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明质酸-甘氨酸-喜树碱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合成透明质酸-甘氨酸-喜树碱聚合物胶束(HA-Gly-CPT胶束),并且评价该胶束的质量,初步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利用甘氨酸将透明质酸与喜树碱连接,形成两亲性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法表征其结构;直接溶解法制备HA-Gly-CPT胶束,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胶束粒径、Zeta电位,并考察胶束的稳定性;透射电镜观察胶束的外观;透析法研究其pH响应性体外释放;MTT法检测其抗肿瘤活性.结果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结果确定两亲性聚合物成功合成;HA-Gly-CPT胶束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79.86±4.15)nm,Zeta 电位为(-20.17±0.52)mV,在酸性介质中(pH 5.0),HA-Gly-CPT在48 h喜树碱释放度达到50%.MTT实验结果表明HA-Gly-CPT胶束对正常细胞L929生长无影响,而50μg·mL-1 HA-Gly-CPT胶束对肿瘤细胞MCF-7生长抑制率高于80%.结论 成功合成了两亲性聚合物,并制备质量良好且具有pH响应的HA-Gly-CPT胶束.体外实验证明HA-Gly-CPT胶束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药物行膀胱内灌注治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行膀胱内灌注治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SpringerLink、The Cochrane Library、OVID、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不同药物治疗NMIB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文献语言仅限定为中英文。对不同干预措施治疗NMIBC后的肿瘤复发率、膀胱刺激症状、血尿进行网状Meta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共纳入26篇RCTs,包含4 403例患者,涉及6种干预措施:卡介苗(BCG)、表柔比星(EPI)、吉西他滨(GEM)、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C(MMC)、羟基喜树碱(HCP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BCG者治疗后的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使用EPI和MMC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年复发率的累计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依次为BCG、THP、GEM、EPI、MMC、HCPT。使用BCG者治疗后的2年复发率均低于使用GEM、EPI、THP、HCPT及MMC者,而使用GEM者低于使用HC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年复发率的SUCRA依次为BCG、GEM、EPI、THP、MMC、HCPT。使用GEM者治疗后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低于使用EPI和MMC者,而使用BCG者治疗后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高于使用GEM、EPI、THP、HC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膀胱刺激征发生率的SUCRA依次为GEM、HCPT、THP、EPI、MMC、BCG。对于6种不同药物治疗NMIBC所引起的血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BCG治疗能降低术后NMIBC患者的1、2年复发率,但并不能降低膀胱刺激征和血尿的发生。GEM治疗在降低1、2年复发率的疗效仅次于BCG,但能有效预防膀胱刺激征及血尿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WMA术与羟基喜树碱联合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效果及对血清PCⅢ、ACE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研究旨在探讨LWMA术与羟基喜树碱联合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效果及对血清PCⅢ、ACE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侧肾盂癌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1例异时性双侧肾盂癌患者,女,55岁。2011年因左侧肾盂癌行左肾输尿管切除术,2014年因血尿确诊为右肾盂癌,先后接受右侧输尿管镜肾盂肿瘤钬激光剜除术、右侧肾盂部分切除+肾造瘘术+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2018年因右侧肾盂癌复发行根治手术,术后每周血液透析3次,术后随访17个月无肿瘤复发。本例采用多种微创和药物治疗,实现了控制肿瘤的前提下对肾功能的保护,延迟透析53个月,可为高级别肾盂癌的保肾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对小鼠急性胰腺炎保护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对AP小鼠胰腺腺泡细胞和肺组织的保护机制。方法:18只Balb/C雄性小鼠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和喜树碱干预组(喜树碱组)。AP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肽和脂多糖的方法制备AP模型,喜树碱组于制模前腹腔注射50 mg/kg喜树碱,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常规行胰腺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胰腺组织炎症因子IL-1、IL-6 mRNA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腺和肺组织CD 45+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胰腺组织程序性坏死标志蛋白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磷酸化水平;TUNEL法检测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 结果:喜树碱组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分别为(2.30±0.31)分、(2.29±0.34)分、(1742.33±183.51)U/L和(46.90±2.17)U/L,均显著低于AP组的(5.06±0.88)分、(3.40±0.09)分、(2385.33±383.10)U/L和(69.13±9.76)U/L;胰腺组织IL-1、IL-6 mRNA表达量分别为95.79±48.11、255.50±213.32,均显著低于AP组的212.35±80.61、1006.80±509.06;胰腺和肺组织CD 45+细胞数分别为(14.25±5.32)、(29.20±4.44)个/高倍视野,均显著低于AP组的(59.83±13.67)、(58.25±5.91)个/高倍视野。与AP组比较,喜树碱组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3.64±1.16)%比(1.92±0.29)%],磷酸化MLKL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评分显著降低[(1.75±0.20)分比(4.53±1.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可能通过诱导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并抑制腺泡细胞坏死重塑AP小鼠腺泡细胞死亡方式,进而减轻胰腺局部损伤及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OXL3对肝癌免疫微环境、化学治疗耐药和免疫治疗预测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赖氨酸氧化酶3(LOXL3)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分析LOXL3基因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并对肝癌的化学治疗耐药和免疫治疗疗效进行预测.方法 通过TCGA数据库和ICGC数据库分析LOXL3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GSEA富集分析LOXL3可能富集的相关通路;通过TIMER数据库和TISIDB分析肝癌患者中LOXL3基因表达情况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通过GDSC数据库分析LOXL3基因与治疗中肝癌对化疗药物耐药的关系.并通过TIDE数据库对肝癌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进行预测,使用Kaplan-Meier分析LOXL3基因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结果 对于TCGA和ICGC数据库,两个数据库的结果均显示在肝癌组织中LOXL3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LOXL3对TGF-β、Wnt-β-Cantenin、Hypoxia和PI3K/AKT等通路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发现,LOXL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B细胞(r=0.463,P<0.05)、CD8+T 细胞(r=0.469,P<0.05)、CD4+T 细胞(r=0.557,P<0.05)、巨噬细胞(r=0.71,P<0.05)、中性粒细胞(r=0.528,P<0.05)和树突状细胞(r=0.654,P<0.05)均呈一定的正相关.化疗敏感性分析表示在肝癌组织中,对于阿昔替尼、紫杉醇、顺铂、阿糖胞苷、喜树碱、长春碱等化疗药物,低表达LOXL3基因人群对其耐药.但在免疫治疗预测中,低表达LOXL3人群能从免疫治疗中有一定的获益.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LOXL3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LOXL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能激活免疫相关通路,对一些化疗药物敏感,同时免疫治疗能获益,因此可作为肝癌新型分子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肝癌细胞膜嵌合的TPP修饰载羟基喜树碱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肿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制备肝癌细胞膜嵌合的TPP修饰HCPT脂质体(HCPT@T/HM-L),将HCPT高效递送到肝癌细胞线粒体,充分发挥药物在靶细胞器的药效作用.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HCPT@T/HM-L,以挤压法将肝癌细胞膜嵌合在脂质体膜上,测定粒径、ζ电位、电镜进行表征;然后检测体外释放、溶血;以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探索其胞内转运、线粒体靶向效果;最后从肿瘤细胞和荷瘤小鼠模型上,系统性评价肝癌细胞膜嵌合的HCPT@T/HM-L抗肿瘤效果.结果 HCPT@T/HM-L在电镜下呈现为规则圆球、具有"核-壳"状结构,粒径大约为(162.7±5.8)nm,ζ电位为(12.4±1.8)mV;HCPT@T/HM-L能促进载药系统的细胞摄取和靶向进入线粒体;细胞药效结果显示,HCPT@T/HM-L能很大程度上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细胞内ROS和Caspase-3水平,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提高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从而增强药物促进肝癌细胞的大量凋亡;荷瘤小鼠结果显示,HCPT@T/HM-L能明显抑制皮下瘤的生长,促使肿瘤细胞线粒体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大量凋亡;细胞和动物试验结果均显示,HCPT@T/HM-L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这可能与肝癌细胞膜的融合以及TPP阳离子的线粒体靶向作用有关.结论 HCPT@T/HM-L可以高效递药到肝癌细胞线粒体,促进肿瘤细胞的大量凋亡,在精确治疗肿瘤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从细胞焦亡角度挖掘治疗湿热蕴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天然药物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分子对接技术,从细胞焦亡角度挖掘得到治疗湿热蕴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的天然药物成分,为湿热蕴结型SPID的治疗及新药的研发开拓新思路.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检索与SPID相关的符合筛选条件的数据集,归纳整理后对其进行limma差异分析获得SPID的差异表达靶点.通过GeneCards平台,以湿热蕴结型SPID的主症及次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湿热蕴结型的靶点.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寻找细胞焦亡相关的靶点,三者合并取交集得到与细胞焦亡相关的湿热蕴结型SPID靶点.利用CMap平台对获得的靶点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天然药物小分子,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寻找天然药物小分子所来源的天然药物,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从 GEO数据库筛选出GSE165004 数据集,通过limma差异分析得到 3 073 个靶点.收集得到与细胞焦亡相关靶点 33 个.细胞焦亡、SPID差异表达靶点及其湿热蕴结型靶点合并取交集得到 4 个靶点,为白细胞介素 18、半胱氨酸蛋白酶 9、半胱氨酸蛋白酶 5 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 3.CMap数据库结果显示,喜树碱、小檗碱、玫瑰树碱、金合欢素和芹菜素等天然药物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负相关,并能与分析获得的靶点形成良好的分子对接.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分子对接结果,来源于败酱草等天然药物的金合欢素、芹菜素等可能成为治疗湿热蕴结型SPID的关键候选天然药物小分子,为SPID的治疗药物研究开辟了新方向,也为新药的研制开发提供了一定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脊髓损伤后细胞焦亡调控机制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调节细胞死亡和神经炎症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两个重要途径,细胞焦亡是一种与神经炎症密切相关的程序性死亡模式,针对性靶向抑制脊髓损伤后焦亡,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目的:归纳细胞焦亡在脊髓损伤中的分子机制、正负向调节因子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方法:以"spinal cord injury,pyroptosis,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Caspase,Gasdermin D(GSDMD),IL-1β,IL-18"为检索词,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最终纳入93篇英文文献.结果与结论:①作为新发现的程序性死亡方式,细胞焦亡已被证实在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阶段起重要作用.②在脊髓损伤后细胞焦亡的调节因子中,CD73、NRF2、GDF-11、多巴胺、FANCC和miR-423-5P可抑制细胞焦亡,TLR4和Aopps可促进细胞焦亡.③在治疗策略方面,中药活性成分丹皮酚、雷公藤红素、桦木酸、胡椒碱、山奈酚、喜树碱,各种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药物二甲双胍、拓扑替康、锂、锌和一氧化碳释放分子3能有效抑制焦亡,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但这些药物的毒副反应和具体剂量有待深入研究.④细胞焦亡加重脊髓损伤的具体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非经典途径及其他炎性小体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⑤目前脊髓损伤后焦亡的研究仅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尚无相关临床研究,且无批准的靶向治疗药物.⑥细胞焦亡在脊髓损伤后的应用具有巨大潜能,未来需继续研究其具体调控机制,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新型喜树碱纳米凝胶的制备与评价及其抗银屑病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喜树碱纳米凝胶以克服银屑病皮肤的角质层屏障;对该新型纳米颗粒体外药物的释放和渗透进行评价,并结合动物模型初步评估其抗银屑病作用.方法 将喜树碱包封于聚乳酸-乙醇酸,表面包裹油酸修饰的聚酰胺胺聚合物,得到新型喜树碱纳米颗粒.再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与新型喜树碱纳米颗粒混合搅拌即得新型喜树碱纳米凝胶.结果 新型喜树碱纳米颗粒呈球形,单分散,粒径为(238.7±6.6)nm,载药量为(15.4±3.2)μg·mg-1,包封率为(77.8±7.2)%.新型喜树碱纳米凝胶中的药物以缓慢且受控的方式释放,24 h内释放59%,皮肤渗透性是对照组的8.50倍,皮肤驻留量是对照组的8.74倍.此外,新型喜树碱纳米凝胶降低了银屑病模型小鼠的银屑病面积严重指数评分及皮褶厚度.喜树碱纳米凝胶各治疗组中,过度角化和角化不全的迹象微弱.结论 新型喜树碱纳米颗粒可促进角膜层的水化作用和相应的渗透性;新型喜树碱纳米凝胶是喜树碱经皮给药的有效载体,具有较高的治疗效率,提示该纳米给药系统可能为银屑病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