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安神"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fNIRS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索补肾安神针刺法对围绝经期失眠(perimenopausal insomnia,PMI)患者前额叶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40例P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穴取百会、照海、申脉、肾俞、三阴交、安眠、太溪,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2周;药物组口服佐匹克隆片,每次7.5 mg,每晚1次,治疗2周.同时招募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20名设为健康组,采集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人基线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spectroscopy,fNIRS)数据,分析针刺对PMI患者前额叶功能活动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PMI患者额叶的前运动皮层区(BA6)的氧合血红蛋白(HbO)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背外侧前额叶区(BA9)、双侧额极区(BA10)的HbO浓度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两组PMI患者额叶的前运动皮层区(BA6)的HbO浓度较前明显降低(P<0.05);双侧前额叶额极区(BA10)、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BA9)、腹外侧前额叶区(BA44、BA45)的HbO浓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刺组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BA9)激活显著(P<0.05).结论 该研究为围绝经期失眠的过度觉醒假说提供了影像学依据,证明了前额叶在睡眠觉醒过程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补肾安神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脑功能机制,为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凉泻针法辅助治疗活动期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病变: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凉泻针法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活动期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RA)腕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活动期湿热痹阻证RA腕关节病变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40例,脱落3例)和西药组(40例,脱落3例).西药组予甲氨蝶呤片治疗,每次15 mg,每周1次;针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行凉泻针法治疗,穴取双侧合谷、后溪、外关等,每日1次,每周5次.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腕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腕关节肿胀评分、腕关节晨僵评分、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腕关节超声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腕关节疼痛VAS评分、肿胀评分、晨僵评分、滑膜炎灰阶超声(GSUS)分级、滑膜炎能量多普勒超声(PDUS)分级及血清CRP含量、ESR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针药组患者腕关节疼痛VAS评分、肿胀评分、滑膜炎PDUS分级及血清CRP含量、ESR均低于西药组(P<0.05),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凉泻针法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湿热痹阻证RA腕关节病变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活动、降低炎性反应,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针疗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1—4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气阴两虚型"干眼患者7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患者分为眼针疗法组和常规针法组,各37例。常规针法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主穴为攒竹、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配穴为太溪、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眼针疗法组予以眼针治疗,取肝区、肺区、脾区、肾区四穴治疗。疗程均为14 d。记录2组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检测无表麻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FS);使用K5M眼表分析仪采集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数据采用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常规针法组与眼针疗法组的OSDI评分、SⅠT、CFS、NIBUTf、NIBUTav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OSDI评分、SⅠT、NIBUTf、NIBUTa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组间C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常规针法与眼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眼针疗法在改善干眼的眼表症状、泪液分泌及泪膜破裂时间方面优于常规针法治疗,其优效性和依从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麻醉对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疼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疼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6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组和对照(C)组。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经皮穴位电刺激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频率为2/100 Hz,电刺激强度由弱至强,逐渐调节至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值(10~15 mA),持续30 min;术中麻醉期间持续TEAS,刺激强度为30 mA,频率为2/100 Hz,直至手术结束。C组患者在相同的穴位上贴电极片,不进行相应的电刺激。结果:T组患者舒芬太尼[(57.93±5.54)μg和(44.30±4.03)μg, t=-10.903, P=0.000]、瑞芬太尼[(1.56±0.26)μg和(1.08±0.18)μg, t=-8.3043, P=0.000]、丙泊酚[(763.23±62.04)mg和(559.20±46.44)mg, t=-14.420, P=0.000]及右美托咪定[(545.07±53.36)μg和(301.67±43.27)μg, t=-19.405, P=0.000],镇痛泵按压次数[(9.9±2.0)次和(2.9±1.3)次μg, t=-10.903, P=0.000],术后24 h[(3.53±1.07)分和(1.90±0.66)分, t=-7.090, P=0.000]、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37±0.61)分和(0.93±0.37)分, t=-4.660, P=0.000]评分均减少;T组患者术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离室时间均缩短,术后进食时间、开始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提前,术后住院天数缩短,麻醉费用降低(均 P<0.01或 P<0.05);T组患者术毕恶心、呕吐、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头晕、躁动及嗜睡均较C组减少(均 P<0.05);T组T1心率加快,平均动脉压降低。两组患者麻醉后脑电双频指数维持在40~60之间(均 P<0.01)。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麻醉能有效减轻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疼痛,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刮痧放痧联合电针治疗枕大神经痛: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刮痧放痧联合电针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枕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脱落2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穴取风府及双侧天柱、风池、完骨、玉枕、后溪,予疏密波,频率2Hz/100Hz,电流强度2~6mA,每次30 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刮痧放痧治疗,以头后部足太阳膀胱经、头侧部足少阳胆经循行处为主,每周治疗1次.两组均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3周后及治疗结束后3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3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并于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3周随访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2、3周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各时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F-36各分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高于对照组的76.7%(33/43,P<0.05);随访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高于对照组的72.1%(31/43,P<0.05).结论:刮痧放痧联合电针可有效治疗枕大神经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探讨电针治疗不同年龄段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回顾分析电针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接受电针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病历按年龄分为青中年组和老年组,对两组患者病历中两个访视点的相关诊疗数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青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病历中的基线资料,除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和动脉硬化情况这5项具有明显的差异外,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电针干预启动时机为发病后3~8 d,电针治疗总天数多落在5~9 d.老年组电针干预启动时机为发病后3~6 d,电针治疗总天数多落在5~10 d;两组患者脑梗死急性期针刺时上肢部腧穴常选曲池、合谷、外关、内关及手三里,下肢部腧穴常选足三里、丰隆、阳陵泉、悬钟、解溪、太溪及太冲,其他腧穴常选百会.上肢常用的电针组穴分别是曲池加外关和手三里加外关,下肢常用的电针组穴是足三里加丰隆、足三里加解溪和阳陵泉加丰隆.电针波型常选择疏密波,其次是连续波,极少选用断续波;青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经过电针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干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疗效显著,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明显改善;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电针的启动时机和干预总天数不同;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电针干预方案趋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针刺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大鼠血清激素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观察针刺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大鼠血清激素、卵巢形态学变化及卵巢组织中p-PI3K、p-Akt及p-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针刺治疗DOR的可能机制.方法:18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模型组、针刺组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DOR大鼠模型,空白组仅腹腔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针刺组取肾俞、关元、中极、气海、太溪、双侧三阴交和双侧子宫穴进行针刺,每次留针20 min,1次/d,连续21 d.空白组、模型组:仅抓取不进行干预,1次/d,连续21 d.观察比较各组间大鼠的血清激素改变情况,HE染色法观察大鼠卵巢形态学改变、卵巢中各级卵泡及黄体的数目变化,颗粒细胞层厚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中p-PI3K、p-Akt及p-mTOR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FSH、LH水平升高(P<0.05),血清E2、AMH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组织中各级卵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组织中PI3K、Akt及mTO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血清FSH、LH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AMH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组织中各级卵泡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组织中p-PI3K、p-Akt及p-mTO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有效改善DOR大鼠卵巢储备功能,促进卵泡数量增加.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卵巢组织中p-PI3K、p-Akt及p-mTOR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诊疗现状.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医学资源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针刺治疗POP的文献,分析总结针刺治疗POP的干预措施类型、辨病类型、辨证类型、选穴特点、治疗频率、疗程、疗效及安全性等相关信息.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文献42篇,体针是最常用的针刺治疗方法,其次是电针.常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最常见的三类辨病为骨痿、骨痹和骨枯,肾虚型、脾虚型和肝肾亏虚型为最常见的证型.针刺穴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个穴位为肾俞、足三里、关元、脾俞、三阴交、命门、悬钟、气海、夹脊穴、太溪.在操作过程中,直刺和斜刺是最常用的进针手法,进针深度在0.5~1.5寸,补泻手法中提插捻转补法最为常用,在进针得气后常留针30 min,针刺频率多为1次/d,总疗程多为3个月.针刺治疗可提高POP患者的骨密度,缓解患者骨痛症状,改善骨代谢相关血液学指标.针刺治疗POP的有效率为52.08%~95%.结论 针刺治疗POP多采用病症结合的方案,常取腰背部腧穴配合远端穴,近期疗效较好,能缓解POP患者的骨痛症状、改善骨代谢相关的血液学指标,安全性高,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选穴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搜索并筛选出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文献,利用 Excel、SPSS Modeler 18.0、SPSS Ststistics 25.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探究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 242 篇,涉及穴位 115个,使用频次 1 697次.其中使用频次大于 60次的高频穴位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完骨、翳风;穴位所涉及归经以足少阳胆经、任脉、督脉较多;特定穴以交会穴为最多;关联分析中出现较多配伍为金津-玉液,风池-完骨,风池-翳风,金津-玉液-廉泉等;聚类分析共得到 6组穴位,金津、玉液、咽后壁、完骨、翳风、风池、内关、人中、三阴交,天突、扶突、人迎,哑门、风府、通里、照海、列缺、天柱,上廉泉、脑户、足三里、太冲、太溪、丰隆、合谷、曲池、百会、印堂,治呛、翳明,廉泉、夹廉泉.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归纳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选穴规律,核心穴位处方为廉泉、风池、完骨、翳风、金津、玉液,治疗中多选取足少阳胆经与任督二脉穴位,交会穴的应用较为广泛,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提供了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穴位分层多向刺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观察穴位分层多向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颈型颈椎病患者 30 例,于双侧颈夹脊穴、后溪、悬钟行穴位分层多向刺,留针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2 周(随访时)颈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积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患者VAS评分、Northwick Park NPQ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30例患者中,痊愈 6 例,显效 20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86.7%(26/30).结论:穴位分层多向刺可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和颈部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