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式喉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在急性脑卒中后患者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软式喉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筛查、吞咽障碍诊断及评估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脑卒中后患者进行FEES,分析特征性表现,其中11例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并将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FEES对筛查误吸和诊断吞咽障碍的可靠性及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治疗前后对比FEES结果,评估康复效果。结果:373例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可疑误吸190例(50.94%),FEES发现误吸268例,误吸检出率为71.85%,其中隐性误吸101例,FEES误吸检出率较洼田饮水试验检出率高。对于可疑环咽肌功能障碍者行VFSS,与FEES结果基本一致。FEES可提供更多的阳性指标,指导临床康复方案,客观判断康复治疗的疗效。结论:吞咽障碍疾病有特征性的咽喉部表现,FEES操作简便,在吞咽障碍疾病的诊断、治疗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吞咽障碍评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吞咽障碍发生率达16%~87%,口腔期、咽期、食管期均有可能发生异常。帕金森病患者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有仪器评估方法、非仪器客观评估方法和主观评估方法。吞咽造影检查、软式喉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是帕金森病患者吞咽功能评估的“金标准”,高分辨率食道测压、舌压检查、表面肌电图和超声检查等可以作为补充检查。吞咽障碍问卷量表敏感度、特异度、信度效度较好,被推荐为筛查量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019年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且不合并骨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54岁。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7例;听力下降7例;长期鼻部恶臭5例;反复鼻出血2例。7例患者术前均行颅底高分辨率CT、MR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7例患者高分辨率CT检查可见鼻咽部软组织病灶,骨皮质完整,颅底软组织病灶与颅底骨面交界处可见小气泡影;MR、MRA检查显示鼻咽部为广泛炎性反应改变,6例可见鼻咽旁不规则坏死腔,病变中心无强化,周围软组织水肿。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的治疗方式。7例患者均行鼓膜切开置管术;5例行部分或全切患侧咽鼓管软骨段;1例同时行全组鼻窦开放术。7例患者均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7例患者手术清除的鼻咽颅底坏死组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坏死软组织及坏死的软骨组织,无肿瘤复发。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听力提高7例;头痛消失5例,头痛缓解2例;鼻部恶臭消失4例,减轻1例。随访期间5例存活,2例死亡。2例未切除咽鼓管的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鼻咽坏死灶,之后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术后6个月出现严重颅内感染导致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诊断需依据患者的放疗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颅底高分辨率CT、MR、MRA对于诊断非常重要,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清扫手术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清扫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4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收治,行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清扫术的10例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例,女9例,年龄22~53岁。手术方式为经胸入路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加患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并行患侧Ⅱ、Ⅲ、Ⅳ区淋巴清扫术,随后经口入路追加补充淋巴清扫。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1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62.5±79.7)min,出血量为(23.0±14.9)ml,术后住院天数为(5.1±1.3)d。颈侧区淋巴结获得总数(34.2±25.8)枚,阳性淋巴结总数(6.5±4.9)枚。有6例患者通过经口入路补充清扫出淋巴结,其中2例患者经口入路补充清扫出颈侧区淋巴结共9枚,其中3枚为阳性淋巴结。术后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下颌区域皮肤麻木感,于2周内恢复;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于2个月内恢复;无二次出血、喉返神经麻痹、乳糜漏、颈部感染、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中位数为42.5个月(16~66个月),期间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且患者胸部、颈部和口腔无明显外观畸形,无感觉及活动异常。结论: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清扫术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美容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by gasless trans-subclavian approach,ETGT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148例PT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ETGTA组53例和小切口腔镜辅助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video-assisted thyroidectomy,Miccoli)组95例。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天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满意度等。使用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使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 2检验等,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组年龄、性别比例、肿瘤最大径、肿瘤病灶数、肿瘤原发灶分期、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TGTA组术后引流天数为(4.57±2.45)d,高于Miccoli组的(2.98±1.07)d( P<0.01),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3个月ETGTA组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为(5.6%、0%),分别少于Miccoli组的(18.9%、7.4%)( P=0.04, P=0.04)。术后1个月、3个月ETGTA组术后颈前区紧绷感或僵硬感发生率为(0%、0%),分别少于Miccoli组的(11.6%、8.4%)( P=0.01, P=0.03)。ETGTA组术后美容满意度评分为(4.1±0.7)分,高于Miccoli组的(2.4±0.8)分( P<0.01),但两组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3 d颈区疼痛、术后手足麻木及术后血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两种术式治疗PTC均安全、可行,其中ETGTA术式创口隐蔽,美容效果较佳,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喉部分切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早期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ACBT)对喉部分切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耳鼻喉科住院的喉癌术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ACBT.两组每周治疗5日,每日治疗2次,每次45 min,持续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M.D.Anderson dysphagia inventory,MD ADI)、最长发声时间(MPT)、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软式喉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flexible endoscopic examination of swallowing,FEES)结合改良误侵误吸评分(MPAS评分)及整体疗效.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有改善,但观察组的MDADI各范畴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01),MPT(7.19±1.31 s)优于对照组(4.29± 0.88 s)(P<0.001),SSA(19.25±1.12 分)优于对照组(21.20±2.55分)(P<0.05),FEES 检查结合 MPAS 评分(1.75±0.85分)优于对照组(2.70±1.34分)(P<0.001),并且整体疗效(18,90.00%)优于对照组(12,60.00%)(P<0.001).结论 早期应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结合吞咽训练相对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喉部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误吸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耳内镜下蝶形软骨嵌入法与耳屏软骨膜内置法修补鼓膜中等穿孔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蝶形软骨嵌入法与耳屏软骨膜内置法修补鼓膜中等穿孔的临床效果及其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1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接受耳内镜下不翻瓣鼓室成形术Ⅰ型的鼓膜中等穿孔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蝶形软骨嵌入法修补鼓膜穿孔,对照组采用耳屏软骨膜内置法修补鼓膜穿孔.两组术后6、12、18个月定期随访,并行耳内镜、纯音听阈检查.比较两组术后鼓膜穿孔愈合、听力恢复、并发症、耳闷感及手术时间等情况.结果:纳入研究病例56例,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2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鼓膜穿孔病因、位置、鼓膜钙化斑、干湿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鼓膜穿孔愈合率均为100%.术后18个月观察组鼓膜穿孔愈合30例(93.75%),对照组22例(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气导由术前(35.29±7.25)dB HL 下降至术后 18 个月(19.06±4.96)dB HL(t=27.848,P<0.01),平均气骨导差由术前(16.72±4.95)dB HL下降至术后18个月(7.66±3.37)dB HL(t=18.166,P<0.01).对照组平均气导由术前(33.23±5.71)dB HL 下降至术后 18 个月(17.76±2.55)dB HL(t=20.276,P<0.01),平均气骨导差由术前(15.36±4.73)dB HL下降至术后18个月(7.45±2.67)dB HL(t=16.108,P<0.01).两组平均气导下降程度及平均气骨导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04,P=0.425;t=1.599,P=0.116).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7.72±3.0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31.71±3.95)min,观察组术后耳闷感VAS评分为(2.09±0.69),明显低于对照组(3.42±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49,P<0.01;t=-6.987,P<0.01).结论:耳内镜下蝶形软骨嵌入法修补鼓膜中等穿孔的临床效果与耳屏软骨膜内置法均良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较耳屏软骨膜内置法耗时短、术后耳闷感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下咽部巨大神经鞘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喉神经鞘瘤十分少见,多发生于杓会厌皱襞,常有室带、杓状软骨、声带、梨状隐窝的受累,发生于下咽部的神经鞘瘤少见.现报告1例位于下咽部后壁的神经鞘瘤.该患者起病隐匿,喉镜检查示喉咽后壁巨大肿物,表面光滑.在局部麻醉下行气管切开及全身麻醉下行内镜辅助等离子刀下咽部肿物摘除术,术中于30°内镜可见喉咽后壁偏左侧巨大表面光滑的新生物,肿物黏膜表面血管丰富,术中切开黏膜、黏膜下组织、肌肉层可见表面淡黄色肿物膨出,沿肿物周边剥离,肿物大小约5.0 cm×3.5 cm×2.8 cm.术后给予抗感染、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1周后给予二期全身麻醉下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2周后给予患者拔出气管套管,气管切开术用3-0可吸收线对位缝合,患者治愈出院.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术后病理:喉咽后壁可见梭形肿瘤细胞,考虑神经鞘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和S-100均为阳性,Bcl-2为部分阳性,细胞增殖的相关抗原Ki-67为小于5%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和CD34均为血管阳性,甘露糖结合蛋白、NF、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结蛋白和细胞角蛋白均为阴性.喉神经鞘瘤多为良性病变,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经口入路喉显微手术和颈外入路手术是下咽神经鞘瘤的2种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大小、出血风险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鼻内镜及咽部手术后并发脑梗塞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梗塞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临床表现的脑卒中类疾病,死亡率、致残率高[1,2].Fujita等开创鼾症治疗的手术方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3],已普遍用于临床.Kennedy提出鼻内镜手术已成为鼻-鼻窦炎常规术式.现回顾性分析本院1例鼻内镜手术和1例UPPP后并发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探讨其原因及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上气道疾病相关性吸入性肺炎72例病例系列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气道疾病相关性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明确有上气道疾病的吸入性肺炎患儿,回顾性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按是否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分组.结果 72例进入本文分析,男47例,中位年龄4个月.上气道疾病种类中,单纯喉软化最常见(59.7%),可合并下气道及其他系统异常.主要临床症状以咳嗽、呛奶、喘息最常见.80.6%患儿起病年龄<3个月.69例患儿行核素唾液显像检查,肺吸入54例(78.3%);35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肺吸入20例(57.1%);64例行电子纤维喉镜检查,上气道异常61例(95.3%);27例行软式支气管镜检查,上气道异常13例(48.1%),下气道异常7例(25.9%).病原学阳性50例(69.4%).54例接受鼻饲喂养.15例需要ICU治疗.3例死亡.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更易反复肺炎,住院费用更高.结论 先天性上气道疾病相关性吸入性肺炎多在生后3个月内起病,容易出现气道复合病变以及呼吸系统外合并症,伴有神经系统异常患儿更易反复肺炎,疾病负担更重.内窥镜、核素唾液显像等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