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TD与PEI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60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ETD组28例、PEID组32例.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统计近期疗效.结果 相较于PETD组,PEID组手术时间缩短,C型臂透视次数减少,髓核摘除量增加(P<0.05).术后3 d、3个月及6个月,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入院时(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治疗优良率为92.86%,PEID组为9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PEID组为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D、PEI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较好短期疗效,并发症少,相较于PETD,PEID手术时间更短、C型臂透视次数更少、髓核摘除量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和肢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后外侧入路(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4例。对照组予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YES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腰椎活动度、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 d,观察组腰椎前屈、腰椎后伸、腰椎左侧屈、腰椎右侧屈活动度分别为(87.45±7.38)°、(26.87±3.41)°、(28.58±3.41)°、(28.39±3.41)°,均大于对照组的(68.98±6.51)°、(15.69±3.23)°、(18.69±2.32)°、(14.56±2.96)°( t=16.15、20.48、20.63、26.35,均 P < 0.001)。术后7 d,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均 P < 0.05);观察组ODI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49.13、50.20、54.78、37.79、32.04、36.68、43.69、28.92、39.31、64.12,均 P < 0.001)。两组围术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腰椎滑脱及足下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 P > 0.05)。 结论:椎间孔镜YESS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助于提升患者腰椎活动度,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手术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40例单节段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52岁,平均32岁。病变节段:L 3/4 4例,L 4/5 29例,L 5/S 1 7例。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按照Lee分型标准,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21例,Ⅳ型9例。40例患者均接受PELD ,其中采用椎间孔侧入路34例,椎板间入路6例。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及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复查MRI了解有无髓核再脱出情况,并采用MacNab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9~72.0(59.8±12.5)min,术中出血量均<18 mL。术后椎间孔侧入路手术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出现症状残留1例。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8.2±2.7)个月。术后第1天、1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0.7)、(0.8±0.3)、(0.3±0.1)分,ODI分别为21.3%±3.4%、11.9%±2.9%、3.1%±1.5%,均低于较术前的(7.2±1.3)分、62.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812、8.750, P值均<0.05)。术后6个月复查MRI,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存在脱出髓核残留,其余患者均未见髓核残留及复发。术后6个月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3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95.0%。 结论: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但头、尾端高度脱垂移位的患者对手术者来说仍是一项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与显微镜辅助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 5/S 1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与显微镜辅助通道下髓核摘除术(MSLD)治疗L 5/S 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单纯L 5/S 1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龄19~42岁。42例患者均接受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镜组21例采用PEID治疗,显微镜组21例采用MSLD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下肢疼痛缓解情况,采用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评估患者椎间高度变化情况。 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内镜组的切口长度为(0.95±0.08)cm、术中出血量为(6.05±1.47)mL,分别小于显微镜组的(2.09±0.12)cm和(26.19±5.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74 、-35.24 ,P值均<0.001);内镜组和显微镜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86±1.06)d和(3.14±1.11)d,手术时间分别为(51.57±7.06)min和(56.05±7.47)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5 、-1.99 ,P值均>0.05)。2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内镜组和显微镜组组内术前以及术后1、3、6个月不同时间点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2组间各时间点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内不同时间点D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采用PEID和MSLD 2种手术方法治疗L 5/S 1椎间盘突出症均安全有效;与MSLD相比,PEID能更好地保护椎旁肌、手术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因而更符合微创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第5腰椎与第1骶椎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第5腰椎与第1骶椎(L 5~S 1)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42例,单纯行L 5/S 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及手术疗效、并发症等。记录术前、出院时、5年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出院时、5年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5年随访时门诊及电话随访,疗效评定根据Nakai评分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手术过程中转为开放手术的情况,术中无硬膜撕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未见椎间隙感染等。L 5~S 1髓核摘除手术时间为(50±17.8) min,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为(3.0±1.0)次,切口长度为(0.70±0.21) cm,住院时间为(6.8±3.2) d,手术费用为(2.62±0.56)万元。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术后患者恢复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以上。术前、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术后5年随访时均效果明确;Nakai评分优32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5.23%。本组2例在术后3个月内复发,均给予采用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翻修。 结论:PEID治疗L 5~S 1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泸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后入路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OLM组)29例、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ID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OLM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6.55±15.18)min、120.0(100.0,180.0)mL、10.0(9.5,12.0)d,PEID组分别为(77.30±11.03)min、20.0(15.0,22.5)mL、6.0(5.0,7.0)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7,Z=-7.00、-6.68,均 P < 0.001)。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PEID组ODI评分分别为12.0(10.0,24.0)分、6.0(9.0,13.0)分、2.0(4.0,8.0)分,均低于OLM组的24.0(16.0,31.0)分、16.0(10.0,21.0)分、8.0(8.0,12.0)分( Z=-3.64、-3.79、-3.26,均 P < 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定,OLM组优良率为86.21%(25/29),PEID组优良率为89.19%(33/3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PEID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双通道与经皮椎板间内镜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椎间盘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腰5骶1(L5S1)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分别应用UBED或PEID治疗的L5S1 LDH病人57例,其中UBED组30例,PEID组27例.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并发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术后1.5年随访使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UBED组和PEI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5.30±8.44)分钟和(68.37±4.63)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1.5年的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 1 周 UBED 组腰痛 VAS 评分高于 PEID 组[(3.87±1.14)分 vs(2.70±0.67)分](P<0.05),其余相同时间点的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年随访改良MacNab评定标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出现2例硬膜撕裂,UBED组出现1例硬膜撕裂,PEID组术后出现1例神经根短暂损伤,均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与PEID比较,UBED手术时间更长,创伤更大,术后短期内腰痛更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透视次数少.两种术式对L5S1LDH的近期疗效接近,均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入路脊柱内镜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比较脊柱内镜下两种入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治疗的148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PETD组),80例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PEID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术前、术后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腿痛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PEID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少于PE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1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优良率与PEI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6%vs 93.8%,x2=0.016,P=0.898).结论 脊柱内镜下两种入路均可有效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但PEID组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的因素及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endoscopic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椎间盘突出(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作者采用PEL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86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年内是否出现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复发的相关因素,并建立数学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等分析以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286例患者中,44例确诊为复发,占15.4%;242例未复发,占84.6%.单因素比较表明,复发组的BMI[(25.8±3.0)vs(24.2±3.3),P=0.004]和病程[(17.9±18.3)个月vs(10.7±16.8)个月,P=0.01]均显著大于未复发组;复发组的术前影像Modic改变显著多于未复发组[无/有,(30/14)vs(206/36),P=0.006];复发组术前影像测量椎间ROM显著大于未复发组[(9.3±3.4)° vs(7.1±2.8)°,P<0.001];复发组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比率显著大于未复发组[TF/IL,(29/15)vs(114/128),P=0.022].逻辑回归表明,BMI(OR=1.154,95%CI 1.031~1.291,P=0.013)、病程(OR=1.023,95%CI 1.005~1.042,P=0.013)、Modic 改变(OR=3.143,95%CI1.369~7.070,P=0.007)、椎间 ROM(OR=1.264,95%CI 1.126~1.419,P<0.001)和手术入路(椎间孔/椎板间)(OR=2.104,95%CI 1.007~4.396,P=0.048)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按逻辑回归得出预测模型,其预测值ROC分析的曲线下面积为(AUC)为0.787(95%CI0.721~0.853);模型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分析表明,风险阈值为10%~50%时,该模型可产生较大净获益.[结论]本研究表明BMI、病程、术前Modic改变、术前椎间ROM和手术入路是PELD术后rLDH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得出预测rLDH模型可能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术后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后路内镜椎间盘切除凝胶囊富血小板血浆置入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经椎板间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凝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2月PEID治疗LDH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5例接受PEID联合PRP凝胶囊治疗(PRP组),42例仅行PEID治疗(无PRP组).经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PRP组30例,无PRP组30例列入本研究.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27.2±2.0)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ODI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PRP 组在腰痛 VAS[(1.9±0.8)vs(2.5±0.8),P<0.05]、腿痛 VAS[(2.6±0.9)vs(3.1±0.9),P<0.05]、ODI[(24.5±8.0)vs(29.5±8.3),P<0.05]与JOA评分[(22.2±2.2)vs(21.0±2.1),P<0.05]均显著优于无PRP组.影像方面,随着时间推移,两组的硬膜囊横截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surface area,DCSA)、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髓核与脑脊液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PRP 组在 DCSA[(215.6±12.9)mm2 vs(208.3±13.2)mm2,P=0.034]、Pfirrmann 评级[Ⅰ/Ⅱ/Ⅲ/Ⅳ/Ⅴ,(0/0/23/7/0)vs(0/0/15/11/4),P=0.037]和 SIR[(24.6±2.3)%vs(23.0±3.3)%,P=0.033]均显著优于无 PRP 组.[结论]PEID联合PRP凝胶囊治疗LDH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且应用安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椎间盘的退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