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15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病人的CT影像资料,以期能提高放射科医生对该病的正确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病人的CT影像资料,并归纳总结其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 15例患者中11例出现"漩涡征",9例出现肠系膜动静脉血管"换位征",4例出现回盲部异位,1例出现十二指肠异位,1例出现横结肠异位;其中1例合并异位阑尾炎,1例合并小肠梗阻,1例合并胆总管轻度低位梗阻改变.结论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患者的CT表现可能有一些较特异的征像,如"漩涡征"和肠系膜血管"换位征"等,但还需密切结合临床仔细分析,鉴别其他疾病,以提高其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及免疫组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影像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小儿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及免疫组化结果,全部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17例均为男孩,年龄3~10岁,中位年龄5岁9月.1例表现为胃壁增厚及肿块;16例肠壁增厚程度不一,其中肠壁中度或明显增厚13例,以肿块为主要表现11例,其中10例直径大于50mm;可有腹膜增厚、肠系膜间隙脂肪密度增高、肠动脉瘤样扩张、夹心面包征、腹腔淋巴结肿大、肠套叠、腹盆腔积液、实质脏器受累、腹外转移等影像表现.肿瘤细胞在免疫组化中常表达CD19、CD20、CD22、CD79a,Bcl-2阴性也是其特征之一.结论 儿童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具备一定的影像学特点,肠壁增厚、肠区肿块、腹膜系膜弥漫性增厚等,结合免疫组化提示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期加量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远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期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远期疗效及晚期毒性反应.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行新辅助放化疗的130例临床分期为T3~4/N+M0初治低位直肠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SIB-IMRT组(66例)和3D-CRT组(64例).SIB-IMRT组对直肠原发肿瘤及盆腔转移淋巴结照射55 Gy/25次,高危复发区域和区域淋巴引流区照射45 Gy/25次.3D-CRT组对高危复发区域和区域淋巴引流区照射45 Gy/25次.所有患者放疗第1~14天及第22~35天口服卡培他滨825 mg/m2(每天2次)同步化疗.放化疗结束后6~8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远处转移率(DMR)及晚期毒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05(2,136)个月.SIB-IMRT组10年OS率、DFS率、LRFS率、DMR分别为67.8%、64.5%、91.8%、29.9%,3D-CRT组10年OS率、DFS率、LRFS率、DMR分别为62.6%、61.2%、88.7%、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B-IMRT组2、3级不良反应高于3D-CRT组(34.48%vs.28.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B-IMRT较3D-CRT提供可接受的远期疗效与毒性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磁共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分级评分方法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上升,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的治疗策略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被推荐为LARC的标准治疗方案.尽管NCRT能显著改善预后,但LARC患者对此治疗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准确评估N C RT的疗效对于临床决策和个体化医疗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疗效评估方法包括血清肿瘤标记物、内镜、直肠腔内超声、CT/MRI等,但各有局限.近年来,磁共振肿瘤退缩分级(magnetic resonance tumor regression grade,mrTRG)系统因其无辐射、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和动态连续观察的优点而受到关注和推荐,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着重探讨LARC患者NCRT后mrTRG的应用价值及其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膜解剖理念在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应用——系膜完整的定义与标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右半结肠癌的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和D 3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完整系膜的定义和标识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尤其是系膜背侧和内侧边界仍存在较多争议。我们从膜解剖理论出发厘清系膜和系膜床关系,结合多年手术经验,深入复习胚胎发育原理和文献,建议将结肠系膜背侧筋膜作为完整系膜背侧边界,将回结肠动脉与中结肠动脉根部连线(ICA-MCA线)作为系膜内侧边界,同时建议增加手术标本可见完整 “肠系膜上静脉印迹”和“中结肠动脉三角”两个质控点作为系膜完整的标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前短程放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老年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短程放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老年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随访2年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局部进展期直肠癌(T3~T4期和/或区域淋巴结阳性的Ⅱ~Ⅲ期)患者44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3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术前短程放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为短期放疗(1周内25 Gy、分5次)继以4个疗程的化疗(CAPOX方案),对照组给予同步放化疗,方案为5周内50 Gy、分25次,同步卡培他滨化疗。随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分别继续2个和6个疗程的CAPOX化疗;随访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FS),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总生存时间(OS)、病变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局部复发率和急性毒性事件率,Cox回归分析比较影响DFS的因素。结果:446例患者中,男性303例(67.9%)、女性143例(32.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年龄较小,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质状态评分0分比例更高(均 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MRI T分期、N分期、距肛外缘距离、直肠系膜筋膜浸润、病理分期和化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平均随访(20.7±3.5)个月,死亡76例,远处转移89例,局部复发32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随访2年的DFS率高于对照组[73.8%(79/107)比68.1%(231/339),Log-rank χ2=2.676、 P=0.041],观察组的中位DFS时间长于对照组[19(12,22)个月比16(11,19)个月, Z=2.774、 P=0.03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中位OS时间显著延长[26(21,33)个月比22(18,14)个月, Z=2.879、 P=0.032],但两组的中位PFS时间相似[20(14,25)个月比16(12,21)个月, Z=1.545、 P=0.123],远处转移[18.7%(20/107)比20.4%(69/339),Log-rank χ2=0.341、 P=0.708]和局部复发[9.3%(10/107)比6.5%(22/339),Log-rank χ2=0.996、 P=0.318]风险也相似。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3级急性毒性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21/107)比12.1%(41/339),Log-rank χ2=1.661、 P=0.14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HR=0.586、 P=0.005)、ECOG评分( HR=0.721、 P=0.028)、MRI T分期( HR=0.605、 P=0.008)、直肠系膜筋膜浸润( HR=1.649、 P=0.012)和距肛外缘距离( HR=0.638、 P=0.041)均与DFS相关。 结论:术前短程放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老年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有良好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8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39例因怀疑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经TAE治疗和未经TAE治疗患者的临床转归,采用Kappa检验分析DSA与增强CT对出血提示的一致性。结果:39例患者中,DSA检查提示出血患者26例(66.7%),分别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4例,肝总动脉及分支6例,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6例,胰十二指肠动脉及分支4例,胰大动脉3例,脾动脉2例,胃左动脉1例。DSA阳性征象表现为单纯对比剂外溢18例(69.2%),单纯假性动脉瘤7例(26.9%),假性动脉瘤伴对比剂外溢1例(3.8%)。26例经TAE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6.2%(25/26),临床成功率为88.5%(23/26),再出血率为7.7%(2/26)。13例未经TAE治疗,再出血率为30.8%(4/13)。14例患者行DSA同期的增强CT检查,在判断是否出血方面,与DSA一致性较低,Kappa值为0.462。结论:TAE对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未进行TAE治疗的患者,需警惕再出血。怀疑术后出血时,增强CT检查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有限,DSA检查可直接作为首选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系膜反应性结节状纤维性假瘤诊治分析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分析2023年5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例肠系膜反应性结节状纤维性假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反复右上腹疼痛,实验室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及快速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升高。病灶起源于肠系膜,内有大面积钙化且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但术前被误诊为十二指肠升部外生性肿瘤。患者同时有胆囊多发结石,但CT平扫呈等密度或仅为中央点状高密度,导致阅片者误判了结石大小与数量并忽略了胆囊颈部结石嵌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筋膜解剖与自主神经保护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包括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D 3淋巴结清扫术以及盆腔自主神经保护3个方面,手术目标为肿瘤根治和功能保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对于腹腔和盆腔筋膜解剖的理解有助于提高直肠癌TME质量和保护自主神经。手术操作进入盆腔后,对于直肠系膜固有筋膜层、盆腔脏层筋膜、腹下神经前筋膜、骶前筋膜、直肠周围韧带结构以及直肠前方Denonvilliers筋膜的辨识有助于保护盆腔自主神经,避免损伤。笔者重点介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如何正确辨识盆腔筋膜结构,并应用筋膜解剖理念完成直肠癌TME,实现盆腔自主神经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青蒿琥酯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HO-1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青蒿琥酯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4只,8~9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青蒿琥酯组(A组)和青蒿琥酯+HO-1抑制剂锡原卟啉Ⅸ组(AS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2 h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于缺血前1 h经尾静脉注射青蒿琥酯40 mg/kg,AS组于缺血前12 h经尾静脉注射锡原卟啉Ⅸ 7.5 mg/kg,缺血前1 h经尾静脉注射青蒿琥酯40 mg/kg。于再灌注2 h时麻醉处死动物,取肺组织,测定湿重/干重(W/D)比值,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进行肺损伤评分,采用比色法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MDA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肺组织IL-6 mRNA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 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MDA含量和AI升高,IL-6 mRNA表达上调( P<0.05);与I/R组比较,A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MDA含量和AI降低,IL-6 mRNA表达下调( P<0.05);与A组比较,AS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MDA含量和AI升高,IL-6 mRNA表达上调( P<0.05)。 结论:青蒿琥酯可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机制可能与激活HO-1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