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血清HO-1、CD39水平与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CD39水平与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因突发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研究组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进行心功能分组,分为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另外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HO-1、CD39水平.以随访6个月有无发生MACE分为非MACE组91例与MACE组69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血清HO-1、CD39水平对心肺复苏成功患者MACE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心肺复苏成功患者MACE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血清HO-1、CD3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组血清HO-1、CD39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O-1、CD39水平与心肺复苏成功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534、0.496,P<0.001).MACE组血清HO-1、CD39水平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O-1、CD39水平预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发生 MACE 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25(95%CI:0.682~0.774)、0.864(95%CI:0.814~0.917),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1(95%CI:0.851~0.946).非MACE组心搏骤停至复苏时间低于MACE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50%(OR=3.466,95%CI:1.537~7.818)、血清 HO-1≥5.13 ng/mL(OR=3.804,95%CI:1.706~8.479)、血清 CD39≥29.87%(OR=4.345,95%CI:1.852~10.192)是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发生 MACE 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HO-1、CD39水平对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发生MACE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搏骤停(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称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PCAS与CA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患者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治是改善PCAS预后的重要手段。为指导和规范我国临床医师、护理人员、相关教学和研究人员对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的认识和使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经临床调研确定中西医结合诊治PCAS的14个临床问题,对每个临床问题按照PICO原则制定检索策略,检索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借鉴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指南意见形成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当文献证据不足时,经专家讨论形成推荐建议及推荐级别,结合可推广性、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围绕PCAS患者早期循环、呼吸支持及可逆病因解除,中期神经保护、改善凝血、防治感染、肾与胃肠保护及控制血糖,后期康复等3期14个方面形成28条推荐意见,为现阶段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临床研究年度进展2022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通过Medline检索2021-10-01至2022-09-30期间无创正压通气(NPPV)用于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在NPPV和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急性呼吸衰竭(ARF)中有3个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NPPV(包括单水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双水平气道内正压)可以降低气管插管率,HFNC的效果存在争论。此外,在NPPV治疗ARF的结局预测模型、NPPV相关的心搏骤停事件和人机界面对NPPV治疗效果的影响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NPPV在气管插管前预氧合和辅助撤机拔管的研究中显示,NPPV可以减少气管插管过程中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有助于减少拔管后再次气管插管的风险。在长期家庭应用NPPV方面,提出成功启动的5个指标,但临床实践中符合5个指标的比例低,以及心理干预对长期NPPV依从性的影响等,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上合理选择和优化应用NPP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麻醉管理与患者安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患者安全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星小程序电子问卷,自2023年10月23日至2023年11月23日,通过多个学会和协会渠道进行调查,问卷覆盖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内的部分二级及以上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疗机构,参与问卷调查者需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答题,每个微信账户限定提交一份问卷。问卷核心指标包括:①医疗机构概况,机构所在地区、医院认证等级,年度内完成的AIS患者EVT案例数/年有效问卷数及占比;②麻醉医师在AIS患者EVT期间的参与程度,涉及患者交接流程(急诊室-急诊介入治疗室交接)、治疗团队结构(治疗团队麻醉医师组成)、EVT术前麻醉评估、EVT期间麻醉医师与介入医师的沟通和术后患者转运;③ EVT期间麻醉管理的相关信息指标及关注度,涉及循环、呼吸、血糖的维持,相应的药物干预策略、麻醉模式的选择与管理以及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关注度;④麻醉管理的质量控制。应用以下方法判断问卷的有效性:填写时间超过5 min;同一单位填写多份问卷时,采用大数定律原则处理;在数据分析时,若某选项的反馈数量<1%的有效问卷数,将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问卷样本。结果:748所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院共回收有效问卷(下简称"问卷")1 096份,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46份(约13.3%),三级医疗机构950份(约86.7%)。医院年度内完成51~1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1%,为最高;而年度内完成401~5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为最低。由急诊室转至急诊介入治疗室过程中,1 012份问卷(约92.3%)显示麻醉医师参与交接过程;984份问卷(约89.8%)显示治疗团队的成员构成中至少有1名麻醉医师;377份问卷(约34.4%)显示EVT术前未进行麻醉评估;72份问卷(约6.6%)显示,在EVT期间,麻醉医师与神经介入医师间几乎无任何信息交流;101份问卷(约9.2%)显示,麻醉医师几乎不参与术后患者转运。在治疗过程中,约67.1%受访者将术中收缩压管理目标值设置为140~180 mmHg(1 mmHg=0.133 kPa),约87.2%的受访者将AIS患者EVT术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40 mmHg,吸入氧浓度维持在>40%的占比约为84.6%,仅约10.5%的受访者不注重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约56.0%患者术后带气管导管返回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术后随访患者占比约45.4%;本次问卷中,689份问卷显示倾向选择固定程序型麻醉,407份选择情境适应型麻醉;在麻醉类型与管理倾向性方面,约82.9%的受访者更加注重AIS患者EVT期间的麻醉管理;受访者关注度最高的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分别为患者的循环系统消息、意识状态及呼吸系统消息(前3位)。约87.5%的问卷(959份)显示,在EVT麻醉管理过程中将参考国内外指南;高达约77%的问卷(844份)显示在围手术期遇到过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搏骤停、导丝穿透血管及过敏性休克等。仅有约40.7%的问卷(446份)显示麻醉科进行了AIS患者EVT神经介入麻醉质量控制报告。结论:麻醉医师是AIS患者行EVT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团队更加注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相关危险因素控制,麻醉科在麻醉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功救治危重烧伤并发窒息和心搏骤停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7年3月14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例30岁男性危重烧伤并发窒息、心搏骤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休克期在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下行限制性补液,行气管切开、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吸入性损伤及肺部感染,悬浮床及翻身床交替应用平衡脑水肿和肺部感染治疗需要,针对性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多次行手术切痂植皮后,患者创面全部愈合、肺部感染痊愈,伴重度意识障碍出院。窒息、心肺复苏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系危重烧伤患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此类患者临床治疗难度大,应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78例体外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患者(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03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ECPR患者78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CPR资料及ECPR启动前实验室检验。结果:共纳入ECPR患者78例,男性51例,女性27例,存活2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组间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存活组男性患者比例低于死亡组( P=0.017)。同时存活组患者SAVE(survival after veno-arterial ECMO)评分显著高于死亡组[(-1.57±4.15) vs. (-9.36±5.36), P<0.001]。存活组中旁观者心肺复苏比例高于死亡组( P=0.014)。存活组ECPR启动前存活组血清AST、ALT、Cr水平均低于死亡组( 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旁观者心肺复苏( OR=0.114,95% CI: 0.015~0.867, P=0.036)和SAVE评分( OR=0.625,95% CI: 0.479~0.815, P=0.001)是预测ECPR患者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单中心资料显示ECPR是救治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有效手段,旁观者心肺复苏、SAVE评分是预测ECPR患者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心包积液及心包填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引起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报道对PICC导致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女,胎龄30周 +1,出生体重1 370 g。生后Apgar评分1 min为5分,5 min为9分。于生后第2天经右上肢贵要静脉置入PICC并持续静脉输液。生后第8天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及代谢性酸中毒,实验室检查感染指标无异常,听诊心音遥远,心脏超声提示大量胸腔积液。立即拔除PICC,并行心包穿刺术,放出35 mL乳白色心包积液,患儿状态迅速好转,心音有力,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文献检索共有14篇报道24例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病例,并本例资料共25例。25例患儿中,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15例(60.0%),28~34周的早产儿9例(36.0%),足月儿1例(4.0%)。平均出生体重(1 080.6±585.5)g。置管时间中位数为3 d,发生心包积液的PICC使用时长中位数为7 d。导管置入部位以右肘前静脉及右贵要静脉为主,其余经大隐静脉等部位置入。导管尖端位置以直接位于右心房所占比例最高[13例(52.0%)],其次为由上腔静脉漂移至右心房[7例(28.0%)]。2例患儿以心搏骤停为主要表现,1例患儿表现为心率增快,1例患儿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1例患儿表现为原有疾病恶化,其余患儿均表现为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及低血压。9例死亡,病死率36.0%,16例(64.0%)好转。进行心包穿刺患儿中,仅1例死亡。 结论:在任何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当临床出现难以解释的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状态,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均应考虑到PICC导致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及早诊断并进行心包穿刺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验证复苏后良好结局评分预测中国人群中院内心搏骤停预后的临床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复苏后良好结局评分(GO-FAR)在中国人群中预测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入院且发生IHCA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评分(CPC)1分作为终点指标,根据GO-FAR评分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GO-FAR评分≤0分组、1~8分组、9~20分组和≥21分组4组,以GO-FAR评分≤0分组为参照组,计算其余3组与该组比较出现终点指标的优势比( O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GO-FAR评分对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绘制校正曲线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分析GO-FAR评分预测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校准度。 结果:共230例IHCA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30例,年龄74 (65,81)岁,其中23例(10.0%)神经功能预后良好。各组间年龄及入院时神经功能完好、急性脑卒中、恶性肿瘤、脓毒症、非心脏疾病入院、肝功能不全、低血压、肾功能不全或透析、呼吸衰竭、肺炎患者比例等GO-FAR相关变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以GO-FAR评分≤0分组为参考组,GO-FAR评分1~8分组、9~20分组和≥21分组出现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 OR值分别为0.54〔95%可信区间(95% CI)为0.17~1.53, P=0.250〕、0.17(95% CI为0.02~0.67, P=0.009)、0.25(95% CI为0.05~0.85, P=0.025)。GO-FAR评分预测IHCA患者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53(95% CI为0.529~0.777, P=0.015),Hosmer-Lemeshow检验 P=0.311,提示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GO-FAR评分可以应用于中国人群预测IHCA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帮助临床医生预测心肺复苏(CPR)预后,并为患者或家属提出关键性治疗措施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肺轴在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生理状态下,器官间(如大脑、肺、心、肠和肝)和细胞间的串扰可协助宿主免疫、抗炎、保护组织、维持机体平衡。然而,在病理状态下,这种串扰可能会加剧炎症,继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1]。近年来,脑肺轴参与大脑与肺的双向信息交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严重的创伤性脑外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会出现肺损伤;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肺部疾病亦会加重神经炎症反应,导致脑损伤加重和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 [2]。可见,病理状态下,机体可通过脑-肺轴增加局部及全身的易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RDN基因变异致Triadin敲除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女,2岁6月龄,因“呼吸、心搏骤停后5 h”转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搏骤停、晕厥、无自主呼吸、抽搐。心电图可见单发、成对室性早搏以及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予持续机械通气、抗感染、脑保护、美托洛尔等治疗,遗留有言语和语言障碍、肌无力。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TRDN基因存在c.326delT(p.Leu109CysfsTer25)纯合变异,确诊为Triadin敲除综合征,后继续予美托洛尔治疗,随访7个月未发生心脏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