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探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与TKI相关皮疹的关联机制及潜在中药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相关皮疹间的关联机制并预测潜在中药.方法 利用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收集使用TKI厄洛替尼处理前后EGFR突变NSCLC细胞、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芯片数据,用R 4.3.2软件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用venn包筛选交集靶基因,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及交集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对交集靶基因进行潜在中药预测,统计性味归经,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筛选出 126个交集靶基因,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提示差异表达基因及交集靶基因均富集在染色体、纺锤体等区域,参与有丝分裂、DNA复制等生物学过程及DNA复制、溶酶体、细胞循环等相关信号通路.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厄洛替尼处理后,NSCLC细胞的趋化因子通路、核苷酸结合寡聚域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被激活,成纤维细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氨基酸代谢通路出现扰动.通过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预测了354种主要性属寒、温、平,味属苦、辛、甘,归胃、肺、肝经的中药.以黄芩为例筛选有实验支持的靶基因及对应活性成分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发现靶基因与活性成分结合性能好.结论 EGFR突变NSCLC、TKI相关皮疹在发病机制上具有同源性,均涉及DNA复制、细胞循环等,可为EGFR突变NSCLC伴TKI相关皮疹患者的临证用药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荷载该基因的溶瘤腺病毒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荷载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PTEN)基因的溶瘤腺病毒验证其在前列腺癌中表达水平及靶向抗肿瘤效果。方法:挖掘公开数据库和利用Galaxy在线工具处理本中心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标本基因测序数据,分析PTEN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7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理样本和临床信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同源重组法构建溶瘤腺病毒ZD55-PTEN,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Hoechst-33258和划痕实验检测其靶向抗肿瘤效果。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 t检验对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不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分析PTEN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PTEN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1例比52例, Z=-19.25, P<0.05);PTEN的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 n=425, rs=-0.98, P<0.05)和Gleason评分( n=497, rs=-1.25, P<0.05)呈负相关。CRPC阶段PTEN缺失明显高于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阶段(79例比125例, Z=-0.89, P<0.05)。前列腺癌组织的PTEN蛋白缺失率高于癌旁组织(45.6%比16.5%, t=10.98, P<0.01),术前血清PSA水平( n=79, rs=-0.47, P<0.01)和术后Gleason评分( n=79, rs=-0.31, P<0.05)与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PTEN缺失的前列腺癌患者,确诊时PSA水平(36例比43例, χ2=12.22, P<0.05)和根治术后Gleason评分(36例比43例, χ2=6.92, P<0.05)显著高于PTEN蛋白完整患者。成功构建溶瘤腺病毒ZD55-PTEN,ZD55-PTEN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ZD55-EGFP组(49.67±4.19)%、ZD55-PTEN组(29.33±3.84)%, t=8.68, P<0.05];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BS组(12.86±5.23)%、ZD55-EGFP组(48.18±4.22)%、ZD55-PTEN组(68.93±5.88)%, t=5.90, P<0.05];划痕愈合率低于对照组[PBS组(79.13±3.98)%、ZD55-EGFP组(61.02±4.73)%、ZD55-PTEN组(47.92±5.97)%, t=6.34, P<0.05]。 结论:PTEN基因低表达于前列腺癌组织中,且具有抑制DU145细胞的增殖、迁移并诱导凋亡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X-连锁低磷血症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X-连锁低磷血症是最常见的遗传性低磷血症,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与内肽酶同源的磷酸盐调节基因(PHEX基因),呈显性遗传。PHEX基因的缺陷使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水平上调,继而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膜结合钠-磷协同转运体NaPi-Ⅱa和NaPi-Ⅱc发生降解以及1α-羟化酶表达被抑制、24-羟化酶活性被增强,最终导致临床表现为肾磷酸盐丢失、维生素D代谢及骨矿化异常的佝偻病/骨软化症。诊断该病有赖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结果的综合判断,确诊该病后应尽早且终身予以磷酸盐合剂及骨化三醇替代治疗,必要时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改善身高,新药抗FGF23单克隆抗体Burosumab的出现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研究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火棉胶样婴儿 TGM1基因变异的致病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个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1例火棉胶样婴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Sanger测序验证基因变异位点。应用PolyPhen-2、PROVEAN和Mutation Taster软件以及蛋白同源建模方法预测基因变异的性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变异对等位基因mRNA与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与Sanger验证结果证实患儿 TGM1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c.919C>T(p.Arg307Trp)变异,第7外显子存在c.1019G>A(p.Gly340Glu)变异,且两变异等位基因分别遗传自其母亲与父亲。生物信息学预测提示两种变异均对蛋白结构有害,蛋白同源建模结果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体外实验显示转染野生型质粒与转染c.919C>T或c.1019G>A突变型质粒的293T细胞 TGM1基因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7、1.28, P值分别为0.12、0.27),但转染突变型TGM1质粒的细胞TGase1蛋白含量显著下降。 结论:TGM1基因c.919C>T与c.1019G>A变异可能是该严重鱼鳞病患儿的分子遗传学病因,其编码的错义氨基酸可能通过破坏TGase1蛋白结构,从而影响蛋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小RNA-486-5p通过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α/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A信号通路影响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486-5p(miR-486-5p)通过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A(Akt)信号通路影响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方法:脂质体Lipofectamine? 3000将miR-486-5p模拟物NC(对照),miR-486-5p模拟物转入SW480结肠癌细胞中,细胞购自上海细胞库。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R-486-5p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蛋白X(bax)、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2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HIF-1α、PTEN、PI3K及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miR-486-5p模拟物组细胞miR-486-5p表达量(1.87±0.09比1.00±0.10, t=5.589, P<0.05)、细胞早期凋亡率[(15.48±0.97)%比(1.47±0.09)%, t=4.327, P<0.05],细胞晚期凋亡率[(27.46±1.54)%比(3.24±0.13)%, t=5.652, P<0.05],细胞周期G 1期[(60.32±4.43)%比(24.08±1.96)%, t=4.578, P<0.05]、bax(0.96±0.08比0.18±0.01, t=5.373, P<0.05)、p27(0.86±0.06比0.32±0.01, t=5.762, P<0.05)及PTEN(1.64±0.09比0.46±0.02, t=4.874, P<0.05)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miR-486-5p模拟物组细胞活力(0.33±0.01比0.54±0.03, t=4.582, P<0.05)、细胞侵袭数目[(37.59±2.64)个比(179.93±6.96)个, t=4.147, P<0.05],bcl-2(0.21±0.01比1.04±0.09, t=5.287, P<0.05)、Cyclin D1 (0.14±0.00比0.85±0.07, t=4.642, P<0.05)、MMP-9(0.28±0.02比0.84±0.06, t=4.643, P<0.05)、HIF-1α(0.45±0.03比1.53±0.09, t=5.562, P<0.05)、PI3K(0.38±0.01比1.78±0.10, t=5.468, P<0.05)及p-Akt(0.38±0.02比1.10±0.08, t=4.129, P<0.05)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 结论:上调miR-486-5p表达量可诱导结肠癌细胞SW480凋亡、抑制细胞侵袭、使细胞周期发生阻滞,可能与抑制HIF-1α/PTEN/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反复发作期阴道分离菌株的同源性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反复发作期假丝酵母菌的核型同源性,了解假丝酵母菌菌株随临床进展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情况。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初次确诊的RVVC患者10例,收集其确诊RVVC时及在本院治疗后再发时的阴道分泌物,分离纯化并鉴定假丝酵母菌菌株,采用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方法(使用限制性内切酶 BssHⅡ)联合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分离自同一患者菌株的核型,同时检测临床分离的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及制霉菌素)的敏感性。 结果:(1)10例RVVC患者首诊及复发时分离的20株菌株均为白假丝酵母菌,其染色体DNA经内切酶 BssHⅡ酶切后电泳图谱极其相似,来自同一患者的前后(首诊及复发时)分离菌株的电泳条带完全一致。(2)10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复发时,临床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对除制霉菌素外的其他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普遍下降,制霉菌素(首诊和复发:100%敏感、100%敏感)>克霉唑(首诊和复发:100%敏感、90%敏感)>氟康唑(首诊和复发:80%敏感、70%敏感)>伊曲康唑(首诊和复发:60%敏感、50%敏感)>咪康唑(首诊和复发:30%敏感、20%敏感)。 结论:(1)阴道内同一定植菌株的潜伏可能是RVVC反复发作的原因。(2)抗真菌药物对真菌存在选择性诱导耐药作用,同时真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交叉耐药,RVVC患者反复发作时重复进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对正确选择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遗传学检测技术在Prader-Willi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2例不同类型的Prader-Willi综合征的诊断,分析不同的分子遗传实验技术在这类罕见遗传病诊断中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方法:首先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2例全面发育迟滞的婴幼儿血液样本进行初步检测,之后对病例1行CMA家系分析,用ChAS和UPD-tool软件计算检测数据。对病例2加做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结果:病例1经CMA和UPD-tool家系分析诊断为母源单亲二体型Prader-Willi综合征,并发现该病例的15号染色体实际为同源/异源一体的整条母源单亲二体型。病例2经CMA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诊断为缺失型Prader-willi综合征。结论:针对不同分子遗传检测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合理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和准确诊断基因组印记病,以便及早干预、治疗,获得更好的疗效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家系的遗传学规律:12个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家系的遗传规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经产前诊断确诊胎儿为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46,XX/XY,+21,der(21;21)(q10;q10)]且夫妇双方完成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的12个家系(母亲均为单胎妊娠)。总结其产前诊断结果及遗传规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个家系中,夫妇双方均为正常核型的新发家系8个;遗传性家系4个,均为母源性,其中1例母亲为21号染色体同源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另3例母亲为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综合征患者,4个家系父亲核型均正常。有3个家系生育多个子女,其中2个父母核型正常的家系曾经生育过正常核型子代,1例母亲为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家系前次妊娠生育同型21-三体患儿。2个家系母亲本次妊娠行无创产前检测,1例21-三体低风险,引产胎盘检测显示低比例嵌合型21-三体(胎盘母体面嵌合比例为21%,胎盘子面为9%);另1例为21-三体高风险。结论: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多为新发病例,少部分为遗传性。对于曾生育过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患者的家系应常规建议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了解父母是否为同源罗伯逊易位携带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蛋白PTEN通过调节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极性影响胚胎着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对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极性的调控及对胚胎着床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比较非容受态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HEC-1A与容受态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RL95-2之间PTEN的表达及定位差异;PTEN干扰质粒转染HEC-1A细胞,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质表达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紧密连接结构,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运动能力,与绒毛膜癌细胞JAR共培养检测HEC-1A细胞与JAR细胞之间的黏附水平;向体外培养的HEC-1A细胞分别加入二甲基亚砜、17β-雌二醇、孕酮、17β-雌二醇+孕酮,检测卵巢激素对PTEN表达的影响。结果:相较HEC-1A细胞,RL95-2细胞 PTEN基因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均=0.003);PTEN主要定位于RL95-2细胞核,而在HEC-1A细胞中,PTEN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与质粒载体对照组相比,敲降 PTEN基因后,HEC-1A细胞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4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01, P=0.038, P<0.001),细胞间紧密连接长度降低( P=0.046),迁移与侵袭能力增强( P均<0.001),与JAR细胞之间黏附率增强( P=0.016);与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相比,17β-雌二醇组、孕酮组及17β-雌二醇+孕酮组的PTE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均<0.001),17β-雌二醇+孕酮组的PTE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17β-雌二醇组和孕酮组( P均=0.001),孕酮组与雌二醇组的PTEN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容受状态的子宫内膜细胞PTEN表达存在差异,雌二醇和孕酮可能通过抑制PTEN在子宫内膜的表达,进一步调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及细胞极性,从而增强子宫内膜容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第10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基因抑制剂SF1670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人第10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抑制剂SF1670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打击法制作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创伤性脑损伤+溶剂组(TBI+Vehicle)、创伤性脑损伤+SF1670组(TBI+SF1670)。药物实验组在术前2 h通过侧脑室注射SF1670(10 μmol/L,2 μl),在术后确定时间取脑组织样本。采用免疫荧光法、蛋白免疫印迹法、脑含水量测定、Fluoro-Jade C染色法和动物行为学测试来评价SF1670对大鼠创伤性脑外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发现相较于TBI+Vehicle处理组(91.41±1.20)%,TBI+SF1670组(82.90±0.96)%可以明显降低大脑含水量( n=6, F=300.896, P<0.05)。TBI+Vehicle处理下p-Akt/t-Akt最低(0.28±0.05),TBI+SF1670组(0.73±0.06)可以明显提高p-Akt/t-Akt( n=6, F=236.121, P<0.05)。TBI+Vehicle处理下FJC染色神经元数目最高[(309.18±17.20)个],TBI+SF1670组[(199.63±16.11)个]可以明显降低FJC染色神经元数目( n=6, F=612.806, P<0.05)。挂线测试第14天,TBI+SF1670组[4.50±0.47)分]与TBI+Vehicle组[(3.40±0.46)分]比较, n=6,SE=0.394, P<0.05;与TBI+IV+SF1670组[(3.18±0.52)分]比较,SE=0.762, P<0.05。脚缺陷测试第14天,TBI+SF1670组(0.10±0.04)与TBI+Vehicle组(0.21±0.04)比较, n=6,SE=0.077, P<0.05;与TBI+IV+SF1670组(0.24±0.04)比较, n=6,SE=0.082, P<0.05。圆柱体试验第14天,TBI+SF1670组(0.09±0.04)与TBI+Vehicle组(0.25±0.04)比较, n=6,SE=0.085, P<0.05;与TBI+IV+SF1670组(0.27±0.04)比较, n=6,SE=0.091, P<0.05。 结论:PTEN抑制剂SF1670可通过上调磷酸化的Akt,抑制损伤后神经元死亡,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