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项目整体风险评估视角看器官机械灌注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器械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器官移植领域中供体的缺乏是全世界面临的困境,从传统的静态低温保存技术到近年来逐步进入临床应用的体外机械灌注技术,不断提高供体器官(如肝脏、肾脏、心脏和肺脏等)的保存和维护成功率,并拓展至其他器官的保护以及联合治疗性目的、特殊紧急场景的应用等。随着该技术应用于器官的获取、接收、分配、转运和移植多个临床环节,多种因素会引入风险或影响最终效果评价。本文从项目整体风险评估的角度,梳理器官机械灌注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及未来项目开发和临床研究的挑战。来自监管方、研究机构、企业等组成协同网络,将从政府监管决策和项目管理人主导的技术决策层面,推动项目的实施和应用,最终提升我国作为器官移植大国和制造强国的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医工结合的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思考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医学成像和图像处理方法、机械工程设计等。生物医学工程是医疗器械产品设计、制造以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基础学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肺芯片模型在肺癌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基于我国对肺癌精准诊疗的需求和研究现状,针对早期肺癌的精准诊断、治疗后复发监测、靶向与免疫治疗耐药等问题,需要提出针对患者的个体化解决方案并提供敏感性药物,这需要为临床提供能够针对患者肿瘤组织病理和分子分型特点的研究模型。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器官芯片模型将类器官培养技术与微流控技术相结合,可以在3D培养的同时,以组织工程技术和微制造技术来模拟人体器官的基本结构,探究更为细致的生理病理反应;还能通过微流体控制和生物传感技术来进行更为快速高效的个性化药敏测试。该模型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近几年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肺芯片模型在肺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展望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类型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异种嵌合能力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培养方法建立不同类型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的嵌合情况,筛选高异种嵌合能力的hiPSC。方法: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根据文献报道的方法,使用100只雌性C57小鼠、20只雄性C57小鼠和10只多重免疫缺陷鼠(NOD/SCID),通过不同的化学小分子诱导培养方法建立8细胞期胚胎样细胞(8CLC)、潜能扩展多能干细胞(EPS)、原始态多能干细胞(Na?ve iPSC)、形成态多能干细胞(Formative iPSC)和始发态多能干细胞(Primed iPSC)。利用形态学观察、细胞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畸胎瘤形成进行细胞系鉴定。将各种不同的细胞系使用CRISRR/CAS 9基因编辑技术标记GFP,筛选并扩增阳性细胞后,进行小鼠囊胚期注射,每次注射10个细胞形成嵌合胚胎,并将嵌合胚胎进行体外胚胎培养,观察评估嵌合情况。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各亚组间的比较均先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再通过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依据形态学、细胞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畸胎瘤形成实验的鉴定与验证,成功培养出了8CLC、EPS、Na?ve、Formative、Primed这5种代表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iPSC细胞系。小鼠囊胚期注射后进行体外培养,发现8CLC和Na?ve iPSC相比其他细胞系,第3天(两细胞系分别为74.28%和56.00%)和第5天(分别为62.85%和40.00%)的GFP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8CLC和Na?ve iPSC作为供体细胞更有利于人-鼠异种嵌合胚胎的体外培养,有益于提高人-鼠异种嵌合后胚胎的嵌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生物打印在整形外科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3D生物打印是以活细胞为原料,在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辅助下,打印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或器官的技术。3D生物打印技术具有精度高、制造速度快、可按需求制作等优点,可满足精准医疗的需求,在医学各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但是3D生物打印面临许多挑战,例如,打印物血管化、生物力学、支架材料的选择、打印物的长期存活等,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需不懈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维打印在肝胆胰外科领域的研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三维(3D)打印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食品、医药等领域。3D打印技术为精准医疗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在肝胆胰外科领域,3D打印可用于医学教育、手术模拟、肝切除术和肝移植等领域。未来,随着高新材料的发现及应用,3D打印技术将进一步发展,肝胆胰外科也将迎来新的春天。本文将对3D打印技术在肝胆胰外科领域的应用及未来前景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物打印在整形美容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生物打印是生物制造和生物打印领域的新技术,利用细胞、生物材料、生物活性成分以3D打印方式建立具有生物功能的组织。在医学方面,3D打印技术已用于打印骨骼、假肢、血管移植物制造、肿瘤术前规划、制药、药物载体等;生物打印则运用于体外药物模型、伤口敷料、药物载体、真皮、软骨、外科植入物、肝组织、器官等。生物打印技术在整形美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植入假体的个体化治疗、皮肤及皮瓣修复、颌面部植入物、脂肪细胞分化及填充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生物打印在肾脏再生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进一步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针对ESRD患者,透析或肾移植一直作为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然而,透析治疗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同时会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活动造成限制。肾移植是ESRD另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但由于供体短缺和排斥反应等问题受到限制。因此,许多有关肾脏再生的策略正在研究中。3D生物打印作为一种组织工程技术,已在体外肾组织模型和类肾结构的制造方面取得了进展。它有望通过制造人造器官(组织)来解决器官供体短缺的问题。虽然该技术已适应各种细胞类型和生物材料,但目前仍然需要解决许多问题。例如细胞和生物材料的选择以及模拟血管网络。本文旨在综述3D生物打印在肾脏再生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常用的3D生物打印技术和生物材料的选择、3D生物打印生成部分肾单位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利用生物打印技术"自下而上"地设计生物组织
编辑人员丨2024/4/6
随着人们对组织和器官需求的不断增长,组织工程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再造具有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近些年,为了构建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不少研究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组织工程策略.该策略主要包括两个关键步骤:模块化组织的构建和组织模块的组装.生物打印技术因其高度自动化、在高精度组织工程方面的卓越能力以及构建多成分组织的潜力,在"自下而上"的组织构建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本综述中,我们分别总结了应用于模块化组织制造和组装的技术,特别阐述了"自下而上"生物打印的机制和应用,最后总结了"自下而上"组织工程未来趋势,希望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用的参考和灵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微流控芯片检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不可预测的转移性复发是乳腺癌患者治疗失败、复发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被定义为从原发肿瘤处脱落并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的肿瘤细胞.研究证实,CTC的检测可以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作为液体活检的重要检测对象之一,CTC能够简单地通过抽取患者的血液来收集.然而,大多数CTC在循环中死亡,只有极少数存活并侵犯远处器官.数量上的稀缺、CTC的异质性以及血液中复杂成分的干扰使得CTC的准确检测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CTC的生物和物理特性开发的各种检测方法往往需要在检测前对CTC进行分离和富集,但吸附、洗脱和转移等预处理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CTC的损失,而耗时、操作复杂、设备昂贵等问题也限制了 CTC的临床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检测技术.以微加工结构为特征的微流控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微流控技术可以精确控制微米级的流体和细胞,因而成为一种特别适合检测稀有CTC的方法.微流控芯片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低耗材、高通量、实时检测等优势,其小型化的特点可将多种检测技术集成于微尺度中,为CTC的分离、鉴定和表征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有助于对肿瘤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与治疗.最近,三维(3D)打印技术的兴起为微流控芯片的制造提供了更高效、个性化的方式,避免了传统微流体器件制作方法步骤复杂、耗时等问题.逐层打印出的3D结构将促进微流控芯片实现更高效率和更高通量,并将推动实验室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为肿瘤的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开辟新视野,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本文中,笔者分析了近年来CTC的不同检测手段的特点,阐述了微流控技术在乳腺癌CTC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3D打印微流控芯片技术前沿,并对3D打印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乳腺癌CTC检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