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锥形束CT影像的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三维定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一种三维定量测量方法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且诊断为颞下颌关节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或关节盘绞锁、采用手法复位关节盘结合前伸再定位 垫治疗的41例患者(共82侧髁突)资料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31例,年龄为12~30(19.7±4.4)岁。获取治疗前后6~12个月的锥形束CT图像。根据髁突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影像中“双线征”数目定性评价髁突骨改建,将82侧髁突分为无改建组(0个“双线征”)、部分改建组(1~4个“双线征”)和显著改建组(5~6个“双线征”)3组。应用锥形束CT数据进行髁突骨改建的三维定量测量。采用基于人工预标注结合分水岭算法的半自动分割方法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分割,重建颞下颌关节髁突的表面模型,应用基于距离图的初始配准和基于灰度信息的二次配准,将治疗前后的髁突图像配准重叠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差定量反映髁突骨改建程度。 结果:二维定性评价的 Kappa值为0.66~0.87。三维定量测量髁突及髁头体积的同一研究者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值分别为0.998和0.941,不同研究者组间ICC值分别为0.999和0.942。治疗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较治疗前增加量分别为(41.7±90.2) mm3和(62.8±70.9) mm3。82侧髁突中无改建组21侧、部分改建组20侧,显著改建组41侧。显著改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髁突和髁头体积增加量均为最大,部分改建组次之,无改建组最小( P<0.05)。 结论:三维定量测量评价髁突骨改建程度的方法一致性和可靠性良好,定量变化值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髁突骨改建,其中将髁头作为感兴趣区计算的体积变化量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前后面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法(three dimensional morphable model, 3DMM)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软组织面型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8例骨性Ⅱ类高角减数正畸治疗的成人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测量分析,对其三维面部扫描模型通过3DMM法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与3DMM法测量的所有软组织测量指标改变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如鼻唇角(头影测量示治疗前104.12°±6.83°,治疗后112.31°±5.47°,改变量为8.19°±3.83°, P<0.001;面部三维模型测量示治疗前103.81°±6.90°,治疗后112.31°±5.64°,改变量为8.23°±3.80°, P<0.001)。两种测量方法所获得的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如两种方法相比,治疗前后鼻唇角差值相差-0.32°±0.89°, P=0.887)。通过3DMM法获得的平均人脸结果示上下唇部发生了明显的内收,其中上唇区域内收量为(2.31±0.69) mm,下唇区域为(3.38±0.67) mm。颊部至下颌角及颏下区域有约1.50 mm的少量内收。水平向上,矫治后下颌角点(左右分别为0.27 mm与0.85 mm)与颧骨点(左右分别为0.80 mm与0.42 mm)均有向中线集中趋势,口角点无明显变化,口裂宽度不变。垂直向上,双侧口角点均有下移(左右分别为1.24 mm与0.89 mm),唇下点(垂直向下移0.86 mm,矢状向内收1.50 mm)与软组织颏前点(垂直向下移0.99 mm,矢状向内收0.99 mm)均向后下移动,颏部更为明显。 结论:本研究证明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患者获得显著的唇部内收与面型改善,模型的重定位与重叠同3DMM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更直观的展示面部软组织的三维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膝关节反屈的产前超声诊断线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膝关节反屈(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knee,CDK)的产前超声诊断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断的13例CDK病例的产前超声特征,结合基因检测结果、病理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13例胎儿均于我院进行孕中期产前超声诊断,二维、三维超声均显示为膝关节反屈(单侧3例,双侧10例)。所有病例均伴有多发异常,主要包括足内翻(5例)、重叠指(2例)、鼻骨短小(1例)、颈后皮肤层增厚(2例)、胸廓狭小(1例)、椎体发育异常(1例)等。其中超声诊断Larsen综合征2例,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3例,窒息性胸廓发育不良1例,CDK 7例。所有胎儿引产后均证实存在CDK。已知其中3例进行染色体检查,3例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结果未见异常,1例进一步进行了二代测序结合一代测序筛查提示FLNB基因突变,证实为Larsen综合征。结论:CDK可孤立存在,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形式,产前检出膝关节反屈时要注意是否合并其他异常,根据线索进一步行相关基因的检测,可为遗传咨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的三维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描述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的形态特征,重点观察骨折尖峰位置的分布情况,并描绘其骨折线地图,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114例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患者CT断层扫描数据。男46例,女68例;年龄61.5(51.8,68.0)岁。在CT三维重建上测量远端骨块形态,观察骨折尖峰位置,根据尖峰位置将骨折分为4型:Ⅰ型尖峰位于外侧嵴,Ⅱ型尖峰位于后外侧面,Ⅲ型尖峰位于后侧嵴,Ⅳ型尖峰位于内侧面。并将所有骨折线重叠至模板骨上生成三维骨折线地图。结果:本组患者按骨折尖峰所在位置分型:Ⅰ型7例(6.1%,7/114),Ⅱ型65例(57.0%,65/114),Ⅲ型39例(34.2%, 39/114),Ⅳ型3例(2.6%,3/114)。49例(43.0%,49/114)患者骨折尖峰不在腓骨的后外侧面上(常规后外侧钢板不能压住骨折尖峰)。在骨折形态上,114例患者的前侧骨折高度、后侧骨折高度、骨折垂直长度、骨折倾斜角度、骨折螺旋角度、骨折尖峰螺旋角度分别为(-6.22±4.62)mm、(27.23±12.32)mm、(33.45±11.89)mm、56.9°±9.6°、269.8°±37.1°、156.2°±24.0°。Ⅲ型骨折患者的前侧骨折高度、后侧骨折高度、骨折垂直长度、骨折螺旋角度及骨折尖峰螺旋角度均显著大于Ⅱ型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线地图提示Ⅲ型骨折的骨折线走行较Ⅱ型骨折更陡峭。 结论:约有一半的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尖峰不在腓骨后外侧面,现有后外侧钢板不能起到有效的抗滑作用。骨折线越高,其骨折尖峰位置越靠近腓骨后内区域(后侧嵴及内侧面)。Ⅲ型和Ⅳ型骨折往往提示更严重的受伤暴力及伴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影像探究儿童髋臼指数的标准化测量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DRRs)研究如何选择正确的髋臼外上缘参考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AI)并初步探究其解剖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CT检查的研究对象共177例,收集满足条件患儿的髋关节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校正骨盆模型至标准位置后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中生成DRRs影像,分别采取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和其下方低密度骨性覆盖影最外上方点B作为参照点,测量其相应的髋臼指数(AAI和BAI);选取通过股骨头最大直径的骨盆冠状位MPR图像,测量其CT髋臼指数(CTAI),计算其差异。按旋转轴将骨盆模型进行前后倾斜,每增加或减少3°生成一张DRR图像,观察连续角度变化中A、B两点的位置改变,记录两点重合时的骨盆倾斜角度。利用配对 t检验验证CTAI、AAI、BAI之间差异的有效性;利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各组AAI和BAI差值的比较;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检验两种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纳入研究对象总共33例,年龄(2.90±1.32)岁;其中男8例,女25例,共52髋。CTAI与A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2,其差值为(-0.41±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I与AA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TAI与B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AI与BAI的差值为(3.06±3.06)°,该差值与骨盆X线片上髋臼显影形态有关。骨盆倾斜过程中,25髋在骨盆后倾时出现A、B点重叠,8髋在骨盆前倾时出现重叠,显示B点在不同髋关节中为髋臼前缘或者后缘的最外缘投影。结论:选择不同的髋臼外上缘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将会导致巨大的差异,通过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测量的髋臼指数更加接近于真实的髋臼指数,能够更好的反映髋臼对股骨头的骨性覆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地区青年女性下颌三维测量及其在下颌角肥大诊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青年女性下颌三维测量数据在下颌角肥大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上海大学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徐汇中心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临床资料库中筛选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年轻女性头颅CT影像数据,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颅颌面三维重建,根据三维重建图像及医生的评价结果将受试者分为下颌肥大组、下颌美观组和常模组,对3组人群颌面部进行三维测量。测量指标:骨组织包括下颌角角度(∠Co-Go-Me)、下颌扩展角角度(∠Go-Me-Go)、下颌体长度/下颌支高度比(Go-Me/Co-Go)、下颌角间宽度/颧面宽度比(Go-Go/Zy-Zy)、下颌宽指数(Go-Go/Co-Co);软组织包括下颌角角度(∠t-go’-gn)、下颌角间宽度/中面宽度比(go’-go’/zy’-zy’)、下颌角间宽度/下面高度比(go’-go’/s-gn)。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下颌肥大、下颌美观与常模组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下颌肥大与常模组、下颌美观与常模组比较采用LSD法;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Fisher判别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00例上海青年女性,其中下颌肥大组73例,年龄(26.1±3.2)岁,体质量(54.3±4.3) kg,体质量指数(BMI)为(21.3±1.9) kg/m 2;下颌美观组32例,年龄(25.3±3.1)岁,体质量(58.7±3.7) kg,BMI为(20.0±1.5) kg/m 2;常模组95例,年龄(27.2±3.7)岁,体质量(53.3±3.4) kg,BMI为(20.1±1.3) kg/m 2。3组受试者年龄、体质量、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间∠Co-Go-Me、∠Go-Me-Go、Go-Me/ Co-Go、Go-Go/Co-Co、∠t-go’-g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其中下颌肥大组下颌角区存在显著外翻、后突,与常模组间∠Co-Go-Me(111.69°±4.19° vs. 115.43°±3.01°)、∠Go-Me-Go(66.27°±4.51° vs. 64.19°±3.69°)、∠t-go’-gn(126.13°±7.51° vs. 130.34°±7.21°)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下颌美观组与常模组间∠Co-Go-Me(121.61°±3.22° vs. 115.43°±3.01°)、Go-Me/Co-Go(1.67±0.20 vs. 1.58±0.15)、∠t-go’-gn(137.17°±7.57° vs. 130.34°±7.21°)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下颌肥大组∠Co-Go-Me的下四分位点约为110°,∠Go-Me-Go的上四分位点约为72°,四分位点数据同其他2组众数区域重叠较小。筛选出∠Co-Go-Me( D1)、∠Go-Me-Go( D2)、Go-Me/Co-Go( D3)3个指标建立Fisher判别函数,下颌肥大组函数为 Z=0.237 D2-0.084 D1-5.813,判别率为60.3%,下颌美观组为 Z=0.257 D1-0.015 D3-28.610,判别率为85.3%。 结论:上海地区青年女性∠Co-Go-Me、∠Go-Me-Go、∠t-go’-gn等数据可用于评估其下颌轮廓形态,为下颌角肥大诊疗提供参考;下颌美观人群∠Co-Go-Me应趋近122°;∠Co-Go-Me <110°、∠Go-Me-Go>72°可作为下颌角肥大人群的初步判别指标,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年女性正畸患者颊颞部软组织变化的三维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成年女性颊颞部不同区域的软组织变化。方法:选取40位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拔牙患者20例,非拔牙患者20例;对照组为未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20位。实验组在正畸治疗粘矫治器之前(T0)及正畸治疗开始后5个月(T1)、10个月(T2)、15个月(T3)、20个月(T4),用3dMDface?扫描仪拍摄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T0-T4平均20.3个月。对照组距首次拍摄后平均17.6个月后再次拍摄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通过Geomagic2013 Wrap对三维图像进行二次处理,重叠T0-T1、T0-T2、T0-T3、T0-T4期图像,比较分析颊颞部不同区域软组织突度变化。结果:成年女性开始正畸治疗5个月后,拔牙组软组织突度变化量颞部-0.46 mm,上颊部内侧区域-0.55 mm,上颊部外侧区域-0.66 mm,下颊部内侧区域-0.97 mm,下颊部外侧区域-1.31 mm。随治疗进展,软组织突度变化量无明显的增加或进一步减小。拔牙与否对颊颞部软组织的减小量无明显影响。17.6个月后未进行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颊颞部软组织突度几乎没有变化。结论:成年女性正畸治疗过程中,颊颞部各区域软组织变化量随治疗时间推移没有明显变化,拔牙与否及短期内增龄性变化对软组织变化没有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自行数字化隐形矫治设计对正畸轻度复发病例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医师主导下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制作用于治疗轻度复发病例,评价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牙齿移动精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简单牙列不齐的轻度复发病例10例,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正畸分析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通过测量隐形矫治后口扫模型与设计终末模型重叠对比的均方根值评价该数字化流程的有效性;将设计终末模型和治疗后口扫模型分别与初始口扫模型以腭皱襞(上颌)和未做移动设计的后牙区(下颌)为基准重叠,测量48颗设计移动的前牙特征点在矢状向、水平向、垂直向的三维坐标变化量,将预测牙齿移动量与实际牙齿移动量进行配对 t检验比较,分析该流程制作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齿控制的精确性。 结果:治疗后口内扫描模型与数字化设计终末模型重叠配准后表面距离的均方根值为(0.158±0.028) mm,小于设计步进移动量0.25 mm。配对 t检验结果示设计牙齿移动量与实际牙齿移动量在矢状向、水平向、垂直向和整体的差值分别为[(0.06±0.24) mm, P=0.10],[(0.02±0.18) mm, P=0.36],[(-0.06±0.23) mm, P=0.06]和[(0.03±0.32) mm, P=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基于医师自行数字化排牙和3D打印制作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简单牙列不齐病例可以进行有效的矫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三维可视化的肝中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可视化肝中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行肝脏增强CT检查健康体检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男47例,女53例;平均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为20~83岁。使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100例健康体检者的肝脏CT检查薄层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和数据测量。每例健康体检者均重建肝脏、门静脉以及肝静脉,了解其解剖情况。观察指标:(1)肝脏体积。(2) 肝中静脉与Rex-Cantlie线的位置关系。(3)肝中静脉与门静脉流域划分左右半肝分界线的位置关系。(4)模拟解剖性肝切除术情况。(5)肝中静脉属支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肝脏体积:100例健康体检者的肝脏体积为1 248.8 mL(785.5~3 745.6 mL)。(2)肝中静脉与Rex-Cantlie线的位置关系:100例健康体检者中肝中静脉与Rex-Cantlie线重叠75例,偏右25例。(3)肝中静脉与门静脉流域划分左右半肝分界线的位置关系:100例健康体检者中肝中静脉与门静脉流域划分的左右半肝分界面完全一致76例,肝中静脉起始段位置偏右而近下腔静脉段一致24例,无肝中静脉偏于门静脉流域划分的左右半肝分界面左侧者。(4)模拟解剖性肝切除术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解剖性肝切除离断肝实质长度为121.7 mm(91.3~177.2 mm)。胆囊窝距肝中静脉的距离为17.8 mm(6.5~35.8 mm)。(5)肝中静脉属支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肝中静脉属支重建共507支,其中S4a段、S4b段、S5段、S8段肝中静脉属支总数分别为61支、147支、190支、109支。每例健康体检者S4a段、S4b段、S5段、S8段肝中静脉属支数目分别为1支(0~1支)、1支(0~3支)、2支(0~4支)、1支(0~2支)。S4a段、S4b段、S5段、S8段肝中静脉属支根部直径分别为3.6 mm(2.2~8.1 mm)、3.7 mm(2.0~6.6 mm)、3.6 mm(2.2~6.8 mm)、3.5 mm(2.3~7.9 mm),属支根部距胆囊窝的距离分别为103.9 mm(76.9~130.0 mm)、59.1 mm(12.0~115.3 mm)、54.2 mm(22.8~95.9 mm)、103.9 mm(66.5~144.2 mm)。根据肝中静脉各段属支根部位置、直径范围绘制肝中静脉解剖性半肝切除术的肝中静脉属支根部位置图。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通过肝中静脉属支解剖数据及肝中静脉属支根部位置图展示肝中静脉支流的解剖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90Y PET/CT显像技术初探: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9岁,身高170 cm,体质量60 kg,2021年12月肠镜检查提示结肠癌,遂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结肠中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3/46),术后行辅助化疗4次,后口服卡培他滨3个疗程。2022年5月本院复查CT示右肝门脉右支及腔静脉之间结节灶;MRI示下腔静脉前方占位,考虑为转移灶,诊断为结肠癌肝转移。入院行 90Y树脂微球治疗。为预测微球在肿瘤病灶和肺内的分流情况,治疗前行 99Tc m-聚合白蛋白(macroaggregated albumin, MAA;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提供)SPECT/CT(美国GE Discovery 670型)显像,结果显示右肝肿瘤高度摄取,平均靶/本底比值为17.47;两肺弥漫轻度摄取,提示存在肺分流,肺分流分数为6%;余脏器未见异常摄取(图1),表明可以行经动脉内 90Y树脂微球放射治疗转移性肝癌。该治疗方法经浙江省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件号:IRB-2022-17号(医)]。经动脉内 90Y树脂微球(0.4 GBq;Sirtex Singapore Manufacturing Pte Ltd.提供)放射治疗后3 h,行PET/CT(美国GE Discovery 710型)显像: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视野包括肺和肝脏3个检查床位;先行螺旋CT扫描(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150~250 mA、螺距0.984∶1,采用迭代法重建,窗位40、窗宽400、扫描视野50 cm、层厚3.75 mm),再行三维PET显像[步进式扫描,每个床位采集20 min,床位重叠(overlap) 11 mm、扫描视野70 cm,采用迭代法重建,重建算法为VUE Point,2次迭代、12个子集、矩阵192×192、截止频率7.0 mm],利用CT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同机融合得到融合图像。PET/CT融合图像示肝右叶下腔静脉前方软组织肿块内见显像剂明显浓聚,周围肝组织可见极少量显像剂分布,余肝脏及两肺未见明显显像剂浓聚(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