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比较后踝大块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后踝大块骨折患者150例,采用奇偶数法进行分组,其中75例进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另外75例实施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以及健康状态,统计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踝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足部内翻以及足部外翻活动度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AOFAS评分与KPS评分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IL-6、IL-8以及CRP水平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用于后踝大块骨折的手术效果理想,对于临床指标与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提升踝关节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修复手和足创伤后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修复手和足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治疗的12例(13块皮瓣)创伤后手、足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5例;年龄45[36.5,55.8]岁;手部9例,足部3例;左侧3例,右侧9例;创面面积为8.0 cm×6.0 cm~18.0 cm×17.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3.5[8.3,20.8] d。术前进行供、受区CTA扫描,影像数据导入软件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设计并切取皮瓣13块,其中包括10块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3块含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的腓动脉穿支带蒂皮瓣。切取皮瓣面积9.0 cm×6.0 cm~20.0 cm×15.0 cm。供区5块直接缝合,8块植皮。术后3个月内每月进行门诊随访,3个月后通过门诊或微信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皮瓣修复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功能恢复等信息。结果:本组13块皮瓣均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完成了穿支皮瓣的切取移植。术前穿支血管定位准确,皮瓣设计合理,为手术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术后12块皮瓣完全成活,1块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愈合。全部患者术后均获得6个月及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1±1.7)个月。所有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4例皮瓣臃肿者行二期修薄后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的断指再植血液循环评价指标评定,优11块,良2块;手部功能评价,9例中优2例,良4例,差3例;足部功能按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3例均为优。并发症有皮瓣下血肿1例,局部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可以通过精准的术前设计和模拟手术切取,助力实现手、足创面的高质量修复,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后踝韧带结构及踝关节稳定性为基础的后踝骨折分型及其病理解剖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提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进一步阐明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方法:选择20例形态正常的下肢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解剖并测量后踝相关联韧带胫骨附着区的范围。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共收治的296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将后踝韧带结构解剖测量值与后踝骨折的CT影像学特征相关联,结合后踝韧带结构、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学特征及损伤机制创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共分为3型:Ⅰ型为下胫腓横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Ⅱ型为下胫腓横韧带及下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依据后踝骨折是否伴有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压缩或Die-Punch骨块可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Ⅲ型为下胫腓横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及胫距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按照后踝骨折块数目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观察后踝各韧带结构胫骨附着区的尸体解剖学特征、后踝骨折CT成像的影像学参数及对应分型情况。同时,将后踝骨折新分型与Haraguci分型及Mason分型相对比。结果:后踝韧带结构从后外侧至后内侧依次为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及胫距后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附着于胫骨后外侧,最高点距离关节面(45.2±5.6)mm。下胫腓横韧带附着于胫骨后方远端,最高点距离关节面(5.5±1.0)mm。胫距后韧带附着于内踝后丘或丘间沟,中心距丘间沟(2.5±0.6)mm。296例后踝骨折患者中,Ⅰ型、Ⅱ型及Ⅲ型分别为36例、229例(ⅡA 150例,ⅡB 79例)及31例(ⅢA 11例,ⅢB 20例)。ⅡB型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A型后踝骨折[23.7(18.6,28.8)%∶18.4(12.7,21.7)%、4.1(2.1,6.0)mm∶1.9(0.2,3.0)mm、4.7(1.5,6.2)mm∶2.3(1.1,3.0)mm]( P均<0.01)。Ⅲ型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型后踝骨折[7.2(6.0,8.2)mm∶2.7(0.4,4.0)mm、10.1(6.0,15.0)mm∶3.1(1.1,5.0)mm]( P均<0.01)。相对于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结合了后踝韧带结构及后踝骨折损伤机制,不仅分型进一步细化,而且随着分型等级增加,损伤严重程度亦增加,其临床实用性更强。相对于Mason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主要增加了单纯旋转型后踝骨折类型(新分型的ⅡA型),其骨折类型更全面。 结论:结合后踝韧带结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后踝骨折可分为3型,该分型系统可更全面地阐述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将有助于后踝骨折相关基础研究,并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位止血带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低位止血带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4月—2020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踝关节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18~57岁、平均42.8岁。44例患者按止血带捆绑方式分为2组,高位止血带组22例,低位止血带组22例,2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观察术后止血带压迫部位有无瘀斑、软组织团块、水泡、皮肤溃疡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情况,术后第1、3、7、14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肢疼痛情况,术后4周、12周、6个月、12个月观察患者踝关节屈曲、背伸及踝关节活动度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高位止血带组术后止血带压迫部位出现瘀斑1例、软组织团块1例,下肢血管彩超检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低位止血带组无一例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后第1、3、7天患肢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第14天,低位止血带组VAS评分低于高位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1, P=0.020)。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月,平均15.8个月。随访期间,2组患者切口无感染,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4, P=0.351)。术后4周,低位止血带组患者踝关节屈曲、背伸及踝关节活动度、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高位止血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12周、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低位止血带用于踝关节骨折手术在确保良好手术界面的同时,能提升术后早期踝关节的活动度及临床功能,减少传统止血带导致的患肢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风琴"技术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中促进对合端骨愈合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手风琴"技术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促进对合端骨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胫骨骨感染患者资料。男10例,女1例;年龄(47.0±9.7)岁。其中7例为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或外固定术后感染,4例为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手术行清创,敏感抗生素骨水泥置入,根治性切除死亡或感染的骨段后,所有患者骨缺损长度为(6.6±2.9)cm,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搬移治疗。所有患者在搬移骨块与对合端接触后采用"手风琴"技术治疗。记录骨搬移过程中的对合时间、"手风琴"技术治疗时间、愈合时间以及骨搬移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在对合端进行植骨。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7±0.5)年。对合时间为(30.8±6.8)周,"手风琴"技术治疗时间为(43.1±8.4)d,愈合时间为(31.6±9.0)周。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疼痛,3例患者出现踝关节僵硬,1例患者出现创伤性马蹄足畸形。结论:在Illizarov方法基础上使用"手风琴"技术,可以加速搬移骨段矿化,促进对合端骨愈合,无需手术植骨,可有效解决胫骨骨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内踝骨折的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术前影像及术中应力试验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内踝骨折的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术前影像与术中应力试验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52例无内踝骨折的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应力试验的结果分为两组:阳性组21例,男19例,女2例;年龄为(34.4±10.2)岁;术中应力试验结果呈阳性。阴性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为(39.5±14.8)岁;术中应力试验结果呈阴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前X线片上内踝间隙、下胫腓间隙、腓骨骨折线垂直长度,以及术前CT片上后踝骨折块的相对大小,观察患者术中应力试验的影像特点。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阳性组患者内踝间隙[(7.2±2.5)mm]、腓骨骨折线垂直长度[49.2(33.7,58.7)mm]均显著大于阴性组患者[(4.5±1.7)、29.6(24.7,36.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的下胫腓间隙[(6.0±1.9)mm vs.(5.2±1.4)mm)]、CT片上后踝骨折块相对大小[15.8%(6.9%,19.1%) vs. 12.7%(0%,18.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共收集到22例术中应力试验影像资料(阳性组和阴性组各11例),其中7例患者应力试验中仅内踝间隙增宽而下胫腓间隙未增宽(阳性组5例,阴性组2例)。 结论:无内踝骨折的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在固定外踝后有时仍存在不稳定,建议常规行应力试验。伤后X线片上内踝间隙较宽、腓骨骨折线较长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外踝固定后的不稳定。无内踝骨折的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中应力试验易出现内踝间隙增宽而下胫腓间隙未增宽的现象,此时是否有必要固定下胫腓联合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的三维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描述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的形态特征,重点观察骨折尖峰位置的分布情况,并描绘其骨折线地图,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114例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患者CT断层扫描数据。男46例,女68例;年龄61.5(51.8,68.0)岁。在CT三维重建上测量远端骨块形态,观察骨折尖峰位置,根据尖峰位置将骨折分为4型:Ⅰ型尖峰位于外侧嵴,Ⅱ型尖峰位于后外侧面,Ⅲ型尖峰位于后侧嵴,Ⅳ型尖峰位于内侧面。并将所有骨折线重叠至模板骨上生成三维骨折线地图。结果:本组患者按骨折尖峰所在位置分型:Ⅰ型7例(6.1%,7/114),Ⅱ型65例(57.0%,65/114),Ⅲ型39例(34.2%, 39/114),Ⅳ型3例(2.6%,3/114)。49例(43.0%,49/114)患者骨折尖峰不在腓骨的后外侧面上(常规后外侧钢板不能压住骨折尖峰)。在骨折形态上,114例患者的前侧骨折高度、后侧骨折高度、骨折垂直长度、骨折倾斜角度、骨折螺旋角度、骨折尖峰螺旋角度分别为(-6.22±4.62)mm、(27.23±12.32)mm、(33.45±11.89)mm、56.9°±9.6°、269.8°±37.1°、156.2°±24.0°。Ⅲ型骨折患者的前侧骨折高度、后侧骨折高度、骨折垂直长度、骨折螺旋角度及骨折尖峰螺旋角度均显著大于Ⅱ型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线地图提示Ⅲ型骨折的骨折线走行较Ⅱ型骨折更陡峭。 结论:约有一半的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尖峰不在腓骨后外侧面,现有后外侧钢板不能起到有效的抗滑作用。骨折线越高,其骨折尖峰位置越靠近腓骨后内区域(后侧嵴及内侧面)。Ⅲ型和Ⅳ型骨折往往提示更严重的受伤暴力及伴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对苏州大学附属瑞华骨科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患儿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范围在3~12岁,平均8岁;皮肤缺损大小范围在13. 0 cm×6. 0 cm~15. 0 cm×12. 0 cm;合并胫骨骨折1例、胫后动静脉断裂2例、腓浅神经断裂2例、合并肌肉及肌腱损伤的5例,仅皮肤缺损的1例,创面均有深部肌腱及骨外露,但未有肌腱等组织缺损。一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血管、神经、肌肉、肌腱修复,创面VSD覆盖,择期在静脉全麻下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根据创面大小设计样布,在股前外侧区纵行设计双叶皮瓣,以方便皮瓣切取后供区能直接缝合,皮瓣切取总面积22. 0 cm×4. 0 cm~29. 0 cm×7. 5 cm。如果两块皮瓣血管同源,皮瓣内的主干血管直接与受区血管吻合并桥接受区血管;如果两块皮瓣不同源,则先通过内增压的方式并连成一个血管蒂的双叶皮瓣,再与受区血管吻合并桥接受区血管,大腿供区直接缝合。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均未植皮,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36个月,平均17个月。6例患儿皮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臃肿及供受区瘢痕增生,皮瓣色泽、质地接近周围皮肤,3例皮瓣行二次手术修薄整形,2例行供受区瘢痕切除术,术后恢复满意。供区除有瘢痕增生外,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是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较好方法,具有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术后皮瓣臃肿、瘢痕增生等可通过二次手术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成人下肢防腐标本4具(8侧),其中2具(4侧)行跟骨内侧解剖,观察载距突毗邻结构及显露范围;另2具模拟内外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跟骨骨折。回顾性分析临床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9例(9足),男7例、女2例;年龄(49.9±11.3)岁(范围25~58岁)。术中先取内侧切口,临时复位并固定载距突于距骨;再取外侧切口,显露跟骨外侧,复位并固定骨折块;载距突以螺钉经外侧固定,其中2例经内侧辅以可吸收棒固定。同期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手术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6例(8足)作为对照。两组外侧均采用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并以脱钙骨基质植入后关节面复位后的空腔。测量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B?hler角、Gissane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结果:载距突-距骨关节面呈倒"V"形,分为前、后两部分。经胫后肌腱前方可显露载距突尖部,经胫后肌腱与趾长屈肌腱间隙可完整显露并复位固定载距突及跟骨体内侧。内外侧联合入路组术后切口引流量为(73.6±4.3) ml,大于单纯外侧入路组的(70.6±7.1) ml( t=2.18, P=0.045)。外侧切口均一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1例内侧切口出现延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2±2.1)周和(12.8±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0, P=0.622)。术后1年,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B?hler角分别为37.0°± 5.7°、27.9°± 4.0°,大于术前的4.7°±3.4°、3.9°±2.9°( 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6, P=0.002);Gissane角分别为133.2°±9.8°、139.1°±9.4°,较术前的172°±7.3°、175.6°±5.6°减小( 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6, P=0.226);内外侧联合入路组AOFAS评分为(93.6±4.0)分,大于外侧入路组的(84.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3, P=0.008)。 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较高概率的载距突骨折或脱位,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及先内侧后外侧的手术顺序有利于恢复跟骨力线及解剖形态,尤其是跟骨内侧载距突与距骨下缘的对位关系,与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比较可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lizarov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在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1~56岁[(41.5±12.1)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8.1±2.6)cm,软组织缺损面积(16.2±4.7)cm 2。首先行骨感染灶清除、骨缺损区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填充,然后行Ilizarov骨搬运治疗骨与软组织缺损。记录软组织对合时间、断端会师时间、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7个月[(17.9±4.5)个月]。软组织对合时间为48~155 d[(101.7±29.0)d],断端会师时间为55~167 d[(111.6±29.5)d],外固定时间为154~450 d[(322.9±86.3)d],外固定指数为31.1~61.5 cm/d[(40.8±7.5)cm/d]。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s评分评定效果:优2例,良4例,中5例。AOFAS踝-后足评分为61~94分[(76.6±12.7)分],其中优3例,良2例,可6例。4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会师端愈合不良,经Ⅱ期植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未因软组织缺损行游离或局部转位皮瓣修复。随访过程中无发热、创面流脓、软组织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并发症少,在骨延长的同时可同时实现软组织的闭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