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神经套管阻止大鼠坐骨神经缝接口处再生轴突逃逸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神经套管在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作用,并进一步观察其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明胶作为载体构建载CSPGs神经套管,用于保护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2019年7月至9月,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直接缝合组、空白组(无CSPGs的明胶套管)和套管组(载CSPGs套管),每组8只。术后5周时,每组3只大鼠行荧光金注射以标志术侧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其余5只大鼠于术后6周行电生理学检测后分别取材,用于神经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镀银染色,同时取术侧腓肠肌行Masson染色,评估缝合口处坐骨神经的再生情况及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组织学结果表明,在坐骨神经端-端缝合口处,再生神经纤维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再生及逃逸现象,直接缝合组、空白组和套管组再生神经纤维的逃逸距离分别是(787.19±213.77)μm、(547.17±167.71)μm和(350.60±68.58)μm,通过缝合口进入远端基底膜管的再生轴突数目分别是(6 360±736.89)个/mm 2、(8 040±673.05)个/mm 2和(9 000±644.20)个/mm 2,术侧背根神经节中被荧光金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目分别是(124.35±25.88)个/mm 2、(165.36±30.74)个/mm 2和(208.98±20.51)个/mm 2,套管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生理检测及术侧腓肠肌的组织学切片均显示套管组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比另外两组更好( P<0.05)。 结论:载CSPGs神经套管可通过CSPGs对再生轴突的抑制作用,有效减少再生神经纤维在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逃逸及紊乱再生,从而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有效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接前方入路联合直接后方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联合直接后方入路(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入路治疗18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入路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入路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法舒地尔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在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SD大鼠30只,重(200±30)g,切断右侧坐骨神经,缝合后等分入2组,即对照组与法舒地尔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与10mg/kg的盐酸法舒地尔腹腔注射.术后2周,利用NF-200一抗对损伤远端的轴突密度进行评估.术后4周,利用逆行示踪剂荧光金评估发出轴突进入损伤远端的位于L4~6DRG和腰骶膨大处的神经元数量.术后12周,对腓肠肌的湿重比、肌纤维的横截面积进行测量;利用NF-200与MPZ 一抗及透射电镜对轴突的直径与髓鞘的厚度进行测量.术后4、6、8、10、12周采集足印,对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进行评定.此外,体外培养大鼠胚胎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运动神经元(SMN),评估法舒地尔对其轴突生长的影响.结果 术后14 d,法舒地尔组损伤远端神经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4).术后4周法舒地尔组被荧光金逆行标志的L4~6DRG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法舒地尔组有髓轴突的数量、有髓轴突的直径以及髓鞘的厚度都高于对照组(P<0.05),G-ratio值则低于对照组(P<0.05).SFI数据结果显示,术后6、8、10及12周,法舒地尔组SFI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对照组的患侧腓肠肌的湿重比及肌纤维的横截面积显著小于法舒地尔组(P<0.01).培养5d后,法舒地尔组DRG及SMN的轴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法舒地尔能够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其运动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周围神经损伤后施旺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宿主施旺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的BMSCs,制作坐骨神经横断损伤模型,将第4代BMSCs植入坐骨神经损伤远侧段,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施旺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结果 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BMSCs 植入后,损伤坐骨神经的施旺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结构更加清晰完整,排列更加整齐有序.结论 BMSCs植入可以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施旺细胞的存活或再生,可作为治疗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的干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合脂肪来源干细胞的脱细胞异种神经联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复合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脱细胞异种神经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早期效果.方法 取 15 只 3 月龄雌性 SD 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进行脱细胞处理,作为异种神经移植体.取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颈背部脂肪垫,采用Ⅰ型胶原酶单独消化法分离培养 ADSCs;兔耳静脉采血后经两步离心法提取 PRP;观察不同体积分数 PRP 对 ADSCs 增殖的影响,以及诱导其为类雪旺细胞可行性.取第 3 代 ADSCs,CM-Dil 活细胞染色剂标记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标记及传代后荧光衰减情况.另取 32 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左侧面神经 1 cm 长缺损模型,随机分成 4 组(n=8),A、B、C、D组分别采用 CM-Dil-ADSCs 复合脱细胞异种神经+自体PRP、CM-Dil-ADSCs 复合脱细胞异种神经、脱细胞异种神经、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术后 1、8 周静态下测量各组动物左侧上唇与面正中线成角(θ 角);4、8 周神经电生理检测记录神经传导速度;8 周荧光显微镜观察 A、B 组再生神经远近端 CM-Dil-ADSCs 数量,各组再生神经甲苯胺蓝染色计数有髓神经纤维、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结构.结果 5%~20% PRP 均能促进 ADSCs 增殖,经 20% PRP诱导后细胞 S-100 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ADSCs 经 CM-Dil 标记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示细胞标记率达90% 以上,被标记细胞传代后细胞增殖良好,传代后荧光稍衰减.术后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 1 周各组动物面部均发生不同程度功能障碍,A、B、C、D 组左侧 θ 角分别为(53.4±2.5)、(54.0±2.6)、(53.7±2.4)、(53.0±2.1)°,均显著低于健侧(P<0.05);术后 8 周分别为(61.9±4.7)、(56.8±4.2)、(54.6±3.8)、(63.8±5.8)°,与健侧及术后 1 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观察各组动物再生神经完整性及连续性均良好.术后 4、8 周神经电生理检测示,A、D 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快于 B、C 组,B 组快于 C 组(P<0.05),A、D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8 周荧光显微镜观察示,A 组移植神经远、近端横断面均可见大量 CM-Dil-ADSCs通过,B 组通过细胞相对较少.甲苯胺蓝染色示,A、D 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 B、C 组,B 组高于 C 组(P<0.05);A、D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示,D 组有髓神经纤维鞘直径大、壁厚,形态规则;A 组髓鞘形态与 D 组相似;B、C 组髓鞘形态不规则,直径小、壁薄.结论 ADSCs 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在体内存活,并可在 PRP 诱导下分化为类雪旺细胞,与脱细胞异种神经复合后修复兔周围神经损伤可获得较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聚丙交酯-乙交酯微球搭载鹿茸多肽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微球搭载的鹿茸多肽(VAP)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横断法复制大鼠外周神经损伤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横断对照组(对照组)、VAP微球组(VAP组)、BMMSCs移植组(BMC组)和VAP微球联合BMMSCs移植组(VAP-BMC组),每组15只.造模7 d后,对照组大鼠在横断坐骨神经区域注射PBS溶液,VAP组大鼠在相同位置注射含有载药PLGA微球的PBS溶液,BMC组大鼠注射含有BMMSCs的PBS溶液,VAP-BMC组大鼠注射含有载药PLGA微球和BMMSCs的PBS溶液.3个月后采用Basso、Breattie和Bresnahan(BBB)运动评级量表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二硫键异构酶(PDI)、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半胱胺酸蛋白酶12(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BB运动评级量表评估,与对照组比较,VAP组、BMC组和VAP-BM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以VAP-BM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最明显.H 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VAP组、BMC组和VAP-BMC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更粗,轴突直径更长(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VAP组、BMC组和VAP-BMC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PDI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AP-BMC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GRP-7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PLGA微球搭载VAP联合BMMSCs可促进受损坐骨神经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有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步行能力及跨半球可塑性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和Granger因果分析(GCA)方法,探讨电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步行能力的作用及跨半球可塑性机制.方法:16只右侧坐骨神经横断外膜缝合模型大鼠,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电针治疗,对照组无特殊干预.于术后1月、4月行步态分析和静息态fMRI扫描.结果:治疗组术后1月、4月步态分析最大接触平均强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0.05).术后1月两组VMHC差异无显著性,术后4月治疗组运动皮质、杏仁核、嗅皮质VMH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FDR校正,P<0.01).GCA结果显示术后4月治疗组大鼠左侧运动皮质到右侧运动皮质的效应连接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步行能力,可能与电针调节了大鼠半球间功能连接和定向效应连接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7β-雌二醇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性损伤修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对大鼠RSC96雪旺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对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性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配制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溶液,用CCK-8试剂盒检测雪旺细胞的增殖能力,筛选17β-雌二醇作用的最适浓度;将大鼠雪旺细胞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和17β-雌二醇组(100 nmol/L),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雌激素受体的表达;用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用qRT-PCR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mRNA的表达;雄性SD大鼠经腹腔注射一定浓度的17β-雌二醇溶液,观察其对坐骨神经横断性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100 nmol/L 17β-雌二醇溶液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其他浓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 nmol/L 17β-雌二醇溶液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雌激素受体表达明显增加,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增强,BDNF、CNTF、GDNF、NGF等mRNA表达明显增加(P均<0.05).同时,17β-雌二醇促进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延缓腓肠肌的萎缩.结论: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与雪旺细胞上雌激素受体结合来发挥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促进外周神经损伤后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LGA微球搭载鹿茸多肽联合BMSCs移植对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微球搭载鹿茸多肽(VAP)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受损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横断法复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横断对照组(Control组)、VAP微球组(VAP组)、BMSCs移植组(BMC组)以及VAP微球联合BMSCs移植组(VAP+BMC组).给予VAP(15 mg·mL-1)、BMSCs(1×106·mL-1)分别注射和联合注射后,观察3个月.采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评估各组大鼠神经恢复情况;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中IL-1β、IL-6和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VAP组、BMC组和VAP+BMC组大鼠的SF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VAP+BMC组大鼠的神经修复速度更快;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表达明显较少,炎症反应减轻;各组大鼠血清及坐骨神经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VAP+BMC组效果更明显(P<0.05,P<0.01).结论PLGA微球搭载VAP联合BMSCs移植可修复受损的坐骨神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损伤局部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分析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损伤局部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阐明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机制.[方法]选取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模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模型组,于电针6d后取损伤处坐骨神经,通过高通量技术筛选差异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KEGG通路分析.[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上调差异基因3001个,下调差异基因1169个.电针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表达上调差异基因24个,下调差异基因80个,结合GO分析结果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了可能与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相关的8个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通路、γ-氨基丁酸能突触通路、胆碱能突触通路、5-羟色胺突触通路、钙信号通路、紧密连接通路、黏着斑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通路.[结论]电针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电位平衡、神经元轴突再生骨架结构的重建以及白细胞的迁移而改变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再生的微环境,从而促进了受损神经的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