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强度电场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生物强度电场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转化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HSF,分为经200 mV/mm电场处理6 h的200 mV/mm电场组和置于电场装置中不通电处理6 h的模拟电场组,在活细胞工作站中观察细胞形态和排列变化;记录处理0、6 h细胞数,并计算细胞数变化率;观察并计算3 h内细胞运动方向、位移速度、轨迹速度(以上实验模拟电场组样本数为34、200 mV/mm电场组样本数为30);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处理3 h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取HSF分为置于电场装置中不通电处理3 h的模拟电场组和经相应强度电场处理3 h的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400 mV/mm电场组,另取HSF分为置于电场装置中不通电处理6 h的模拟电场组和经200 mV/mm电场处理相应时间的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3 h组、电场处理6 h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及LSD检验。 结果:处理6 h,与模拟电场组相比,200 mV/mm电场组细胞形态拉长,并产生局部粘连;模拟电场组细胞任意排列,200 mV/mm电场组细胞呈有规律的纵向排列;2组细胞数变化率相近( P>0.05)。处理3 h内,200 mV/mm电场组细胞有明显的向正极运动趋势,模拟电场组细胞绕原点运动;与模拟电场组比较,200 mV/mm电场组细胞位移速度和轨迹速度均明显加快( Z值分别为-5.33、-5.41, P<0.01),方向性显著增强( Z=-4.39, P<0.01)。处理3 h,200 mV/mm电场组细胞α-SMA蛋白表达较模拟电场组明显增加( t=-9.81, P<0.01)。处理3 h,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400 mV/mm电场组细胞α-SMA蛋白表达分别为1.195±0.057、1.606±0.041、1.616±0.039,均明显多于模拟电场组的0.649±0.028( P<0.01)。与100 mV/mm电场组比较,200 mV/mm电场组、400 mV/mm电场组细胞α-SMA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 P<0.01)。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3 h组、电场处理6 h组细胞α-SMA蛋白表达分别为0.730±0.032、1.561±0.031、1.553±0.045,均明显多于模拟电场组的0.464±0.020( P<0.01);与电场处理1 h组比较,电场处理3 h组、电场处理6 h组细胞α-SMA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 P<0.01)。处理3 h,与模拟电场组比较,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400 mV/mm电场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P<0.05或 P<0.01);与100 mV/mm电场组比较,200 mV/mm电场组、400 mV/mm电场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P<0.05或 P<0.01);与200 mV/mm电场组比较,400 mV/mm电场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 P<0.01)。与模拟电场组比较,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3 h组、电场处理6 h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P<0.01);与电场处理1 h组比较,电场处理3 h组、电场处理6 h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P<0.05或 P<0.01);与电场处理3 h组比较,电场处理6 h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 P<0.01)。 结论:生物强度电场可诱导HSF迁移、促进Fb向肌Fb转化,且转化有一定的时间及电场强度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卒中模型小鼠神经纤维束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11.7 Tesla(11.7 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评价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发生相关脑区间的神经纤维连接情况。方法:成年雄性SPF级C57BL/6小鼠,采用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并分别在造模前3 d和造模后1 d进行磁共振扫描。勾画梗死区域并计算梗死体积,对特定脑区进行神经纤维追踪,并分析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轴向扩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AD)、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RD)等数据。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造模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1)与造模前相比,MCAO造模后,小鼠梗死体积达到[(35.11±17.57)mm 3],梗死区域的FA值减少( t=4.73, P<0.01)。(2)对前囟(anterior posterior,AP):+1.2 mm切面进行纤维追踪,发现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从侧脑室背侧角投射到皮层的纤维束数量由(92 584.20±14 751.00)个减少为(59 815.60±6 752.46)个( t=4.87, P<0.01),投射到梗死区域的纤维束数量由(107 671.40±10 497.57)个减少为(61 658.60±10 178.21)个( t=6.43, P<0.01)。FA、AD、MD、RD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t=3.38~6.43,均 P<0.05)。(3)对AP:-3.8 mm切面进行纤维追踪,发现从侧脑室背侧角投射到皮层的纤维束数量造模后由(96 944.00±18 331.09)个减少为(58 767.80±16 445.25)个( t=2.99, P<0.05),FA、AD、MD、RD值均降低( t=7.30,5.05,6.74,4.13,均 P<0.05)。 结论:11.7 T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精准检测到小鼠缺血再灌注1 d后从侧脑室背侧角投射到皮层和梗死区的神经纤维束数量和扩散张量参数均显著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帕金森病黑质病变的结构影像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帕金森病(PD)的核心病理改变是黑质病变,以黑质小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和铁沉积病变为主要特征。近年研究发现应用神经黑色素序列、磁敏感序列、定量磁化率技术、弥散张量成像等可以显示黑质结构和病变。在高分辨黑质MRI上,神经黑色素敏感的序列及磁敏感的序列可以作为PD患者的影像标志物,区分PD患者及健康人,且对于PD前驱期的识别也有价值,可用于早期PD诊断。但在PD与PD叠加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方面,黑质MRI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不高。综合考虑黑质及其他区域如中脑、壳核等部位在MRI的变化,是提高PD及PD叠加综合征鉴别率的重要方向。高场强MRI如7.0 T MRI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黑质结构,区分黑质小体,未来在高场强MRI上进一步研究黑质结构与PD患者病程、分型、治疗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医师对PD患者的早期诊断及规范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脑深部电刺激25周年应用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脑深部电刺激(DBS)现已成为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重要方法。DBS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迄今已经有25年的时间。本文通过对DBS在中国25年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综述,梳理历史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目前,DBS开展单位数量及手术量均飞速增长,治疗疾病谱日趋广泛(已涵盖运动障碍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等)。这些进步均与脑立体定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国产DBS设备的开发密不可分。目前国产DBS设备已具备变频刺激,高场强磁共振兼容,闭环刺激,远程程控等先进功能,为服务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当然,DBS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DBS的神经机制,最优靶点的选择以及疗效的预测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7.0 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代谢改变常早于形态学改变,磁共振波谱(MRS)成像是目前唯一能够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器官代谢物种类及其含量的影像学手段。相较于3.0 T,7.0 T MRS成像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明显提高,能够更加精准评估微量代谢物、降低克拉默-拉奥下限以及分离因化学结构相似而具有重叠共振的物质。该文就7.0 T 1H-MRS在脑肿瘤、脱髓鞘、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决策及疗效评估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电场不可逆电穿孔抑制人肝癌耐药细胞BEL-7402/5-氟尿嘧啶生长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对5-氟尿嘧啶(5-Fu)耐药的人肝癌细胞(BEL-7402/5-Fu,购自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长、细胞膜完整性以及荷瘤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拍照以及乳酸脱氢酶(LDH)检测来评价细胞膜完整性。构建BEL-7402/5-Fu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来评价体内抗肿瘤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高压电场显著抑制BEL-7402/5-Fu细胞生长并且呈场强依赖性,高压电场处理24 h后,500、750、1 000、1 500、2 000 V/cm组的细胞存活率为(89.56±12.37)%、(66.29±7.47)%、(29.19±3.62)%、(17.66±1.64)%、(11.74±1.08)%( F=77.730, P<0.01)。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在场强为1 000 V/cm时,实验组的细胞膜完整性以及细胞器结构损伤严重。高压电场500、750、1 000、1 500、2 000 V/cm各组的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DH分泌水平分别为(35.33±8.74)、(64.33±7.67)、(144.02±12.16)、(194.33±5.13)、(207.33±11.01)、(213.33±20.81) U/L( F=122.690, P<0.01),呈场强依赖性。高压电场能够抑制BEL-7402/5-Fu荷瘤鼠肿瘤的生长,模型组的瘤重为(1.51±0.32) g,高压电场治疗组小鼠的瘤重为(0.28±0.05) g( F=619.870, P<0.01),抑瘤率达81.45%。 结论:高压电脉冲能显著抑制BEL-7402/5-Fu细胞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7.0 T MR不同匀场模式在二维及三维T 2加权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7.0 T MR不同匀场模式在二维及三维T 2W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入组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7.0 T MR检查的健康志愿者23名,其中12名接受二维T 2WI扫描、14名接受三维T 2WI扫描。二维T 2WI的匀场模式包括患者特定(PS)模式、直接信号控制(DSC)模式、标准圆极化(CP)模式和区域选择(VS)模式,三维匀场模式包括通用脉冲(UP)模式及CP模式。采用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和信噪比(SNR)对幕上及幕下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多组间定量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2组间定量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 结果:二维T 2WI中PS模式、DSC模式、VS模式、CP模式的幕下图像质量评分、SNR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6.74, P<0.001; F=28.24, P<0.001),其中PS模式、DSC模式、VS模式幕下图像质量评分、SNR优于CP模式( P<0.05)。T 2WI中PS模式、DSC模式、CP模式幕上图像质量评分、SNR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维T 2WI中UP模式幕上及幕下图像质量评分均优于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74, P=0.006; Z=-3.24, P=0.001)。三维T 2WI中UP模式幕下图像SNR优于CP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49, P=0.004);UP模式与CP模式幕上图像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7.0 T MR不同匀场模式的T 2WI可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对幕下病灶进行精准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耳部3 T MRI规范及常见病变诊断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耳部MRI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耳部MRI不仅是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搏动性耳鸣的关键诊断方法之一,而且在听神经瘤和中耳胆脂瘤等耳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诊断、术前评估、预后预测和随访等精准诊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场强(3 T)MR硬件和成像技术的发展,耳部MRI在耳部疾病临床诊疗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临床研究,不断完善和创新耳部MRI技术,拓宽应用范围,提升诊疗水平,充分、合理地发挥耳部MRI在耳部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未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小血管病以损伤脑深部灰质、白质结构为特点,与卒中、认知能力下降、神经行为症状或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并且起病隐匿,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对脑小血管病的评价主要依赖MRI影像特征。随着MRI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高场强MRI技术的加持下,更多与脑小血管损伤相关的脑组织细微异常改变得以显示,结合近年广泛运用的人工智能,可以更全面地捕捉脑小血管病对大脑的影响。同时,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评估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快速、准确地利用影像学技术有效识别脑小血管病患者及其患病程度,在临床中发挥其相应作用,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