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地区心肺复苏标准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儿童医院等三所医院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受训学员的考核成绩,查找影响结果的因素,提高同质化培训效果。方法:将在2020年8月27日至9月27日参与三所医院心肺复苏标准化教学的学员和授课教师纳入研究。授课过程遵循国际统一标准的基础生命支持实施人员课程计划。通过笔试、单人CPR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技能考核成绩、团队CPR培训效果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采用SPSS 20.0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查找影响考核结果的因素。结果:三所儿童医院的25名教师授课27次,完成培训及考核154人。其中,144人通过笔试,占比93.5%;130人一次性通过单人CPR+AED技能考试,占比84.4%。三地学员的笔试和技能考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回归分析显示,学员的职称和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会影响技能考试结果。学员身份、岗位、职称存在地区差异,但对团队CPR的学习需求相同,比例为44.8%,高于单项技能。94.8%的学员认为"闭环式沟通"是团队CPR中的重要能力,培训后74.7%的学员认为该项有提高。 结论:现阶段利用双讲师制、教考分离措施确保了CPR的标准化教学;通过规范的量化考核,严把学员出口关,达成了同质化效果,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团队协作CPR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基于学员自评的调查结果,有利于客观反映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提升高效团队协作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江苏省社区脊髓损伤人群就业情况横断面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从个人相关因素、身体功能、活动能力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了解江苏省内居住于社区的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就业情况,从而确定影响其伤后就业的因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脊髓损伤患者回归工作岗位的潜在方法。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基于国际脊髓损伤(InSCI)社区调查—中国江苏项目,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为框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的相关数据。社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总体健康和幸福感评价等方面。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就业相关基本情况,应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社区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2018年1月至12月,共收集问卷726份,其中541份通过电话访谈、152份通过网络链接以及33份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完成。Logistic回归结果可知,在家/外出时是否有人照顾( OR=0.405)、损伤时年龄( OR=0.949)、个人因素( OR=1.068)、活动和参与( OR=1.034)以及环境因素( OR=1.043)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从事带薪职业的主要因素( P<0.05)。 结论:居住在社区的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率较低(22.80%),活动受限和环境障碍为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全面的康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足够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将有助于患者重回工作岗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2021年我国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与分析我国2019-2021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方法:通过国家放射卫生信息平台,收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9-2021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眼晶状体剂量评价指标为个人剂量当量 Hp(3),每次监测周期不超过3个月。用Kusal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年份、职业岗位、介入科室、工作所限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分布的差异。 结果:2019-2021年共调查6 643人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平均眼晶状体年剂量为1.03 mSv,中位数为0.17 mSv,最大值为94.88 mSv,其中有59人次超过20 mSv。经分析发现,2019年、2020年医生眼晶状体年剂量水平略高于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差=118.29、129.71, P<0.01),2019年从事心脏介入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高于从事周围血管介入的放射工作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差=46.52, P<0.05)。 结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低于我国现行标准,但部分人员超过了国际最新推荐剂量限值,为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应加强对其眼晶状体剂量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ay和IPE在公立医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岗位价值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海氏评价法(Hay guide-chart profile, Hay)和国际岗位评价法(international position evaluation,IPE)开展公立医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岗位价值评价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完善职能部门薪酬绩效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7—8月,选取某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0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岗位作为研究对象,邀请院内、院外专家基于Hay和IPE岗位价值评价方法对职能部门负责人岗位价值进行评估。分别采用Cronbach α系数和组内相关系数开展可靠性和一致性评价;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比较两种岗位价值评价结果的差异,并进行岗位价值分档排序。 结果:发放岗位价值评价表22份,回收20份,其中院内专家12份、院外专家8份。Hay评价中,医务科与医院办公室负责人岗位评分较高,均值分别为757.30分和727.21分,后勤管理科负责人岗位评分均值最低(279.94分);院内专家对科研科、党委办公室及医保科负责人岗位的评分低于院外专家,对医院办公室负责人岗位的评分则高于院外专家。IPE评价中,医院办公室和医务科负责人岗位的点值评分较高,均值分别为680.25分和621.00分,后勤管理科负责人岗位评分均值最低(365.05分);院内专家对党委办公室、科研科及后勤管理科负责人岗位的评分低于院外专家,对医院办公室负责人岗位的评分则高于院外专家。两种评价方法对职能部门负责人岗位价值评分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43(Hay)和0.800(IPE);分档排序结果显示,医院办公室与医务科均排在第1档,党委办公室与护理部均排在第2档,医保科与后勤管理科分别排在第3档和第4档,信息科、人事科、财务科与科研科分档排序在两种方法中的差异均为1个档次。 结论:Hay与IPE的岗位价值评价结果一致性较高,但前者可靠性更高;通过TOPSIS法综合评价实现岗位价值分档排序,可为公立医院职能部门薪酬绩效制度改革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种风险评估方法在某汽车铸造企业噪声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三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对某汽车铸造企业噪声暴露岗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适用性。方法:于2020年7月,选择某汽车铸造企业,分别运用WS/T 754-2016《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指南》(简称指南法)、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指南(ICMM)赋值定量法(简称ICMM模型)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简称指数法)对该企业噪声暴露岗位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该企业主要岗位噪声暴露水平80.3~94.8 dB(A),其中落砂、清理、造型岗位噪声>85 dB(A);经三种方法评估各岗位噪声风险,指南法评估结果显示调整风险等级2~5级,指数法评估为2和3级,ICMM模型判定均为5级。结论:三种风险评估法对该企业噪声暴露岗位进行风险评估时各有优缺点。ICMM模型赋值差距较大,评估结果偏高;指南法与指数法评估结果在部分岗位的一致性较好,指数法评价时存在一定主观性,指南法较为客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基层部队“疾病谱”调查的全科军医胜任力培养分析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基层部队的常见疾病谱,为满足官兵军事医学保障需求提供依据,提高基层部队全科军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方法: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以基层部队基层军医为对象,针对146种疾病的常见程度评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3.0进行分析,对疾病进行常见程度评分,将每个疾病的平均分进行排序。同时,采用Kendell一致性检验对不同海拔、不同部队医师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基层军医以20~39岁男性本科毕业生为主,109人(51.90%)未参加继续教育;所属卫生连140人(66.67%)、卫生排11人(5.24%)、卫生所35人(16.67%)、卫生队24人(11.42%);部队所属地域温带42人(20.00%)、亚热带56人(26.67%)、高寒地带57人(27.14%)、平原37人(17.62%)、海岛18人(8.57%);日均诊治病患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占比173人(82.38%)。来自不同海拔的基层医师对146种疾病的评价具有一致性[Kendell’s W=0.968( χ2=711.51, P<0.001)]。 结论:结合“疾病谱”调查分析,制定特色化军队全科医生培养目标与内容,探索军队基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与方法,推动新军事变革时期军事医学全科人才建设,提高军医岗位胜任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制鞋行业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索不同评估方法在制鞋行业中的适用性,为我国制鞋行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0年,选取广州市内4家制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吸入风险评估法(简称"美国EPA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简称"MES法")、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评估法(简称"ICMM法")、澳大利亚职业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估法(简称"澳大利亚法")、GBZ/T 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综合指数法(简称"综合指数法")和危害作业分级法等6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对制鞋企业的重点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采用风险比值对6种方法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标化,比较6种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结果 4家制鞋企业重点岗位的苯、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和正己烷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6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之间存在差异,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美国EPA法、综合指数法、MES法、ICMM法和澳大利亚法风险等级均高于危害作业分级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美国EPA法评估的风险水平最高,其次是综合指数法,MES法和澳大利亚法评估的风险水平相近,ICMM法与其他评估方法差异较大.结论 建议以综合指数法为主,MES法和澳大利亚法为辅,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对制鞋行业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5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汽车整车制造业电焊烟尘暴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采用5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对电焊烟尘暴露岗位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高风险岗位,并比较在电焊烟尘健康风险评估应用中各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方法 于2021年11月对天津市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开展现场调查,依据调查结果采用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ining and metals,ICMM)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程度评价(MES)法和导则中定性法和综合指数法对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焊接岗位电焊工尘肺患病风险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通过风险比值对不同方法评估结果标准化后进行比较,并结合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进行验证.结果 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较为完善,各区域及各焊接岗位电焊烟尘浓度均为超标且低于50%职业接触限制(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OEL),焊接岗位8 h时间加权浓度最高为前部焊接岗1.80 mg/m3.5种方法评估结果标准化后风险等级结果为MES法<ICMM定量法<ICMM矩阵法<导则定性法=导则综合指数法,显示天津市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焊接工人电焊烟尘暴露患电焊工尘肺的职业健康风险为中低风险等级,经验证健康检查数据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保持一致.结论 5种方法均可应用于该行业电焊烟尘暴露岗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进行相关行业电焊烟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时应考虑采取多种方法综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前臂远端与近端双尺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两指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前臂远端、近端双尺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两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评价皮瓣的修复效果.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对住院的8例两手指皮肤缺损的患者,在同侧前臂分别切取尺动脉远端穿支皮瓣及近端穿支皮瓣同时移植修复,远端穿支皮瓣面积2.5 cm×4.5 cm~4.0 cm×6.5 cm,近端穿支皮瓣面积3.5 cm×4.5 cm~4.5 cm×6.5 cm,分别于3、6、12个月后随访,调查患者对皮瓣满意度及工作情况,检查术后皮瓣痛触觉、温度觉及轻触觉,采用国际手外科协会的TAM系统测量手指关节总活动度,与健侧指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8例共16块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伤口均一期愈合,2例术后5个月行皮瓣整形术.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对手指修复后外观满意,5例回到原工作岗位.患侧TAM与健侧肢体比值,术后3、6和12个月分别为0.74+0.15、0.82+0.13和0.91+0.19.感觉恢复:术后6个月,8例均恢复皮瓣痛觉、温度觉及轻触觉.结论 前臂尺动脉远、近端穿支皮瓣分别具有各自特点,可根据创面修复及皮瓣特点合理设计,同时切取可满足多个手指创面的修复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诊护士胜任力标准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胜任力是指能区分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潜在、深层次特征,根据"冰山模型"可分为基准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1].与传统以智商、能力为评价指标的方法相比,基于胜任力的评价方式既注重人才的外显特征,又注重内在特质,其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在人才选拔、绩效评估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已应用于教育培训、金融管理及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2-3].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护士人员短缺及护理服务质量的关注度提高,护士胜任力成为研究热点.多数国家以2003年国际护士协会提出的护士核心能力结构的三要素"专业、伦理、法律"制定了"注册护士""执业护师"的胜任力标准,并在急诊、ICU、手术室等建立了护士胜任力标准;我国护士约占世界护士人数的1/5,但目前为止尚未颁布执业护士、专科护士胜任力的国家标准,而急诊科作为危急重症患者入院的门户,工作环境复杂,患者病情不可预测,对护士胜任力要求较高.为实现基于胜任力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综述国内外护士胜任力标准、急诊护士胜任力标准、急诊专科护士及护理专家胜任力标准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借鉴国外研究基础,结合我国护士分层级管理体制,开展急诊护士胜任力研究,并为相应护士胜任力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