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部医用级别防护用具致皮肤损伤的护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有效抵抗病毒侵袭和感染,降低病毒传播概率,医护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异常重要。本文总结了长时间佩戴医用级别防护用具过程中,面部器械相关压疮发生的原因、常见部位、预防方法,提出在应用医用级别防护用具时,发生的器械相关压疮及相关皮肤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策略。本文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特别是为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人员器械相关压疮及相关皮肤疾病的预防和护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6Sigma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清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6Sigma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手术器械清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该院CSSD手术器械清洗情况,其中2017年1~6月未实施6Sigma管理模式为实施前,2017年7~12月实施6Sigma管理模式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手术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手术器械相关投诉率、护理人员清洗满意度、研究期间手术器械相关感染发生率。结果:6Sigma管理模式实施后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及消毒灭菌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 P<0.05);实施后手术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 P<0.05);实施后手术器械相关投诉率显著低于实施前( 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清洗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 P<0.05);实施后与手术器械相关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 P<0.05)。 结论:将6Sigma管理模式应用于CSSD手术器械清洗中,可提高清洗及消毒灭菌合格率,降低手术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相关投诉,提高护理人员清洗满意度,同时降低手术器械相关院内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血管器械感染的分子影像:靶向细菌或宿主病原体免疫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快速、准确诊断心血管器械感染仍是临床的一大挑战。解剖影像技术,如超声心动图、心脏CT或CT血管造影术是临床疑似心内膜炎的一线检查。其能检出赘生物和瓣膜周边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相比,具有独特优点。其可在发生形态学损伤前诊断早期心脏器械感染,并识别感染源或在体内其他部位的细菌栓子。尽管 18F-FDG PET/CT的异常结果已作为器械相关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主要诊断标准,被纳入到2015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但美国指南尚未纳入这一标准。除了这些临床可用的影像学手段,研究者们还致力于开发靶向细菌的示踪剂用于特异性感染显像,包括细菌麦芽糖糊精转运体、细菌胸苷激酶、抗生素、抗菌肽、细菌抗体、噬菌体和细菌DNA/RNA杂交核苷酸寡聚物的示踪剂。在上述示踪剂中,放射性标记的抗生素已在人体中进行了研究,但未能成功在临床上用于感染显像。其余大多数示踪剂仅在实验动物中进行了研究。本文比较了解剖和功能影像在心脏器械感染中的作用,并讨论了 18F-FDG和细菌靶向示踪剂的优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骨科患者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与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在世界多地暴发。虽然疫情在我国得到控制,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深入,部分COVID-19患者治愈后"复阳",特别是近1个月以来,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多,因此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医疗机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面临巨大压力。基于2016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2012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等相关标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制定本科室"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复用器械处理流程、2019-nCoV感染器械回收流程、2019-nCoV感染器械转运车处理流程"等应急预案。为疫情防控期间消毒供应中心(CSSD)各项防控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试验的注册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的信息,全面了解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研究的注册特点。方法:分别检索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的COVID-19相关临床试验,检索起始时间不限,截止时间分别为2020年12月14日和2021年3月19日。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注册量、注册提交时间、国家/地区、招募状态、研究类型、招募人数和研究阶段等方面对全球COVID-19注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1年3月19日,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COVID-19临床试验775项。截至2020年12月14日,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注册COVID-19临床试验4 137项,3 157项(76.31%)临床试验招募的受试者为年龄≥18岁的人群,干预性研究2 347项,观察性研究1 759项。干预措施主要为药物治疗、生物制品和器械治疗。干预性研究招募人数为110(48,308)例,观察性研究的招募人数为300(100,1 000)例。干预性研究的临床分期以Ⅱ期(570项)和Ⅲ期(358项)为主。COVID-19临床试验处于招募状态的最多,占50.33%(2 082/4 137), 542项(13.10%)临床试验已经完成。干预性研究中,多中心研究数量为729项(31.06%),参与研究的中心数量为5(2,15)个。结论:目前全球开展COVID-19相关临床试验数量多,干预措施多样,但招募人数不尽合理,多机构合作的多中心研究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产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在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康多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用于肾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符合入组条件的T 1期肾肿瘤患者。纳入标准:①需要进行肾部分切除治疗的患者;②肿瘤TNM分期为T 1期;③R.E.N.A.L.评分≤9分;④年龄18~75岁。排除标准:①有未控制的严重疾病或急性感染者;②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糖尿病且不能控制,不能达到手术标准者;③有免疫系统疾病且不能控制,不能达到手术标准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均采用康多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行肾部分切除术。收集患者术前、围手术期及随访等资料。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中位年龄53(33~74)岁;中位体质指数25.99(20.90~32.91)kg/m 2;左肾肿瘤12例,右肾肿瘤14例;肿瘤直径中位值2.2(1.0~3.5)cm。所有手术按照既定手术方案切除病变组织,热缺血时间中位值17.7(7.1~29.2)min,设备对接时间中位值4.7(2.3~9.9)min,机械臂手术时间中位值65(37~155)min,美国航空航天局任务负荷指数(NASA-TLX)评分中位值5.3(2.0~28.0)分,术中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4(4~5)d。术后病理检查示所有肿瘤切缘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随访1个月均无Clavien≥Ⅱ级手术并发症发生。 结论:采用康多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行肾部分切除术,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和手术并发症发生,该系统用于肾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切口辅助下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管型器械吻合在食管空肠重建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小切口辅助下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管型器械吻合法完成食管空肠重建的操作过程,并评价其操作可行性、围手术期安全性及吻合优势。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的行小切口辅助下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管型器械吻合法完成食管空肠重建的5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肿瘤位置、肿瘤分期、肿瘤类型等。统计手术过程中的主要参数指标,如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吻合口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并横向对比分析其他研究中Overlap法、反穿刺法、手工吻合等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相关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例胃癌患者。管型器械组患者的吻合时间为(42.3±15.7)min,优于手工吻合法( P<0.05);管型器械组手术时间为(176.3±25.8)min,优于其余术式(均 P<0.05);管型器械组术中出血量为(75.7±20.3)ml,少于其余术式(均 P<0.05);管型器械组排气时间为(2.6±0.2)d,与Overlap法相近( P>0.05),早于手工吻合、反穿刺法(均 P<0.05);管型器械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与手工吻合法、反穿刺法、Overlap法相近( P>0.05);各组间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吻合口其余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管型器械吻合法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切口较之传统开腹手术也较小,具有腹腔镜协助手术的直观、清晰的优点,同时兼顾直视下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产多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体尾切除术中应用的前瞻性、单中心、单臂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国产图迈多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腺肿瘤患者胰体尾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单中心、单臂研究。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3月至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治疗的20例胰腺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57.9±11.2)岁。所有患者均使用图迈多孔手术机器人,行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分析并发症情况(依据Clavien-Dindo系统分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病理等。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仅有1例(5.0%)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1期),其余为胰腺良性肿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未发生与器械相关的器官或血管损伤,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有7例(35.0%)患者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为感染、3例为腹腔积液、1例低钾血症。根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除1例腹腔积液为Ⅱ级外,其余均为Ⅰ级,未发生Ⅲ级及以上严重并发症。20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00(20,200) ml,手术时间为(125.7±76.9)min,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为(7.9±3.4)d。结论:国产图迈多孔手术机器人系统在胰体尾切除临床应用中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采用自制尿道辅助通道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50~78岁,平均65.9岁;左侧病变8例(左输尿管肿瘤2例,左肾盂肿瘤6例),右侧病变4例(右输尿管肿瘤2例,右肾盂肿瘤2例)。手术方法:术中经腹途径游离并夹闭输尿管下段后,采用1470激光袖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在斑马导丝引导下置入尿道辅助通道及辅助器械,逆行辅助操作完成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增加辅助套管、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等。结果: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5~260 min,平均194 min;术中出血量25~100 ml,平均50 ml;术后住院时间5~24 d,平均11.6 d。12例中8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11 d,平均6.8 d。12例中1例术中增加辅助套管。术中、术后无患者接受输血治疗,术后病理切缘均阴性。术后1例膀胱吻合口漏尿,延长尿管留置时间后自愈,术后3周拔除尿管;12例无术后切口感染,无发热、出血、静脉血栓形成等手术相关并发症。12例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5~15个月),1例因腰椎转移于术后8个月死亡,余患者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激光直视下能准确切除输尿管开口,手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器械术中使用时间与医院感染相关性及与病原菌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器械术中使用时间与医院感染相关性及与病原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于医院洁净手术室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512例,手术器械使用时间<2 h者92例,设为A组;2~4 h者152例设为B组,>4 h者268例设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区、周边区微生物检测结果,医院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洁净手术室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区与周边区手术器械表面细菌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手术区和周边区手术器械暴露时间的延长,手术器械表面细菌总数也逐渐升高,其中手术区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3.26%(3/92),B组为3.29%(5/152),C组为7.84%(21/26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共分离出6株病原菌,B组分离出8株病原菌,C组分离出21株病原菌,且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可导致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显著升高( P<0.05)。以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为因变量,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中 P<0.1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手术器械使用时间、糖尿病是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以及手术器械使用时间均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时间较长(>4 h)而导致的医院感染风险增加,为手术室制定相应的术中空气及手术器械净化和消毒可能对降低大血管手术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