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双侧突发性聋169例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通过回顾总结单中心169例(338耳)双侧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得出双侧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更多患者伴耳鸣、眩晕,疗效欠佳,发病30 d内就诊疗效优于30 d后就诊;对低频范围内听力损失,住院治疗听力提高更显著;且双侧突发性聋的发生可能存在免疫机制。论著《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50例临床病例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50例经乙状窦手术治疗的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病例资料,认为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多见于女性,常见原因可能为乙状窦憩室、乙状窦周骨质缺损等乙状窦壁异常,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可以采用手术治疗。论著《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58例疗效分析》采用980 nm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49例)及听骨畸形(9例)所致传导性聋患者,认为该方法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所致的传导性聋有效。论著《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了48例(53耳)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患者的CT和MRI资料,因其类型不同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了解其影像学表现特征,有助于其诊断。论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顶叶岛盖2功能连接异常的静息态fMRI研究》通过比较前庭性偏头痛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相关资料,认为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前庭、疼痛、视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有关,这些神经通路的异常很可能是前庭性偏头痛发病重要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论著《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哮喘、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的因果关系》从IEU公开数据库中获取疾病的遗传数据,分析发现哮喘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和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的患病危险因素,而变应性鼻炎是CRSsNP的危险因素。论著《鼻腔微生物多样性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分析77例CRSwNP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鼻息肉组织,得出CRSwNP患者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与鼻息肉复发密切相关,鼻内镜术后鼻息肉的复发可能与保护性微生物丰度的减少和致病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关。论著《OSA患者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塌陷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通过回顾分析117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资料,认为OSA患者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的阻塞与扁桃体分度和N3期存在相关性,其构建的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阻塞诺模图预测模型效能良好。论著《折叠皮瓣在梨状窝癌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术中的应用及探讨》一文介绍10例采用折叠岛状皮瓣修复梨状窝癌的病例资料,认为折叠岛状皮瓣可恢复喉及下咽的生理性解剖结构,可用于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论著《头颈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外科处理策略》一文介绍9例采用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手术治疗原发灶未见复发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患者,认为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在咽喉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在咽喉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7例行带蒂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的口咽癌(10例)和下咽癌(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23例,女4例,年龄40~70岁。口咽癌中扁桃体癌5例,其中4例行颈-口联合入路扁桃体癌扩大切除术,1例行下颌骨裂开扁桃体癌切除术,舌根癌5例均行经颈外舌骨入路舌根癌切除术;下咽癌中梨状窝癌16例,均行保留喉功能的部分下咽部分喉切除术,咽后壁癌1例行部分下咽切除术。分析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咽癌及下咽癌缺损的预后、吞咽功能和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66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1例下咽癌患者因局部复发死亡,1例下咽癌患者因食管癌死亡,1例下咽癌患者舌根复发带瘤生存,余24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和远处转移。估算2年生存率为92.9%,3年生存率为88.9%。术后并发症方面皮瓣坏死1例次,咽瘘1例次,皮下脂肪液化和积液2例次,淋巴瘘1例次。25例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为92.6%,其中下咽癌拔管率为16/17,口咽癌拔管率为9/10。25例成功拔除鼻饲管,完全经口进食率为92.6%。结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制备成功率高,修复口咽和下咽癌术后缺损能够很好的恢复吞咽和喉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行手术为主导治疗模式的456例下咽癌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以手术为主导治疗模式在下咽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456例原发下咽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32例,女性24例,年龄37~82岁。其中梨状窝癌328例,下咽后壁癌88例,环后癌40例。Ⅲ-Ⅳ期420例(92.1%),T3-4期325例(71.3%)。治疗方式包括:单纯手术治疗或术后放疗计划未完成者84例,术前计划性放化疗+手术49例,手术+术后放疗/放化疗314例,诱导化疗+手术+术后放疗9例。原发灶切除方式包括:激光手术5例;部分喉部分下咽切除74例,其中48例(64.9%)为环状软骨上次全喉切除环舌吻合术;全喉部分下咽切除90例;全喉全下咽及颈段食管切除226例;全喉全下咽全食管切除61例。主要修复方式包括游离空肠移植226例,胃上提代下咽食管61例,胸大肌肌皮瓣32例。所有患者均行咽后淋巴清扫术,入院及随访期间均行高清胃镜检查。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3年生存率为59.8%,5年生存率为49.5%;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69.0%,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58.8%。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12.7%,下咽癌同时及异时多原发癌的患者共132例(28.9%)。多因素回归分析,T3-4期病变、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伴有咽后淋巴结转移以及手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P值均<0.05)。随访截至2022年4月30日,共死亡221例,其中远处转移患者共109例(49.3%),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结论:通过对下咽癌的术前评估、手术切除与修复方式的改进、主动的咽后淋巴清扫及第二原发癌的全程干预,可提高下咽癌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D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7.5±13.5)岁(范围:12~64岁)。肿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筛窦、蝶窦、海绵窦等结构,部分突入中颅窝,大小为1.6 cm×2.0 cm×2.0 cm~5.7 cm×6.0 cm×6.0 cm。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切除肿瘤,入路包括翼突入路4例,泪前隐窝入路4例,扩大泪前隐窝入路2例,鼻腔外侧壁入路1例。术后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和主要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完成,10例一期全切除,1例因肿瘤巨大,操作空间小,未能实现全切。1例同时切除同侧腮腺区面神经颧支来源及枕部的神经鞘瘤。2例巨大肿瘤切除后中颅底硬脑膜广泛暴露,其中1例并发脑脊液漏,取中鼻甲游离黏膜瓣修补,1例取自体脂肪进行填塞加固。手术时间[ M(IQR)]180(160)min(范围:120~485 min),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58(68)个月(范围:10~90个月),10例全切除患者无肿瘤复发,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无明显改变。 结论: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并根据肿瘤大小及累及范围选择合适的入路可较好地切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及周围区域的D型三叉神经鞘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双肌肉环咽后壁瓣术矫治中重度腭咽闭合不全的临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介绍了改良的双肌肉环咽后壁瓣术(BMR),并探讨该术式矫治中、重度腭咽闭合不全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治疗经验。回顾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颅颌面整形与美容外科接受BMR术的1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中位数为8.5岁(范围5~34岁),术前临床诊断为中、重度腭咽闭合不全(腭咽闭合率<0.7)。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半年随访时鼻咽镜检查及语音评估结果,评价患者腭咽功能及语音变化。结果显示,18例患者接受BMR术,4例打鼾(3例数周后症状消失),2例伤口局部糜烂,延期愈合。全部患者术后鼻咽镜检查腭咽闭合优良,10例患者咽侧壁运动加强,全部患者咽后壁瓣可主动运动。患者术前语音评分为9分(7~12分),术后语音评分为2分(0~4分),配对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显示,术后语音评分显著低于术前( P<0.05)。BMR术可作为治疗中、重度腭咽闭合不全的可靠手段。该技术在保留咽后壁瓣阻塞作用的同时实现通气孔全周长功能性收缩,有助于平衡鼻通气与腭咽闭合,并改善患者腭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咽后壁瓣成形术矫治腭咽闭合不全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咽后壁瓣成形术矫治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腭咽闭合不全的唇腭裂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现代腭裂软腭肌肉重建的理念和方法,对传统咽后壁瓣成形术进行改良,行改良咽后壁瓣手术矫治腭咽闭合不全。进行术前、后语音主观判听(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过高鼻音、鼻漏气)、鼻咽纤维镜检查(将腭咽闭合不全分为轻、中、重度)、头颅侧位X线片(静止位和发/i/音位)检查及鼻阻塞症状评估(NOSE)量表评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重)。统计分析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情况、鼻通气情况,通过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静息软腭长度、有效工作长度和软腭抬高角度,并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39例,年龄(13.04±11.31)岁(4~53岁)。83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出血、穿孔以及咽后壁瓣脱落现象;78例腭咽完全闭合,手术成功率为94.0%,3例术后仍存在轻度过高鼻音、鼻漏气,1例术后存在中度过高鼻音、鼻漏气,1例术后存在重度过高鼻音。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术前、后静息软腭长度[(29.27±6.01)mm vs.(36.88±6.51)mm]、软腭有效工作长度[(18.53±5.04)mm vs.(25.76±5.17)mm]、软腭抬高角度(11.42°±11.65° vs. 15.91°±8.5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鼻通气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8%(81/83)的患者于术后早期(1个月内)主观感受鼻通气障碍;术后早期与术后6个月以上NOSE量表评分比较[(8.61±3.64)分vs. (3.06±2.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改良咽后壁瓣成形术矫治腭咽闭合不全可以显著增加软腭长度及软腭有效工作长度,提高软腭运动能力,实现腭咽功能重建,改善患者语音功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颈横动脉皮瓣修复晚期甲状腺癌气管-喉-下咽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例因"左颈根部包块1年,声嘶半年,咯血、吞咽梗阻10天,呼吸困难1周"入院的70岁男性患者,入院后因Ⅲ度喉梗阻,急诊行气管切开。CT示甲状腺占位病变,累及气管左侧壁、喉及下咽。彩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完善术前准备后全麻手术治疗,气管-喉-下咽缺损处使用改良颈横动脉皮瓣修复。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左颈部淋巴结(7/23)转移。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T4aN1M0,Ⅲ期)。患者手术3个月后接受 131I治疗。术后1个月可正常进食,能低声说话,患者堵管后有呼吸困难,未能拔管,随访2年肿瘤无残留或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晚期下咽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下咽鳞状细胞癌(HPSCC)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15例确诊为局部晚期HP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0例,女5例;年龄42~84(62.9±9.8)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组:手术组65例,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非手术组50例,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模式。观察指标:(1)观察2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的喉功能保留率(以随访中喉功能评估最优结果为最终结果);(2)分析患者3、5年生存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累积生存率;(3)利用log-rank检验分析局部晚期HP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4)根据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组:有1个危险因素纳入低风险组,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纳入高风险组,观察不同风险组中不同治疗模式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其预后。结果:(1)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病变解剖亚区、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手术组患者术后出现咽瘘4例,均经抗感染及局部长期换药后愈合;行术区缺损皮瓣修补术的患者出现3例皮瓣感染或部分坏死,均经抗感染及局部换药或二次手术修补后愈合。非手术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3例、吞咽困难行胃造瘘2例。手术组患者的喉功能保留率为35.4%(23/65),非手术组为68.0%(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03, P<0.001)。(2)115例患者的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7.0%、39.9%,中位生存时间为32.0个月。其中手术组患者的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56.9%、50.7%,非手术组患者的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34.0%、25.8%。(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变解剖亚区、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和治疗方式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P值均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3~T4期[风险比( HR)=2.729,95%可信区间( CI)1.626~4.581]、N+期( HR=3.296,95% CI 1.521~7.144)、非手术治疗( HR=1.720,95% CI 1.104~2.680)、环后区型/咽后壁型( HR=1.736,95% CI 1.064~2.834)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低风险组中,手术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67.2%,非手术患者为48.6%,其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1, P=0.647);高风险组中,手术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37.5%,非手术患者为15.4%,其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4, P=0.033)。 结论:局部晚期HPSCC患者的预后较差,肿瘤T3~T4期、N+期、病变解剖亚区为环后区型/咽后壁型、非手术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患者喉功能保留率高,但对于存在2个或3个危险因素的患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较非手术治疗5年累积生存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胸腔镜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主动脉瓣置换的22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右侧胸壁打3孔,作为手术操作入路,采取股动静脉插管,辅以负压静脉引流技术.体外循环中采取中低温28℃至31℃鼻咽温、中低流量50~70 mL·kg-1·min-1.统计患者的手术完成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最低温度、心脏复搏方式、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24 h的胸腔引流量、术后2 h、4 h、8 h、12 h、24 h乳酸浓度、术后24 h尿量、死亡情况.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体外循环时间为(179.00±56.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6.0±30.7)min,术中最低温度为(30.50±0.79)℃,心脏复搏方式中自动复搏患者占81.8%,电击复搏患者占18.2%,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17.9±16.4)h,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为(54.7±25.4)h,24 h的胸腔引流量为(230±116)mL,术后24 h尿量为(3 138±748)mL.无患者出现心肺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结论 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能够有效配合全胸腔镜主动脉瓣置换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颈部动脉夹层致脑卒中诊断及随访研究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总结颈部动脉夹层(CAD)所致脑卒中患者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特点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CAD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6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HR-MRI确诊并随访。结果:患者年龄29~45岁,男性6例,均急性起病,3例存在诱因。临床表现为头晕4例,言语不利3例,肢体无力2例,视物模糊、肢体麻木、吞咽困难、颈部疼痛各1例。影像学检查显示颈内动脉夹层3例,病变均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椎动脉夹层3例,病变位于小脑及丘脑。首次HR-MRI检查均可见高信号血肿,3例可见内膜瓣或双腔。随访HR-MRI显示4例血肿完全吸收,1例大部分机化,1例未见吸收。治疗后,6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HR-MRI能够直观显示壁内血肿及内膜瓣等夹层的直接征象,可用于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及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