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分辨率咽喉测压在口咽性吞咽困难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秒前
高分辨率咽喉测压(high resolution pharyngeal manometry,HRPM)是一种用于评估咽喉部肌肉功能和压力变化的检测技术[1].HRPM通过压力地形图获取咽部和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的压力变化,从而获取精确的咽压信息[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iTBS)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在卒中后吞咽障碍(PSD)中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及NMES+iTBS联合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NMES治疗,而NMES+iTBS联合组则在NMES组的基础上,于患者健侧大脑舌骨上肌群皮质代表区行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吞咽障碍造影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评估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和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分级,以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WST)分级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和WST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71、-0.718、-0.507、-1.104;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WST分级低于治疗前且NMES+iTBS联合组患者评分和分级优于NM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12~-3.884;均P<0.05).结论 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NMES可有效地促进PSD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吞咽训练对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吞咽训练对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联合组(n=40)、对照组(n=40).对照组行吞咽训练,联合组行NMES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血清甘油三酯(TG)、前白蛋白(PA)及白蛋白(ALB)等营养状况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分联合组低于对照组,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评分及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联合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TG、PA及ALB水平,联合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 NMES、吞咽训练可增强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提高SWAL-QOL评分,改善营养状况,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软式喉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在急性脑卒中后患者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软式喉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筛查、吞咽障碍诊断及评估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脑卒中后患者进行FEES,分析特征性表现,其中11例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并将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FEES对筛查误吸和诊断吞咽障碍的可靠性及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治疗前后对比FEES结果,评估康复效果。结果:373例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可疑误吸190例(50.94%),FEES发现误吸268例,误吸检出率为71.85%,其中隐性误吸101例,FEES误吸检出率较洼田饮水试验检出率高。对于可疑环咽肌功能障碍者行VFSS,与FEES结果基本一致。FEES可提供更多的阳性指标,指导临床康复方案,客观判断康复治疗的疗效。结论:吞咽障碍疾病有特征性的咽喉部表现,FEES操作简便,在吞咽障碍疾病的诊断、治疗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物稠度分级在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摄食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食物稠度分级在喉部分切除术后摄食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喉部分切除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68例,试验组67例。对照组给予食物种类指导、进食体位及姿势指导、口腔护理等常规吞咽康复指导;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指导基础上对摄入食物稠度进行分级评估,根据分级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进食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留置胃管时间,进食时误吸发生率,进食感受VAS评分。采用吞咽筛查量表EAT-10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情况。结果:试验组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胃管留置天数少于对照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EAT-10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量化食物稠度能够为喉癌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摄食管理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指导方案,提高进食的安全性,缩短留置胃管时间,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进食的主观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无血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体积最小为4.2 cm×3.0 cm×3.0 cm,最大为8.0 cm×6.5 cm×4.0 cm。12例患者中,肿瘤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9例,来源于颈动脉和颈内动脉2例,来源于椎动脉1例。其中,影像学Shamblin分级为Ⅱ级者7例,Ⅲ级5例。1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椎动脉的肌椎动脉)栓塞术。12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MRI观察有无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有无闭塞、狭窄。出院后门诊随访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有无肿瘤复发、血管狭窄及卒中事件发生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为(95±25)min(60~180 min)。1例Shamblin Ⅲ级患者术中出现两处颈动脉破裂,采用缝合止血,出血量为150 ml;其余11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ml(20~50 ml)。术中均无输血。12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均为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1例,1例复查CTA可见颈动脉缝合处管腔轻度狭窄,无脑梗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8±8)个月(6~36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脑梗死等,未出现死亡病例。1例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时伸舌偏斜、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阻断颈动脉体瘤主要血供后,沿动脉外膜-瘤体包膜界面锐性分离,在干净无血的术野内操作,保护好周围脑神经,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可以实现安全、无血地切除颈动脉体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医院获得性肺炎(HAP)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年龄≥60岁的HAP住院患者的资料,对其体质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联合合并症评分(CCS)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 t检验、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AP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评价CCI评分、CCS评分对老年HAP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结果:共收集完整病例200例,其中生存组158例、死亡组42例、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的年龄、BMI、住院时间、意识状态、吞咽功能、是否留置胃管、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NLR、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CCI(6.79±2.86)分、CCS(6.21±3.08)分,显著高于生存组(3.42±1.98)分、(1.66±1.94)分( t=-7.193、-9.116,均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6岁( OR=1.155、95% CI:1.014~1.316)、BMI<21.77 kg/m 2( OR=0.651、95% CI:0.480~0.883)、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10 9/L( OR=1.208、95% CI:1.025~1.422)、C反应蛋白>59.32 mg/L( OR=1.055、95% CI:1.018~1.093)、CCS>6.21分( OR=2.859、95% CI:1.559~5.244)是老年HA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CCI评分、CCS评分对老年HAP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进行ROC分析,结果提示,CCS评分对老年HAP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优于CCI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95% CI:0.753~0.909)、0.898(95% CI:0.850~0.946)(均 P<0.001)。 结论:老年HAP患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联合应用多个评估体系和临床指标可提高对老年HAP患者临床转归的预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筛查及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拔管后吞咽障碍是气管插管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识别拔管后吞咽障碍,有助于临床医护人员调整护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筛查及评估工具进行综述,为帮助医护人员早期识别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枕颈融合术后吞咽困难评估及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枕颈融合术(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用于治疗因各种原因(创伤、类风湿关节炎、感染、肿瘤、先天畸形和退化等)导致的颅颈交界不稳定。通过OCF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并重建枕颈稳定性。吞咽困难为OCF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对吞咽困难的评估主要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分、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及进食评估问卷调查表-10(eating assessment tool-10,EAT-10)评分,而临床主要通过颈椎曲度相关参数(O-C 2角、O-EA角、Oc-Ax角、PI角)的变化预测吞咽困难的发生。目前,临床评估及预测吞咽困难的方法很多,但最佳评估方法尚不确定。本文对OCF术后吞咽困难的评估及预测方法进行综述,显示Bazaz吞咽困难评分、SWAL-QOL评分及EAT-10评分量表评估OCF术后吞咽困难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而在OCF术中通过调整使O-C 2角>-5°、O-EA角>100°、Oc-Ax角>65°、术后PI角较术前PI角增加(即dPI角)≥0°,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吞咽困难发生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侧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双侧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iTB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TBS组,每组患者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和营养指导,iTBS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侧小脑iTBS刺激(iTBS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侧小脑假性磁刺激。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对2组患者的吞咽情况进行分级和临床疗效评估,同时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分,并检测其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SSA评分与下颌舌骨肌MEP波幅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且iTBS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 Z=-2.207, P<0.05)。治疗后,iTBS组临床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iTBS组治疗后的S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1)。治疗后,iTBS组患者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照组只有波幅较组内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SSA评分与其下颌舌骨肌MEP波幅不相关。 结论:双侧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可显著地改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