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带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患者心理韧性成长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携带埋藏式心脏起搏器(pacemakers,PM)患者出院后的心理韧性体验,深度探究其感受变化过程.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10月-2022年5月选取我院起搏器随访门诊的11例携带PM患者,采用现象学研究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借助NVivo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提炼主题.结果共经历2个时期,各时期分别提炼出5个主题:植入第1个月的心理韧性建立危机期(无奈、强烈的不确定感、心理机能调节失衡、自我形象受损、渴求康复锻炼的指导).植入第6个月的心理韧性调控期(调整与适应变化,接纳现状;重塑认知;生活态度的调节;延续护理服务及医疗技术的空缺;渴望获取疾病管理信息).结论建议医护人员依据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韧性特点,分类制定携带PM患者的术后管理方案,重视植入初期心理韧性建设的影响因素,注重患者心理发展形势,强化术后患者的信息与情感支持,持续关注术后调控期康复患者的心理韧性,发挥其带动同伴患者的优势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式临时起搏方法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心脏埋藏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1].心脏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中囊袋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加[2],而心脏起搏系统移除术是目前囊袋感染治疗的主要方法.对于起搏器完全依赖的患者,心脏起搏系统移除术后需要植入临时起搏器.传统临时起搏方法对患者的体位要求严格,长时间的体位限制容易引起电极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电生理组医疗团队经过理论与实践摸索,研究出改良式临时起搏方法,现将改良式临时起搏方法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Arg870位点不同突变基因型与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分析携带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Arg870位点不同错义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探讨该位点突变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529例非亲缘关系的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以及307例正常对照人群的相关资料,完善临床评估,采用Panel二代测序检测MYH7、MYBPC3、MYL2、MYL3、TNNI3、TNNT2、TPM1和ACTC1基因,将发现的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分析其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结果 5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4例携带MYH7基因Arg870位点错义突变(2例Arg870His突变,1例Arg870Leu突变,1例Arg870Cys突变),上述基因突变在307例正常对照人群中均未检出.4例患者均为男性,室间隔厚度均>20 mm,均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及至少1种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以及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中1例接受室间隔化学消融,3例接受永久起搏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结论 MYH7基因Arg870His、Arg870Leu、Arg870Cys突变所致肥厚型心肌病可表现为相似的临床表型,在我国患者中发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较高,提示Arg870位点发生的错义突变可能趋于恶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术后功能障碍中的监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监测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12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监测,分析所有患者的感知、起搏器起搏功能异常、起搏器导致的心律失常以及自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80例患者中治疗心力衰竭的心室同步化起搏(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型患者的起搏比例为100%.有26例出现感知功能异常(13例表现为感知过度,13例表现为感知不良),有4例出现起搏功能异常,有3例表现为起搏器介导的心律失常[第3代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 ter-defibrillator,ICD)和CRT-D型患者中有2例表现为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例表现为放电],有6例出现自发性心律失常(ICD和CRT型患者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DCG在起搏器术后功能障碍识别中具有重要的监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心室不同起搏比例和部位对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远期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前临床上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最长效、安全的方法为安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右心室心尖部安置电极因具有固定性好和操作简便等优点而成为心脏电极植入的常用部位[1].但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因心室激动的方向及顺序与正常情况下相反,从而导致心室内和心室间电激动及机械运动失同步,早期可对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远期则会导致心室重构,并降低心功能[2].我们通过对78例植入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心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右心室不同起搏比例和部位对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远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远程监测系统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老年患者中应用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远程监测系统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评价数据传输成功率以及老年患者使用情况. 方法 回顾性入选我中心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共97例植入具有远程监测功能的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65岁的老年患者,评价远程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情况,比较植入1年后门诊随访率,并对患者进行电话调查. 结果 入选97例老年患者,包括70例起搏器患者,20例ICD患者,7例CRT患者.其中Home Monitoring远程监测系统85例,Merlin.net远程监测系统12例.平均年龄(78.2±6.4)岁,男性64例(66.0%).1年随访期间,95例(97.9%)患者完成了远程监控,68例(70.1%)完成门诊随访,90例(92.8%)患者完成电话调查,其中85例(94.4%)患者对远程监测系统满意,若再次更换80例(90.0%)患者愿意继续使用远程监测系统. 结论 对于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老年患者,远程监测系统同样能提高随访率,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动态心电图临床操作标准化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或Holter检查,是一种评价各种心脏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简便、高效、准确、安全的无创检查,广泛用于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评价,心肌缺血的诊断,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药物疗效评价,起搏器等埋藏式心脏电治疗装置监测等领域.目前动态心电图已广泛用于于临床各级医疗机构,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必要对该项技术进行规范化培训.本文参考相关指南、共识及专家建议,结合作者经验,撰写动态心电图临床操作标准化方法供临床使用时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与三尖瓣反流加重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CIEDs)患者三尖瓣反流加重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有植入CIEDs(单腔或双腔永久式起搏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复查心脏彩超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三尖瓣反流是否加重分为三尖瓣反流未加重组146例和加重组5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心脏彩超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非配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未加重组比较,加重组患者男性、术前肌酐清除率、高脂血症及植入时间>12个月的的患者比例升高,术前右心房内径较小、二尖瓣及三尖瓣存在反流的患者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植入时间(OR=1.000,95%CI 1.001~1.003;P=0.013)和高脂血症(OR=2.024,95%CI 6.728~22.360;P=0.022)可能是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存在轻度三尖瓣反流(OR=0.018,95%CI 0.049~0.133;P<0.001)可能是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起搏器植入时间、高脂血症可加重三尖瓣反流,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与术后三尖瓣反流加重相关,应注意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无症状房颤发生率与P波最大时限及离散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监测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心房高频事件(AHRE)及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及离散度(Pd),以帮助评估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方法 本研究共随访初次植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无房颤病史的患者73例,其中植入美敦力Adapta L ADDR01起搏器34例,植入美敦力Advisa A3dr01起搏器39例,在观察期内关闭节律及频率干预机制.观察AHRE的时间、频率及体表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及离散度;术后总共平均随访18个月.房颤发作定义为起博器记录到AHRE>5 min.结果 植入双腔起搏器3个月后共45例患者发现AHRE>5 min(61.64%),其中无房颤再发相关的症状或体征者38例(84.44%);18个月后共53例患者程控时发现AHRE>5 min(72.60%),其中无房颤再发相关的症状或体征者47例(88.68%),3个月时高血压(HBP)患者结局的发生风险是非HBP患者的4.67倍,18个月时Pd>40 ms和Pmax>100 ms是AHRE>5 min事件的危险因素,即Pd>40 ms患者比起Pd≤40 ms易有无症状房颤,风险是18.30倍;Pmax>100 ms患者较Pmax≤100 ms的患者发生结局的风险是15.72倍;A3组及Adapta组患者AHRE>5 min的检出率在3个月时分别是66.67%、55.88%,18个月时分别是79.49%、64.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AHRE可增加检测无症状房颤的可能性.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平台的双腔起搏器更好地鉴别所有类型的房性心律失常;HBP是房颤事件的较准确的预测因子;Pd>40 ms和Pmax>100 ms是AHRE>5 min事件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身兼容磁共振成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植入的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植入兼容磁共振成像(MRI)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CRT-D)围术期以及术后MRI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选取药物控制欠佳的心力衰竭患者12例,植入兼容MRI的CRT-D(Inventra 7 HF-T QP),观察植入时、植入后1个月、MRI检查前后、MRI检查后1个月及3个月起搏器参数等情况.结果 12例植入CRT-D患者中男7例、女5例,10例(83.3%)患者进行了MRI检查,CRT-D植入时、植入后1个月、MRI检查前、MRI检查后、MRI检查后1个月及3个月电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检查后1个月与MRI检查前相比,右心房阻抗的变化为(51±31)Ω,左心室阻抗的变化为(116 ±90)Ω,右心室阻抗的变化为(26 ±4)Ω,除颤阻抗的变化为(5.6±2.1)Ω.其中3例存在伪影,但不影响阅片诊断,1例心脏区伪影严重影响阅片;所有患者均未见起搏阈值增高、感知异常及导线移位、心肌穿孔等情况.结论 兼容MRI的CRT-D植入是安全可行的,植入后能安全进行MRI扫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