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生期丧失再妊娠时父母心理状态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围生期丧失再妊娠时父母心理状态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综述,总结研究现状,为今后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Medline、CINAHL、Web of Science、psychINFO、Cochrane Library的文献,筛选与该人群心理状态、感受、经历等相关的研究,并以JBI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5篇文献,包括11篇质性研究及14篇量性研究。围生期丧失导致父母再妊娠时心理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面临新的希望与不确定感复杂交织,父亲更面临了双重身份的困扰,但部分父母仍能从围生期丧失中获得益处。结论:目前我国缺乏对围生期丧失再妊娠父母的关注,医护人员应尊重父母情感表达的差异性,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围生期丧失的消极影响,引导再妊娠父母积极心理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目前仍有超过一半的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即为中晚期,丧失手术切除机会,而部分可手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高,导致患者总体生存较差。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革新、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手段的丰富和进步,通过多模式综合治疗策略为肿瘤转化提供可能、使患者获得手术切除机会,同时有效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从而实现患者长期生存获益。此外,近年来研究者对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过程中手术时机的选择、病灶评估、疗效预测、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有益探索。在原有共识的基础上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提出了在肝癌转化治疗和围手术期治疗领域的治疗策略和实施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推动该领域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外科手术治疗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1月—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53例病变累及食管环周的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ESD组116例,外科手术组37例,分析比较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术后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等。结果:ESD组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116/116),完整切除率为96.6%(112/116),病变长径与并发症和完整切除率无明显相关性( P>0.05)。ESD组手术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175.1±52.2)min比(266.7±88.2)min, t=-5.991, P<0.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6/116)比8.1%(3/37), P=0.452]。根据EORTC-QLQ-C30量表功能及EORTC-QLQ-OES18量表评分,ESD组的情绪功能( P=0.008)、认知功能( P=0.013)及总健康水平( P<0.001)的评分高于外科手术组,外科手术组出现疲倦( P=0.002)、疼痛( P<0.001)、气促( P<0.001)、失眠( P<0.001)、食欲减退或丧失( P<0.001)、腹泻( P<0.001)及反流( P<0.001)等症状高于ESD组。两组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及术后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聚乙醇酸纤维膜联合自体食管黏膜移植联合临时性食管覆膜支架置入可降低ESD术后食管瘢痕狭窄率[53.3%(24/45)比100.0%(55/55), P<0.001],减少术后扩张次数[1.00(0.00,5.00)比9.00(5.00,14.00), P<0.001]。 结论:对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行ESD治疗安全性高,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更高,术后食管狭窄问题通过内镜下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ESD可作为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LC2A1基因新发变异导致葡萄糖转运体I缺陷综合征患儿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汉族,2个月11天,系第一胎第一产,否认出生窒息及头部外伤史,近期无疫苗接种史。因"间断抽搐4小时"由外院转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先后入住PICU和小儿神经内科)。患儿抽搐表现为发作性的双眼凝视、唇面部发绀并伴有意识丧失,单次持续1分钟可自行缓解,间隔约半小时发作一次。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嗜睡,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稍黄染发花,口唇发绀,咽部充血,颈软无抵抗,四肢肢端循环欠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致正常;生化检查提示肝酶、心肌酶谱及胆红素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8 U/L(参考范围:8~42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5 U/L(参考范围:22~59 U/L),总胆红素44.3 μmol/L(参考范围:5.0~21.0 μmol/L),直接胆红素8.6 μmol/L(参考范围:0~3.4 μmol/L),间接胆红素35.7 μmol/L(参考范围:1.7~17.3 μmol/L),总蛋白59.4 g/L(参考范围:58~76 g/L),肌酸激酶同功酶活性48.48 U/L(参考范围:0~19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285 U/L(参考范围:72~182 U/L);动脉血气分析提示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免疫功能全套示补体C3(0.59 g/L)和C4(0.08 g/L)偏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多次检测均有显著的葡萄糖降低,其中最后一次CSF葡萄糖与同步血糖比值为0.19。影像学及心/脑电检查: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双侧颞部硬脑膜强化(非连续性,条状)( 图1A),心脏超声示房间隔水平过隔血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GALC基因变异致早发婴儿型Krabbe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Krabbe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型,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早发婴儿型Krabbe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Krabbe病”“GALC基因”“Krabbe disease”“infant”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以来至2023年8月31日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早发婴儿型Krabbe病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结果:本例患儿为胎龄36周男婴,生后48 d出现异常哭闹,哭闹时身体强直、肌张力增高,入院日龄54 d,体重5 000 g(P 90),头围34 cm(
C、upstream-62(inter-genetic)_upstream-57(inter-genetic)delATCAGC,来源于父亲,c.1685(exon15)T>C来源于母亲。患儿入院后出现抽搐,予左乙拉西坦、托吡酯抗癫痫治疗,同时给予康复治疗,随访至7月龄,智力、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仍有间断癫痫发作,多次患吸入性肺炎。共检索到7篇文献,包括本例共60例患儿,均存在神经系统症状,肌张力增高或强直23例(38.3%),异常哭闹、易激惹13例(21.7%),神经系统发育倒退13例(21.7%),抽搐5例(8.3%),喂养困难、易呛咳4例(6.7%),小头畸形3例(5.0%),眼球震颤、无追视追听2例(3.3%),耳聋、视觉丧失1例(1.7%),高血压、多汗1例(1.7%)。提及预后的22例患儿中2岁前死亡19例,2岁后死亡2例,1例为本患儿。60例患儿共发现GALC基因变异位点64个,其中纯合变异位点4个,杂合变异位点60个,以c.1161+6532_polyA+9kbdel V杂合变异报道最多。 结论:早发婴儿型Krabbe病于生后6个月内起病,以肌张力增高、异常哭闹、易激惹、神经系统发育倒退、喂养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总体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两年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2年临床效果,探究其相关技术特点。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64.2±9.3)岁。所有患者均于下颌植入4枚种植体后,使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将专用钛杆坚固焊接于种植体基台套管上,形成钛合金修复体支架;通过个性化预成修复体重衬于该支架上,完成下颌全牙弓即刻修复体。累计15例下颌骨(共60枚种植体)完成基台水平的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焊接支架-基台就位密合状态影像学检查、种植体存留情况、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生物学并发症、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状况、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随访时间范围为24~55个月,平均34.9个月。结果:15例焊接支架-基台就位顺利,临床及影像密合度良好,修复体连接固定顺利,至2年复查时60枚种植体中2枚种植体(2例患者)因骨结合丧失被取出,余58枚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7±0.2)mm。存留的58枚种植体观察期内牙龈出血指数<3,未见明显牙龈红肿和瘘管等炎症表现。种植体无折裂变形等机械并发症,15件即刻固定修复体中6件发生人工牙脱落或修复体折裂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度不良,软垢评分(3.4±0.4)分。结论: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短期临床效果可预测,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影响种植体间稳定连接的修复机械并发症,其即刻修复体有可能作为长期修复体使用,远期效果需继续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管基底细胞型异型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细胞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9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食管基底细胞型异型增生71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6∶1.0,中位年龄65岁(范围48~81岁)。肿瘤位于食管上段4例(5.6%)、中段54例(76.1%)、下段13例(18.3%)。肿瘤中位最大径12.0 mm(范围3~42 mm),巴黎分型0~Ⅱb型占42.3%(30/71)。内镜下病变色泽发红及黏膜微血管异常。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小,核质比高,类似于基底细胞,细胞形态一致。结构异型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密集,排列紊乱,基底层细胞极性丧失,无正常鳞状上皮的成熟分化梯度。10例肿瘤仅仅局限于上皮层的下部分,肿瘤细胞体积更小,形态更温和,常见上皮突向固有膜浅层生长;61例肿瘤至少局部波及了上皮层的全层。31例肿瘤伴浅表浸润性癌,癌的类型包括经典型鳞状细胞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鳞状细胞癌伴皮脂腺样癌和腺/导管上皮样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的突变型表达率为41.5%(17/41)。Ki-67异常分布模式41例(10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18例和不典型性上皮细胞12例,高级别异型增生及浅表浸润性癌41例。结论:基底细胞型异型增生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代表了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细胞形态学谱系中的一种肿瘤亚型。基底细胞型肿瘤细胞,尤其是仅分布在上皮层下半部分的肿瘤细胞,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最早期阶段的肿瘤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当肿瘤仅局限于鳞状上皮层的下半部分时,它不符合当前WHO分类定义的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速康复背景下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加速康复背景下胃癌患者术后1个月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于宁波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后出院的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全球领导人发起的营养不良评定(判断)标准第2步(不包括肌肉量测定指标)评估患者术后营养状况;采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68份,回收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结果:104例(61.9%)患者存在营养风险,46例(27.4%)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不同营养状况的胃癌术后患者其年龄、文化程度、肿瘤分期、体重指数、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恶心呕吐和食欲丧失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和疲倦是患者术后1个月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加速康复背景下胃癌患者术后1个月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且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提示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时医护人员应加强优化胃癌患者院前、围手术期及出院后的营养管理,提高术后营养状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种修复流程制作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效果的3年临床随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全数字化修复流程与常规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拟行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35例,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49.0±15.4)岁(24~86岁)。分为全数字化组(采用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即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口内扫描,用数字化模型直接制作全氧化锆单冠,共14件)和常规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取常规印模,灌制实体模型,模型扫描为数字化模型后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共21件)。修复后3年对修复体颜色、表面质地、外形、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价;检查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状况,记录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边缘骨丧失量以及机械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组比较。 结果:修复后3年修复体及种植体的总存留率均为100%(35/35)。两组修复体颜色、外形、表面质地和边缘适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5件修复体中16件修复体出现邻接触丧失。35件修复体中10件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全数字化组修复体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的发生率(4/14)与常规组[29%(6/2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和种植体近远中颈部边缘骨丧失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142.50, t=-0.53, U=119.50和133.00, P>0.05)。 结论: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稳定,其临床修复效果与常规修复流程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一种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杭州口腔医院(平海院区)VIP诊室的41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52.3±13.1)岁,共植入74枚超亲水种植体,其中上颌27枚,下颌47枚。所有患者均无需行骨增量或软组织移植术,采用Thommen系统配套种植工具行常规种植,上颌于种植体植入后4周取模,6周负重,下颌于植入后2周取模,4周负重。种植体植入、取模和负重前均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取模即刻、负重即刻及负重1年后分别拍摄根尖X线片,测量并记录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种植体在负重修复前均未出现生物学并发症,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4/74)。2例下颌位点的种植体在术后2周时ISQ值低于65,延期取模修复。其余72枚种植体在植入时的ISQ值(75.22±4.32)与取模时(75.13±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负重即刻ISQ值(76.46±3.73)显著大于取模时ISQ值( P<0.05)。72枚早期负重修复的种植体在负重后1年复查,均未发生松动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2/72)。X线片测量评估显示,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为(0.18±0.06) mm,其中下颌[(0.17±0.06) mm]与上颌[(0.19±0.0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为(0.17±0.05)mm,其中下颌[(0.17±0.06)mm]与上颌[(0.16±0.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本临床研究有限的范围内,证实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长期负重后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