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体燃料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对肺部疾病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固体燃料包括生物燃料及煤炭,使用固体燃料所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是中低收入国家引起健康损失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受到广泛关注,室内空气污染显著提高呼吸道感染率,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等肺部疾病的患病风险。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发表的关于固体燃料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对肺部疾病影响的研究,为固体燃料烟雾颗粒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奥马珠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难治性过敏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难治性过敏性哮喘是指使用高剂量吸入皮质类固醇(含或不含其他控制性药物)治疗,病情仍得不到控制的、较为顽固的过敏性哮喘。作为重组人源化IgE单克隆抗体的奥马珠单抗,是目前唯一被授权应用于6~18岁中、重度难治性过敏性哮喘患儿的生物制剂。其对血清游离IgE具有高度特异性,能有效阻断IgE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膜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Ⅰ相结合,下调该受体在炎症细胞表面的表达,阻止炎症细胞脱颗粒而引发的过敏反应。与单纯使用常规控制性药物相比,联合奥马珠单抗作为附加治疗,能显著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风险和恶化率,减少频繁就医状况及皮质类固醇的使用剂量,改善肺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支气管哮喘与嗜酸粒细胞胞外陷阱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嗜酸粒细胞胞外陷阱(EET)是DNA纤维和颗粒蛋白组成的网状复合物。目前研究表明,它不仅可捕获并杀死各种微生物,起着宿主防御的功能,而且也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支气管哮喘中存在EET,本文主要就EET结构、EET形成机制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黏蛋白MUC5AC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气道黏液作为呼吸道抵抗吸入病原体和颗粒物损害的第一道先天防线,其主要固体成分是黏蛋白MUC5AC和MUC5B,其中MUC5AC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MUC5AC基因过表达是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特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和囊性纤维化。MUC5AC基因的表达受多个方面的调节,包括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后生物合成过程和表观遗传水平。本文对其调节机制及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嗜酸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慢性气道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嗜酸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eosin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EETs)由DNA纤维、组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游离颗粒组成,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最近研究显示EETs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哮喘、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EETs可通过直接破坏气道上皮细胞,促进气道高分泌及炎症反应,增加分泌物黏稠度及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等途径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针对EETs的研究也将有助于开发治疗相关疾病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释放促进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疾病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是一种引起肺囊性改变和呼吸衰竭的多系统疾病。结节性硬化病(TSC)1/2基因功能缺失导致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活性失调,异常平滑肌细胞(即LAM细胞)过度增殖。LAM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淋巴内皮细胞、多种炎性细胞相互作用,在肺部形成类似于“癌巢”的LAM结节。此外,LAM结节中亦发现存在肥大细胞聚集,但其功能和机制尚不明确。肥大细胞是一种在组织中驻留的颗粒状造血细胞,在过敏、哮喘、纤维化和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类胰蛋白酶是丝氨酸蛋白酶,其为肥大细胞分泌最多的物质之一,在肺部疾病中可作为成纤维细胞有丝分裂原。该研究分析了LAM细胞与LAM相关成纤维细胞(LAM-associated fibroblasts,LAF)的交互作用,通过3D球状体共培养评估LAM细胞与肥大细胞迁移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LAM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瘤模型探究肥大细胞及其分泌的类胰蛋白酶对LAM的影响。结果发现,LAM细胞/LAF共培养诱导LAF分泌多种CXC趋化因子,LAM肺中表达CXC趋化因子受体(CXCRs)的类胰蛋白酶阳性肥大细胞显著增加( P<0.05)。LAM球状体吸引肥大细胞,这一过程被CXCR1和CXCR2的药理学和CRISPR/cas9抑制所抑制。LAM球状体引起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释放,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LAM球体大小增加( P=0.002);类胰蛋白酶抑制剂APC366和色苷酸钠(SCG)抑制肥大细胞诱导的球状体生长。在体内,SCG降低了肥大细胞活化和LAM小鼠肺肿瘤负荷( P=0.00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补肾平喘颗粒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肾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补肾平喘颗粒治疗肾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3-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补肾平喘颗粒剂,对照组加服补肾平喘颗粒模拟剂。2组均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哮喘症状积分、哮喘控制测试表(Asthma Control Test, ACT)评分、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 expiratory flow/predicted value,PEF%)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结果:共91例患者完成临床研究,其中对照组45例,治疗组4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43/46)、对照组为77.8%(35/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79, P=0.032)。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ACT量表评分、P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802、3.420、8.938, P值均<0.01),EOS水平低于对照组( t=3.481, P=0.001)。 结论:补肾平喘颗粒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肾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哮喘控制水平,提高PEF水平,减轻气道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呼吸道过敏与皮肤过敏的内在联系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全身疾病,累及多个系统。其中,呼吸道和皮肤是过敏反应最常累及的器官,引发的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和急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两个不同系统的过敏疾病在临床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发生,以同步发生、同步加重的形式或者症状互相转移而存在;其中,婴幼儿早期的特应性皮炎是呼吸道过敏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过敏原诱发、多种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参与、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的Ⅰ型变态反应机制,是呼吸道过敏和皮肤过敏的共同发病机制。本文就呼吸道过敏和皮肤过敏两者的流行病学、组织来源、发病机制的关联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的诊治和制定过敏性疾病预防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嗜酸粒细胞哮喘的机制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形成的。其中,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是痰液或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和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的一种哮喘表型。嗜酸粒细胞是一种参与多种炎症反应的粒细胞,也是哮喘生理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哮喘气道炎症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作用的机制较为复杂,可以通过释放颗粒蛋白、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介质参与哮喘的病理过程。近年来,针对嗜酸粒细胞的靶向治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本文就近年嗜酸粒细胞哮喘的发病与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细或细颗粒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福莫特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大小气道功能改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超细颗粒或细颗粒吸入糖皮质激素(ICS)联合福莫特罗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临床症状、气道炎性反应和气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111例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70%的典型哮喘患者和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7例,采用超细颗粒ICS联合福莫特罗治疗;对照组54例,采用细颗粒ICS联合福莫特罗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期间10例患者失访,最终完成随访101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49例。基线期采用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评估临床症状,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评价气道炎性反应,行肺通气功能检测及支气管舒张试验。记录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后重新评估以上各指标。 结果:两组治疗后FEV 1、呼气流量峰值(PEF)、用力呼出剩余50%肺活量时呼气流量(MEF 50)、用力呼出剩余25%肺活量时呼气流量(MEF 25)、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和A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ACT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5.90 ± 2.25)分比(4.10 ± 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和FEV 1、PEF、MEF 50、MEF 25、MMEF改善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78例,其中39例采用超细颗粒ICS联合福莫特罗治疗(观察亚组),39例采用细颗粒ICS联合福莫特罗治疗(对照亚组),观察亚组ACT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亚组[(6.05 ± 2.22)分比(3.95 ± 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亚组症状改善时间和FEV 1、PEF、MEF 50、MEF 25、MMEF改善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EF 50改善度、MEF 25改善度和MMEF改善度与基线FEV 1舒张改善、FEV 1/FVC舒张改善、MEF 50舒张改善、MEF 25舒张改善、MMEF舒张改善呈正相关( r = 0.22~0.58, P<0.05),与PEF舒张改善无相关性( P>0.05)。安全性方面,两种药物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未影响药物治疗。 结论:FEV 1%pred>70%的哮喘患者采用超细颗粒ICS联合福莫特罗治疗能够更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且潜在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基线支气管舒张试验中小气道改善度能够预测治疗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