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患者肾移植后肝囊肿反复感染行肝移植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受者肾移植术后肝内囊肿反复感染接受肝移植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例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患者肾移植术后肝内囊肿反复感染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受者为男性,60岁,31年前发现多囊肾合并多囊肝,2年前因肾功能衰竭(血肌酐700 μmol/L)开始规律接受血液透析,15个月前(2018年3月20日)接受右肾切除术,并于9个月前接受肾移植。受者应用巴利息单抗行免疫诱导,免疫维持采用他克莫司+麦考酚钠+醋酸泼尼松。术后移植肾功能稳定(血肌酐在120~150 μmol/L),术后2周顺利出院。6个月前,受者反复因高热伴左侧腰痛等症状入院,经与感染科、肝胆外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会诊,考虑肝囊肿反复感染,决定行肝移植。肝移植术中病肝内可见多发囊肿,囊腔内大量脓性粘稠物质。术后感染得到迅速控制,移植肝功能良好,移植肾功能稳定,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截至末次随访,移植肾和移植肝功能均正常。结论:肾移植术后对于多囊肝囊肿感染的处理,抗生素联合适当外科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反复感染,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受者,应考虑行肝移植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序化管理流程应用于产前诊断梨状窝瘘病例的效果:八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程序化管理流程在产前诊断为梨状窝瘘(pyriform sinus fistula,PSF)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2016年1月制定了产前诊断PSF的程序化管理流程,即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颈部囊肿后进一步完善MRI检查确诊为PSF,并对气道受压程度进行评估,生后即留置胃管,禁止经口进食,完善CT/MRI及相关术前检查后限期行手术治疗。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按该流程进行管理的8例PSF患儿。总结产前诊断、生后治疗及随访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产前:8例患儿首次产前超声检出颈部囊肿的孕周为(27.1±4.1)周,所有囊肿均位于左侧,产前MRI提示囊肿最大径为(32.0±12.2)mm,气管推移指数为(10.9±2.8)mm。(2)生后:8例患儿中男5例,女3例;出生胎龄为(38.0±0.9)周,出生体重为(3 020±459)g。1例因宫内气管推移指数为17.4 mm,行产时气管插管。患儿生后均禁止经口进食。生后行CT/MRI检查中位日龄为2.5 d(1~8 d),囊肿最大径为(40.6±6.9)mm,囊内均可见气泡影。术前感染指标不高,手术日龄为(8.6±2.3)d,术中均未见囊肿感染,均完整摘除囊肿及高位结扎瘘管,手术用时为(95.0±19.6)min,术后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5 h(3~71 h),术后住院时间(8.8±1.0)d,无一例出现声嘶等并发症。门诊结合电话随访4~58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程序化管理流程能够为产前诊断PSF病例的生后诊治提供正确的指导,有助于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胶囊内镜诊疗工作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依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期间对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标准及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胶囊内镜诊疗工作指导意见,旨在规范诊疗流程与防控、洗消措施,在确保医患双方诊疗安全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实现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脐单部位多通道腹腔镜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治疗小儿高位隐睾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及分析经脐单部位多通道腹腔镜Fowler-Stephens(F-S)分期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内高位隐睾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行完全经脐单部位多通道腹腔镜F-S分期手术的52例腹腔内高位隐睾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9月龄至8岁,平均17个月;单侧隐睾43例,双侧9例,共61只睾丸。F-S一期和二期手术皆采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完成,两期手术间隔6个月。术后定期随访,以腹壁伤口满意度、睾丸术后下降位置、睾丸血运情况及有无萎缩为评价指标,观察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分期F-S睾丸固定术,未额外增加切口,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无术中并发症发生。一期术后出现腹腔局部脓肿1例;二期术后出现阴囊切口感染及血肿各1例。所有患儿二期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平均14个月。患儿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无睾丸回缩,发生睾丸萎缩1例,其余睾丸彩色超声检查显示血运均正常。结论:经脐单部位多通道常规操作器械腹腔镜F-S分期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内高位隐睾疗效确切,术后腹壁无明显手术瘢痕,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44例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囊肿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预后,包括有无残留、复发或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通过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选择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影响因素。结果:男24例,女20例,平均就诊年龄为2.9岁。腹痛、腹胀和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囊肿主要位于乙状结肠系膜(31.8%,14/44)和横结肠系膜(27.3%,12/44);临床分型主要为Ⅰ型(34.1%,15/44)和Ⅱ型(45.5%,20/44);病理类型包括大囊型(86.4%,38/44)和混合型(13.6%,6/44);囊肿平均长径为8.5 cm,囊液性质清亮占56.8%(25/44),浑浊占34.1%(15/44)。术前主要并发症为囊内出血(43.2%,19/44)和囊肿感染(25.0%,11/44)。44例患儿行开腹手术(含腹腔镜中转开腹)31例(70.5%),腹腔镜手术13例(29.5%);其中单纯囊肿剥除23例(52.3%),完整囊肿切除并肠切除17例(38.6%),囊肿部分切除并开窗引流4例(9.1%)。Ⅰ型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行开腹手术(13/15比10/20, P=0.034)及完整囊肿切除并肠切除(13/15比2/20, P<0.001)的比例明显高于Ⅱ型。多因素分析表明Ⅰ型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 OR=7.0,95% CI 1.1~45.5, P=0.034)和术前囊内出血( OR=8.3,95% CI 1.3~52.6, P=0.026)是选择开腹或腹腔镜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43例(97.7%)患儿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3年,9例(20.5%,9/44)出现术后并发症(残留或复发5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腹壁切口疝1例,污粪1例)。 结论: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好发部位与系膜范围相关。该病术前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前囊内出血是除临床分型外决定手术方式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模式化裁剪补片塑形修补治疗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模式化裁剪补片对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患者的塑形修补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疝外科的8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67.6±7.2)岁(范围:56~76岁),直肠癌术后第(11.3±2.9)个月(范围:5~13个月)出现会阴部肿物。手术缺损修补采用15 cm×20 cm防粘连补片,经模式化裁剪、塑形为近网兜状以适应盆腔缺损,并于补片前方裁剪出两侧细长固定带固定于前方耻骨梳韧带。结果: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40.6±48.8)min(范围:155~300 min)。5例患者行开腹手术,3例患者先尝试行腹腔镜手术,后中转开腹联合会阴部入路。3例患者术中发生肠管损伤。所有患者术后无肠瘘、出血,无再手术,术前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住院时间(13.5±2.9)d(范围:7~17 d),2例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术后会阴部疝囊内积液,其中1例因合并感染行疝囊积液穿刺置管,并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术后随访(34.8±14.0)个月(范围:13~48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第7个月会阴疝复发,未再行手术治疗。结论: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手术优先选择经腹部入路,必要时行腹会阴部联合入路,模式化裁剪补片塑形修补方案的治疗效果较好,可用于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诊断左心房壁间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51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发热3 d入院。外院胸部CT:双下肺感染并双侧胸腔积液。入院后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76.9%)且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98.44 mg/L),脑钠肽(857.30 ng/L)及γ-谷氨酰转移酶(150.0 U/L)升高。心电图:窦性心律,V2~V6 S-T段上斜抬高。超声心动图:左房与降主动脉间见一7.7 cm×4.8 cm囊性包块(图1),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多发不全分隔,囊内无血流信号与心腔相通,二尖瓣口血流稍加速并可见少量反流,心包腔少量积液。增强超声心动图:囊性包块内部及分隔未见明显增强(图2)。超声提示:左房囊性包块(房壁血肿或脓肿可能)。增强CT:左心房见等密度肿块影,CT值约43 Hu,增强双期CT值约47、48 Hu(图3),左心房受压改变,左下肺静脉受压稍变窄。CT诊断为左房囊性占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无明显异常。遂转入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 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囊性包块位于左房后壁内膜与冠状静脉窦之间,包块内部见细密点状及絮状回声,左心房后壁内膜受囊性包块推挤前移并随心动周期摆动,左房形态失常,二尖瓣装置受推挤,但结构及功能未见损害(图4)。遂开右房及房间隔行心内探查:卵圆孔未闭,可见一大小约0.3 cm分流束;二尖瓣后瓣至右下肺静脉开口处可见一大小约7.0 cm×5.0 cm囊性包块,包块位于房壁间。切开左房包块囊壁,囊内可见凝血块及积血,切开囊性包块左房反复冲洗,彻底清除后行4#0带垫片Prolene线连续缝合加固。术后观察到左房内及壁间未见占位(图5),心内、外膜结构正常。因包块囊壁无法切除,且未见实性组织,未送病检。术后TEE:上述囊性包块明显变小,大小约2.8 cm×1.3 cm,内可见少量分隔(图6)。术后10 d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左房不大,形态未见异常,内血流通畅,后壁近房室沟处稍厚,未见明显囊腔形成(图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睾丸扭转1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睾丸扭转(neonatal testicular torsion,NT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总结诊治经验。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泌尿外科收治的NTT病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基本情况、睾丸扭转时间、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结果、手术方法、病理结果、随访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7例NTT患儿,入院日龄1~17 d,中位数为5.2 d,体重2 800~4 000 g。左侧睾丸扭转11例,右侧6例。睾丸扭转起病至就诊中位时间3.8 d(10 h~15 d)。首发临床症状为阴囊肿大、颜色改变或无痛性肿块,急诊超声提示睾丸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阴囊内探及回声不均质团块。17例均手术探查,证实为睾丸扭转。鞘膜外型15例,鞘膜内型2例;逆时针扭转11例,顺时针扭转6例;扭转角度平均450.8°,范围270°~720°。15例(15/17)行睾丸切除。术后随访1年,患儿术后切口均无出血或感染,无睾丸扭转复发,手术对侧睾丸无异常。2例保留患侧睾丸者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均提示患侧睾丸已萎缩。结论:NTT临床少见且缺乏特异性表现,失睾率极高。当新生儿出现阴囊肿大、颜色改变等异常不排除睾丸扭转时,需及早手术探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用斑马鱼模型进行中性粒细胞迁移相关作用药物的高通量筛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半自动化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探索影响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的药物,并探究药物对中性粒细胞免疫能力的作用,以期高效寻找可以用于治疗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药物。方法:应用荧光延时追踪技术记录斑马鱼卵黄囊内中性粒细胞的迁移,结合TrackMate软件建立半自动化检测与G蛋白偶联受体作用相关的不同药物处理后对中性粒细胞速度影响情况,从而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通过三轮重复独立筛选试验得到影响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的药物;结合斑马鱼尾鳍横断实验及大肠杆菌感染实验进一步探讨该药物对中性粒细胞免疫反应能力的作用。结果:建立了可靠、稳定、高效的半自动化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通过系统筛选得到丁香酚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0.08 μm/s比0.14 μm/s, t=6.01, P<0.05),氯化腾喜龙则抑制其迁移能力(0.08 μm/s比0.05 μm/s, t=3.93, P<0.05)。斑马鱼尾尾鳍横断损伤和斑马鱼耳蜗内大肠杆菌感染实验表明,丁香酚可抑制损伤部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迁移(1、2、3 h的 t值分别为1.65、1.45、1.36, P值均<0.05),而氯化腾喜龙在损伤/感染情况下对中性粒细胞免疫能力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可用于开发调控中性粒细胞迁移相关作用药物的研究,进而发现可用于治疗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新型药物,或可以用于其他免疫相关疾病的研究和筛选任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睾丸横过异位1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横过异位(transverse testicular ectopia,TTE)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7例TTE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手术时年龄范围为8~28个月,中位年龄为13个月。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手术治疗及随访等资料。术后随访5~135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睾丸位置,超声检查睾丸血供及泌尿生殖系统有无肿物等。结果:本研究患儿右侧TTE有10例,左侧TTE有7例。16例临床表现为单侧阴囊空虚和对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术前超声检查均怀疑为TTE;另1例表现为双侧阴囊空虚,超声检查未发现双侧睾丸。14例患儿行腹腔镜探查、经腹股沟切口阴囊中隔睾丸固定术,3例行腹腔镜下高位分离精索、经两侧腹股沟管睾丸下降固定术;术中发现16例患儿对侧鞘状突未闭。超声检查提示睾丸旁残留米勒管结构1例,后经腹腔镜探查证实并发现残留米勒管结构6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和血肿。随访发现所有患儿双侧睾丸均处于阴囊内,无睾丸萎缩,超声提示睾丸血运正常且未发现肿物。结论:对于单侧隐睾合并对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应怀疑TTE的可能,超声检查TTE的敏感性高。腹腔镜技术能有效诊断和治疗TTE,有助于发现残留米勒管结构等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