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与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成效,为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构建知识库基础上,设计嵌入式管理程序植入电子病历,自2015年起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医嘱实施过程干预。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HIS系统中提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前后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所有出院患者的基本信息、抗菌药物使用医嘱明细和药库发药数据,对全院和重症监护病房(ICU)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变化进行趋势分析。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2013至2015年,除美罗培南、两性霉素B外,全院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呈上升趋势( P值均<0.05)。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占比逐年升高( χ2=7 804.081, P<0.01)。ICU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总使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χ2=67.028, P<0.01)。2015年开始实施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以来,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总使用率、除利奈唑胺、两性霉素B和泊沙康唑外的各种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占比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P<0.01)。ICU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总使用率和总使用强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χ2=343.514, P<0.01; β=-0.963, P=0.002)。 结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切实降低包括ICU在内的住院患者大多数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住院患者医疗服务行风风险防范预警指标及信息化管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从源头上预防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围绕医疗服务规范化管理要求,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等,梳理相关行风风险点,从"合理住院、合理收费、合理治疗、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用耗"6个层面构建行风预警框架,并明确14个行风预警指标,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行风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对住院患者医疗服务行为的信息化监管。实践发现,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量化分级的方式,实时关注行风指数,起到了行风精准管理的作用,提高了行风管理效率。行风预警体系可促进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并可作为临床医生、科室行风管理的重要手段及考核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信息化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六年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本院近6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结构的变化趋势,评估依托自研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系统(aCDSS)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成效,为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构建知识库,设计嵌入式程序植入住院电子病历(EMR)医嘱系统,依托集成知识库和规则引擎实现与医院各信息系统无缝衔接,对抗菌药物医嘱的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全病例、专业化与精细化智能管控。从医院HIS和aCDSS中提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每例出院患者的基本信息、抗菌药物使用医嘱明细和用量数据,对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人次比及使用强度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自2015年依托自研的aCDSS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以来,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4.18%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38.70%,碳青霉烯、超广谱酶抑制剂复合物、替加环素、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等超广谱抗菌药物以及糖肽类、抗真菌药的使用率和使用人次比呈持续下降趋势,其中前三类超广谱抗菌药物均较2015年下降近50%。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的使用强度2015年以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与2015年相比,2020年分别下降了29.6%和7.1%,而窄谱的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强度则持续升高,近三年使用强度占全部抗菌药物的28.2%。结论:通过依托信息化为主的综合管理,本院近6年广谱、高价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持续下降,窄谱抗菌药物使用占比逐年增加,抗菌药物使用结构持续优化,管理成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用药安全管理系统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合理用药作为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承担着患者用药安全的保障。目前,医疗机构的中药用药安全管理相对薄弱。作者以绩效考核指标为指引,创建中药用药安全管理系统五大系统,包括中药调剂质量管理系统、中药合理用药管控系统、中药合理用药评价系统、肿瘤患者用药管理系统和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形成从中药质量管理至患者使用全过程的闭环式信息化建设,为促进中药药事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疗机构药品条码技术应用相关用药错误防范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和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已应用到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调配、使用等各个方面,在药品信息核对、药品与患者匹配等重要环节起到了减少人为差错、提高工作效率及减少用药错误的作用。但由于人为操作、技术水平等因素,条码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可发生用药错误。为加强医疗机构药品条码技术应用相关用药错误的防范,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组织药学、护理、信息及管理方面的专家,以《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为依据,历经数次论证,形成本指导原则。与药品条码技术应用相关用药错误可发生在药品入库与出库、药品调配与发放、静脉药品配制、患者给药等环节,风险因素包括系统因素(条码质量受损,条码打印质量差,扫描、打印设备问题,包装问题,系统自身缺陷以及内条码不能实现信息共享等)和人员因素(条码信息维护错误、信息更新不及时、贴错条码、内条码信息量过少、操作失误及执行不当等)。药品条码技术应用相关用药错误的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策略、自动化和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复核制度)与管理策略(规章制度、环境与人员)。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疗机构中涉及药品条码技术应用和管理的所有医务人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市92例药物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上报的药物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不良反应报告,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 2018-2022 年北京市各机构上报的 92 例QT间期延长的ADR报告,对ADR类型、患者性别和年龄、原患疾病和既往不良反应史、涉及药品的药理分类、药品性质、药物剂型、临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92 例QT间期延长的ADR报告中,女性患者51 例(占55.43%),男性患者41 例(占44.57%);≥65 岁患者最多,共41 例(占44.57%).涉及药品 100 例次,其中以抗感染药物(44 例次)、抗精神病药(28 例次)、心血管系统用药(10 例次)为主;ADR例次数排序居前 3 位的药品为莫西沙星(32 例次)、氨磺必利(15 例次)、胺碘酮(7 例次);有口服及注射剂型的药品共 13 种,其中静脉剂型导致的ADR 45 例次,口服剂型导致的ADR 13 例次.ADR转归方面,痊愈和好转的有 79 例(占 85.87%).结论:在注射抗感染药物、口服抗精神病药、口服心血管系统用药、有QT间期延长不良反应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尤其是老年人、女性、本身存在QT间期延长者,要重点关注患者心电图情况和临床症状体征,必要时采用信息化预警手段,通过优化治疗方案,防止QT间期延长的发生及进展,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医院药学绩效考核模式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促进医院药学工作提质增效.方法 探索医院药学绩效考核模式,经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分层保障、药师配备网格化、以目标为导向的项目式管理,建立院内药事绩效考核体系及药剂科绩效考核体系,以信息化系统对药学工作进行监管,并于 2022 年 1 月对体系进行修订.比较医院 2021 年(修订前)及 2022 年(修订后)超常处方、合理用药指标、临床科室对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满意度的相关数据,以评价院内药事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1 年 7 月至 12 月(381 315 例)及 2022 年 7 月至 12 月(387 105 例)门诊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2021 年及 2022 年门诊药房与住院药房的处方调配差错情况,以评价药剂科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效果.结果 院内药事绩效考核体系应用后,超常处方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数、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超常处方数占不合理处方数的比例分别由5.83%,3.33%,0.83%降至0.55%,0.55%,0;点评处方占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等合理用药指标均改善;30个临床科室(599 名医护人员)对临床药师各项药学服务的总满意度均提升.药剂科绩效考核体系应用后,门诊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由(10.27±0.49)min缩短为(9.29±0.60)min(P<0.05);门诊药房、住院药房的处方调配差错率分别由 0.32?和 0.04?降至 0.08?和 0.02?,存在药品质量问题、数量错误、一品多规、厂家错误的门诊药房处方及存在数量错误、一品多规、厂家错误、剂型错误的住院药房处方调配差错占比均降低.结论 该医院药学绩效考核模式科学可行,有助于提升药师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规范化路径在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移动护理信息化系统的规范化路径在骨科住院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17年 1~12 月骨科收治的 100 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 2018 年 1~12 月收治的的 100 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期间,开展基于PDA终端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比较 2 组患者临床信息收集与核对时间、健康教育知晓率、护理操作时间、术前访视时间和术前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信息收集时间、身份识别时间、各项护理操作前信息核对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记录书写时间、护理评估时间、患者体征数据采集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患者合理饮食、按时用药、液体控制率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术前访视时间缩短,术前满意度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移动护理信息化系统的规范化路径在住院患者医疗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某院重点监控药品全程管理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促进医院重点监控药品的管控及合理用药.方法 参考《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制订医院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通过健全药事管理体系,进行前置审方系统的信息化干预、强化处方/医嘱审核和点评,结合合理用药管理的绩效考核、预警控量、指标公示、宣教培训等行政干预手段,采取全程管理、分类管理,并应用多维工具实施监控.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对 2022 年 8 月至 12 月(干预前)和 2023 年 2 月至 6 月(干预后)统计重点监控药品的使用情况,分析干预前后的销售金额占比、处方合理率.结果 干预后,处方/医嘱合理率由干预前的 93.80%升至 96.07%(P=0.002).药品消耗总金额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干预后 2023 年 6 月最低,为 6.65%.结论 药师参与重点监控药品用药管理,有助于降低药品费用,促进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的信息化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4/6/1
介绍医院基于HIS系统的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信息化流程.通过对金华市中心医院既往抗肿瘤用药问题汇总,对处方权限不明、病程记录不完善、超说明书使用等突出问题,分别采取设置处方权限、建立限制使用级抗肿瘤用药审批和超说明书使用审批流程的模式,并提供查询统计模块,用于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预警.该模式明确了处方权限,实现了限制使用级和超说明书用药审核后使用,超说明书审批数(2021-2023年分别为78条、56条和23条)和不通过率(2021-2023年分别为23.07%、21.43%和17.39%)逐年下降.该信息化流程实现了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推动事后点评向事前审核转变,规范了药物合理使用,为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