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前庭功能检查项目种类众多,各检查项目靶点及阳性率各有不同,临床上眩晕患者如何恰当合理选择检查项目有不同观点.目的 探讨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外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眩晕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 月以头晕或眩晕为主诉就诊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眩晕门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在起病7 d内完成纯音测听(PTA)、温度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摇头试验(HST),比较不同眩晕疾病的前庭功能及听力学检查的异常率.结果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病例资料完整的眩晕患者共120例,其中突发性聋伴眩晕(SDV)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组、前庭性偏头痛(VM)组各 40 例.SDV组患者PTA均为感音神经性聋,温度试验异常 25 例(62.50%),vHIT异常 16 例(40.00%),HST异常 28 例(70.00%).BPPV组患者PTA异常9例(22.50%),其中7耳为感音神经性聋,2耳为传导性聋;温度试验异常18例(45.00%),vHIT异常21 例(52.50%),HST异常20例(50.00%).VM组患者PTA异常21例(52.50%),均为感音神经性聋,其中26耳为高频听力轻中度下降,7耳为低频轻中度下降,温度试验异常16例(40.00%),vHIT异常17例(42.50%),HST异常 27 例(67.50%).三组患者PTA检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P<0.001);三组患者温度试验、vHIT、HST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有助于周围性眩晕的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韦尼克脑病的前庭功能异常表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韦尼克脑病(WE)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表现,并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眩晕中心的WE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学评估,治疗前除完善头颅磁共振、血清硫胺素水平检查外,并完成视频头脉冲检查(vHIT)、眼震视图检查及前庭双温试验。结果:12例患者均有饮食缺陷病史,其中8例酗酒。12例患者均有行走不稳,7例有头晕,8例出现振动性幻视。有眼肌麻痹者6例,12例患者均可见凝视诱发眼震。12例患者在治疗前vHIT均发现双侧水平半规管病理性扫视波,而垂直半规管仅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例完善眼震视图检查,所有患者均可检测到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其中3例伴有垂直眼震,扫视试验结果1例异常,平稳跟踪试验结果3例异常,视动性试验结果1例异常,双温试验结果均存在异常。 结论:WE患者可出现vHIT异常及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类似前庭周围及前庭中枢同时受损的特殊异常表现。前庭功能检查有利于WE的诊断,适合于有营养障碍病史并出现头晕或行走不稳怀疑WE患者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手术疗效及并发症防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胆脂瘤致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及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12年1月-2019年3月,共收治桥小脑角胆脂瘤致TN 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21~63岁,平均(39.5+5.3)岁;病程为4个月~16年,平均(3.7+2.5)年;左侧12例,右侧7例。均行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84.2%),次全切除3例(15.8%)。术后所有患者疼痛完全消失,术后面部麻木3例(15.8%),脑脊液切口漏2例(10.5%),眩晕1例(5.2%),无菌性脑膜炎1例(5.2%),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8例同期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均定期随访。19例术后未出现大出血、急性脑积水及死亡等。术后随访5~80个月,所有患者无疼痛,1例(5.2%)出现肿瘤复发。结论:TN型桥小脑角胆脂瘤手术疗效显著。尽早行颅脑MRI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手术策略需兼顾肿瘤切除及TN症状缓解,并尽可能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及脑干。显微手术配合神经内镜有助于全切除肿瘤及减少损伤,存在血管压迫者需同期行血管减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小血管病与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总体负担评分与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SNHL)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SSNHL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紧张性头痛或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MRI评估CSVD表型,包括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 EPVS)和血管源性腔隙,然后计算CSVD总体负担评分。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SNHL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有序多分类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SVD总体负担与SSNHL患者听力受损严重程度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86例SSNHL患者以及9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对照者。两组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WMHs总体评分分类、脑室周围WMHs评分分类、深部WMHs评分分类、CMBs、中重度EPVS、CSVD总体负担评分及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空腹血糖≥6.1 mmol/L[优势比(odds ratio, OR)2.14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42~4.432; P=0.038]、甘油三酯≥1.7 mmol/L( OR 7.012,95% CI 2.962~16.597; P=0.000)、CSVD总体负担评分>1分(与0分相比,2分: OR 4.095,95% CI 1.364~12.291, P=0.012;3分: OR 5.776,95% CI 1.888~17.614, P= 0.002;4分: OR 7.900,95% CI 2.526~24.706; P=0.000)与SSNHL显著独立相关。有序多分类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和空腹血糖后,平坦下降型听力损失( OR 1.276,95% CI 1.131~1.618; P=0.044)和全聋型听力损失( OR 1.029,95% CI 1.002~1.058; P=0.038)以及CSVD总体负担为中度( OR 1.318,95% CI 1.036~1.677; P=0.025)和重度( OR 2.330,95% CI 1.232~4.406; P=0.009)与SSNHL患者听力损伤程度显著独立相关。 结论:CSVD总体负担中重度与SSNHL独立相关,且与SSNHL患者听力损伤程度独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伴眼球震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9岁,于2020年2月12日因双眼红、右眼视物变暗,夜间急诊就诊于我院眼科,当时诊断为双眼结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14日自觉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再次就诊我院眼科。当时眼部查体:裸眼视力(UCVA)右眼0.12,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0.9,左眼+3.0=0.8。双眼结膜轻度充血,其余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照见图1,当时就诊医师认为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双眼结膜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点双眼治疗,4 d后自觉视力好转,继续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22日患者出现头痛,头皮针刺感,自行口服羊角片,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2月24日自觉头痛及头皮针刺感加重,不能触摸头皮,当时患者就诊神经内科行头部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继续间断口服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3月2日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再次就诊我院眼科,UCVA:双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 D=0.2,左眼+3.0 D=0.12。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下方灰白色的角膜后沉积物(Keratic precipitate,KP),前房清,瞳孔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玻璃体呈颗粒样混浊(见图2),眼底:右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盘周围线状出血,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左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辅助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见图3)提示:双眼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呈波浪样改变。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见图4)提示:双眼视盘区毛细血管扩张,晚期视盘周围荧光素渗漏,荧光增强,后极部局部视网膜可见针尖样高荧光。根据患者双眼全葡萄膜炎和头痛的症状和体征,初步诊断为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60 mg/次,1次/日,晨起口服。3月4日患者晨起后出现眩晕、耳鸣、恶心、无呕吐、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收入眼科住院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家族眼病史,偶有吸烟、饮酒。否认糖尿病史、屈光不正史。全身情况:秃发,未发现白发和皮肤改变。眼部查体:UCVA:右眼0.1,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1.5 D=0.2,左眼+1.5 D=0.12,右眼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眼前节及后节同2 d前查体情况。眼球运动检查:第一眼位时双眼水平震颤,向左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第一眼位时加重,向右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轻。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轻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左侧上颌窦、筛窦、蝶窦炎(见图5)。化验:血常规正常,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阴性,肝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钾离子3.47 mmol/L,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抗"O"正常,血沉正常,抗核抗体谱均阴性,抗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阳性,抗巨细胞病毒IgG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脑干脑炎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脑干脑炎的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脑干脑炎的病例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分析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该病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痊愈出院后出现眩晕、共济失调收入院,入院核酸再次检测阳性。入院后出现发热、耳部疱疹、复视及周围性面瘫,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蛋白、细胞增高,脑脊液高通量测序发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给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及泼尼松口服,辅助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治疗,症状明显好转。结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神经系统损伤可以导致眩晕、步态不稳等,疱疹可出现在神经系统损伤发生以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病率增高,应早期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维生素D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特发性复发性的内耳疾病,其最常见的原因是耳石从耳石床上脱落进入半规管内,干扰前庭信号的感受,产生一种实际不存在的周围环境旋转的感觉。维生素D水平异常导致钙代谢紊乱引起耳石的异常,可能在特发性BPPV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特发性BPPV与维生素D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探索维生素D水平与特发性BPPV发生和复发的内在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谷刺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合谷刺主要用于治疗骨伤科、神经内科疾病,如颈椎病、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等,在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体征方面起效较快、疗效较好;单独应用较少,常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如透穴针法、电针、齐刺、输刺、放血疗法、滞针、温针灸、隔姜灸、催气手法、舒筋弹拨推拿法、正骨推拿、运动疗法等;针具多选毫针或圆利针。目前合谷刺施术穴位多为阿是穴或刺激点,较少选取十四正经的穴位;在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上运用较少;对疑难杂症有一定疗效,如痴呆、眩晕、惊恐发作、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癌性疼痛等,但相关临床研究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耳内镜下鼓膜张肌腱切断治疗梅尼埃病术中新发现及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耳内镜下鼓膜张肌腱切断治疗梅尼埃病的术中所见以及短期疗效,初步探讨其可行性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7—12月9例行耳内镜下鼓膜张肌腱切断治疗的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7例,右侧5例、左侧2例、双侧2例,年龄(56.3±10.6)岁(38~75岁)。术中观察术腔情况及圆窗膜有无破裂。术后2周、1个月、3个月时随访,评估耳闷、耳鸣、听力恢复以及眩晕发作情况。结果:9例患者在全身麻醉下通过耳内镜完成鼓膜张肌腱切断手术。术中发现圆窗膜破裂1例,圆窗膜及卵圆窗附近严重纤维增生并与听骨链粘连1例,卵圆窗和圆窗膜附近纤维条索及膜性增生1例,圆窗膜附近纤维增生粘连2例,单纯卵圆窗周围膜性增生和粘连1例,中耳鼓室内未见纤维增生3例。术中圆窗膜能显露4例,不能显露5例。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耳闷症状消失5/5例,耳痛消失2/2例,耳鸣改善3/8例、无变化5/8例,听觉过敏改善3/3例,听力提高4/9例、无变化5/9例;9例患者中8例眩晕无发作,1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眩晕发作2次(该患者为圆窗膜破裂者)。结论:耳内镜下鼓膜张肌腱切断治疗梅尼埃病3个月内疗效显著。术中发现多数病例有内耳窗膜附近纤维条索增生,可能为内耳窗膜反复破裂修复后的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体质辨识的健康管理在围绝经期妇女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体质辨识的健康管理在围绝经期妇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4月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的244名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按照所属社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121名)和观察组(123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在常规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体质辨识的健康管理。干预后3个月,比较两组围绝经期症状评分。干预后1年,比较两组偏颇体质人数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潮热出汗、失眠、眩晕、疲倦乏力、肌肉骨关节痛、头痛、心悸评分及围绝经期症状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皮肤蚁走感、性生活困难、泌尿系感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1年,观察组偏颇体质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1年,观察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周围环境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体质辨识的健康管理可以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围绝经期症状,使其偏颇体质转向平和质,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