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化学感觉功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PVOD)患者的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变化,探讨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嗅觉味觉中心就诊的PVOD患者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8.86±11.47)岁( xˉ±s,后同)。根据PVOD患者性别比选取正常对照组受试者20例。对受试者进行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包括察觉阈(threshold,T)、辨别能力(discrimination,D)和识别能力(identification,I)测试,3项测试得分总和为TDI值。同时对受试者进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s)、三叉神经事件相关电位(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tERPs)检查和味觉功能测试。根据味觉功能测试结果将PVOD患者分为味觉功能正常(normal gustation,NG)组和味觉功能障碍(gustatory dysfunction,GD)组。比较不同组间的嗅觉、味觉、鼻内三叉神经功能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2例PVOD患者的病程为5(3,6)[ M( Q1, Q3)]个月,其中14例(33.3%)患者伴有GD。PVOD患者的味觉功能与性别( r=0.565, P<0.001)、吸烟( r=-0.512, P=0.001)、嗅觉障碍病程( r=-0.357, P=0.020)和嗅觉功能( P值均<0.05)相关。GD组患者嗅觉功能较NG组患者差,其中两组间TDI值和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25±4.58)分比(13.35±3.61)分,(1.54±0.66)分比(2.10±0.88)分, t=2.40、2.10, P值均<0.05]。GD组患者oERPs和tERPs的各波振幅明显低于NG组患者( P值均<0.05)。 结论:PVOD患者的主、客观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均有下降,并存在相关性,提示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间存在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叉神经鞘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三叉神经鞘瘤(TSs)是第二大常见的颅内神经鞘瘤,仅次于听神经瘤。TSs起源于第五脑神经的施万细胞,可于一个或多个间隙中生长,生长模式复杂。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成熟和颅底手术入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TSs全切除率低且术后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的历史,使TSs患者的预后不断改善。目前,神经内镜也应用于部分类型TSs的外科治疗中,并获得良好效果。对于不能耐受手术、肿瘤体积小、手术残留肿瘤组织或复发的患者可进行放疗以控制肿瘤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孤立型先天性失嗅的临床表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孤立型先天性失嗅(isolated congenital anosmia,ICA)患者嗅觉系统的电生理功能及影像学特点,探讨ICA的临床表型特征和分型方法。方法:收集2012—2019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嗅觉味觉诊疗中心的30例ICA患者,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5±19)岁。对照组为来自体检中心的健康成年人,包括男性13名,女性17名,年龄(39±14)岁。对受试者分别进行主观嗅觉功能检查(采用Sniffin′s Sticks嗅棒测试)、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tERP)和嗅通路磁共振的检测。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间嗅觉功能检测结果的差异,观察嗅球、嗅沟结构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ICA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结果:30例ICA患者主观嗅觉功能完全丧失,oERP波形均缺失,提示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36.7%(11/30)的患者tERP波形缺失,63.3%(19/30)的患者能够引出tERP波形,但与对照组相比,N 1波[(-10.33±6.93)μV比(-5.11±2.71)μV, t=-10.113, P<0.01]和P 2波[(+17.25±8.51)μV比 (+7.31±3.46)μV, t=5.443, P<0.01]的振幅均显著增加。80.0%(24/30)的患者双侧嗅球缺失,20.0%(6/30)的患者双侧对称或非对称性嗅球发育不良。56.7%(17/30)的患者双侧嗅沟缺失,43.3%(13/30)的患者嗅沟发育不良,双侧嗅沟深度均小于8 mm。嗅球体积和嗅沟深度均与年龄无相关性( r值分别为-0.174、0.325, P值均>0.05)。 结论:ICA患者的嗅觉系统在神经电生理功能和初级嗅中枢的影像学结构上均存在异常,oERP波形缺失、双侧嗅沟深度小于8 mm是ICA的重要特征,嗅球结构可能是区分ICA不同表型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Plan Stereotaxy软件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具有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功能的iPlan Stereotaxy软件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显微血管减压(MVD)术前评估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从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MVD治疗的PTN患者共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颅脑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和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iPlan Stereotaxy软件进行影像配准融合并重建出患者的血管、三叉神经和脑干三维立体影像,根据重建的三维立体影像,对责任血管类型和神经血管关系进行术前评估。最后,以术中对责任血管类型和神经血管关系的探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判断术前评估结果与术中探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iPlan Stereotaxy软件重建的三维立体影像在术前评估责任血管类别以及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接触位置、接触方向和接触程度方面,与术中探查结果比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是0.923、0.878、0.946和0.841, P均<0.01。 结论:术前应用iPlan Stereotaxy软件进行MVD术前评估的结果与术中探查结果高度一致,可用于制定手术计划和指导手术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经鼻切除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入路和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EEA)切除三叉神经鞘瘤(TSs)的手术入路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通过EEA治疗的41例TSs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录像和门诊随访记录。男19例,女22例,平均年龄45.3(22~63)岁,其中左侧24例,右侧17例。根据Jeong的分型方法,对于6例MP型TSs,2例使用经Meckel腔入路(TMCA),其余4例联合经斜坡入路(TCA)切除;4例颞下窝受累患者(2例E3型、1例mE3型和1例Mpe3型)采用经泪前隐窝入路(TPRA),其中Mpe3型患者还联合了TMCA;2例E1型肿瘤患者均采用经眶纸板入路(TLPA)切除;其余29例,包括15例M型、10例Mp型、1例ME2型、2例E2型和1例MpE2型均采用单独TMCA入路。40例(97.6%)肿瘤获得全切除,仅有1例(2.4%)次全切除。结果:共有40例患者有长期随访记录,1例失访,平均随访34(3~101)个月,未观察到肿瘤复发或进展。34例(89.5%)患者的术前症状得以改善,主要症状改善率如下:面部麻木(78.9%)、面部疼痛(70.0%)、头痛(88.2%)、咀嚼无力(50.0%)、视力下降(60.0%)、复视(83.3%)、展神经麻痹(100%)。本组分别有8例(19.5%)和9例(22.0%)患者出现短暂性和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除此之外,各有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和颈内动脉损伤。结论:根据肿瘤所在位置选择对应的EEA,除主体位于后颅窝的TSs外,其他类型的肿瘤均可经EEA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颞下颌关节盘开放复位锚固术中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反射致心脏停搏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28岁,身高174 cm,体质量72.4 kg,ASA分级Ⅱ级。因"双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1年"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心血管相关疾病或遗传病病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Hb 135 g/L,Plt计数253×10 9/L。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双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ID5期"。拟行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开放复位锚固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系统性硬化病并发三叉神经病变五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SSc合并三叉神经病变(TN)的临床特点、免疫学异常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SSc并发TN的认识。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SSc合并TN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5例及文献报道8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0±9)岁。TN可早于、同时或在SSc确诊之后出现。以雷诺现象(100%,13/13)、肺部受累(75%,9/12)及食管功能异常(60%,6/10)为主要表现。12例患者行瞬目反射试验,10例阳性。92%(11/12)血清ANA阳性,40%(4/10)抗Scl-70抗体阳性,36%(4/11)抗RNP抗体阳性,43%(3/7)患者ESR升高,57%(4/7)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病,神经系统症状逐渐改善,无进展。结论:SSc病情活动时出现TN,且易合并雷诺现象、肺部受累及食管功能异常,伴有TN的SSc患者血清ANA、抗Scl-70抗体和抗RNP抗体阳性率高,瞬目反射试验可以辅助SSc检测三叉神经感觉支病变。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型肉毒毒素预防小鼠慢性偏头痛发作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BoNT/A)预防小鼠慢性偏头痛(CM)发作的疗效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24只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8)、模型组( n=8)、BoNT/A预防组( n=8)。后2组小鼠均于第1、3、5、7、9天腹腔注射10 mg/kg硝酸甘油(NTG)建立CM模型,BoNT/A预防组小鼠于首次注射NTG前1 h先注射0.18 U/100 μL BoNT/A,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第1、3、5、7、9天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痛仪检测小鼠足底和口面部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及NTG注射后2 h诱发的急性机械痛阈值;第1、3、5、7、9天注射NTG后2 h采用转棒实验测试小鼠的运动功能;第9天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三叉神经节(TG)、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TNC)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裂解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NAP2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TNC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因子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PT-qPCR)检测小鼠TNC中NLRP3炎性因子通路相关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TNC中CGRP的表达。 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7、9天口面部机械痛阈的基础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第7、9天口面部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5、9天口面部急性机械痛阈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第5、9天口面部急性机械痛阈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3、5、7、9天足底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和急性机械痛阈值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第3、5、7、9天足底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和急性机械痛阈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转棒实验结果显示,3组小鼠在转棒上跑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G中CGRP、SNAP25蛋白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G中CGRP、SNAP25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CGRP蛋白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CGRP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NLRP3蛋白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NLRP3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 IL-1β mRNA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 IL-1β mRNA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CGRP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CGRP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oNT/A可以降低TG中SNAP25的表达,减少CGRP在TG和TNC的释放,预防CM的发作;BoNT/A具有调控TNC中NLRP3水平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颞骨原发性恶性肿瘤颅神经侵犯的CT与MR影像学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颞骨原发恶性肿瘤颅神经侵犯的CT与MR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颞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合并颅神经侵犯的23例患者的CT、MR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80岁;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17例,包括面神经受累症状者15例,外展神经功能障碍者2例。观察颞骨恶性肿瘤神经侵犯的部位、神经根穿行孔道及神经根的形态、信号及强化等颅神经受侵的CT、MR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手术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CT、MRI显示颅神经受侵23例,其中面神经受侵22例,三叉神经受侵5例,展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受侵各2例,听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受侵各1例。颅神经受侵征象:CT显示面神经管扩大破坏22例,圆孔、卵圆孔骨壁、岩尖三叉神经压迹破坏各2例,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破坏各1例;MRI显示颅神经增粗、强化8例,神经根干与周围软组织强化影紧贴但未完全包绕3例,神经被肿瘤包绕14例。23例CT、MRI显示的神经受侵患者中出现相应神经症状者17例,占73.9%。同时行CT及MRI检查的16例患者中,CT和MRI影像显示的受累神经分别为19、23根,CT、MRI诊断与临床手术病理一致分别为18、22根,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8%(18/22)、95.7%(22/23)。结论:颞骨恶性肿瘤容易出现颅神经侵犯,且以面神经受侵最常见。颅神经受侵CT表现为神经穿行孔道破坏,MRI可直接显示神经增粗、异常强化,神经紧贴软组织影或神经直接被肿瘤包绕。结合CT和MRI的影像评估可以全面精准显示颅神经浸润情况,且MR较CT更为灵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叉神经心脏反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三叉神经心脏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 TCR)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一种脑心反射,主要机制归因于自主神经张力改变。文章对TCR的特征进行简要更新和分析,并重点阐述TCR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与心血管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冠状动脉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