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胸膜疾病临床研究 改善胸膜疾病治疗流程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本文结合过去10年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对5类常见的胸膜疾病的治疗做一个简要的概括。(1)对于无症状的恶性胸腔积液(MPE),无须胸腔穿刺(胸穿)排液。对于出现症状的MPE,尝试一次胸穿大量排液以确定大量排液之后能否缓解呼吸困难或是否存在肺膨胀不全;只要大量排液能缓解气急症状,应以埋管引流和(或)胸膜固定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如果患者存在肺膨胀不全、胸膜固定术失败或积液出现分隔,则只能行埋管引流,胸膜固定术不再有价值。(2)基于肺结核的临床试验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如下:初治结核病6个月的治疗方案应当包括2个月的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治疗;巩固期为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4个月。(3)联合胸腔内注入纤溶剂/脱氧核糖核酸酶可作为胸腔感染的初治用药,或作为外科手术后的后续治疗方案。推荐使用剂量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10 mg/次,每天2次;脱氧核糖核酸酶5 mg/次,每天2次。(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处置首发的自发性气胸即使是中大量的气胸时,也宜采取更加审慎、更加保守的态度,无需急于排气。(5)与目前用于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标准化疗方案相比较,联合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和易普利姆玛的免疫治疗能够大大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存活率,提示免疫治疗完全可以成为不可手术切除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长期应用利福平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1例72岁男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使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方案抗结核治疗10个月后出现双下肢皮肤红斑、瘙痒,继之发展为水疱和大疱,皮损逐渐蔓延至全身。皮肤活检病理检查示大疱性类天疱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180抗体156.8 U/ml。考虑患者的大疱性类天疱疮可能为利福平诱发,停用该药,抗结核治疗方案改为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莫西沙星,同时给予醋酸泼尼松及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皮损较前明显好转,原有糜烂面基本结痂愈合。随访6个月,皮损痊愈,无新发皮损及水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耐多药肺结核精准治疗效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患者精准治疗的效果,为制订MDR-PTB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5日至2018年4月30日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行结核病治疗的180例MDR-PTB确诊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为6个月阿米卡星、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18个月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根据是否完善10种常用药物的药敏试验比例法分为精准治疗组和经验治疗组,精准治疗组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方案及病情转归等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180例患者中,精准治疗组113例,经验治疗组67例。精准治疗组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卷曲霉素(0,0/113)、阿米卡星(2.65%,3/113)和卡那霉素(2.65%,3/113)、对氨基水杨酸(7.96%, 9/113)、丙硫异烟胺(11.50%,13/113)、氧氟沙星(38.05%, 43/113)、乙胺丁醇(39.82%, 45/113)、链霉素(76.99%, 87/113)。精准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药敏试验比例法进行药物调整104人次,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3人次)、丙硫异烟胺(13人次)、左氧氟沙星(43人次)、乙胺丁醇(45人次)。精准治疗组治疗成功率为78.8%(89/113),高于经验治疗组的52.2%(3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805, P=0.000 2)。精准治疗组和经验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2.3%(31/96)比34.0%(18/53)]、血肌酐升高[4.2%(4/96)比5.7%(3/53)]、白细胞计数减少[24.0%(23/96)比22.6%(12/53)]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传统MDR-PTB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仍是值得选择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利福平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能持续多久?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1例56岁男性肺结核合并感染的患者在给予莫西沙星联合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以及1,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抗原和曲霉菌抗体检测确诊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停用莫西沙星和抗结核药物,给予伏立康唑静脉滴注(首日300 mg、1次/12 h,维持剂量150 mg、1次/12 h)。用药第5天检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结果为0。药师会诊认为血药浓度的结果与利福平的影响有关。次日将伏立康唑剂量调整为200 mg、1次/12 h。2 d后复查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为1.3 mg/L。患者咳嗽、咳痰症状缓解,但仍反复高热。伏立康唑加量第9天,经风湿科医师会诊考虑结缔组织病不能排除,给予甲泼尼龙40 mg静脉滴注、1次/d。次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为3.0 mg/L。经临床药师与医师共同复习文献,达成共识:利福平对体内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作用在停用该药后可持续7~10 d甚至更长,对利福平序贯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应加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根据血药浓度调整伏立康唑剂量,直至利福平对药物代谢酶诱导作用完全消退,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达到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病程长达3年的结核性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报道1例慢性头痛3年余的病例,患者出现头晕、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症状,头颅磁共振增强检查示大脑镰及邻近皮质有多发结节。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压力为220 mmH 2O(1 mmH 2O=0.009 8 kPa),脑脊液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为8×10 6/L,蛋白质为1 066 mg/L。行脑膜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活检脑组织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序列数为1),术中冷冻病理检查提示(大脑镰旁)肉芽肿性炎。评估该患者为结核性硬脑膜炎可能性大,予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效果良好,最终确诊为结核性肥厚性硬脑膜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我国49家医院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疗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机构对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相关诊疗资源的配置情况及对TBM患者的管理现状。方法:纳入我国27个省份49家收治TBM的医院进行电子问卷调查,由主要收治TBM的相应科室的管理人员填写,调查时间为2018年9月至12月。根据问卷结果,对这些医院TBM诊治相关临床资源可及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段、抗结核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相关合并症及并发症监测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结果:49家调研医院中,75.5%(37/49)的调研医院每年疑诊TBM不超过50例,85.7%(42/49)的医院病原学确诊的TBM患者不超过20例。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增强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用来诊断及评估TBM的可及率分别为100.00%(49/49)、95.92%(47/49)、91.84%(45/49)、61.22%(30/49)、67.35%(33/49);脑脊液结核培养、脑脊液抗酸染色涂片、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可及率分别为77.55%(38/49)、95.92%(47/49)和83.67%(41/49)。利福平(100.0%,49/49)、异烟肼(100.0%,49/49)、吡嗪酰胺(98.0%,48/49)和乙胺丁醇(95.9%,47/49)是非重症TBM患者常规初始抗结核方案中常用的药物。25家(51.0%)医院抗结核治疗持续时间为18个月,17家(34.7%)为12个月。39家(79.6%)医院将异烟肼+糖皮质激素作为鞘内注射方案。24家(49.0%)医院选择地塞米松治疗,28家(57.1%)医院的糖皮质激素使用持续时间为2个月。32家(65.3%)医院未正式调查低钠血症的潜在病因,最常用的治疗低钠血症的措施为高渗盐水(83.7%,41/49)和口服钠盐治疗(71.4%,35/49)。48家(98.0%)医院最常用的检测颅内压方法为腰椎穿刺。结论:调研医院收治的TBM病例呈现来源分散、病原学确诊病例少的特点。TBM诊断治疗及并发症管理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需要制订规范性诊治方案来提升TBM的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强化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LZD)联合左氧氟沙星(LFX)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强化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强化期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疗法(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LZD和LFX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35/38)、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对照组分别为68.42%(26/38)、23.68%(9/3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727、5.028,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葡萄糖、蛋白质分别为(30.21±4.16)×10 6/L、(3.65±0.32)mmol/L、(0.79±0.15)g/L,对照组分别为(54.28±6.42)×10 6/L、(2.18±0.21)mmol/L、(0.98±0.21)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396、23.675、4.538,均 P<0.00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87.59±4.11)分、(216.94±3.9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933, P<0.001)。 结论:LZD联合LFX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强化期治疗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我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中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突变谱及主要突变类型与菌株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查询并下载NCBI数据库中截至2019年8月公开发表的中国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全基因组数据预测菌株分子药敏结果,统计不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类型,并分析耐药突变类型与菌株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根据分子药敏结果从2 019株菌株中鉴定出1 024株耐多药菌株,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分别为 katG S315T(73.2%,异烟肼)、 rpoB S450L(63.1%,利福平)、 rpsL K43R(70.0%,链霉素)、 embB M306V(37.4%,乙胺丁醇)、 pncA启动子区T(-11)C(7.9%,吡嗪酰胺)、 gyrA A90V (32.3%,氟喹诺酮类)、 rrs A1401G(67.7%,二线注射类)、 fabG1启动子区C(-15)T(87.0%,乙硫异烟胺)、 folC I43T(30.4%,对氨基水杨酸)。其中, katG S315T、 rpsL K43R、 embB M306V、 gyrA D94G在L2系菌株中的频率显著高于L4系菌株, folC I43T仅在L2系菌株中发现; katG S315T在古典北京型菌株中比例较高,而 rpsL K43R在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中的比例更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我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多种常用抗结核药的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为研发敏感、特异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发现多种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与菌株基因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湖南省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和传播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分析湖南省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描述相应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的基因型分型和成簇特征。方法:收集湖南省胸科医院(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3 862例完成包括吡嗪酰胺在内的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药敏测试的患者基本信息和药敏结果,计算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率,并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212株吡嗪酰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对其进行24位点的MIRU-VNTR分型,用遗传差异值(h值)和Hunter-Gaston指数(HGI)进行位点分辨率的评价,运用BioNumerics 5.0软件对MIRU-VNTR结果进行成簇分析;并进一步对簇内的菌株进行 pncA测序分析。 结果:湖南省结核病患者的吡嗪酰胺耐药率为14.7%(566/3 862),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的吡嗪酰胺耐药率为60.5%(511/84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抗结核药物全敏感(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均为敏感)的结核病患者,单耐异烟肼、MDR-TB患者产生吡嗪酰胺耐药的风险更高,调整OR值(95% CI)分别为:13.08(5.67~30.18)、298.41(164.88~540.08), P值均<0.01。成簇性分析结果显示:65株菌株形成19个簇,成簇率为30.7%(65/212),8个簇至少存在两株菌株具有相同的 pncA突变类型,其中4号簇的4例患者、6号簇的3例患者和16号簇的2例患者均居住在同一个县。至少有47.6%[101(47例初治患者+54例复治成簇患者)/212]的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患者提示是由传播导致的。 结论:湖南省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形势较严峻,对任意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的结核病患者,尤其是MDR-TB患者,需尽快进行吡嗪酰胺药敏测试从而确定治疗方案;近一半结核病患者产生吡嗪酰胺耐药是由于传播导致,吡嗪酰胺耐药结核病的防治策略是重点做好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的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的发现和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吡嗪酰胺相关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升高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分析吡嗪酰胺相关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尿酸升高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检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系统,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上报的吡嗪酰胺致HUA不良反应报告,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药物过敏史、抗结核治疗方案、服用吡嗪酰胺时间和用药前后血尿酸水平等信息,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上述因素对血尿酸升高程度的影响。血尿酸升高程度以血尿酸变化率表示。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77例,男性124例,女性53例;年龄15~82岁,中位年龄33(23,54)岁;体重(60±12)kg,<50 kg者34例(19.2%),50~75 kg者123例(69.5%),>75 kg者20例(11.3%);身高(170±8)cm;使用一线抗结核治疗方案者143例(80.8%),二线方案者34例(19.2%);服用吡嗪酰胺时间为1~97 d,中位时间8(6,11)d;有药物过敏史者33例(18.6%);服用吡嗪酰胺前血尿酸水平为(288±72)μmol/L,发生HUA时血尿酸水平为(640±105)μmol/L,血尿酸变化率为(139±82)%。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与血尿酸变化率呈负相关( r=-1.343, t=-2.660, P=0.009)。不同体重组患者血尿酸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6.977, P=0.031),<50 kg组和>75 kg组间血尿酸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44, P=0.011)。 结论:体重是吡嗪酰胺相关HUA患者血尿酸升高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体重较低的HUA患者血尿酸变化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