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手术1例报告并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并瘤栓复发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例肾透明细胞肉瘤并下腔静脉瘤栓患儿临床资料。以"clear cell sarcoma"、"thrombus"和"pediatric"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相关文献;以"透明细胞肉瘤"、"瘤栓"和"儿童"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相关文献;剔除重复病例后进行文献复习,总结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本例患儿因"发热3 d、血尿3 d"入院,体查右上腹似可扪及一直径约10 cm肿块,质中,无压痛。腹部CT示肿块不均匀强化,腔静脉内低密度影,腹膜后多处淋巴结肿大。穿刺活检确诊肾透明细胞肉瘤,辅助化疗4个周期后行右肾肿瘤根治、腔静脉瘤栓取出术。2022年3月复查CT发现下腔静脉瘤栓复发,行瘤栓、部分下腔静脉切除术。首次手术时长10 h,术中出血量600 mL,切口一期愈合;病理检查结果:肾透明细胞肉瘤,肿瘤侵范未突破肾被膜,侵犯肾盂壁;肾窦及肾门血管未见肿瘤成分;输尿管切缘及右肾旁淋巴结未见肿瘤细胞,术后放疗6个周期、化疗5个周期;第2次手术时长8 h,出血量300 mL,术后化疗5个周期。病理检查示下腔静脉瘤栓为肿瘤成分。目前已随访至术后6个月,患儿无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等腔静脉梗阻表现,肾功能正常。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及明显肿瘤遗存。共获得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报道11例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儿,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7岁10个月(1岁11个月至14岁);左肾肿瘤4例,右肾7例;8例瘤栓侵入右心房,9例行肾肿瘤根治切除及腔静脉切开取栓,其中5例在体外循环下取栓。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5~36个月),3例出现转移或复发。结论:对于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腔静脉瘤栓患儿,可选择经腔静脉切开取栓;瘤栓复发时,如证实侧支循环畅通,可行瘤栓与部分下腔静脉一同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肝癌伴下腔静脉全程癌栓综合治疗完全缓解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 男性,38岁。因“双下肢水肿1个月,发现肝脏占位1周”于2021年4月20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患者1个月前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水肿,进行性加重。1周前外院腹部超声检查、腹部增强CT检查和PET-CT检查结果提示肝脏6段占位伴下腔静脉癌栓,左侧腹内斜肌转移。既往慢性乙肝病史10年余,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否认手术史、输血史、冶游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肝右叶见低回声占位,考虑恶性可能性大。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1)肝脏6段占位性病变,考虑原发性肝癌;(2)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及双侧肾静脉近段充盈缺损、明显强化,考虑癌栓形成;(3)腹水(图1)。PET-CT检查结果显示:(1)肝脏6段占位,代谢明显升高,考虑原发性肝癌;(2)下腔静脉全程充盈缺损伴代谢升高,考虑癌栓形成;(3)左侧腹内斜肌(L3层面)见结节状异常高代谢,考虑转移。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均为阳性;乙肝病毒DNA为1.12×10 4 U/ml;AST为376.5 U/L,ALT为106.3 U/L;甲胎蛋白为87.43 μg/L。其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1)原发性肝癌,中国肝癌分期(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Ⅲb期;(2)慢性乙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咪唑立宾致高尿酸血症继发肾结石和急性肾衰竭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37岁男性肾移植患者术后给予他克莫司、西罗莫司及甲泼尼龙抗排斥治疗,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血肌酐130 μmol/L左右,血尿酸350 μmol/L左右。肾移植术后2年6个月,因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将西罗莫司换为咪唑立宾。服用咪唑立宾21 d后患者出现恶心、纳差、尿量减少(1 500 ml/24 h),症状逐渐加重。实验室检查示血肌酐635 μmol/L,血尿酸1 750 μmol/L;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示移植肾多发结石,彩色血流信号减少。诊断为移植肾急性肾衰竭,高尿酸血症,移植肾结石。考虑与服用咪唑立宾有关,停用该药,换为西罗莫司,并给予血液透析、降尿酸、碱化尿液等治疗。6 d后,患者无恶心、纳差,尿量3 000 ml/24 h,血肌酐247 μmol/L、血尿酸207 μmol/L,移植肾彩超未见结石,彩色血流信号丰富;13 d后,血肌酐156 μmol/L,血尿酸123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寻常的骨骼肌摄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59岁,下肢水肿2个月,临床诊断肾病综合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提示膜性肾病,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1型(neur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1, NELL-1)蛋白(+)。目前用氯沙坦治疗。膜性肾病指肾小球基底膜的上皮侧出现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膜性肾病,大多数是原发性膜性肾病。继发性膜性肾病一般由其他疾病导致,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患者为筛查肿瘤行 18F-FDG PET/CT显像,结果示右侧舌肌代谢增高,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右侧茎突尖端及舌骨小角代谢增高、部分钙化(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肺高血压首诊的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以肺高血压首诊的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3年5月至2021年11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以肺高血压首诊的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并分析其特征。结果:共入选患者7例,其中男性3例,年龄44~62(55±9)岁。7例患者均以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压力升高就诊,首发症状主要为胸闷气促(7例)、乏力(6例)和下肢水肿(4例)。POEMS综合征相关症状主要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7例)、多浆膜腔积液(6例)、脏器肿大(5例)、皮肤病变(5例)和内分泌病变(4例)。7例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7例患者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为(66±21)mmHg(1 mmHg=0.133 kPa)。其中6例患者进行了右心导管检查,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为(35±9)mmHg,肺血管阻力为(4.00±2.10)Wood U。7例患者确诊后均接受了针对POEMS综合征的药物治疗,5例活动耐量改善、世界卫生组织功能分级稳定或好转,1例病情控制欠佳开始血液透析治疗,1例死亡。4例患者复查了超声心动图,2例肺动脉压力完全逆转,1例部分逆转,1例未逆转。结论:以肺高血压首诊的POEMS综合征患者多合并多系统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前肺高血压,单纯进行肺高血压靶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而对POEMS综合征原发疾病治疗多可逆转肺高血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横纹肌溶解-静脉血栓-高钙血症-多脏器功能不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83岁,因“双下肢乏力1 d”于2023年2月26日入院。患者1 d前夜间如厕时出现双下肢乏力、不能站立,伴下肢水肿,无头晕、头痛,无胸闷、胸痛,无呼吸困难,无大小便失禁,由家人搀扶至卧室,晨起后仍双下肢无力,站立困难。至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结果示白细胞(WBC)计数12.92×10 9/L,中性粒细胞比值0.885,血红蛋白(Hb)95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91.7 fL。尿常规结果未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蛋白。肝功能检查结果示天冬氨酸转氨酶172 U/L,丙氨酸转氨酶38.2 U/L,白蛋白32.6 g/L,肾功能检查结果示肌酐284 μmol/L,尿素氮 19.68 mmol/L,钾3.9 mmol/L,肌酸激酶(CK)7 84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9.4 U/L,乳酸脱氢酶(LDH)359 U/L,葡萄糖4.5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89 mmol/L,肌红蛋白59.2 ng/ml、心肌肌钙蛋白I(cTnI)7.73 ng/ml,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977.69 pg/m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8.6 mg/L。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示右侧股浅静脉血栓形成,右侧腘静脉血栓形成、左侧股总静脉血栓形成、左侧股深静脉血栓形成。头颅CT检查示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灶,脑白质病,脑萎缩,垂体窝加深。膝关节CT检查可见双膝关节退行性变。腰椎CT检查可见腰椎退变,腰1~骶1椎间盘膨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次、1次/d),平素血压约120/70 mmHg(1 mmHg=0.133 kPa),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口服普伐他汀(40 mg/次、1次/晚)、非诺贝特(0.2 g/次、1次/晚),依折麦布(10 mg/次、1次/晚),否认吸烟、嗜酒史。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服用多种药物,可能由某种促发因素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甚至数症并发、出现严重临床病症,治疗上往往又相互矛盾,导致临床诊治十分棘手,需要临床医生全面考虑、综合管理,关注细节、合理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诊断腹主动脉、髂动脉发育异常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49岁,以"双手掌指关节间断疼痛伴脚后跟疼痛并行走受限"为主诉入院。无胸闷、胸痛、腹痛、腹胀等其他不适。体格检查见双下肢水肿,无压痛、肌肉萎缩或肢体畸形表现。既往曾行"阑尾切除术",余病史无特殊。入院后血常规、血沉、尿常规、粪常规、甲状腺功能三项、血脂六项、肝功能、心肌酶谱、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四项、D-二聚体、CCP、ANA、ENA、免疫全套等检验结果均无明显异常。行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示双下肢动脉频谱呈低流速、低搏动改变(图1,2),为进一步明确原因,遂继续行双侧髂动脉、腹主动脉扫查,超声提示:腹主动脉下段、右侧髂总动脉未测及(考虑:先天缺如,图3,4);左侧髂总、双侧髂外动脉近心端管样狭窄(考虑:先天发育异常,双侧髂内动脉向髂外动脉逆向供血,图3~7);腹主动脉残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与盆腔动脉间侧支循环形成;腹主动脉残端-左侧髂总动脉-右侧髂总动脉残端间侧支循环形成。后行腹主动脉CTA提示:腹主动脉下段(平肾动脉以下层面)、肠系膜下动脉、右侧髂总动脉未见明确显影,左侧髂总动脉仅见一纤细残端,腹盆腔内可见多支侧支血管;脾动脉走形迂曲;肠系膜上动脉中段管腔局限性增宽(图8,9)。回顾病史,患者自诉10余岁时便出现双腿乏力、运动耐受性下降,结合CTA及血管超声,考虑为先天发育异常,经外科医生会诊后,建议患者行股动脉-髂动脉支架植入术+股-股转流术,恢复下肢血供,但患者及家属选择保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阿法替尼致急性肾衰竭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73岁男性右肺鳞癌患者给予阿法替尼30 mg口服、1次/d靶向治疗,80 d后出现双下肢水肿、纳差伴少尿。实验室检查示血肌酐658 mmol/L,血尿素26.8 mmol/L,尿蛋白(++++)、尿潜血(+++);肾脏组织穿刺活检示肾小管损伤、部分细胞呈新月体、轻度IgA沉积。患者被诊断为急性肾衰竭,考虑为阿法替尼所致。停用阿法替尼,给予血液透析、糖皮质激素、抗凝药、利尿剂等对症治疗,12 d后双下肢水肿减轻,19 d后日尿量约为800 ml,99 d后肾功能指标趋于正常。患者未再行靶向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二次肝移植术中大出血救治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30岁,身高160 cm,体质量55 kg,因"身目黄染3个月,加重伴右上腹疼痛3 d"入院。患者8年前因"肝豆状核变性"于外院行肝移植术,术后因腹腔出血,行腹腔探查术+止血术。4年前因"尿黄、身目黄染"于外院就诊,诊断为缺血性胆管炎,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胆囊扩张术,2个月后行引流管更换术,术后恢复可。3个月前因"身目黄染,双下肢水肿",于我院行引流管更换术。3 d前因"黄疸加重伴右上腹疼痛,持续性胀痛"入院。术前检查:血常规:Hb浓度71 g/L,PLT计数38×10 9/L。凝血功能:PT 20.6 s,APTT 50.5 s,Fib浓度1.34 g/L,INR 1.84。肝功能:AST活性72 IU/L,ALB浓度33.4 g/L,TBIL浓度304.0 mol/L,DBIL浓度233.4 mol/L,IBIL浓度70.6 mol/L。心脏B超:左房增大;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肺动脉高压(轻度);左、右心室收缩功能正常。上腹部CTA+CTV:1.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实质密度稍减低,移植肝动脉未见明显狭窄或闭塞;门静脉系统、肝静脉、下腔静脉未见明显血栓;肝内胆管稍扩张,肝门部胆管内见引流管留置;胆囊缺如。2.腹膜、系膜多发渗出,腹腔少量积液。3.脾大,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4.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诊断:1.慢性肝功能衰竭,MELD评分30分;2.肝移植术后;3.梗阻性黄疸;4.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脾功能亢进。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同种异体经典原位肝移植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伴肺动脉高压的大动脉炎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PTA)伴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间确诊为PTA的40例患者,其中伴PH患者14例(PTA+PH组),不伴PH的PTA患者26例(PTA组),分别采用 χ 2或 Fisher精确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以及 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右心及肺动脉测量数据和CT血管成像(CTA)表现。 结果:与PTA组比较,PTA+PH组患者病程时间更长[48.0(18.5,73.5)个月比24.5(10.5,48.5)个月],活动期患者占比较低(4/14比17/26),多存在气短、气喘、胸闷症状和下肢水肿体征,PaO 2较低,ESR较慢,右心房及右心室宽度增加(均 P<0.05)。患者肺动脉受累的主要CT征象包括管腔狭窄(39/40)、管腔闭塞(16/40)、管壁增厚(9/40)和管腔扩张(2/40)。PTA+PH组管腔重度狭窄(≥50%)比例高于PTA组,管壁增厚和管腔轻度狭窄(<50%)比例较低(均 P<0.05)。 结论:伴有PH的PT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A均可见特征性表现,可能与疾病所处的病程阶段、严重程度、是否有活动性、预后等有相关性,临床应给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