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中文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手段,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是我国移植器官的唯一来源。在临床实践中,移植器官保护技术对提升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预后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根据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证据评价与推荐意见分级、制定和评价推荐意见系统,针对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脏移植器官编写了《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年)》 [1]。在国家肝脏移植注册中心、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控中心、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研究中心及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器官移植及器官保护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形成《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中文版)》(简称共识)。本版共识重点更新了相关器官获取、保存、转运、质量评估在临床实践中的技术进展及相应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此外,还增加了包括以肢体移植为主的复合组织移植的内容。本版共识中的器官保护策略旨在促进临床器官移植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O-1修饰的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Brown Norway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4~5周龄、40~60 g雄性Brown Norway(BN)大鼠2只提取BMMSCs,通过腺病毒转导HO-1;24只7~8周龄、200~220 g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30只8~9周龄、220~240 g雄性BN大鼠为受体,"二袖套"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BN大鼠随机分为5组:Sham组仅开腹关腹;NMP组供肝NMP 4 h;BMP组供肝NMP 4 h+门静脉灌注BMMSCs;HBP组供肝同BMP组,但灌注HO-1/BMMSCs;FK506组供肝NMP 4 h,肝移植术后灌胃他克莫司,每组6只。术后第14天取材检测并计算排斥活动指数(RAI),HE染色及透射电镜分别观察肠道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Western印迹检测肠道组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脂多糖、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结果:HBP组、FK506组RAI为(2.80±0.84)分、(2.20±0.84)分,显著低于NMP组(7.60±1.14)分、BMP组(6.00±1.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肠道HE染色NMP组肠绒毛明显稀疏、皱缩,排列杂乱,BMP组、HBP组、FK506组较NMP组肠道损伤程度减轻。电镜观察HBP组肠上皮细胞微绒毛丰富且排列整齐,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完整。Western印迹检测闭锁小带-1相对表达,HBP组(0.87±0.06),高于NMP组(0.41±0.12)和FK506组(0.52±0.15);闭合蛋白相对表达HBP组(1.28±0.26),高于NMP组(0.27±0.18)和FK506组(0.63±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BP组血清脂多糖、D-乳酸和DAO浓度均低于NMP组、FK506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HO-1/BMMSCs联合NMP可以保护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BN大鼠的肠道屏障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离断肢(指)体保存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离断肢(指)体再植是挽救创伤性肢(指)体离断的首要治疗方法,如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术后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人的肢(指)体一旦离体后血液循环将停止,正常的生理代谢会被打乱,从而出现细胞变性、组织坏死等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极大地影响肢(指)体再植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地降低离断肢(指)体组织的代谢和减轻后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肢(指)体再植术成功率,是肢(指)体再植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就现有的肢(指)体保存方法研究现状以及进展做出综述,通过大量检索和分析文献,总结了目前肢(指)体保存方法的优缺点,希望借此能为临床保存离断肢体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弥散加权成像相对信号强度预测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的转归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DWI signal intensity, DWI-rSI)对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转归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共纳入59例患者,男性29例(49.2%),中位年龄74岁(四分位数间距:68~80岁);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5分(12~21分),中位DWI-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8分(5~9分)。32例(54.2%)转归良好,27例(45.8%)转归不良,其中9例(15.3%)患者死亡(6例死于恶性脑水肿后脑疝形成,2例死于并发症,1例死于术后颅内严重出血)。21例(35.6%)发生出血性转化,包括12例(20.3%)有症状颅内出血。转归良好组基线收缩压、NIHSS评分、DWI-ASPECTS、DWI-rSI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优势比0.977,95%置信区间0.919~0.991; P=0.015)和DWI-rSI(优势比11.809,95%置信区间1.932~72.170; P=0.008)为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DWI-rSI可预测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梗死增长速度的影响因素及与取栓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早期梗死增长速度(Early Infarct Growth Rate, EIGR)的影响因素,及EIGR与取栓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连续性收治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影像时间和梗死核心体积计算出EIGR,分快速增长组(≥10 mL/h)和缓慢增长组(<10 mL/h),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EIGR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响因素对梗死快速增长的预测价值,再比较取栓组内不同EIGR患者的预后结局。结果:共纳入168例,中位EIGR 5.79(1.58, 16.57)mL/h,其中梗死快速增长(EIGR≥10 mL/h)患者67例。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房颤、低灌注强度比(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 HIR)、错配率(mismatch ratio)是影响EIGR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房颤( OR=9.43, 95% CI:1.05~84.65, P=0.045)、HIR( OR=335.25, 95% CI:5.95~18889.8, P=0.005)与梗死增长速度呈正相关,Mismatch ratio[ OR=0.78, 95% CI(0.65~0.94), P=0.008]与梗死增长速度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三个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梗死快速增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4(95% CI:0.872~0.956, P<0.001)。在机械取栓患者中,快速增长组的90 d良好预后率明显下降( OR=0.26, 95% CI:0.07~0.88, P=0.030),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病死率均增高( OR=15.13, 95% CI:2.44~93.24, P=0.004)和( OR= 30.99, 95% CI:3.43~279.95, P=0.002)。 结论:房颤、HIR、错配率是影响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EIGR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快速增长型EIGR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早期梗死增长速度影响机械取栓患者的预后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治疗及中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评估单中心15年对于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外科治疗经验及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9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收治的126例ALC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为(17.8±12.6)个月,体重为(8.1±3.4)kg。所有患儿均接受ALCAPA纠治术,手术方式包括65例采用"凸窗"技术,51例利用自体组织重建冠状动脉管道(22例肺动脉组织管道,15例心包管道以及14例双活瓣延长管道),10例行"Takeuchi"技术;所有患儿中有72例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同时接受了二尖瓣整形手术。结果:21例患儿因急性左心衰竭于术后72 h内行机械辅助循环,辅助3~7 d,均顺利撤机。术后早期11例患儿死亡,其中4例为机械辅助撤离后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左心衰竭、多器官衰竭和脑出血。3例中远期死亡发生在术后18个月内,死亡原因为心脏休克和心力衰竭。生存患儿出院后规律随访,随访时间为(65.0±36.2)个月,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儿新建的冠状动脉均血流通畅,灌注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由术前的(46.2±15.0)%提高至(60.2±11.7)%( P<0.05);89.2%(58/65)二尖瓣整形术后患儿的二尖瓣反流维持在中度以内;二尖瓣整形组患儿术后二尖瓣过瓣流速较术前未见明显增快( P>0.05)。5例患儿在随访期间行二次手术,再手术率为4.5%。 结论:根据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ALCAPA的手术效果满意,中远期随访的患儿心功能明显好转,预后良好;二尖瓣整形术能有效改善瓣膜反流,且不增加ALCAPA患儿手术风险;机械辅助循环是重症ALCAPA患儿术后早期安全有效的过渡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脏常温机械灌注的临床研究进展与应用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综述了肝常温机械灌注(NMP)的相关临床研究和其作为供肝评价工具、肝损伤及治疗平台和胰岛移植研究平台的应用价值,以期明确肝NMP系统在肝移植中的使用现状并进一步扩大肝NMP系统在其他领域应用价值,提出其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供肾结石工作台碎石手术技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对供肾结石在移植前进行工作台输尿管镜取石的经验与技巧。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共有7例器官捐献供者在捐献前评估时发现存在供肾结石,并且均在修肾结束后行工作台输尿管镜激光碎石取石术。回顾性总结此7例供肾的基本情况、结石大小、位置、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清石效果。7例供者年龄为(49.6±6.8)岁。其中6例供肾为单纯肾盂结石,1例为输尿管上段结石。结果:7例结石直径为(1.2±0.5)cm(0.4~2.1 cm)。5例肾盂结石及1例输尿管结石均使用半硬性输尿管镜检查并行钬激光碎石,另外1例供肾在术中未发现结石。所有供肾平均手术时间为(23.0±6.1)min,并在碎石后对所有供肾均行常规低温机械灌注。结石侧供肾起始阻力指数高于同一供者对侧供肾( P<0.05),但两侧供肾的终末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受者手术开放循环后均未发生严重血尿,且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术后1个月复查CT显示,7例受者均无明显结石残留。 结论:工作台手术是处理供肾结石的微创方法,比较安全有效。半硬性输尿管镜即可处理大部分供肾结石,但其中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大鼠肺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改良大鼠肺再灌注(IR)损伤模型,评估其病理生理表现,探讨其可行性和重复性。方法:28只成年SD大鼠,每组1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肺IR损伤组(IR组)。IR组全麻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仰卧位开胸,找到解剖标志物支气管软骨,暂停通气并置入止血夹,恢复通气,阻断肺门30 min后开放IR 45 min。SHAM组全麻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分离肺门相同时间后关胸。术后抽取动脉血气,肺组织进行大体及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测定干湿比,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氧化应激通路p38MAPK及NF-κB信号通路、炎性因子TNF-α、内皮细胞功能标志物eNOS表达水平。结果:肺IR损伤可见气管内粉红色水样分泌物,肺大体呈水肿、淤血征象。肺泡炎评分显著升高,干湿比升高,伴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TNF-α表达显著升高,eNOS表达显著下降。结论:左侧夹闭肺门、双侧IR损伤模型是一种实用动物模型,该改良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安全性及可重复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项目整体风险评估视角看器官机械灌注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器械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器官移植领域中供体的缺乏是全世界面临的困境,从传统的静态低温保存技术到近年来逐步进入临床应用的体外机械灌注技术,不断提高供体器官(如肝脏、肾脏、心脏和肺脏等)的保存和维护成功率,并拓展至其他器官的保护以及联合治疗性目的、特殊紧急场景的应用等。随着该技术应用于器官的获取、接收、分配、转运和移植多个临床环节,多种因素会引入风险或影响最终效果评价。本文从项目整体风险评估的角度,梳理器官机械灌注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及未来项目开发和临床研究的挑战。来自监管方、研究机构、企业等组成协同网络,将从政府监管决策和项目管理人主导的技术决策层面,推动项目的实施和应用,最终提升我国作为器官移植大国和制造强国的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