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鼻黏膜-海马神经免疫机制探讨醒鼻凝胶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鼻黏膜-海马神经免疫机制探讨醒鼻凝胶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的影响.方法 选择21日龄(PND21)SPF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的方法构建AR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滴鼻(50 μL/次),中药组给予醒鼻凝胶滴鼻剂滴鼻(50 μL/次),西药组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滴鼻(20 μL/次),2次/d,连续治疗12 d.采用AR大鼠行为学评分标准对大鼠进行鼻炎行为学评分;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非受体酪氨酸激酶Fyn、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海马组织Fyn、SP、VIP、NPY mRNA转录水平.结果 ① 鼻炎行为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前鼻炎行为学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鼻炎行为学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和模型组治疗后鼻炎行为学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② 学习记忆功能: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平台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均明显更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明显更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平台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均明显更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明显更高(P<0.05).③ 血清IgE、TGF-β1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gE、TGF-β1含量均明显更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血清IgE、TGF-β1含量均明显更低(P<0.05).④ 鼻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及EOS计数:模型组鼻黏膜水肿,上皮细胞排列紊乱;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鼻黏膜水肿明显减轻,上皮细胞结构较完整.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大鼠鼻黏膜EOS计数均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鼻黏膜EOS计数均明显减少(P<0.05).⑤ 海马组织Fyn、SP、VIP、NPY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海马组织Fyn、SP、VIP mRNA转录水平和Fyn、SP、VIP平均OD值均明显升高(P<0.05),NPY mRNA转录水平和NPY平均OD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海马组织Fyn、SP、VIP mRNA转录水平和Fyn、SP、VIP平均OD值均明显降低(P<0.05),NPY mRNA转录水平和NPY平均OD值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醒鼻凝胶滴鼻剂可改善AR大鼠鼻炎行为学和学习记忆功能,可能与通过Fyn信号通路调节鼻黏膜-海马神经免疫机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纳米网粒体防护层的破坏与修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o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纳米网粒体颗粒具有防蜜露粘黏、抗杀虫剂渗透等屏障作用.本研究尝试探索造成叶蝉体表网粒体防护层破坏的方法,跟踪分析茶小绿叶蝉成虫网粒体防护层破坏后的分泌节律及修复行为,并观察网粒体涂抹器的微观形态,以期阐明茶小绿叶蝉成虫涂抹修复纳米网粒体防护层的具体特征.[方法]用清水喷雾、喷粉和高湿处理以及用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0.2%洗洁精、0.5%吐温80和0.05%有机硅助剂丝润(Silwet 618)]的杀虫剂喷雾(0.05 mg/L联苯菊酯)处理茶小绿叶蝉成虫,用指示剂药斑法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这些处理对成虫翅面网粒体的破坏效果;以有机硅助剂丝润分别喷雾以及单翅涂抹成虫两种方式进行破坏处理,并以不做任何处理的成虫为对照组,通过可拍照显微镜记录成虫翅面出现网粒体白斑次数,并通过网粒体白斑次数分析不同处理组成虫网粒体分泌节律变化;通过Vegas软件分析茶小绿叶蝉网粒体涂抹动作,利用器官破坏法确定网粒体涂抹器所在部位,并通过SEM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清水喷雾、粉尘和高湿环境不会对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网粒体防护层造成破坏,加有机硅助剂丝润的杀虫剂喷雾可在成虫翅面产生明显药斑,SEM图片显示网粒体与残留有机硅助剂团聚结块并掉落;有机硅助剂丝润喷雾处理组成虫网粒体的分泌间隔时长为(22.3±1.8)h,比对照组缩短了约8.0 h,5 d内有机硅助剂丝润喷雾处理组成虫网粒体分泌频次为(8±1)次,比对照组高出约3次;成虫往体表涂抹修饰网粒体时前后足的振动频率可达(16.7±2.4)Hz;器官破坏法处理后足胫节微毛列造成叶蝉无法正常涂抹网粒体,这可能是由涂抹器微毛顶端反向弯曲造成的.[结论]有机硅助剂丝润可破坏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网粒体防护层,有机硅助剂处理后茶小绿叶蝉通过缩短网粒体的分泌间隔时长来修复网粒体防护层;前后足振动频率以及胫节微毛末端的正常弯钩是茶小绿叶蝉成虫完成纳米网粒体颗粒涂抹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地黄宝源颗粒治疗糖尿病药效评价及基于UHPLC-LTQ-Orbitrap MS的成分分析和体内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地黄宝源颗粒是北京名老中医胡天宝使用并推荐治疗 2 型糖尿病的处方,目前已证实该方临床疗效确切.此方由 7味药组成,化学组成较为复杂.该研究旨在开展地黄宝源颗粒化学成分分析,评价其治疗糖尿病药效并分析给药后血浆、肝脏、肾脏成分分布,为其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采用UHPLC-LTQ-Orbitrap MS对地黄宝源颗粒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色谱分离采用Waters ACQUITY Premier HSS T3 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流动相为 0.1%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 0.3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在此基础上,糖尿病大鼠造模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35 mg·kg-1,给予地黄宝源颗粒后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药效学评价,并对给药后血浆、肝脏及肾脏中的成分进行鉴定.根据准分子离子与二级碎片离子,结合对照品质谱特征及文献报道,从地黄宝源颗粒中共鉴定了191 个成分,包括29 个生物碱类,24 个黄酮类,22 个有机酸类,16 个氨基酸类,13 个环烯醚萜类,11 个甾体皂苷类,9 个糖类,8 个苯乙醇苷类,8 个核苷类,2 个苯丙素类,49 个其他类成分.灌胃给药后,在大鼠血浆、肝脏、肾脏中分别鉴定出 83、109、98 个化学成分.通过对地黄宝源颗粒化学成分鉴定及大鼠给药后体内成分分析,为后续地黄宝源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七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制剂对七星瓢虫的毒性及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评估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制剂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毒性和生态风险,为科学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和保护七星瓢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试管药膜法,在室内测定了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WP)、40%啶虫脒可溶粉剂(SP)、50%呋虫胺可湿性粉剂(WP)、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WG)、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WG)、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SL)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7种新烟碱杀虫剂制剂对七星瓢虫2龄幼虫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将7种杀虫剂分别用生产田间最大推荐用量配制成溶液,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法实施喷雾,调查七星瓢虫幼虫的存活率.[结果]室内实验结果表明,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七星瓢虫2龄幼虫的急性毒性由高到低依次为:40%啶虫脒SP>40%氯噻啉WG>10%吡虫啉WP>50%呋虫胺WP>50%噻虫胺WG>25%噻虫嗪WG>17%氟吡呋喃酮SL.盆栽试验表明,在田间最大推荐用量下,施药后7 d时的七星瓢虫幼虫存活率为10.00%~77.50%,其中施用25%噻虫嗪WG的处理中幼虫存活率最高,施用40%氯噻啉WG的处理中幼虫存活率最低.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单次用药下,除40%啶虫脒SP的农田内危害熵值(hazard quotient in field,HQin)大于5,风险不可接受,其他药剂的HQin均小于5,风险均可接受;7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的农田外农作物或蔬菜田场景危害熵值(hazard quotient off crop or vegetable,HQoff crop or vegetable)和农田外果园场景危害熵值(hazard quotient off fruit tree,HQoff fruit tree)均大于5,风险均可接受.间隔7 d再次用药后,40%啶虫脒SP和50%呋虫胺WP的HQin大于5,风险不可接受,其他5种药剂的HQin均小于5,风险可接受;而除了40%啶虫脒SP外,其他药剂对七星瓢虫的HQoff crop or vegetable和HQoff ruit tree均小于5,风险均可接受.[结论]为避免对七星瓢虫造成危害,建议在生产上啶虫脒和呋虫胺不要连续使用两次,应轮换使用药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大鼠腺样体肥大实验动物模型建立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通过复合过敏性鼻炎和慢性咽炎动物模型建立模拟腺样体肥大大鼠模型,并评价模拟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卵白蛋白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滴鼻强化致敏制造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同时予氨水进行大鼠咽喉部喷雾制造慢性咽炎模型,复合成模拟腺样体肥大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通过动物行为学评分评估模型动物症状表现;将鼻、咽黏膜及鼻咽淋巴结组织HE染色后观察其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造模结束取大鼠全血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粘膜组织IL-4、IgE水平.结果 两组模型组动物行为学评分、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及组织IL-4、IgE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上调(P<0.01);与模型A组对比,模型B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及组织IgE水平上调更加明显(P<0.01);两组模型组鼻、咽黏膜及鼻咽部淋巴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疾病相关组织病理改变.结论 模拟腺样体肥大大鼠模型在症状表现及病理改变上与腺样体肥大类似,可以通过复合过敏性鼻炎和慢性咽炎动物模型模拟腺样体肥大动物模型,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2-吲哚啉酮衍生物对二氧化硅致小鼠肺纤维化的预防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2-吲哚啉酮衍生物(PMID)对二氧化硅(SiO2)致小鼠肺纤维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通过肺部喷雾给予SiO2制备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确定SiO2最佳剂量后造模,而后分别ig给予PMID(5,15和20 mg·kg-1)或吡非尼酮(PFD)15 mg·kg-1,每天2次,连续28 d.采用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损伤,Masson染色检测肺组织中胶原形成,免疫组化检测纤维化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Ⅰ型胶原A2(ColⅠA2)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炎症细胞标志物〔CD11b,F4/80和CD3〕表达,实时PCR检测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mRNA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肺组织发生实变,炎症细胞浸润,炎症评分显著升高(P<0.01),且有大量的胶原物质积聚,蓝染部分>80%(P<0.01);肺组织TGF-β,ColⅠA2和α-SMA蛋白表达增加(P<0.01),IL-6 mRNA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PMID 5,15和20 mg·kg-1组肺泡结构正常,组织病理损伤减轻(P<0.05),且仅有少量胶原物质积聚,蓝染部分<20%(P<0.05);肺组织TGF-β,ColⅠA2和α-SM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5),IL-6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PMID可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有效预防SiO2所致小鼠肺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穴位贴敷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鼻黏膜组织TLR-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丙酸氟替卡松组、穴位贴敷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应用鸡卵白蛋白腹腔注射、滴鼻和雾化建立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造模后模型组大鼠每侧鼻孔5μl生理盐水滴鼻;穴位贴敷组大鼠在其双侧“肺俞”、“脾俞”、“肾俞”处贴敷0.5cm ×0.5cm的膏药2h后取下;丙酸氟替卡松组大鼠每侧鼻孔丙酸氟替卡松鼻腔喷雾剂5μ1滴鼻.各组大鼠均隔日1次,共7次.采用HE染色法观察鼻黏膜形态,并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鼻黏膜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 (NF-κB)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黏膜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 结果 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破坏明显,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TLR4和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升高(P<0.05);丙酸氟替卡松组和穴位贴敷组大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数、TLR4和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且穴位贴敷组较丙酸氟替卡松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穴位贴敷可能通过对大鼠鼻黏膜TLR-NF-κB通路的调节,改善鼻黏膜炎性症状,从而治疗过敏性鼻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用4种不同包埋材料制备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稳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筛选包埋材料,确定乳液配方,制备出稳定性好的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产品.方法 用阿拉伯胶、明胶、β-环糊精和变性淀粉做包埋剂制备维生素A乳液;调整黄原胶用量提高乳液稳定性,调节水量使乳液黏度适合喷雾造粒;制备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做40℃加速实验,比较用以上4种不同包埋剂制备的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的稳定性.结果 用明胶制备的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稳定性最好,其次是用阿拉伯胶和变性淀粉制备的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而稳定性最差的是用β-环糊精制备的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结论 高分子材料明胶最适合做为包埋剂用于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制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苍耳子挥发油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苍耳子挥发油对支气管哮喘模型大鼠Th1/Th2细胞因子及Th17/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以探讨苍耳子挥发油对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苍耳子挥发油低、中、高剂量组(7.5、15、30 mg·kg-1)及地塞米松组(0.5 mg·kg-1),每组8只.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并雾化吸入法诱发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从第1次哮喘激发开始(造模后第4周),每次致敏前1h通过喷雾给予苍耳子挥发油干预,共4周.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对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采用ELISA法检测BALF中白细胞介素(IL)-2、IL-4、IL-5、IL-17、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脾脏Th17/Treg细胞比例.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支气管壁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气道平滑肌厚度明显增加,管腔变窄扁平,基底膜增厚;模型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P<0.01),IL-2、IFN-γ水平明显下降(P<0.01),IL-4、IL-5、IL-17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脾脏Th17细胞数明显增多、Treg细胞数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苍耳子挥发油各剂量组大鼠支气管炎症细胞浸润、气道平滑肌增生、气道壁厚度以及支气管狭窄程度均有改善;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明显降低(P<0.01),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IL-4、IL-5、IL-17、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大鼠脾脏的Th17细胞数明显减少、Treg细胞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 苍耳子挥发油能调节支气管哮喘大鼠Th1/Th2细胞因子和Th17/Treg细胞失衡的情况,抑制气道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改善哮喘发生、发展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通过四种不同的干燥方式制备β-胡萝卜素微胶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系统地比较不同的干燥方式对 β-胡萝卜素微胶囊粉体性质(形态、颗粒度、水分含量、热特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创新点:全面且系统地展现了喷雾干燥、喷雾冷冻干燥、包衣和喷雾造粒等四种干燥方式对 β-胡萝卜素微胶囊粉体的作用.方法:β-胡萝卜素乳液通过四种不同的干燥方式得到四种 β-胡萝卜素微胶囊粉体,通过理化指标、电子扫描显微镜拍照、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加速稳定性实验等手段比较这四种样品的各项性质的差异.结论:通过包衣法制备的 β-胡萝卜素微囊与其它方法制得的 β-胡萝卜素微囊相比,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均匀的颗粒结构.此外,DSC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提高 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熔化温度(Tm)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