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定义和分型:从历史到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当前,学界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关注度日渐升高。食管胃结合部跨越胸腔和腹腔两大解剖区域,具有不同于食管和胃的组织学特征,相关学科对其定义和分型等基本问题普遍存在分歧。日本《胃癌处理规约》总结各方观点,对食管胃结合部给出了全面的定义。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在概念上逐渐扩展为复杂的功能解剖区域,范围涵盖了远端食管至近端胃。食管胃结合部的静脉和淋巴管网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是该部位肿瘤侵袭和转移规律的重要解剖学基础。Nishi分型和Siewert分型的出现,推动了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研究的发展。Siewert分型获得广泛认可,被相继引入国际主要临床指南。目前一般建议,Siewert Ⅰ型和Ⅱ型肿瘤分期和治疗参照食管癌处理,Siewert Ⅲ型肿瘤参照胃癌处理。但日本食管癌和胃癌治疗指南中,对食管胃结合部癌仍使用Nishi分型。近期,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对当前相关领域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情况提出了建议。只有回归基本的解剖学、生理学视角,加强多学科的沟通合作,借助新兴的生物信息学、数字技术、材料科学技术,才有望走出传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型和分期面临的困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是位于食管下段和胃贲门交界部的腺癌,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因其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其定义和外科治疗原则均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国内外已在AEG的分型、分期、手术路径、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等外科相关领域达成一定共识,形成了一系列规范性指南。但由于Siewert Ⅱ型AEG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在肿瘤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途径等肿瘤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复杂性,给治疗决策、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选择等带来一定难度。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和胸腔镜等微创外科技术手段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胃肠外科和胸外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有关Siewert Ⅱ型AEG的微创治疗亦应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于2019年组织专家制订了《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进步,高质量临床研究相继开展,进一步推动了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更新,Siewert Ⅱ型AEG的腔镜外科治疗策略也在持续优化,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及国际指南和共识,学组对2019版共识进行更新与修订,经专家组讨论最终形成《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用于指导Siewert Ⅱ型AEG微创外科诊疗的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差异及M1型巨噬细胞浸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从国际乳腺癌协会分子分类(METABRIC)数据库中提取9例T1N3期和11例T3N0期乳腺癌患者的RNA-Seq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采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计算乳腺癌组织中22种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占比,比较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的差异。收集2011—2022年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标本,T1N3期77例,T3N0期58例,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的细胞密度,以验证基于METABRIC数据库资料的分析结果。结果:对METABRIC数据库资料的分析显示,在T1N3期乳腺癌组织中占比最高的浸润性免疫细胞为M1巨噬细胞,占15.85%;在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占比最高的浸润性免疫细胞为M2巨噬细胞,占13.07%。T1N3期和T3N0期样本中M1巨噬细胞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乳腺癌组织标本的免疫组化双染检测结果显示,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的中位细胞密度分别为62.0和38.0个/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 结论:M1型巨噬细胞在T1N3期乳腺癌患者中密度升高,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保护尿控和勃起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行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对于保护尿控功能和勃起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7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收治的1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64(61,69)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8.0(6.0,11.2)ng/ml。中位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17.5(10.3,22.0)分。11例均无尿失禁。所有患者均经术前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有适应证的患者术前行PSMA PET/CT检查均确定无远处转移。11例均行RARP,采用达芬奇Si系统,4孔法,经腹部前入路,筋膜内切除技术。经镜头孔切口取出前列腺标本,送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等待病理结果时行尿道-膀胱颈吻合和盆腔淋巴结清扫。如冰冻病理报告为切缘阳性,则切除阳性切缘相应位置的前列腺周围筋膜和神经血管束(NVB)。术中3例冰冻病理报告为切缘阳性,切除单侧NVB;8例保留双侧NVB。术后随访患者的PSA、尿控功能和勃起功能。结果:本组1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中位手术时间260(225,285)min。中位估计出血量200(100,300)ml。中位住院时间4(3,5)d。围手术期均未发生Clavien Dindo ≥Ⅱ级并发症。术后中位尿管留置时间12(10,14)d,拔除尿管后10例达到即刻尿控。中位随访10(2,14)个月。术后3、6、9个月的中位PSA分别为0.017(0.006,0.170)、0.015(0.006,0.390)、0.007(0.006,0.650)ng/ml;中位IIEF-5评分分别为5.0(4.5,11.0)、7.5(4.3,17.5)、9.5(6.0,17.5)分。结论:结合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的RARP治疗前列腺癌患者是安全的,肿瘤控制效果良好,可最大限度保护NVB,利于患者术后尿控功能和勃起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细胞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现代肝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进步,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已大幅提高,但较高的复发转移率仍限制着患者的术后长期生存。长期以来,肝细胞癌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对于其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和方案还存在争议。近年来,以PD-1/PD-L1单抗和CTLA-4单抗为代表的现代免疫治疗手段,在多种肿瘤中展现出良好疗效。在晚期肝细胞癌系统治疗中,PD-1/PD-L1单抗联用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已成为一线方案,该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给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带来希望。近期,国际上发表了3项肝细胞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初步提示了肝细胞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将来开展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PCR48表达与肝癌术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G蛋白偶联受体48(GPCR48)的表达与肝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8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R 0切除)的10例肝癌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37.0~64.0岁;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肝胆外科行肝部分切除术的6例因外伤或结石行肝部分切除的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0~63.0岁。收集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肝部分切除患者的正常肝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GPCR48的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分析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GPCR48表达的差异。选择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癌切除术的68例肝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以及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31.0~76.0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中GPCR48的表达,根据肝癌组织中GPCR48的表达水平将肝癌患者分为GPCR48高表达组和GPCR48低表达组,分析GPCR48的表达水平与肝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肝癌组织GPCR48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894±0.086)比(0.583±0.095)]和正常肝组织[(0.894±0.086)比(0.485±0.111)],肝癌组织GPCR48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772±0.080)比(0.453±0.052)]和正常肝组织[(0.772±0.080)比(0.329±0.0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癌组织GPCR48蛋白阳性率为70.0%(7/10),癌旁组织为20.0%(2/1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GPCR48表达与肿瘤长径、TNM分期、血管侵犯、肿瘤包膜等相关( P<0.05),与肝癌其他临床病理学参数无关( P>0.05)。68例肝癌患者中,GPCR48高表达组46例,GPCR48低表达组22例,GPCR48高表达组患者肿瘤累积复发率高于GPCR48低表达组(χ 2=15.577),累积生存率低于GPCR48低表达组(56.5%比27.3%,χ 2=6.3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8.7%比36.4%, P<0.05)。 结论:GPCR48 mRNA和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肝癌复发转移有关,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吲哚菁绿与纳米炭淋巴结示踪技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与纳米炭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淋巴结示踪效果的差异。方法:纳入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2例择期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ICG组和纳米炭组,每组26例,术中进行淋巴结示踪,对常规病理检测阴性淋巴结进行微转移灶检测。结果:ICG组前哨淋巴结(SLN)的检出率为100%,灵敏度为93%,假阴性率为7%,准确度为96%,均优于纳米炭组(92%、57%、43%、77%)。ICG组比纳米炭组检出更多的SLN[(3.2±0.7)枚比(2.6±1.1)枚, t=4.424, P=0.020],其中阳性淋巴结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2)枚比(0.5±0.8)枚, t=15.176, P=0.013]。ICG组中BMI≥24 kg/m 2和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SLN活检准确度明显优于纳米炭组(90%比44%,χ 2=7.935, P=0.005;90%比57%,χ 2=4.309, 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G组与纳米炭组的SLN中微转移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比15%,χ 2=5.853, P=0.016)。 结论: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ICG淋巴结示踪技术的SLN活检效率优于纳米炭,特别是对BMI≥24 kg/m 2和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胆管癌靶向治疗的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胆管癌是指起源于胆道树中任何部位的一组高度侵袭性和异质性的胆道恶性肿瘤。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理想的治疗手段依旧是根治性手术切除。对于不可切除、晚期或存在转移性的患者,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用药被认为是标准的一线化疗方案。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提出和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胆管癌重要靶点被发掘,如 FGFR、 IDH、 VEGFR、 BRAF、 MET等,针对其相应靶点药物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数据,结合国内外临床试验,就胆管癌的重要靶点及其靶向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近二倍体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染色体数目为近二倍体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通过常规G显带技术检测骨髓染色体为近二倍体NB患儿的一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危险度分组、原发瘤灶部位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和近期预后情况,采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 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 Cox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共纳入43例符合诊断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6例;亚二倍体组14例,超二倍体组29例;中位年龄35.5个月。43例患儿均为国际神经母细瘤分期系统(INSS)Ⅳ期高危组,原发瘤灶多位于腹膜后肾上腺区域(83.7%,36/43例),瘤灶最大直径多>10 cm(53.5%,23/43例),且就诊时常伴2个及以上部位转移。染色体核型方面,14例亚二倍体组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1~45条,以45条染色体核型最多见,共9例(64.3%);29例超二倍体组患儿中,以47条染色体核型多见,共11例(37.9%)。肿瘤标志物:41例(95.3%)患儿初诊时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升高,25例(58.1%)>370 μg/L;42例(97.7%)患儿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亚二倍体组患儿LDH均>500 U/L,其中1例>10 000 U/L。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 MYCN基因9例(20.9%)扩增。治疗及预后情况:43例患儿化疗总疗程为1~12个疗程;19(44.2%)例患儿进行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46.5%)患儿进行术后或自体移植后放疗或间位碘代苄胍治疗;28例患儿出现疾病的进展或复发,中位进展时间为13.8个月,15例(34.9%)死亡。亚二倍体组14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14.9个月(2~38个月),12例出现进展或复发,7例死亡。超二倍体组29例患儿中位随访20.0个月(8.1~51.6个月),其中16例进展或复发,8例死亡。 Kaplan- Meier生存率分析显示,43例患儿3年预计无事件生存(EFS)率为18.4%,其中亚二倍体组17.1%,超二倍体组29.8%。 结论:近二倍体NB患儿多为年龄18个月以上的Ⅳ期高危组患儿,就诊时均有2个及以上部位转移,3年预计EFS率为18.4%,其中亚二倍体组预后更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49例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胚系基因检测结果分析与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国内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探讨胚系致病性突变携带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胚系基因检测的249例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列腺癌患者的资料。患者年龄为(66.7±9.2)岁,确诊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28.50(2.43~1481.11)ng/ml;T 1~2期84例(33.7%),T 3~4期98例(39.3%),T分期不明67例(26.9%);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1~3组51例(20.5%),4~5组198例(79.5%)。高危和极高危定义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前列腺癌指南(2022年第1版)。高危79例,极高危170例。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胚系DNA,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panel检测。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美国分子病理学协会(ACMG/AMP)2015版指南对胚系基因检测数据进行解读。聚焦16种前列腺癌遗传易感基因,分析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与东亚健康人群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比较,分析与高危或极高危前列腺癌致病风险相关的胚系突变。 结果:本研究249例中共检出18个(7.2%)胚系致病性突变,分别由18例患者携带。有胚系突变患者一级亲属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比率较无胚系突变者显著增高[50%(9/18)与13%(30/231), P<0.001],有胚系突变患者与无胚系突变患者的年龄[(68.2±9.3)岁与(66.6±9.2)岁]、PSA[中位值:40.68ng/ml与28.00ng/ml]、ISUP分级分组[4~5组:88.9%(16/18)与78.8%(182/231)]、T分期[T 3~4期:38.9%(7/18)与39.4%(91/2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8个胚系致病性突变位于8个基因上,分别为BRCA2 (7例,38.9%)、MSH2(3例,16.7%)、PALB2(2例,11.1%)、ATM(2例,11.1%)、RAD51C(1例,5.6%)、PMS2(1例,5.6%)、MSH6(1例,5.6%)和HOXB13(1例,5.6%)。对249例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与东亚健康人群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RCA2( OR=11.1, 95% CI 4.8~ 25.6, P<0.001)和MSH2( OR=43.5, 95% CI 8.5~200.0, P<0.001)基因的胚系致病性突变可显著增加男性罹患高危或极高危前列腺癌的风险。 结论:本研究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为7.2%,携带胚系BRCA2或MSH2基因致病性突变可显著增加男性罹患高危或极高危前列腺癌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