± 38.91)μg/L比(94.59 ± 11.9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MSAP和SAP患者淀粉酶、sPD-1、sB7-H5和TFF2明显高于MAP患者[(639.36 ± 91.67)和(835.24 ± 109.30)U/L比(575.24 ± 89.78)U/L、(180.13 ± 20.61)和(221.17 ± 15.70)ng/L比(142.03 ± 16.76)ng/L、(2.85 ± 0.74)和(3.34 ± 0.82)μg/L比(2.05 ± 0.52)μg/L、(539.66 ± 36.58)和(763.55 ± 40.08)μg/L比(442.90 ± 35.79)μg/L],SAP患者明显高于MSAP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P患者sPD-1与sB7-H5、TFF2呈正相关( r = 0.552和0.641, P<0.01),sB7-H5与TFF2呈正相关( r = 0.610, P<0.01)。死亡患者淀粉酶、CRP、PCT、APACHE Ⅱ、SOFA、MCTSI、sPD-1、sB7-H5和TFF2明显高于生存患者[(1 098 ± 105)U/L比(641 ± 93)U/L、(235.60 ± 40.17)mg/L比(118.04 ± 32.90)mg/L、(4.32 ± 0.52)μg/L比(3.14 ± 0.44)μg/L、(19.39 ± 3.14)分比(11.18 ± 2.53)分、(12.13 ± 2.78)分比(7.40 ± 2.15)分、(7.12 ± 1.73)分比(4.31 ± 1.52)分、(222.23 ± 22.30)ng/L比(171.14 ± 18.50)ng/L、(3.37 ± 0.89)μg/L比(2.59 ± 0.59)μg/L和(629.27 ± 39.63)μg/L比(560.78 ± 30.4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PCT、APACHE Ⅱ、SOFA、sPD-1、sB7-H5和TFF2是影响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1.339、1.416、1.285、1.327、1.092、1.171和1.080,95% CI 1.145~1.566、1.146~1.751、1.132~1.460、1.150~1.531、1.024~1.164、1.072~1.280和1.031~1.131,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PD-1、sB7-H5、TFF2联合检测预测AP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sPD-1、sB7-H5和TFF2单独检测(0.870比0.771、0.734和0.685)。 结论:AP患者血清sPD-1、sB7-H5和TFF2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患者病情程度有关,三者联合检测能够辅助评估AP患者的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PD-1/PD-L1免疫疗法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疗法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抗PD-1/PD-L1免疫疗法(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调强放疗(IMRT)+TP(紫杉醇+卡铂)化疗]治疗的LACC患者5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51例LACC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增殖凋亡指标[存活素(Survivin)、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细胞凋亡促进物质(Bax)]、PD-1/PD-L1[可溶性PD-L1(sPD-L1)、CD4 + T细胞表面PD-1表达(PD-1 CD4 + T细胞)、CD8 + T细胞表面PD-1表达(PD-1 CD8 + T细胞)及CD14 +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PD-L1 CD14 +单核细胞)]、安全性及1年内生存率。 结果:(1)疾病控制及安全性:观察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39%(41/51)、92.16%(47/51),高于对照组的39.22%(20/51)、70.59%(36/51)(均 P<0.05),但组间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肿瘤标志物及增殖凋亡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SCCAg、CYFRA21-1、CEA、CA125水平及Survivin、Bcl-2水平均显著降低,Caspase-3、Bax水平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3)PD-1/PD-L1:治疗后,观察组sPD-L1、PD-1 CD4 + T细胞、PD-1 CD8 + T细胞、PD-L1 CD14 +单核细胞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sPD-L1、PD-1 CD4 + T细胞、PD-1 CD8 + T细胞、PD-L1 CD14 +单核细胞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4)生存情况:观察组1年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抗PD-1/PD-L1免疫疗法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LACC临床效果显著,可通过调控肿瘤标志物、增殖凋亡指标及PD-1/PD-L1表达来有效抑制病情进展,且不增加治疗风险,对提升患者生存率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溶性PD-1/PD-L1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免疫疗法的诞生为晚期HCC患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在各种免疫治疗方法当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成为近期研究热点,PD-1/PD-L1信号通路降低了免疫应答中的效应T细胞活性从而发生肿瘤免疫逃逸,其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1;S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SPD-L1)也增加了PD-1/PD-L1信号通路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及多样性,本文就SPD-1/ SPD-L1在HCC中的研究作系统性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PD-1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sPD-1)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动态变化,探索sPD-1与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的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入住ICU的普通术后患者为非脓毒症组,并纳入年龄、性别与其他三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患者入ICU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外周血sPD-1、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比较各组sPD-1及各项免疫指标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健康对照组和非脓毒症组仅取入组当日血标本。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0例,年龄(58.36±17.46)岁,男性58例,女性32例。其中脓毒症29例,脓毒症休克31例,非脓毒症15例,另招募志愿者1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组患者28 d病死率为28.3%。患者入ICU第1天,sPD-1水平(pg/mL)脓毒症休克组和脓毒症组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512.64(216.85, 1 039.41) vs. 261.90(191.96, 421.99) vs. 191.56(151.26, 232.66) vs. 200.51(162.14, 241.26),均 P<0.05],脓毒症休克组sPD-1高于脓毒症组,且一周内持续处于高水平(均 P<0.05)。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组淋巴细胞计数第1天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非脓毒症组(均 P<0.05),且脓毒症休克组淋巴细胞计数减低持续至第7天(均 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总T淋巴细胞,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非脓毒症组(均 P<0.05),而总B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脓毒症休克组第7天CD8 +T淋巴细胞仍显著低于脓毒症组[(18.36±2.23)% vs. (28.28±2.97)%, 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非脓毒症组(均 P<0.05),第7天恢复。ROC曲线分析评估sPD-1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第7天的sPD-1对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28 d预后有预测价值,最佳截断值为286.52 pg/mL,其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56.25%。 结论: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即出现免疫抑制,脓毒症休克患者免疫抑制时间长,早期以体液免疫抑制为主,后期以细胞免疫抑制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扶正方药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免疫检查点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扶正方药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免疫检查点表达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情况将211例三线及以上晚期NSCLC患者分为暴露组(106例)、非暴露组(105例),非暴露组给予标准西医治疗方案,暴露组在标准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扶正方药.观察无进展生存期(PFS),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临床因素及预后指标进行Cox多因素分析;治疗4个周期后计算疾病控制率,比较生活质量量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量表(QLQ-C30)、肺癌特异性量表(QLQ-LC13)]评分、血清可溶性免疫检查点[包括可溶性CD137(sCD137)、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sPD-L1)、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2(sPD-L2)、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1(sPD-1)、可溶性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蛋白(sLAG-3)、可溶性半乳糖凝集素-9(sGal-9)等]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暴露组脱落2例、非暴露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试验者208例,暴露组、非暴露组各104例.②暴露组、非暴露组的中位PFS分别为7.5个月、6.3个月,暴露组PFS长于非暴露组(x2=4.656,P<0.05);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组PFS缩短的风险降低了22.8%.③暴露组、非暴露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5.6%、79.8%;两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暴露组QLQ-C30量表中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总健康状况、疲倦、疼痛、气促、失眠、食欲、便秘、腹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LQ-LC13量表中气促、咳嗽、口腔溃疡、其他部位痛评分降低(P<0.05);非暴露组QLQ-C30量表中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疼痛、气促、便秘、腹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LQ-LC13量表中气促、咳嗽评分降低(P<0.05),其他部位痛评分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QLQ-C30量表中躯体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疼痛、气促、食欲、便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LQ-LC13量表中气促、咳嗽、口腔溃疡及其他部位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暴露组血清sPD-L1、sPD-L2水平降低,sPD-1、sGal-9水平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sCD137、sPD-L1、sPD-L2、sLAG-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相比,加用扶正方药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NSCLC患者具有延长PFS、改善生活质量、调节免疫微环境等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可溶性CD83促进耐受性DCs和Treg细胞增殖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索可溶性CD83(sCD83)发挥免疫抑制活性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离6~8周龄C57B/6小鼠骨髓祖细胞培养骨髓衍生树突细胞(DCs)和脾脏内CD4+T细胞.分别向细胞培养物中加入10μl PBS处理(Control组)或10μl 10μg/ml的可溶性CD83处理(sCD83组).流式细胞术测定DCs中的非成熟DCs(imDCs)和CD4+T细胞中的CD4+CD25+FOXP3+T细胞,即调节性T(Treg)细胞的细胞计数所占百分比.Western blot测定imDCs胞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表达水平及Treg细胞内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Akt)、细胞核和细胞质核因子-κB亚基RelB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水平.ELISA测定DCs培养上清液中犬尿酸的水平以及imDCs和CD4+T细胞共培养系统中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L-12的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sCD83组表达表面标志物CD40、CD83、CD86、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Ⅱ)的DCs细胞计数所占百分比降低(P<0.05);DCs培养上清液中犬尿酸的水平上升(P<0.05).与Control组相比,sCD83组Treg细胞计数所占百分比升高(P<0.05);胞内PTEN和细胞质RelB的表达增强(P<0.05),而p-Akt、细胞核RelB和PD-1的表达降低(P<0.05);Akt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mDCs与CD4+T细胞共培养物上清液中,与Control组相比,sCD83组IL-10和TGF-β 的水平升高(P<0.05),IL-12的水平降低(P<0.05).结论 sCD83能够抑制CD4+T细胞核内RelB的水平调节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影响DCs和Treg细胞的细胞间通讯,促进耐受性imDCs和Treg细胞的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sPD-L1、sB7-H3、sB7-H4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探讨可溶性共刺激分子[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 1(sPD-L1)、可溶性B7 同源体 3(sB7-H3)、可溶性B7 同源体 4(sB7-H4)]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 68 例结直肠癌组血清 sPD-L1、sB7-H3、sB7-H4 表达水平,并与良性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与患者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 sB7-H3 表达水平为(9.128±0.509)ng/mL,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 sB7-H3 表达水平分别为(7.029±0.293)、(6.701±0.37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 sB7-H3 曲线下面积为 0.6805(95%CI:0.5848~0.7761),P=0.0010.与肿瘤最大径<5 cm、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肿瘤最大径≥5 cm、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 sB7-H3 表达水平显著增高.sB7-H4 水平则与患者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372、0.0078);与 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sB7-H4 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 sB7-H3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结直肠癌疾病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患者血清 sB7-H3 与sB7-H4 水平与患者的TNM分期及是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可作为结直肠癌进展与预后判断的潜在分子标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HIV-1感染通过诱导IL-6促进可溶性PD-1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者血浆中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sPD-1)表达水平增高的原因.方法 采用流式微球阵列多重蛋白定量检测技术,检测HIV-1感染者(HIV组)和健康人(HD组)外周血13种炎症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分析其与血浆sPD-1水平的相关性;体外分析相关细胞因子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PD-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HIV组(n=31)血浆sPD-1蛋白含量平均(295.21±167.7) pg/mL,显著高于HD组(n=30)的(104.69±72.04)pg/mL(P<0.000 1);此外,HIV组血浆γ干扰素(IFN-γ)、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2、IL-33等7种炎症性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高于HD组,且MCP 1(P<0.000 1,r=0.581 2)和IL-6(P=0.006 1,r=0.350 1)含量与血清sPD-1水平呈正相关,而重组人IL-6可显著增强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sPD-1(P=0.000 3).结论 HIV-1可能通过诱导炎症性细胞因子IL-6的分泌,进而促进sPD-1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花生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AhBAK1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5
BAK1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型类受体蛋白激酶,参与调控植物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实验室已有的花生铝胁迫转录组数据揭示AhBAK1为铝胁迫响应基因.为研究其在花生抗铝机制中的作用,该文分析了铝胁迫下AhBAK1在花生耐铝品种'99-1507'和铝敏感品种'中花2号'('ZH2')根尖中的转录变化,采用RT-PCR技术进行扩增AhBAK1的完整CDS序列,并对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hBAK1显著响应铝处理,且在'99-1507'中有着更强的诱导表达;AhBAK1包括625个氨基酸残基,属富亮氨酸重复区类受体激酶,具跨膜域和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不存在信号肽,预测定位于细胞质膜;我们进一步构建了含有AhBAK1激酶域的pGEX-6p-1-AhBAK1-CD重组质粒,体外诱导表达出约70 kD可溶性蛋白,经凝胶亲和层析纯化,最终得到基于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验证正确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AhBAK1的生物学功能和生化功能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水痘患者血清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免疫调节分子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and mucin-domain-containing molecule-3,Tim-3)、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在水痘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分析水痘患者血常规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入组标本的血常规资料,并收集47例水痘患者发病期血清及3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im-3及PD-1在血清中表达水平.结果 血常规结果分析发现水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小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核细胞百分比、单核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水痘患者血清中Tim-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PD-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痘患者血常规变化符合感染性疾病规律.免疫调节分子Tim-3高表达于水痘患者,可能是患者机体低免疫状态的重要原因,可作为水痘患者诊治潜在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