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程序设计课程用于本科护生护理信息能力培养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基于项目管理内涵制定的应用程序设计课程用于建立本科护生护理信息能力的可行性,为护生相关能力培养提供参考.方法 成立培养团队,基于项目管理内涵制定课程材料,对 77名本科护生进行培养,每周 1次,每次 90 min,共 9 次.采用护理信息能力自评量表、学习动机策略问卷评估有用性,采用课程学习评价表、应用程序项目产出和报告评分表评估适用性.结果 培养后,护生在信息角色、基本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无线设备 4 个维度的得分显著提高(分别t=7.148,2.029,5.767,5.729 均P<0.05),自我效能感得分得到显著改善(t=2.944,P=0.004).学生共产出 9个应用程序项目,评分均在 85 分以上.在课程内容、知识、态度和专案管理方面的满意度均分为中上水平.结论 基于项目管理内涵制定的应用程序设计课程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初步取得较好成效和较高满意度.可进一步合作开展随机对照组研究,以探讨长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结合翻转课堂在护理研究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索基于项目的 团队学习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组方法,将2019级本科护理专业4个平行班的学生分为对照组(103名)和观察组(103名),对照组护理研究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采用基于项目的 团队学习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法.结果 除期末考试客观题得分外,观察组护理研究课程期中测验、期末考试主观题、科研项目申报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课程后,观察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显著高于课程前(P<0.05).结论 基于项目的 团队学习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本科生护理研究课程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盘早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基于Jeffries护理模拟教学理论构建胎盘早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 组建研究团队,采用专家小组讨论法,在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因素基础上,从模拟教学设计特点、教学实践活动和预期结果3个方面构建平台,根据胎盘早剥典型案例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院校2019级54名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练习和考核中应用,收集教学平台使用情况、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成绩及学生评价等数据.结果 构建的胎盘早剥实验教学平台包含练习培训、知识掌握程度考核、评价反馈3个部分,内含培训模块12个和考核模块20个,人文关怀内容融入在多个模块中.全程实验耗时(43.39±6.91)min;54名护理本科生平台考核成绩得分(82.68±10.31)分,其中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人文关怀考核的项目均分分别为(4.03±0.64)分、(4.20±0.70)分、(4.30±1.13)分;发放平台使用评价问卷5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护理本科生对平台使用满意度、自信心、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评分分别为(4.27±0.61)分、(3.89±0.52)分、(3.92±0.59)分.结论 基于Jeffries护理模拟教学理论和胎盘早剥学习大纲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丰富了学生的实验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掌握人文关怀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建构主义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虚实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经成为探究生物学和医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工具,探究有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必将提高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为载体,以构建系统的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为基本要求,建立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实验的教学平台。整合优化实体实验项目,增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虚实结合,提高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结果:建立了线上教学平台,有效地引导和提高了学生预习实验的效果,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体实验项目整合优化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建立了基于建构主义的分子生物学虚实结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提高学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基于血细胞分析参数的抑郁症预测模型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常规检验的血细胞分析参数,构建抑郁症诊断及与焦虑症鉴别诊断的预测模型。利用2020—2021年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细胞分析参数进行研究,收集研究对象22项血细胞分析检验项目及年龄、性别参数,探索采用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和多层感知器多种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抑郁症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基于健康人群和抑郁症组血细胞分析参数,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抑郁症发生准确率高达0.99,F1为0.97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和平均精准度分别为0.985和0.967。血小板参数变化是影响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基于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的血细胞分析数据,构建的随机森林鉴别诊断模型显示出最高的预测准确性(0.68)和AUC(0.622)。年龄和血细胞参数及红细胞平均体积对该模型贡献最大。综上,本研究通过挖掘血细胞分析项目,初步建立了抑郁症预测及与焦虑症的鉴别诊断模型,显示了机器学习模型在精神疾病中更为客观的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IPP及柯氏模型优化"互联网+中医护理"护士培训的行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以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context,input,process and product,CIPP)及柯氏模型为导向的"互联网+中医护理"岗前培训评估体系的行动研究是否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培训效果。方法:以广东省中医院2019至2020年211名"互联网+中医护理"护士为研究对象,组建行动小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根据收集的资料,行动小组构建"互联网+中医护理"培训方案、"互联网+中医护理"编制要求、"互联网+中医护理"流程的案例优化方案和"互联网+中医护理"的评价模型。培训结束后通过成绩比较、发放自制调查问卷,比较护士知识技能和相关态度、对培训项目总的反应和感受,以及主管领导、医护人员、服务对象对护士工作表现的评价。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培训后理论成绩为(85.16±6.22)分、案例考核成绩为(81.22±7.03)分,高于培训前理论成绩(61.23±12.90)分、案例考核成绩(59.54±14.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自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护士培训后理论知识技能、相关态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培训过程中、培训结束时对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实施、培训保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培训后,主管领导、医护人员、服务对象对护士工作表现的评价在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工作过程、学习能力等方面均有改善,改善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行动研究是一种有效地持续改善护理培训的研究方法,基于CIPP及柯氏模型通过行动研究构建的"互联网+中医护理"护士优化方案可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综合安全文化改进模式护理在老年肿瘤患者跌倒坠床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元综合安全文化改进项目(CUSP)在降低老年肿瘤患者跌倒坠床发生风险、提升质量改进实效、创新安全文化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高危老年跌倒坠床患者93例,将2020年1~6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41例),实施院内跌倒坠床常规预防处理措施;将2020年6~12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52例),在CUSP模式指导下实施跌倒坠床的安全文化干预措施。比较后单元内医护人员的安全文化水平、医护人员在跌倒坠床相关知识掌握、高危因素评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安全措施落实能力等方面的效果以及两组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结果:干预后医护人员的安全文化认同水平在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组织学习及持续改进""科室间协作""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对患者安全的整体感觉""不良事件上报频率"6个维度上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医护人员在"高危因素评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安全措施落实能力水平"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科室跌倒坠床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USP在有效预防老年肿瘤患者跌倒坠床发生、提高科室整体安全文化水平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为改进医疗质量安全提供方法上的借鉴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重点人群应急救护知识、信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广泛接触公众、可能成为“第一响应人”带动全社会学习应急救护的重点人群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应急救护工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应急救护能力建设培训项目”的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对北京市部分重点人群培训后进行应急救护知识、信念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9 591人,10个应急救护题目中,正确率最高的为急救电话号码(98.58%),正确率最低的为中暑的判断方法(32.00%),应急救护的定义和法律免责条款正确率较低(63.61%和75.91%)。研究对象对亲人、朋友、陌生人和流浪者不同心理距离人群的施救意愿不同( χ2=822.82, P<0.001),对其他各组的施救意愿均高于流浪者( P<0.05),随着心理距离递增,施救意愿呈下降趋势( Z=-26.57,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家庭年收入高和应急救护知识正确率高者,施救意愿更高。曾遇紧急情况的1 529人中,仅66人(4.32%)未采取任何施救行为。 结论:北京市重点人群培训后应急救护知识和信念水平均较高,施救行为实施率高,年龄、家庭年收入和应急救护知识水平是影响施救意愿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项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本研究设计和实施基于项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讨其达到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及效果。教师以课程核心知识点划分模块,分小组确立感兴趣的预防医学议题,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健康干预项目,项目设计是学生将预防医学课程所学,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最终在课堂上以模拟实施干预项目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4(4,4)分]、"全面清晰地理解理论知识"[4(4,5)分]、"有利于建立预防医学的思维模式"[4(4,5)分]等认同度较高。基于项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可以为相关课程教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成像设备性能检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自主研发MRI设备性能检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解决MRI设备实验教学不易开展的难题。方法:针对滨州医学院2016级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五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共202名学生,根据《医学影像设备学》中MRI设备教学要求,基于Unity3D引擎,应用Unity3D、3D Studio Max、Maya、Visual Studio技术,构建3D实验仿真模型、实验场景,设计实验学习内容、考核评价内容,研制教学系统软件,基于Web在线学习。并对实验学习进行满意度调查,统计本教学系统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上学习者实验成绩数据,多维度评价学习效果。结果:构建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为综合性实验,12个知识点对应12个实验项目,共计81个互动内容与步骤。本校学生实验学习满意度调查(202人)整体满意率为96.82%(2 347/2 424)。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参与本教学系统学习并提交实验报告的499人中,实验成绩平均分为78.07分(线上学习考核满分90分),整体通过率为96.79%(483/499),实验成绩获90分(18人)的平均学习时间为54 min。结论:本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实验内容全面系统、实验场景真实度高、实验操作互动性强,学习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