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PCR48表达与肝癌术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G蛋白偶联受体48(GPCR48)的表达与肝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8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R 0切除)的10例肝癌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37.0~64.0岁;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肝胆外科行肝部分切除术的6例因外伤或结石行肝部分切除的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0~63.0岁。收集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肝部分切除患者的正常肝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GPCR48的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分析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GPCR48表达的差异。选择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癌切除术的68例肝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以及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31.0~76.0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中GPCR48的表达,根据肝癌组织中GPCR48的表达水平将肝癌患者分为GPCR48高表达组和GPCR48低表达组,分析GPCR48的表达水平与肝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肝癌组织GPCR48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894±0.086)比(0.583±0.095)]和正常肝组织[(0.894±0.086)比(0.485±0.111)],肝癌组织GPCR48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772±0.080)比(0.453±0.052)]和正常肝组织[(0.772±0.080)比(0.329±0.0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癌组织GPCR48蛋白阳性率为70.0%(7/10),癌旁组织为20.0%(2/1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GPCR48表达与肿瘤长径、TNM分期、血管侵犯、肿瘤包膜等相关( P<0.05),与肝癌其他临床病理学参数无关( P>0.05)。68例肝癌患者中,GPCR48高表达组46例,GPCR48低表达组22例,GPCR48高表达组患者肿瘤累积复发率高于GPCR48低表达组(χ 2=15.577),累积生存率低于GPCR48低表达组(56.5%比27.3%,χ 2=6.3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8.7%比36.4%, P<0.05)。 结论:GPCR48 mRNA和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肝癌复发转移有关,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GPCR48通过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肝癌侵袭转移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G蛋白偶联受体48 (GPCR48)在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Huh7上皮间质转化(EMT)特性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GPCR48的蛋白表达水平。构建携带GPCR48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在肝癌细胞Huh7过表达GPCR48;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PCR48的过表达水平,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检测对照组、Mock组和GPCR48过表达组肝癌细胞Huh7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Mock组和GPCR48过表达组肝癌细胞Huh7 EMT相关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γ连环蛋白(γ-cateni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数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GPCR48蛋白表达水平在转移性肝癌细胞株明显高于非转移性肝癌细胞株( P < 0.05)。携带GPCR48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可以有效转染肝癌细胞Huh7,稳定表达GPCR48的mRNA和蛋白。GPCR48过表达组肝癌细胞Huh7与Mock组和对照组相比,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强( F≥5.54, P值均< 0.05),上皮表型标志物E-cadherin和γ-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P值均<0.05),间质表型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升( P值均< 0.05),表明过表达GPCR48的肝癌细胞Huh7发生了EMT改变。 结论:GPCR48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转移潜能呈正相关,过表达GPCR48可以下调上皮表型标志物的表达和上调间质表型标志物的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发生EMT改变,从而促进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G蛋白偶联受体30抑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元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抑制TLR4/NF-κB通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 n=24,Sham 2组 n=21)、SAH模型组(SAH组 n=24,SAH 2组 n=21)及SAH模型+G1激动剂组(简称G1组, n=24)。通过颈内动脉穿刺法进行SAH模型的构建。采用Sugawara评分评价大鼠SAH的严重性。SAH后24 h采用Garcia评分和平衡木试验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功建模24 h后,称重脑组织湿重和干重,计算脑组织含水率。绘制伊文思蓝标准曲线,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各组GPR30、TLR4及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TNF-α、IL-1β和IL-6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 结果:与SAH组相比,G1组Sugawara评分降低、平衡木试验评分和Garcia评分升高、脑含水率和伊文思蓝的渗出率均降低(均 P<0.05)。随着时间的变化,Sham 2组GPR30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P>0.05),建模后6、12、24、48和72 h,SAH 2组的GPR30表达量均较Sham 2组高,SAH 2组建模24 h的GPR30表达量最高,而后下降(均 P<0.05)。Sham组、SAH组与G1组三组间比较,GPR30、TLR4和NF-κB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G1组较SAH组TLR4和NF-κB表达量下降(均 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AH组小胶质细胞数目较Sham组增多,而G1组较SAH组的小胶质细胞减少。ELISA结果显示,SAH组、Sham组与G1组的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与SAH组比较,G1组的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均降低(均 P<0.05)。TUNEL法染色结果显示,SAH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较Sham组增加,而G1组较SAH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 结论:GPR30活化后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减少SAH后的神经元凋亡,改善SAH后早期脑损伤,保护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对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TCMIs)致类过敏反应(anaphylatiod reactions,ARs)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其研究脉络、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Web of Science(WOS)、PubMed数据库中建库至2023年5月1日收录的TCMIs相关ARs的中、英文文献,采用VOSviewer1.6.18绘制核心作者、机构合作及关键词共现网络,运用CiteSpace5.7.R5进行关键词聚类及突现展示.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190篇,英文文献48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上升又缓慢下降趋势;发表机构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为主,发表文献高达41篇;形成了 52位核心作者及梁爱华、易艳等代表性研究团队;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以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为主;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显示研究内容侧重于TCMIs相关ARs的作用机制、模型建立、评价方法、检测指标、质量控制;关键词突现分析提示大分子物质、G蛋白偶联受体B2(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B2,MRGPRB2)、安全性评价是TCMIs相关ARs未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结论 TCMIs相关ARs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其作用机制、安全性评价展开,体现在TCMIs致ARs成分的筛选、剂量选择及相关通路、受体分析,但此方面研究尚浅,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系统挖掘,促进TCMIs相关ARs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紫草素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紫草素(Shikonin,SK)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宫颈癌SiHa细胞,不同浓度SK作用于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指数和周期分布;细胞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SiHa细胞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作用48小时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雌二醇组SiHa细胞增殖指数升高,1×10-5、1×10-6、1×10-7、1×10-8mol/L SK各组SiHa细胞增殖指数下降(P<0.05),同时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雌二醇组GPER、Cyclin D1蛋白表达增加,1×10-5、1×10-6、1×10-7、1×10-8mol/L SK各组GPER、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 紫草素能够抑制人宫颈癌鳞癌SiHa细胞增殖,其诱导G0/G1期阻滞的分子机制可能与GPER、Cyclin D1蛋白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癌痛小鼠脊髓内皮素-1及其受体表达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骨癌痛小鼠脊髓内皮素-1(ET-1)及其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C3H/HeN小鼠96只,4~6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8):假手术组(S组)和骨癌痛组(BCP组).BCP组采用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含有1×104个/μl NCTC 2472纤维肉瘤细胞的α-MEM 20μl制备小鼠骨癌痛模型;S组给予α-MEM 20μl.分别于接种前1d(T0)、接种后4、7、10、14和21 d(T1-5)时测定机械痛阈(MWT)和自发抬足次数(NSF),于T0.2.45时随机取12只小鼠处死,取腰脊髓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ET-1、内皮素A受体(ETAR)和内皮素B受体(ETBR)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To时比较,S组T1时和BCP组T1-5时MWT降低,NSF增加(P<0.05);与S组比较,BCP组T2-5时MWT降低,NSF增加,T2,4,5时脊髓ET-1、ETAR和ETBR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小鼠骨癌痛的病理生理过程与脊髓ET-1及其受体表达下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膀胱癌组织GPR48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48(GPR48)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取83例膀胱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标本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均经病理检查证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GPR48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PR48蛋白.分析GPR48 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GPR48高表达(癌组织GPR48蛋白染色强度大于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和低表达(癌组织 GPR48蛋白染色强度小于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结果 癌组织、癌旁组织GPR48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68 ±2.24、1.12 ±0.31,P<0.05.GPR48 mRNA相对表达量与膀胱癌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与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和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GPR48高表达者(71例)癌组织GPR48蛋白染色强度大于对应的癌旁组织,GPR48低表达者(12例)癌组织GPR48蛋白染色强度小于对应的癌组织;GPR48低、高表达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67%、57.75%,生存时间分别为(56.00 ±3.83)、(47.97 ±2.07)个月,P均<0.05.结论 GPR48在膀胱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膀胱癌组织GPR48 mRNA表达情况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左归丸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PR48、BMP6、ATF4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观察左归丸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PR48、BMP6、ATF4的表达影响,研究左归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机制,从而证明中医“肾藏精”理论的科学性.方法:将40只SPF级雌性大鼠按照正常组、左归丸组、诱导液组、阳性药物组骨疏康组、福善美组进行随机分组,并灌胃5d,5d后制备合药血清.运用现代医学实验技术观察左归丸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结果:通过将左归丸组与正常组和阳性药物组及诱导液组的对比,可以看到该组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结论: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G蛋白偶联受体GPR48密切相关;②中药左归丸极有可能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R48信号通路,来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骨细胞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食欲素受体通路干预海马神经元放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食欲素受体(OxR)通路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取脑,急性分离单个CA1区锥体神经元.选140例神经元,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电活动,根据神经元自身放电频率分为低频和高频,神经元分别用人工脑脊液(低频对照组60例和高频对照组22例),食欲素A受体激动剂(O6012 200 nmol/L,低频实验组48例和高频实验组10例),O6012 200 nmol/L和选择性OxR1拮抗剂1 SB334867混合液(低频拮抗组7例和高频拮抗剂组1例)刺激,观察低频实验组28例和高频实验组4例给药前、给药期间和停止给药的电活动变化.结果 低频实验组激活58.3%神经元,给药期间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高于给药前(5.36±4.01 Hz vs 1.43±0.88 Hz,P<0.05);停止给药后与给药期间和给药前放电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频组激活40.0%神经元,给药期间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高于给药前[(6.98±2.45)Hz vs (4.93±2.55)Hz,P<0.05],停止给药后与给药期间比较放电频率显著减少(P<0.05),停止给药后与给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上可能存在OxR;激活OxR可兴奋神经元,并介导某些神经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运动调控骨代谢的关键膜上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48
编辑人员丨2023/8/6
G蛋白偶联受体48(GPR48)作为一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膜上七次跨膜受体,其LRR结构域与R-spondin1或Norrin结合形成复合体后可作用于下游关键因子可调控骨质疏松、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生.骨作为重要的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组织,由成骨细胞(OB)和破骨细胞(OC)分别主导的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拮抗及协同调控骨组织代谢平衡.骨细胞是力学刺激敏感细胞,调节应力加载后的骨适应性反应,而运动训练对骨产生的力学刺激可翻译成结构级联性生化反应(Wnt、cAMP/PKA/Atf4、OPG/RANKL/RANK等途径稳态表达),调控骨形成和/或骨吸收.并且,GPR48通过R-spondin1可直接调控以上信号途径的激活状态.那么,GPR48能否通过下游级联信号途径从而在运动影响骨代谢中起分子介导作用呢?探究GPR48在运动影响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分子介导机制,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运动影响骨代谢的分子机制信号网络并为骨疾病诊治提供新靶点和非药物干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