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剂量分割分阶段伽玛刀治疗紧邻视路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伽玛刀剂量分割分阶段策略治疗紧邻视路结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8年3月—2020年9月上海伽玛医院采用分阶段伽玛刀治疗紧邻视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为磁共振影像学诊断,1例为经鼻蝶手术后有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10例女性患者,年龄27~72岁,中位年龄40岁;肿瘤体积5.54~31.00 cm3,中位体积15.09 cm3;11例患者均完成两阶段伽玛刀治疗,2次伽玛刀间隔时间3~9个月(中位8个月);第一阶段伽玛刀处方周边剂量8~10 Gy(中位8.8 Gy),等剂量线40%~50%(中位45%);第二阶段处方周边剂量8~10 Gy(中位8.8 Gy),等剂量线40%~52%(中位46%).结果 伽玛刀治疗后随访时间25~60个月(中位40个月);第二阶段伽玛刀治疗时肿瘤体积较第一阶段缩小20.3%~85.3%(中位64.2%);随访终点所有11例患者的肿瘤均得到控制(控制率100%),分阶段伽玛刀治疗后肿瘤体积较治疗前缩小70.6%~92.5%(中位83.0%);90.9%的患者(n=10)在伽玛刀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随访中无辐射诱导的视路损伤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结论 剂量分割分阶段伽玛刀是紧邻视路结构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有效安全合理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内窥镜经鼻-蝶手术(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surgery,EETS)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率增高的危险因素及出院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并发嗅觉损害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并发嗅觉损害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采用经鼻蝶切除手术治疗垂体病变患者72例,其中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27例,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45例。术后1个月、6个月评估术后嗅觉障碍患者的嗅觉功能。术后3~6个月使用鼻内镜检查患者双侧鼻腔情况。分析术中操作与嗅觉损害是否有关。结果: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患者中3例(6.7%)出现嗅觉损害,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患者中4例(14.8%)出现嗅觉损害,嗅觉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2例患者的嗅觉功能轻度减退,4例重度减退,1例嗅觉丧失。术后6个月,2例重度减退者好转,但未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余患者均无明显改善。术后3~6个月鼻内镜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的鼻腔伤口已愈合,2例患者鼻腔黏液分泌较多,3例患者术后鼻腔黏膜粘连。72例患者术中电灼蝶窦开口上方区域黏膜6例,均出现嗅觉障碍;鼻窥前端高于蝶窦开口上缘2例,均出现嗅觉障碍。 结论: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并发嗅觉损害并不罕见,应予重视。鼻窥前端高于蝶窦开口上缘或电灼蝶窦开口上方区域黏膜可能是嗅觉损害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NA-138、miRNA-26b在垂体瘤经鼻蝶手术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miRNA-138、miRNA-26b在垂体瘤经鼻蝶手术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行经鼻蝶手术切除功能性垂体瘤患者,随访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4例和未复发组62例。搜集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肿瘤病理分型、Knosp分级、首次手术、肿瘤最大径、术中肿瘤残留、Ki67、辅助治疗等临床资料,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二天清晨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微小RNA-138(mircoRNA-138,miRNA-138)、微小RNA-26b(mircoRNA-26b,miRNA-26b)水平,术前、术后血清miRNA-138、miRNA-26b水平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miRNA-138、miRNA-26b水平变化与术后复发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其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nosp分级、肿瘤最大径、术中肿瘤残留、Ki67、辅助治疗与垂体瘤经鼻蝶手术治疗后复发有关( P<0.05)。术后,血清miRNA-138表达量较术前升高,而复发组miRNA-138表达量(4.13±1.12)高于未复发组(3.56±0.84)( P<0.05);术后血清miRNA-26b表达量较术前降低,而复发组miRNA-26b(2.34±0.62)表达量低于未复发组(2.75±0.58)( P<0.05),两组术前垂体瘤激素升高,术后恢复正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40 cm( OR=3.476,95% CI:1.267~9.539)、术后肿瘤残留( OR=3.155,95% CI:1.236~8.052)、Ki67≥3%( OR=3.885,95% CI:2.038~7.403)、术后血清miRNA-138表达≤3.62( OR=2.323,95% CI:1.536~3.513)、术后血清miRNA-26b表达≥2.59( OR=0.453,95% CI:0.286~0.717)是影响垂体瘤经鼻蝶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血清miRNA-138最佳分界值为3.62时,预测垂体瘤经鼻蝶手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8,此时灵敏度为81.35%,特异度为71.46%;血清miRNA-26b最佳分界值为2.59时,预测垂体瘤经鼻蝶手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5,此时灵敏度为78.62%,特异度为72.33%;二者联合检测预测垂体瘤经鼻蝶手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3,此时灵敏度为85.47%,特异度为72.38%。 结论:垂体瘤经鼻蝶手术后血清miRNA-138表达上调、miRNA-26b表达下调,其表达异常与术后复发有关,对预测术后复发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分析其与视力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真菌性蝶窦炎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44例5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双眼复视、眼球运动受限、上睑下垂首诊于眼科。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37例,副鼻窦、颅脑或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34例。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手术;手术后行抗真菌药物治疗14例。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9.61±37.70)个月。侵袭性、非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患者临床特征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选取单因素分析中 P<0.2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男女性别比为1∶1.3;出现视觉症状时平均年龄(61.48±12.17)岁。患有免疫功能异常性疾病23例(52.3%,23/44),其中糖尿病21例。主述视力下降33例44只眼(75.0%,33/44);双眼复视伴眼球运动障碍15例(34.0%,15/44),其中同时伴视力下降6例。就诊时患眼视力无光感~0.8。伴头痛35例(79.5%,35/44),伴鼻部症状14例(31.8%,14/44 )。蝶窦曲霉菌、毛霉菌感染分别为40、4例。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的37例患者,均可见窦腔内软组织填充;其中窦腔内高密度钙化影19例(51.4%,19/37 ),窦壁骨质缺损24例(64.9%,24/37 ),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6例(70.3%,26/37 )。行副鼻窦、颅脑或眼眶MRI检查的34例患者中,蝶窦内病变T1WI呈弱信号、强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4、10、9例;T2WI呈强信号、弱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3、16、2例;增强后病变强化11例,无明显强化23例,病变周围黏膜增厚强化。病变累及眶尖、海绵窦分别为18、16例;同时累及眶尖及海绵窦12例。手术后6个月,视力显著提高27只眼(65.9%,27/41),视力无改善14只眼(34.1%,14/41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窦壁骨质增生硬化改变与较高视力改善率相关(比值比=0.089,95%可信区间0.015~ 0.529, P=0.008 )。 结论:真菌性蝶窦炎相关视觉功能损伤相对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女性患者;单眼视力下降伴持续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蝶窦内病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蝶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是其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后多数患者视力可得到改善;蝶窦壁骨质有增生硬化改变者,视力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2例垂体囊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和病理确诊为垂体囊肿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Rathke囊肿29例,垂体蛛网膜囊肿3例。利用内镜技术可彻底清除囊肿内容物,清晰观察囊肿与鞍隔及蛛网膜下隙的关系。术后随访0.5~1.0年,患者头痛、头晕及视力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是垂体囊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187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收集汇总。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7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8例(9.63%);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疾病、使用激素、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二次手术、鞍隔破损、ICU住院时间均为影响中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均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均为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因素(均 P<0.05)。 结论:手术时间、术中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均为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口机器人手术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局部复发性鼻咽癌切除中的安全性、有效性、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经口进路,应用达芬奇手术系统进行局部复发鼻咽癌(rT1-2、部分rT3期)切除手术的3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7.9±10.5)岁。病变局限在鼻咽腔14例,累及咽旁间隙6例,累及蝶窦底13例。必要时手术联合使用经鼻鼻内镜技术。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完成经口机器人鼻咽切除术,无中转开放,其中联合经鼻鼻内镜手术13例。手术时间为(126.2±30.0)min,范围为90~180 min。术后病理切缘为R0者31例,R1者2例,无肉眼肿瘤残留。术后并发症以头痛、鼻腔干燥、腭咽功能不全等症状较为多见,无鼻咽大出血。术后随访时间为3~54个月,1例患者术后11个月手术邻近部位肿瘤复发,1例术后27个月出现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术后3个月死于鼻咽大出血。本组病例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0%、96.0%及92.9%,无局部复发率为97.0%、95.7%及91.7%。结论:经口机器人鼻咽切除术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安全、有效、可行,有较好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游离中鼻甲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低流量脑脊液鼻漏修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中鼻甲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低流量脑脊液鼻漏修补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低流量脑脊液鼻漏修补的患者168例,其中采用游离中鼻甲黏膜瓣修补者82例(游离中鼻甲黏膜瓣组),采用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修补者86例(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组)。比较两组首次修补的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游离中鼻甲黏膜瓣组的首次修补成功率为95.1%(78/82),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组的首次修补成功率为95.3%(82/86),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2.3%(2/86),两组首次修补成功率和颅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游离中鼻甲黏膜瓣组鼻塞、鼻内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8.5%(7/82)、7.3%(6/82),与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组的9.3%(8/86)、15.1%(13/8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嗅觉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组[分别为12.2%(10/82)、29.1%(2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 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术中采用游离中鼻甲黏膜瓣修补低流量脑脊液鼻漏可取得与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相同的效果,并可降低术后鼻腔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摘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影像学表现为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并行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附视频)的12例(12只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32~59岁。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视功能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3例术前视功能无损伤患者,术后视功能仍然正常。其余9例患者术前均有视功能损伤,其中3例术后视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例视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4例术后视功能无变化。12例患者中3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眼球内转轻度受限伴复视症状,均在术后1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37-84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