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化学感觉功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PVOD)患者的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变化,探讨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嗅觉味觉中心就诊的PVOD患者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8.86±11.47)岁( xˉ±s,后同)。根据PVOD患者性别比选取正常对照组受试者20例。对受试者进行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包括察觉阈(threshold,T)、辨别能力(discrimination,D)和识别能力(identification,I)测试,3项测试得分总和为TDI值。同时对受试者进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s)、三叉神经事件相关电位(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tERPs)检查和味觉功能测试。根据味觉功能测试结果将PVOD患者分为味觉功能正常(normal gustation,NG)组和味觉功能障碍(gustatory dysfunction,GD)组。比较不同组间的嗅觉、味觉、鼻内三叉神经功能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2例PVOD患者的病程为5(3,6)[ M( Q1, Q3)]个月,其中14例(33.3%)患者伴有GD。PVOD患者的味觉功能与性别( r=0.565, P<0.001)、吸烟( r=-0.512, P=0.001)、嗅觉障碍病程( r=-0.357, P=0.020)和嗅觉功能( P值均<0.05)相关。GD组患者嗅觉功能较NG组患者差,其中两组间TDI值和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25±4.58)分比(13.35±3.61)分,(1.54±0.66)分比(2.10±0.88)分, t=2.40、2.10, P值均<0.05]。GD组患者oERPs和tERPs的各波振幅明显低于NG组患者( P值均<0.05)。 结论:PVOD患者的主、客观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均有下降,并存在相关性,提示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间存在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地苯醌对帕金森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特征性运动症状和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为表现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改善相关症状对于治疗PD具有重要意义。艾地苯醌(IDBN)为智能促进药,对脑功能代谢和脑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还可用于治疗与氧化压迫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疾病,已有相关研究发现IDBN对治疗PD有一定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31I-MIBG显像用于帕金森病诊断1例:原理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62岁,运动迟缓17年。患者于2005年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全身运动迟缓,表现为双手笨拙,起立困难,行走缓慢,小步前驱,脚底有黏滞感,转动时动作分解,伴面部表情减少。此后患者运动迟缓症状逐渐加重,逐渐出现四肢僵硬,站立姿势不稳,伴嗅觉丧失、言语模糊、嘴角流涎、全身多汗、便秘、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否认静止型震颤、精神行为异常、抑郁焦虑、淡漠、睡眠障碍等症状。2015年起用多巴丝肼、盐酸普拉克索、盐酸司来吉兰片等药物治疗,症状改善明显。2018年出现药物起效慢,药效维持时间短,伴用药后明显异动,症状逐渐加重,遂于2022年7月入本院治疗。入院体格检查示患者言语模糊,记忆、计算力差,自发张嘴,可见流涎,全身可见明显不自主运动,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明显"铅管"样增高,双手对指、握拳、轮替试验缓慢,双足点地缓慢,幅度小,起立困难,起步困难,行走小步前驱,双手伴随动作少,转身分解,站立有自发跌倒趋势。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临床考虑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存在锥体外系、嗅神经、自主神经等多个系统受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综合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嗅觉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嗅觉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潍坊市人民医院高压氧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嗅觉功能障碍患者76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高压氧治疗1~2个疗程)和研究组(36例,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另选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组和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予以高压氧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康涅狄格州化学感受器临床研究中心(CCCRC)量表评估3组人群嗅觉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研究组治疗后正丁醇阈值、嗅觉辨别力、CCCRC总分及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研究组与对照组正丁醇阈值、嗅觉辨别力、CCCRC总分及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正丁醇阈值、嗅觉辨别力、CCCRC总分及VAS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引起嗅觉功能障碍,足疗程高压氧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嗅觉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在鼻整形切取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内镜辅助切取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完成鼻尖整形的相关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三科采用鼻中隔延伸物移植术治疗20例女性短鼻患者,年龄20~38岁,平均28岁。术中以内镜辅助切取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获取鼻中隔软骨平均面积为22 mm×15 mm,筛骨垂直板骨片平均面积为26 mm×16 mm,鼻中隔保留10 mm宽度的L形支架。切取的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分别作为鼻小柱支撑物和撑开鼻中隔延伸移植物重塑鼻尖形态,鼻背置入膨体聚四氟乙烯以增加高度。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鼻根点与鼻尖点的距离,通过配对 t检验分析差值变化评估手术效果。 结果:本组20例术后均获3~12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20例患者鼻背平直、鼻拱对称、鼻小柱无歪斜,鼻尖柔软无僵硬感。手术前后鼻根点与鼻尖点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例患者诉嗅觉减退,观察4个月后自行恢复;1例术后自觉鼻尖高度改善不满意。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假体外露、鼻中隔穿孔等不良并发症,未出现鼻通气不畅及其他功能障碍。 结论:内镜可以辅助术者在直视下完成对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安全且准确的切取。鼻中隔软骨联合筛骨垂直板制备的鼻中隔延伸物可以有效延长鼻的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说话瓣膜在气管切开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气管切开会导致言语、吞咽、呼吸、嗅觉等多方面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说话瓣膜作为单向通气阀,可恢复闭合的上呼吸道及正常的呼吸模式,重塑声门下压力,有利于改善言语功能,减少渗漏及误吸,改善呼吸及嗅觉功能,提升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对说话瓣膜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具体作用机制、结构及操作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嗅觉训练治疗嗅觉减退的临床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嗅觉功能障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精神健康影响巨大,尽管目前关于嗅觉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较多,但其疗效仍欠佳。嗅觉训练作为嗅觉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同时依据嗅觉系统的神经可塑性作为理论基础,被证实在多种原因所致的嗅觉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嗅觉训练发展至今,传统的训练方法不断被改进、创新。为进一步了解嗅觉训练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嗅觉训练的脑机制、嗅觉训练方法及训练效果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行内镜鼻窦手术治疗的CRSwNP患者88例,男性22例,女性66例,年龄(48.1±11.3)岁( ± s,下同)。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术前行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Lund-Mackay评分及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鼻阻力及声反射检查、血常规及血生化等实验室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术中取鼻息肉组织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根据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结果将患者分成嗅觉功能正常组和嗅觉功能障碍组,两组之间进行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结合临床有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初步建立CRSwNP嗅觉障碍的预测模型。设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88例CRSwNP患者中,嗅觉正常32例(36.4%),嗅觉障碍56例(63.6%),其中嗅觉下降40例(45.5%)、失嗅16例(18.2%)。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组织嗜酸粒细胞数、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血尿素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12.7[2.0,52.3]个/高倍视野( M[ P25, P75],下同)比38.6[16.2,87.0]个/高倍视野、2.75[1.60,4.80]%比4.35[2.50,6.60]%、(5.56±1.15) mmol/L比(4.98±1.33) mmol/L, P值均<0.05];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除窦口鼻道复合体评分外的Lund-Mackay评分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改良鼻窦CT双侧嗅区总分和血尿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双侧嗅区总分是嗅觉功能的危险因素( OR=2.108,95 %CI:1.407~3.159, P<0.001);一定浓度的血尿素是嗅觉功能的保护因素( OR=0.461,95 %CI:0.240~0.884, P=0.020)。进一步研究发现,由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改良鼻窦CT双侧嗅区总分、总吸气、血尿素组成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值为0.888( P<0.01),对CRSwNP嗅觉障碍预测效果较好。 结论: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与CRSwNP患者的嗅觉障碍密切相关,一定程度的血尿素升高可能对CRSwNP患者的嗅觉功能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向神经退行性疾病发展的预测标志物及多因素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iRBD)被认为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其是α-突触核蛋白病的前驱阶段。目前已有系列研究报道iRBD向神经退行性变发展的预测因子,本文从嗅觉色觉障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肌电活动以及磁共振成像、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等影像学标志物,结合α-突触核蛋白等生物学标志物进行综述,全面总结目前iRBD神经退行性变的潜在标志物及多因素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iRBD神经退行性变及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嗅觉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COVID-19的临床症状多样,其中轻症或无症状患者合并嗅觉功能障碍被越来越多地报道。本文回顾了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COVID-19患者嗅觉障碍的潜在机制及应对措施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以期对疫情期间不明原因出现嗅觉障碍的患者引起重视并指导临床医师的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