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入路及手术步骤已程序化并达成专业共识,然而,一些细节问题如手术中Henle干的处理、术中是否保留胃网膜右静脉(RGEV)等仍然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RGEV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半结肠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术后病理数据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肿瘤具体位置决定术中是否保留RGEV,49例为保留RGEV组,43例为不保留RGEV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肿瘤安全性指标、术后并发症及近、远期疗效。结果: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非计划再手术、吻合口漏、清扫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术后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不保留RGEV组相比,保留RGEV组术后缩短了肛门排气时间[(3.1±1.0)d比(4.0±1.7)d, t=-2.787, P=0.007]和住院时间[(11.5±1.5)d比(15.0±7.9)d, t=-2.823, P=0.007];降低了住院费用[(4.6±0.5)万元比(5.7±3.3)万元, t=-2.076, P=0.044]。不保留RGEV组围手术期胃瘫发生率14.0%(6/43),保留RGEV组无胃瘫病例发生( P<0.05)。中位随访时间31.8(5.2~43.7)个月,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总体生存期分别为(35.4±1.8)个月和(37.6±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36);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2.0±2.2)个月和(35.5±2.0)个月,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201)。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RGEV安全、可行,可降低术后胃瘫发生率,缩短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与不保留RGEV相比,疗效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6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5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43±5)岁。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指标:(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①肿瘤部位:8例患者中,肿瘤分别位于右季肋区肝下缘、右髂区回盲部内侧、右髂区盲肠内侧、左季肋区胃胰间隙、左髂区肠系膜间隙、盆腔膀胱右侧各1例,左季肋区腹膜后间隙2例。②肿瘤大小:8例患者有13个病灶,瘤体最大径为9.1(3.5~20.0)cm;其中单发肿瘤5例,多发肿瘤3例。③肿瘤形状与界限:8例患者中,4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4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5例瘤内坏死囊变,4例瘤内出血,4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渗出改变(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影像学表现)。④MRI平扫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中,MRI平扫检查T1加权成像呈均匀低信号4例,低信号中夹杂斑点状高信号(伴出血)4例;T2加权成像(T2WI)呈均匀高信号3例,边缘高信号中央斑片状及斑点状更高信号5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信号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⑤MRI增强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MRI检查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4例动脉期实质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8例患者中,3例肿瘤呈环形强化,瘤内见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3例瘤周见血管增多增粗。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与转移:8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肠管4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侵犯左肾、脾脏及胰尾1例,侵犯左输尿管下段1例。8例患者中,腹腔、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例,腹膜多发结节状增厚及腹水4例,肝、肺转移2例,肋骨、股骨及骶骨转移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处肿瘤转移)。(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8例患者中,3例肿瘤界限清晰行完整切除术;3例肿瘤与周围血管紧密粘连行部分肿瘤切除术;2例腹膜、网膜、肠系膜及周围肠管广泛转移仅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8例患者经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确诊为DSRCT。(3)随访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期间均死亡。结论:腹盆腔DSRCT MRI检查特征为单发或多发分叶状肿瘤,界限不清晰,常侵犯网膜、系膜、腹膜及邻近组织;信号混杂,增强扫描检查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技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0例患者术前均行平扫和增强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患者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将血管图像打印成1∶1完全仿真实体,设为3D打印组;患者术前仅行平扫和增强CT检查,设为对照组。60例患者均行右半结肠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观察指标:(1)3D打印组患者术前3D打印模型中Henle干的解剖类型及其与术中实际解剖类型的吻合情况。(2)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为(64±7)岁,年龄范围为44~78岁。60例患者中,3D打印组30例,对照组30例。(1)3D打印组患者术前3D打印模型中Henle干的解剖类型及其与术中实际解剖类型的吻合情况:30例3D打印组患者术前3D打印血管模型中,28例有Henle干,其中7例由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构成2支型胃胰干;13例由胃网膜右静脉、中结肠静脉和(或)右结肠静脉构成2支型或3支型胃结肠干,包括4例由胃网膜右静脉和中结肠静脉构成2支型胃结肠干,6例由胃网膜右静脉和右结肠静脉构成2支型胃结肠干,3例由胃网膜右静脉、中结肠静脉和右结肠静脉成3支型胃结肠干;8例由胃网膜右静脉、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中结肠静脉和(或)右结肠静脉构成3支或4支型胃胰结肠干,包括4例由胃网膜右静脉、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中结肠静脉构成3支型胃胰结肠干,2例由胃网膜右静脉、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右结肠静脉构成3支型胃胰结肠干,2例由胃网膜右静脉、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中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构成4支型胃胰结肠干。28例患者术前3D打印模型中Henle干的类型与术中Henle干实际类型吻合率为100%(28/28)。(2)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3D打印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肺部感染),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47±18)min,(79±29)mL,(19.1±2.8)枚,3例(1、1、0、1例),(9.0±2.5)d,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2±16)min,(118±17)mL,(15.6±2.6)枚,4例(1、1、1、1例),(9.1±2.6)d,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630,-18.400,3.318, 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875, t=0.103, P>0.05)。 结论:对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应用3D打印技术可有效评估术前血管解剖走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临床试验注册: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180001716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完全腹腔镜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完全腹腔镜保留幽门胃切除术(TLPPG)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5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例,女20例;年龄为60(39~73)岁。患者均行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TLPPG。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微信、病案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营养状况、残胃功能、胆囊结石情况及患者复发、转移和死亡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38例患者均行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TLPPG,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180±28)min,术中出血量为(58±38)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7±0.6)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3.4±0.7)d,术后住院时间为(10.3±2.8)d。38例患者中,6例术后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并发症。(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8例患者肿瘤长径为(1.8±0.5)cm,近端切缘距离肿瘤(3.4±0.2)cm,远端切缘距离肿瘤(4.3±0.4)cm,近、远端切缘均为阴性;淋巴结检查数目为(23.3±3.9)枚/例,第6组淋巴结检查数目为(3.4±1.1)枚/例;病理学T1期38例(病理学T1a期23例、病理学T1b期15例);病理学N0期36例,病理学N1期2例;病理学TNM分期ⅠA期36例,ⅠB期2例。(3)随访情况。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12~48)个月。38例患者术后6个月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分别为(125.4±5.8)g/L、(42.4±2.3)g/L、(71.6±2.1)g/L;术后12个月内镜检查评估患者残胃功能,4例残胃中等量食物残留,无患者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及胆汁反流。38例患者术后均未行化疗,无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TLPPG应用于肿瘤位于胃中段1/3的早期胃癌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回结肠静脉参与胃结肠静脉干的罕见解剖变异一例报告及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胃结肠静脉干(Henle干)解剖学变异多样、属支众多,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最容易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的部位。本研究旨在探讨回结肠静脉(ICV)参与Henle干构成这一罕见的解剖学变异形式。方法:报道1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患者,术中发现ICV参与Henle干构成的新形式,胃网膜右静脉(RGEV)+右结肠静脉(RCV)+上右结肠静脉(SRCV)+ICV,并通过多层螺旋CT冠状面二维重建右半结肠血管造影获得证实。检索PubMed、Cochran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和维普数据库中ICV参与Henle干构成的文献报道,分析其解剖变异的发生概率和构成情况。结果:本例为47岁女性患者,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解剖血管,发现ICV并未与回结肠动脉伴行,而直接汇入Henle干参与其构成。二维重建的右半结肠血管CT图像显示,Henle干的构成存在罕见变异,其具体构成为RGEV+RCV+SRCV+ICV。文献检索纳入5篇文献,共报道12例ICV参与Henle干构成,发生率为0.27%~6.31%,Henle干构成形式有6种。本例RGEV+RCV+SRCV+ICV构成为首次报道。结论:ICV参与Henle干构成罕见,应该充分认知这种血管变异类型,术中应精细解剖,防止手术操作不当造成的术中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保留管状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管状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3例壶腹部周围肿瘤行保留管状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76岁,年龄范围为66~77岁。3例病人均有食管肿瘤根治性切除+管状胃手术史,行保留管状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前三维重建情况。(2)手术及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4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术前三维重建情况:3例病人术前三维重建检查均未见血管变异。(2)手术及术后情况:3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保留管状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为402 min(345~480 min),术中出血量为330 mL(300~400 mL)。3例病人中,术后B级胰瘘和乳糜漏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3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8 d(15~20 d)。3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例胰腺癌分期为T2N0M0期;1例壶腹癌分期为T2N0M0期;1例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3)随访情况: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3例病人术后14个月复查增强CT示胰腺周围胃网膜右动、静脉通畅。1例胰腺癌病人术后未行化疗,术后14个月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另2例病人未出现复发转移。结论:保留管状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可行,可用于有食管肿瘤根治切除+管状胃手术史的壶腹部周围病变病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肺炎克雷伯菌眼内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5岁。因高烧后出现右眼视物模糊4 d于2022年12月31日到荆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11 d前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出现高热,7 d后右眼视物模糊,体温最高达39.8℃,曾连续2 d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降体温治疗。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葡萄膜炎",给予静脉注射头孢类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局部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患者自觉视物模糊持续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慢性胃炎10余年。左眼先天性白内障,未经手术治疗。否认糖尿病、高血压、风湿免疫系统、结核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其他感染性疾病史。眼部检查:右眼、左眼裸眼视力分别为0.05、0.12。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7、14.2 mm Hg (1 mm Hg=0.133 kPa)。右眼眼睑红肿,球结膜水肿充血,下方明显,前房积脓约2 mm,瞳孔药物性散大(图1A)。左眼晶状体皮质及后囊明显混浊。眼底检查,颞侧视网膜可见大片黄白色病灶(图1B)。B型超声检查,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图1C)。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诊断:(1)右眼内源性眼内炎(EE);(2)左眼先天性白内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身糖皮质激素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治疗替雷利珠单抗相关葡萄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43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周,于2021年6月1日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2020年9月10日因降结肠癌,在外院行手术治疗。2021年4月15日因癌症腹部转移,接受,静脉注射奥沙利铂200 mg、帕洛诺司琼250 mg联合替雷利珠单抗200 mg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为化疗)。2021年5月18日接受第2次化疗,1周后双眼视物模糊,不伴眼红眼痛,不伴头痛、耳鸣。患者自幼视力差,诊断为"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未经治疗。否认外伤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全身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手动,矫正不能提高。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6、14.2 mm Hg(1 mm 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晶体大量点片状混浊(图1A,1B)。间接检眼镜检查,双眼后极视网膜水肿,视盘水肿,边界欠清(图1C,1D)。B型超声检查,双眼视网膜水肿,脉络膜弥漫水肿增厚(图1E,1F)。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脉络膜水肿增厚、脉络膜褶皱、视网膜层间积液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图1G,1H)。诊断:类原田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葡萄膜炎、先天性白内障、降结肠癌伴腹部转移。给予甲强龙500 mg静脉冲击治疗,1次/d,共3 d;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50 mg/d治疗,1周后减量至45 mg/d;同时给予保胃、补钙、补钾等治疗。开始治疗后第3周复查,OCT检查,双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层间积液进一步加重(图2A,2B)。口服醋酸泼尼松,同时给予双眼玻璃体腔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植入后1个月复查,OCT检查,双眼脉络膜水肿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显著减轻(图3A,3B),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34、35 mm Hg。给予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点眼降眼压1周,复查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8.0、18.5 mm Hg。双眼"晚霞样"眼底改变(图3C,3D)。治疗半年后复查,OCT检查,脉络膜萎缩变薄,视网膜外层结构紊乱(图3E,3F)。治疗1年后复查,OCT检查,视网膜外层结构逐步清晰,椭圆体带可见,嵌合体带缺失,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图3G,3H)。治疗后1年半复诊,患者眼压稳定,右眼、左眼矫正视力均为0.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3年欧洲心胸外科协会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血管选择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欧洲心胸外科协会与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最近颁布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血管选择专家共识》,对旁路血管的选择提出建议。左胸廓内动脉仍然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旁路血管选择的“金标准”。桡动脉较大隐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通畅率高,建议开放手术获取,术后第1年需使用血管扩张药。尚无证据证实右胸廓内动脉远期通畅率高于大隐静脉。双胸廓内动脉有更好的远期生存率,但高风险患者可能发生胸骨不愈合。胸廓内动脉旁路骨骼化优势尚不明确。大隐静脉内镜获取较开放手术获取可减少切口并发症但中远期通畅率偏低,非接触获取较开放手术获取通畅率高,但中远期临床获益不明且增加切口并发症。胃网膜右动脉临床应用有限,建议骨骼化且用于低竞争血流的靶血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PPG)治疗胃癌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的3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的PPG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戳卡设置采用"一"字布局,共轴方向为脐与脾门连线。幽门下动、静脉需要保留。以胃网膜右血管与幽门下血管分叉处为中心,从上、下、右、左四个方向及腹侧和背侧两个面进行游离和显露,完成幽门下区淋巴结的清扫。胰腺上缘的处理采用右侧膈肌脚入路法、左侧后腹膜腔入路法以及食管入路法相结合的策略来确定迷走神经后干及其属支分布,并判断与胃左血管的解剖关系。保留迷走神经腹腔支和胃左血管贲门支离断胃左血管。淋巴结清扫的操作层面在血管周围神经纤维外侧。结果: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机器人手术,无转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手术时间(340.0±26.4)(300~390)min,术中出血量(13.3±3.3)(10~20)ml,清扫淋巴结(26.7±3.9)(19~32)枚,保留幽门管长度(3.3±0.3)(3~4)cm,远端切缘(2.3±0.3)(2~3)cm,近端切缘(3.0±0.6)(2~4)cm。3例患者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首次排气为术后2~3 d,术后住院天数均为术后6~7 d。本组3例患者手术费用为(4.0±0.7)(3.3~5.3)万元。结论: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PPG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