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DTI技术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失语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失语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互动式头针治疗。观察2组患者DTI感兴趣区(RIO)弓状束纤维形态及数量变化,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测试(CADL)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言语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弓状纤维束的形态及数量、CRRCAE评分、C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弓状纤维束形态改善,数量较多,CRRCAE评分及CADL评分[(54.7±3.9)分]较优异( P<0.05)。 结论:互动式头针对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失语症患者应尽早采用互动式头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磁共振技术联合弥散张量成像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磁共振技术(MR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TI)用于评估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80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参照相关标准并结合格拉斯哥评分(GCS)评价颅脑损伤程度,将轻度患者纳入轻度组(33例)、其余纳入中重度组(47例);纳入同期健康老年人4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纳入对象在入院当天接受头颅MRI检查,记录受检者基线资料,观察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MRI检查各序列表现及出血灶检出数,分析MRI联合DTI评估患者病情的价值。结果:各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轻度组患者额叶、颞叶、胼胝体、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出血灶检出数量均少于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79、19.270、48.901、23.003、10.112、16.108、13.934,均 P<0.001);3组除脑桥左右侧FA值外( F=1.988、1.732, P=0.142、0.181),额叶白质、颞叶白质、胼胝体、脑桥、内囊左右侧FA值、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FA=93.570、449.338、58.371、126.061、35.422、15.002、140.938、187.958, FADC=97.790、59.383、58.661、60.141、31.042、40.147、57.696、58.011、30.962、31.741,均 P<0.001),且以中重度损伤组FA、ADC值最低,后由低至高依次为轻度损伤组、对照组。 结论:MRI联合DTI扫描能够全面且清晰显示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病变情况,MRI检出出血灶数目越多、DTI检查显示观察区FA值或ADC值越低,提示患者损伤程度越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立体定向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保守治疗在脑基底节区中、小量血肿治疗中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单纯保守治疗2种方式对基底节区中、小量血肿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山西白求恩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64例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2组,其中手术组患者33例,采用立体定向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保守治疗组患者31例,采用单纯保守治疗。比较2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并随访6个月,比较其术后第7天、1个月及6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修正的Barthel指数(M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7天时2组患者GOS评分、MBI指数及m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GOS评分、MBI指数及mR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组预后良好率为78.79%(26/33),保守治疗组预后良好率为25.8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GOS评分、MBI指数及mR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组预后良好率为95.7%(29/33),保守治疗组预后良好率为32.3%(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6%、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立体定向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中、小量脑出血疗效优于保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F-FDG micro-PET/CT在活体大鼠脑出血模型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micro-PET/CT对活体大鼠脑出血(ICH)模型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32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其中28只在大鼠大脑右侧基底节区注射0.125 U/μL胶原酶Ⅳ构建大鼠ICH模型(ICH模型组),其余4只以0.9%生理盐水代替胶原酶Ⅳ构建假模型(假手术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ICH模型组大鼠按脑出血后的时间分为7个组:6、24、48 h和3、5、7、14 d,每组4只。假手术组和7个ICH模型组均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和 18F-FDG micro-PET/CT显像, 18F-FDG micro-PET/CT勾画感兴趣区(ROI)法和多田公式分别计算ICH模型组各时间点的脑血肿体积。大鼠显像后取脑,观察脑内血肿情况。同一时间点2种方法得出的脑血肿体积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并将2种方法得出的脑血肿体积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为0分; 18F-FDG micro-PET/CT显像结果显示大鼠大脑 18F-FDG分布均匀。ICH模型组大鼠在出血后6、24、48 h和3、5、7、14 d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分别为(2.21±0.30)、(3.51±0.66)、(2.83±0.20)、(2.12±0.50)、(1.44±0.37)、(1.02±0.25)、(0.51±0.12)分; 18F-FDG micro-PET/CT显像结果显示,在各个时间点大鼠大脑右侧基底节区均见 18F-FDG摄取减低或缺损; 18F-FDG micro-PET/CT勾画ROI法测得的脑血肿体积分别为(24.05±3.00)、(27.19±1.25)、(25.58±1.57)、(21.94±0.98)、(19.88±1.53)、(18.35±2.11)、(16.29±1.53) mm 3;多田公式计算的脑血肿体积分别为(23.17± 1.93)、(26.09±1.35)、(24.64±1.95)、(21.31±1.32)、(19.07±1.64)、(17.29±1.38)、(15.63±1.98) mm 3。2种方法计算所得的ICH模型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的脑血肿体积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8~3.06,均 P>0.05)。2种方法所得的脑血肿体积呈显著正相关( r=0.99, P<0.001)。ICH模型组大鼠解剖后,大脑右侧基底节区均可见不规则血肿形成,与 18F-FDG micro-PET/CT显示的放射性稀疏及缺损区相对应。 结论:18F-FDG micro-PET/CT能准确显示ICH后血肿的位置、形态及大小,其可以作为活体验证大鼠ICH模型构建成功与否的新型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增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影像学共识和争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增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ArCSVD)越来越多。常见的两种类型是小动脉硬化型CSVD(aCSVD)和脑淀粉样血管病(CAA)。仅从临床症状上识别ArCSVD较为困难,现代成像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到CSVD在大脑中的病变,通过ArCSVD的影像学标志物可以更好地区分和诊断aCSVD和CAA。aCSVD主要与深部和非脑叶定位(基底节、内囊、丘脑、脑桥)相关,而CAA多累及脑叶。此外,与aCSVD相比,CAA与脑出血的关系更加密切,影像学检查中的软脑膜强化和脑叶出血可以区分单纯CAA及伴发血管炎症CAA。β样淀粉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Aβ-PET)也为CAA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aCSVD和CAA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疾病实体,还是可以重叠,目前存在争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现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平面在基底平面上5.0~6.5 cm,穿刺角度为10~14°,穿刺深度为9.0~11.5 cm。出血后6 h以内手术患者15例,术中血肿清除率约为25%;出血后6~24 h手术患者40例,术中血肿清除率约为20%;出血后1~3 d手术患者5例,术中血肿清除率高达30%。术后首次CT复查显示引流管位置理想51例、过深2例、过浅1例、位置偏下2例、位置偏上2例、位置偏内1例、位置偏外1例。术后第3天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9.880±3.998)分]较术前[(6.240±3.159)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显示痊愈良好20例(33.3%)、轻残28例(46.7%)、重残7例(11.7%)、植物生存3例(5.0%)、死亡2例(3.3%)。 结论: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设计合理,定位准确,在其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治疗基底核区血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卒中科采用开颅手术治疗的152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组(简称侧裂入路组,74例)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组(简称皮质入路组,7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长、骨瓣回纳比率、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情况。术后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左侧脑出血患者的语言功能情况。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mRS ≤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结果:侧裂入路组的骨瓣回纳比率、血肿清除率分别为73.0%(54例)、(94.3±5.5)%,与皮质入路组的50.0%(39例)、(86.9±14.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两组的手术时长、再出血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随访,侧裂入路组34例左侧出血的患者中,构音障碍、失语的比率分别为35.3%(12例)、5.9%(2例);皮质入路组36例左侧出血的患者中,构音障碍、失语的比率分别为44.4%(16例)、30.6%(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术后6个月,侧裂入路组的预后良好率为21.6%(16/74),预后不良率为78.4%(58/74);皮质入路组的预后良好率为5.1%(4/78),预后不良率为94.1%(74/78),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结论: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比较,采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开颅手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预后相对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经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和经颞叶皮质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青年基底节区重症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个月时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价转归,4~5分定义为转归良好,1~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年龄中位数41岁(四分位数间距39~43岁),男性29例(56.8%),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中位数6.0分(四分位数间距5.5~7.0分),基线血肿体积中位数38.0 ml(34.5~47.5 ml)。经侧裂岛叶入路组21例(41.2%),经颞叶皮质入路组30例(58.8%);转归良好31例(60.8%),转归不良20例(39.2%)。经侧裂岛叶入路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各项基线临床资料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组相比,经侧裂岛叶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和血肿残留更少,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比例(33.3%对63.3%; χ2=4.449, P=0.035)更低,使用脱水药物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 P均<0.05)。但两组转归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对56.7%; χ2=0.518, P=0.472)。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优势比0.128,95%置信区间0.017~0.977; P=0.047)和住院时间较长(优势比1.402,95%置信区间1.065~1.844; P=0.016)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 结论:对于行血肿清除术的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尽管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的患者转归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前者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螺旋CT引导的钻孔抽吸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螺旋CT引导的钻孔抽吸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传统开颅手术56例(开颅组);术前使用螺旋CT定位血肿范围,依据扫描结果定位穿刺点进行钻孔抽吸引流56例(抽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前后血肿体积变化,计算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白细胞介素(IL)-17、IL-1β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结果:抽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颅组[(1.21 ± 0.28) h比(2.43 ± 0.37) h、(131.98 ± 39.51) ml比(231.64 ± 47.65) ml、(41.05 ± 5.68) ml比(62.93 ± 7.83)ml],血肿清除率高于开颅组[(89.57 ± 6.15)%比(77.95 ± 5.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个月,抽吸组S100B、NES、IL-17、IL-1β、CRP水平低于开颅组[(0.49 ± 0.18) μg/L比(0.67 ± 0.24) μg/L、(15.32 ± 1.67) μg/L比(17.61 ± 1.59) μg/L、(147.38 ± 14.86) ng/L比(172.59 ± 12.94) ng/L、(84.17 ± 10.48) ng/L比(107.43 ± 9.35) ng/L、(33.78 ± 4.77) mg/L比(47.01 ± 4.1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个月,抽吸组NIHSS评分低于开颅组、Barthel评分高于开颅组[(3.57 ± 2.13)分比(7.83 ± 2.96)分、(84.56 ± 8.16)分比(67.43 ± 6.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比传统开颅手术,在螺旋CT引导下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抽吸引流的方案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减轻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更佳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侧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单发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等部位,其他脑区同时出血相对少见,仅占全部出血性脑卒中的5.6%,而双侧大脑对称性出血极为罕见。文中报道1例双侧基底节区对称出血病例,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