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成人双颌前突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成人双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1月笔者医院就诊的60例双颌前突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予以传统支抗治疗,研究组予以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软组织指标[上唇至审美平面的垂直距离(UI-E1)、下唇至审美平面垂直距离(L1-E1)、上唇最低点与中切牙最高点距离(GSL)],硬组织指标[上中切牙唇倾角(UI-SN)、下中切牙唇倾角(L1-MP)、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UI-L1)、上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垂直距离(U1/PP)、下切牙切缘至下颌平面垂直距离(L1/MP)],患者外观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L1-E1、UI-E1、GSL、L1-MP、U1/PP、UI-SN水平较对照组低,UI-L1、L1/MP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与对照组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外观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可有效内收成人双颌前突患者上下前牙,从而改善成人双颌前突软硬组织侧貌,提高患者外观满意度,且安全性良好,宜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两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骨支抗方式和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处于替牙列中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骨性Ⅲ类错 伴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26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13例):骨支抗方式组使用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0.2±1.7)岁;牙支持方式组使用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10.1±1.0)岁。于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向线性指标[Y-Is距和Y-Ms距(分别为上切牙切缘点、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前牙覆盖等]10项、垂直向线性指标[PP-Ms距(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等]6项和角度指标[SN-MP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外角)、U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等]8项,于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上测量冠状向指标(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等)6项;计算矫治前后前牙覆盖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和牙性效应占比。比较各指标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差异。 结果:矫治后两组前牙反 均解除,磨牙建立中性或远中关系。骨支抗方式组Y-Is距、Y-Ms距、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的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3.23±0.70)、(1.25±0.34)和(2.54±0.59)mm]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4.96±0.97)、(3.12±0.83)和(4.92±1.35)mm]( t=-5.92, P<0.001; t=-7.53, P<0.001; t=-5.85,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4.45±1.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6.14±1.29)mm]( t=-3.38,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80%,牙性效应占20%;牙支持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62%,牙性效应占38%。骨支抗方式组PP-Ms距矫治前后变化量[(-1.62±0.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2.13±0.86)mm]( t=-15.15, P<0.001)。骨支抗方式组SN-MP角、U1-SN角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95°±0.55°、1.28°±1.30°)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1.92°±0.95°、7.78°±1.94°)( t=-9.43, P<0.001; t=-10.04, P<0.001)。骨支抗方式组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1.50°±0.17°、1.54°±0.19°)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2.26°±0.37°、2.25°±0.35°)( t=6.47, P<0.001; t=6.81, P<0.001)。 结论: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能减少传统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时发生的上前牙唇倾、前牙覆盖增加、磨牙前移伸长颊倾以及下颌平面角增大等不利的牙齿代偿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锁 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特点的锥体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对正锁 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进行三维数字化测量,比较正锁 后牙与对照组后牙在牙齿水平上的差异,探索正锁 后牙在牙槽骨中的空间位置和牙周硬组织特点。 方法:选取后牙正锁 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6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为(25.0±7.6)岁。对照组为双侧后牙覆 覆盖正常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4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为(24.0±6.4)岁。正锁 组最终纳入测量的为12对颌前磨牙(共24颗)、12对颌第一磨牙(共24颗)以及39对颌第二磨牙(共78颗)。对照组共有120对颌前磨牙(共240颗)、60对颌第一磨牙(共120颗)以及60对颌第二磨牙(共120颗)。拍摄CBCT,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牙槽骨中牙根位置、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和牙槽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样本,保证锁 组和对照组样本数量匹配。 结果:卡方检验显示正锁 组和对照组后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无统计学差异。正锁 组前磨牙和第二磨牙的转矩交角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正锁 组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长轴交角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正锁 组上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而下前磨牙大于对照组。正锁 组第一磨牙,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釉牙骨质界(ECJ)根向6 mm和8 mm水平,均与对照组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正锁 组第二磨牙,上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4 mm水平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6 mm水平,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除上颌前磨牙外,下颌前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第二磨牙均显示出正锁 组及对照组之间,根尖部位牙槽骨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正锁 后牙颊舌向的改变是倾斜移动和整体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正锁 第二磨牙的牙周风险可能较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更高;正锁 的下颌后牙比上颌后牙牙周风险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隐形与固定矫治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治疗拔牙患者内收上前牙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本回顾研究选取2017至2022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Ⅰ类成人患者55例,年龄18~35岁,其中固定组30例接受唇侧固定拔牙矫治(男性3例,女性27例),隐形组25例接受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男性1例,女性24例)。采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区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及沿牙长轴方向距离釉牙骨质界3 mm、6 mm、9 mm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S1、S2、S3),以分析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配对 t检验用于分析固定组、隐形组治疗前后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情况;成组 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间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量的差异,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拔牙病例大量内收前牙后,腭侧牙槽骨高度均明显降低:固定组上颌中切牙降低(0.94±1.54)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71±2.79) mm (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29±1.33) mm ( P<0.001);隐形组上颌中切牙降低(1.51±2.06)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53±3.19) mm(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07±1.42) mm ( P<0.001),但固定组和隐形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隐形组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增加(0.32±0.44) mm ( P<0.001),而固定组此处牙槽骨高度降低(0.05±0.55) mm ( 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01)。内收前牙后唇侧牙槽骨普遍变厚,腭侧牙槽骨普遍变薄。隐形组上颌中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35±0.38) mm高于固定组(0.11±0.58) mm ( P<0.05);隐形组上颌侧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23±0.52) mm高于固定组(0.03±0.66) mm ( P<0.05);隐形组上颌尖牙S3水平腭侧牙槽骨变厚(0.41±1.31) mm高于固定组(0.23±1.56) mm ( P<0.05),提示隐形矫治前牙内收容易发生倾斜移动,测量固定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9.22°±9.51°( P<0.001),隐形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12.85°±6.78°( P<0.001),与前述结果相符。 结论:正畸治疗拔牙患者前牙大量内收时,牙槽骨不能随牙齿移动完全同步改建,且隐形矫治的力学系统对牙根的转矩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钟摆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窦底对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F)组和各牙根均与窦底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 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56±1.00) mm,牙根为(2.44±1.30) mm;CP组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73±1.20) mm,牙根为(2.80±0.99) 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P=0.121、 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 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 mm 3]显著高于IF组[(7.85±4.94) mm 3]( P<0.001)。 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窦底接触或突入窦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窦底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窦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乳磨牙非金属冠设计及关键参数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探索乳磨牙非金属冠制作的关键参数,为乳磨牙非金属冠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构建下颌第二乳磨牙三维模型;限定牙冠厚度为0.5 mm,设计无角肩台解剖式、无角肩台非解剖式、刃状边缘解剖式、刃状边缘非解剖式4种牙冠形态;对无角肩台非解剖式牙冠设计0.50、0.75、1.00、1.25、1.50 mm 5种牙冠厚度,对牙冠分别赋予聚醚酮酮(polyetherketoneketone,PEKK)(PEKK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树脂(PMMA组)和树脂浸润陶瓷(树脂浸润陶瓷组)3种不同材料,模拟垂直及倾斜加载,对模型各组件进行应力及疲劳分析;将上述0.50、0.75、1.00、1.25、1.50 mm 5种厚度的无角肩台非解剖式牙冠的材料赋予为PMMA树脂,模拟牙冠旋转脱位,对不同厚度的无角肩台非解剖式牙冠进行非轴向固位分析。结果:构建下颌第二乳磨牙有限元模型后,静力及疲劳分析显示无角肩台非解剖式牙冠及粘接剂层的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小,安全系数最高。对比不同材料,树脂浸润陶瓷组在牙冠颊侧边缘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PEKK组粘接剂层出现应力集中。非轴向固位分析显示0.50、0.75、1.00、1.25、1.50 mm 5种厚度的牙冠在转动相同角度时需要的扭矩大小分别为4 856.1、4 038.1、3 497.3、3 256.3及3 074.3 N?m,各组粘接剂断裂面积大小:0.50 mm组<0.75 mm组<1.00 mm组<1.25 mm组<1.50 mm组。结论:乳磨牙非金属冠的设计中,冠的边缘设计建议为无角肩台,内冠形态为非解剖式, 面最小预备量为1.00 mm,制作材料建议采用与牙本质及粘接剂弹性模量接近且各项测评性能较稳定的PMMA树脂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牵引方式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远移影响的三维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上颌磨牙、前磨牙远移时的轴倾度、转矩和扭转变化,以及不同的牵引方式防止前牙唇倾和磨牙远移复发的作用。方法:纳入患者16例,牙齿146颗。收集并重叠初诊研究模型(T0),上颌磨牙远移阶段模型(T1),以及上颌前磨牙远移阶段模型(T2)。测量磨牙和前磨牙远移效率和角度变化,对比矫治器牵引、尖牙牵引和对照组前牙唇展量以及T1至T2磨牙远移效率是否下降。结果:上颌磨牙远移效率为81.03%;远移后平均远中倾斜4.37°( P=0.000),颊倾1.65°( 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明显扭转( P=0.160)。上颌前磨牙远移效率为78.79%;远移后平均远中倾斜5.96°( P=0.000),颊倾3.91°( P=0.000),颊尖远中向扭转1.98°( P=0.00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推磨牙远移后(T1),矫治器牵引组前牙无明显唇倾;尖牙牵引组前牙唇倾0.77 mm,对照组前牙唇倾0.52 mm。上颌第二磨牙矫治器牵引组T1至T2远移效率无明显下降;尖牙牵引组效率下降16.37%;对照组效率下降13.23%。上颌第一磨牙不同牵引方式组T1至T2远移效率均无明显下降。 结论:矫治器牵引能够有效防止前牙唇倾以及第二磨牙远移效率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序列手术导板辅助重度牙周炎患者全牙弓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牙周科、种植科和门诊部就诊的、计划进行全牙弓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重度牙周炎患者,探讨牙周夹板结合序列手术导板辅助全牙弓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治疗的技术流程和治疗效果。通过术前颌面部数据采集、系统性诊断设计、牙周夹板固定、导板制作、导板辅助下手术完成全牙弓即刻种植即刻修复8例,上颌7例,下颌1例;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49.0±9.3)岁(38~65岁);共植入48枚种植体,其中直立植入44枚,倾斜植入4枚;前牙区16枚,后牙区32枚。配准术后锥形束CT和术前设计,测量种植体实际三维位置与术前设计位置的差异,以2 mm为临床可接受的安全范围。术中未见导板折裂或重要解剖结构损伤。种植体冠部和根部整体位移[分别为(0.83±0.48)和(1.36±0.57) mm]在临床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冠部水平和垂直位移、根部水平和垂直位移以及种植体长轴角度的前后牙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牙周夹板结合序列手术导板辅助重度牙周炎患者全牙弓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可拓展全牙弓种植手术的适应证,满足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阻生磨牙竖直器矫正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阻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阻生磨牙竖直器配合使用阻生磨牙直立牙挺辅助矫治近中倾斜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检验其疗效。方法:选择9名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阻生患者使用阻生磨牙竖直器配合使用阻生磨牙直立牙挺进行正畸治疗,共有15颗下颌阻生齿需要治疗。测量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下颌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对比分析矫治前后倾斜角度变化,进行配对 t检验。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下颌第二磨牙长轴与下颌升支后缘切线、双侧乙状切迹最下缘连线及双侧突顶点连线交角,独立样本 t检验表明,矫治前后角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1)。 结果:全部患者矫治效果良好,近中倾斜阻生的第三磨牙实现直立。第二、三磨牙的夹角倾斜度平均减少(55.47±22.07)°,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第二磨牙治疗前后倾斜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P>0.1)。 结论:阻生磨牙竖直器配合使用阻生磨牙直立牙挺是一种竖直近中倾斜阻生磨牙的简单高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康矫治理念在骨性Ⅲ类牙颌畸形传动矫治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使用传动矫治技术非手术治疗成功的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病例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中软硬组织的变化,下切牙长轴IA(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与下颌联合长轴(颏轴)MA(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所成角度MIA(angle between MA and IA)的变化,为骨性Ⅲ类非手术正畸治疗中确定下切牙健康目标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50例使用传动矫治技术完成的骨性Ⅲ类非手术治疗病例,平均年龄(16.5±4.9)岁,平均疗程(24.6±8.8)月,男16例,女34例。在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常用的软硬组织项目以及牙轴颏轴角MIA。计算各测量项目的均值与标准差,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项目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治疗后上下切牙建立了正常的覆盖关系,覆盖测量值从治疗前的(-1.47±1.50) mm变成治疗后的(3.77±1.12) mm。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上下唇至Sn-Pg的唇突距差,由矫治前的(-1.62±1.77) mm变为矫治后的(0.24±1.27) mm。下切牙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所成角L1-MP平均减少-8.54°±5.98°,发生较明显的舌倾。但治疗后牙轴颏轴角MIA为0.31°±5.42°,说明牙轴和颏轴基本一致。结论:传动矫治技术能够实现轻力作用下的牙齿传动效应和牙槽骨弯曲形变效应,不仅能够解除前牙反 和显著改善侧貌,而且疗效稳定。在轻力作用下,下切牙舌倾和周围牙槽骨的舌向弯曲改建同步进行,治疗后下切牙牙长轴与颏轴依然保持一致,有利于咬合力的传导,说明轻力矫治更有益于健康。传动矫治技术使非手术健康矫治骨性Ⅲ类牙颌畸形成为可能,拓展了非手术矫治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