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例急诊药物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为急诊中毒患者的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197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服药时间、就诊时间、药物种类、药物毒检浓度、伴随症状、住院时长、治疗方式、液体复苏、患者转归及预后)。纳入标准:年龄≥14周岁,符合急诊急性中毒标准;排除标准:年龄<14周岁;临床资料不完整;农药中毒;急性有害气体中毒;其他非药物中毒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临床特征、药物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 结果:纳入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年龄为(38.9±20.4)岁,以青年患者居多,占比68.0%(134例),伴随症状以意识障碍106例、头晕56例、乏力38例、恶心呕吐42例常见。药物相关资料:就诊时间为7.17±0.89 h(0.5~96 h),服药种类分布以镇静安眠药105例(53.2%)、抗精神病药物73例(37.1%)、抗生素17例(8.6%)、解热镇痛药20例(10.2%)常见。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组患者入室GCS评分(12.47±3.05)高于死亡组(7.60±4.43),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死亡组患者在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心肌肌钙蛋白I、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高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与转归:治愈187例,死亡10例,接受洗胃治疗159例,血液净化治疗23例,对134例进行毒检患者治疗前后的毒物浓度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浓度均较前明显下降,其中艾司唑仑、佐匹克隆、西酞普兰、劳拉西泮、喹硫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急性药物中毒以镇静安眠药、抗精神病药、解热镇痛药为主,临床上开展毒化实验室检查对指导患者治疗有指导意义,对于常见的急性药物中毒建立规范的监测系统和诊疗路径是未来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温暖:在"碰手"中传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乍暖还寒的午夜,120呼啸而至,19岁小姑娘被急匆匆地送至急诊。"眉眼间散发着忧郁的气息,想必是抑郁自杀。"急诊"老手"王大夫心想。一问果然是因抑郁症基础上药物中毒而来,吞服了大量的镇静催眠类药物(劳拉西泮、酒石酸唑吡坦片和艾司唑仑)。幸运的是,小姑娘神志尚清楚,生命体征也还平稳,对症处理后不会有生命危险,但仍需要留院观察。可疫情期间抢救室封闭管理,不允许家属陪伴,小姑娘满是抗拒,拒绝治疗。但家属的担忧和病情的需要,她不得不留在抢救室继续治疗。孤单一人躺在急救小蓝床上输液,小姑娘满腹委屈。医生俯身询问有何不舒服,回答道"我想见一下家人,拉一下他们的手"。其实,疫情之前这本是一个随时可以满足的小小要求,然而疫情之下,抢救室紧闭的大门隔断了患者想要家人陪伴的渴求。医生柔声告诉她目前疫情期间封闭管理不允许家属陪伴,如果你信任我可以由我来代你,传递给你的家人。说完,她眼神逐渐平和,缓缓地从被子里抽出冰凉的手指碰了碰医生的手。"要加油呀!"医生说。她点了点头,重新燃起了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吸食“舒泰50”致精神及行为异常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舒泰50”是兽用麻醉剂,为替来他明与唑拉西泮的复合制剂,吸食后出现丰富的幻视、解离感、四肢共济失调、肌肉阵挛、不能行走及肺部感染,伴有意识改变。国内外对此药物在人群中滥用的报道罕见。本文报道1例规律鼻吸“舒泰50”4个月后出现共济失调、幻视、解离感及不能行走,经苯二氮?类药物、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应用后症状缓解,希望对临床医师识别及处理该精神异常有所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曲唑酮致唾液分泌增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52岁男性患者因抑郁障碍给予艾司西酞普兰5 mg/d(逐渐加量至15 mg/d),曲唑酮100 mg/d,劳拉西泮1 mg/d。服药3 d后患者出现唾液分泌增加。服药13 d后因曲唑酮缺药仅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和劳拉西泮。停用曲唑酮3 d后,唾液分泌增加症状消失。后因睡眠不佳重新加用曲唑酮100 mg/d,2 d后患者再次出现唾液分泌增加。医师考虑上述症状与曲唑酮有关,嘱其停用该药,仅继续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和劳拉西泮。3 d后,患者唾液分泌增加再次消失。2周后复诊,患者抑郁症状缓解,未再出现唾液分泌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拿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机械通气期间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应用趋势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早产儿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可引起患儿不适,但是否导致疼痛仍存有争议.已发表的荟萃分析显示,早产儿机械通气期间应用麻醉镇痛药并未减轻患儿疼痛.因此,不推荐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早产儿常规应用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假设目前加拿大NICU早产儿机械通气过程中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的使用呈下降趋势.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4~2009年间出生胎龄<35周、需要有创机械通气> 24 h的早产儿接受镇静剂和麻醉镇痛药使用的趋势.入院时处于濒死状态、先天畸形、需要外科手术(除外眼科激光手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胸腔置管引流或孕母有麻醉药品滥用史的早产儿不纳入该研究.根据早产儿是否接受麻醉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美沙酮、舒芬太尼、杜冷丁、阿芬太尼和可待因等)或镇静剂(如水合氯醛、咪达唑仑、劳拉西泮、苯巴比妥、戊巴比妥、氯胺酮和丙泊酚)以及早产儿胎龄(胎龄<29周和胎龄29~34周)分组,采用Cochrane-Armitage趋势分析方法评估早产儿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的应用趋势.5638名早产儿符合纳入标准,其中2169名(38.5%)应用了麻醉镇痛药,897名(15.9%)应用了镇静剂,722名(12.8%)同时接受了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治疗.最常用的麻醉镇痛药是吗啡(62.2%)和芬太尼(63.8%);最常用的镇静剂是苯巴比妥(44.9%)和水合氯醛(44.2%).镇静剂的使用在胎龄 <29周和胎龄29~34周两组早产儿中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1);但胎龄<29 周组早产儿麻醉镇痛药的使用显著增加(P=0.03),胎龄29~34周组麻醉镇痛药的使用未发现明显的趋势变化.经历有创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有疼痛感受吗?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吗?据成人有创通气的研究结果报道,约25%的ICU患者出院后仍记得在ICU住院期间的感受,并承认经历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的过程是很痛苦的.然而,现实中很难区分患者的疼痛感受是由于ICU住院期间的有创通气引起,抑或是因在ICU住院期间躯体的疾病或其他因素所致.同理,对于住院期间早产儿皮质醇水平的升高,是由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或因机械通气引起的疼痛和/或应激所致同样很难鉴别.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有创机械通气期间麻醉镇痛药或镇静剂的使用并没有减轻患者的痛苦,然而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却令人担忧.但目前在NICU住院早产儿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给患儿应用麻醉镇痛药或镇静剂仍然是很普遍的现象.该研究数据来自于加拿大新生儿协作网,该协作网覆盖了加拿大全国范围内30家三甲医院.样本量大,数据收集方法有效、可靠,这是该研究的主要优势.其主要不足在于机械通气早产儿没有明确的应用镇静或麻醉镇痛药物的指征,一些分析只能是从现有的数据外推.此外,该研究早产儿上机过程中其他非药物镇痛替代措施的应用,也可能会高估或低估麻醉镇痛药/镇静剂的作用.其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缺乏疾病的严重度、上机时间以及麻醉镇痛/镇静药物应用的评估依据,以及研究资料未能收集到上机过程中环境因素或非药物干预措施减轻患儿不适/应激/疼痛的数据,所以不能对机械通气过程中麻醉镇痛/镇静剂使用趋势做出更为深入的解释.目前,令人担忧的是,机械通气过程中接受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早产儿是受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的高风险人群,而这些药物在这个群体中的应用又呈现增加趋势;但如果对NICU住院早产儿经历的疼痛和应激不予管理,也会对其神经系统发育产生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对早产儿的疼痛采用量表进行评估,根据循证医学指南指导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的应用,从患儿舒适的角度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尽管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可能的潜在不良反应的否定证据也逐渐增加,但加拿大新生儿医师仍然担忧机械通气早产儿连续应用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以及肌松剂的不良反应.用非药物的措施减轻机械通气患儿的不适/应激/疼痛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受到广泛的关注,且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一些在研的、旨在减轻早产儿上机过程中经历的中等程度的疼痛/应激、同时又尽可能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并考虑到对患儿远期神经发育影响药物的研究已经得到批准.另外,住院新生儿经历的慢性疼痛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且也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需要学者们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小结:加拿大NICU胎龄<35周的机械通气早产儿镇静剂的使用呈下降趋势,临床应用遵循了循证医学的证据,但麻醉镇痛药的使用在胎龄29~34周早产儿组并没有变化,且超低胎龄早产儿组(胎龄<29周)麻醉镇痛药的使用呈增加趋势.加拿大的新生儿医师在决定是否给有创机械通气的早产儿使用麻醉镇痛/镇静剂时是慎重的,但该研究结果显示加拿大NICU早产儿机械通气期间麻醉镇痛药的使用并没有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PE-UPLC-MS/MS法同时检测人血浆中的9种镇静催眠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E-UP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的劳拉西泮、艾司唑仑、咪达唑仑、氯硝西泮、扎来普隆、地西泮、奥沙西泮、唑吡坦和三唑仑等9种镇静催眠药.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乙腈-0.1%氨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柱温40 ℃.离子化方式为电喷雾,多反应离子监测,正离子模式.结果 9种被分析物的线性范围除氯硝西泮为0.1 ~20.0 ng·mL-1外,其余均为0.05 ~ 20.00 ng· mL-1,r为0.9967 ~0.9996.除咪达唑仑在低质控点的日内RSD=15.9%外,其他被分析物的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2.7%,提取回收率大于52%,基质效应为90.0% ~117.0%.结论 所用方法专属性强、快速灵敏,可用于人血浆中9种镇静催眠药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同位素内标-液质联用法检测猪肉中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残留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液质联用同位素内标法同时测定猪肉中硝西泮、氯硝西泮、氟硝西泮、奥沙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替马西泮、地西泮的方法.方法 在均质的猪肉样品中添加同位素内标地西泮-d5,经乙腈提取后用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净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 苯二氮卓类镇静剂药物在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性r≥0.999,检出限在0.030μg/kg~0.096μg/kg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9.8%-114.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45%~7.92%之间.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回收率好,适用于猪肉中多种苯二氮卓类镇静剂药物残留的同时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物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药物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临床特点、药物种类及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6年8月—2017年11月收治及外院会诊的药物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10例患者(13只眼)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其原发病、用药史、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年龄46~81岁,平均61.1岁,3例双眼发病,7例单眼发病;10例患者中涉及的系统性疾病包括急腹症、有机磷中毒、外科疾病全麻术后、脑梗死、舌癌术后整形、呼吸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抑郁症等,其中3例有青光眼发作史,且发作眼行抗青光眼手术或虹膜周边激光切除治疗;10例患者中涉及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药物包括阿托品、前列地尔、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卡马西平、奥氮平、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氢氯噻嗪;8例保守治疗,2例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4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急性发作缓解,1例患者保守治疗眼压控制不理想,最终失明,2例患者手术治疗,眼压控制稳定,视功能恢复理想,3例患者失访.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可因系统性疾病全身用药而诱发,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早期预防,积极处理,联合治疗,以挽救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万古霉素致中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急性肾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175 cm,41 kg.因“间断尿黄,身目黄染3月余”于2017年1月16日入院.既往无“心、脑、肝、肾”脏器病史,有长期劳拉西泮用药史,曾多次服用中药汤剂、甲泼尼龙,对磺胺药过敏,表现为皮疹、瘙痒.根据外院就医记录及检查初步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人院时生命体征正常,有咳嗽、咳黄痰,相关检查提示:肺部感染,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Wyeth Lederle SPA,批号AKVB/21)4.5 g q8h抗感染,随后2d间断高热(最高39.5℃),1月19日因G试验阳性,加用伏立康唑(辉瑞制药,批号Z522501)0.2g×2+0.1 g q12h,1月20日因肺部感染加重,加用左氧氟沙星(扬子江药业,批号16102452)0.6 g qd,此后体温下降至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942例住院抑郁症患者用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用药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3942例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42例患者共使用抗抑郁药8549例次,使用例次数排序居前3位的药品为米氮平(2047例次,占23.94%)、艾司西酞普兰(1339例次,占15.66%)和文拉法辛(1121例次,占13.11%);联合用药共14001例次,使用例次数排序居前3位的药品为劳拉西泮(1760例次,占12.57%)、阿普唑仑(1745例次,占12.46%)和丁螺环酮(1699例次,占12.13%).结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以及新型的5-羟色胺平衡抗抑郁药成为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抗抑郁药与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联合使用率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