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铵盐壳聚糖新型液体敷料对面部裂伤促愈合及抑制瘢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季铵盐壳聚糖新型液体敷料对面部裂伤促愈合及抑制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颜面部皮肤软组织裂伤患者113例,男52例、女61例;年龄18~30(25.8±5.2)岁。分为两组,试验组62例在缝合中用季铵盐壳聚糖冲洗伤口,并在换药时于创面喷洒季铵盐壳聚糖新型液体敷料;对照组51例,缝合与换药过程中的季铵盐壳聚糖新型液体敷料替换为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余过程同试验组。术后30、60、90 d进行随访。术前、术后即刻、换药前后、随访时均进行拍照,记录并评估患者面部裂伤疼痛评分、愈合等级、瘢痕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113例无失访。术后换药过程中,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试验组患者1 d NRS (1.03±0.18)分、3 d NRS (2.69±0.53)分、5 d NRS (0.53±0.50)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1 d NRS (2.35±0.59)分、3 d NRS (3.27±0.75)分、5 d NRS (0.80±0.40)分(均 P<0.05)。甲级愈合率:试验组患者58例(93.5%)高于对照组40例(78.4%)(χ 2=5.56, P<0.05)。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总分:试验组患者30 d (1.65±0.48)分、60 d (3.97±1.11)分、90 d (2.90±0.76)分均低于对照组30 d (2.43±0.50)分、60 d (5.16±1.21)分、90 d (3.55±0.78)分(均 P<0.05)。患者满意度:试验组58例(93.6%)高于对照组42例(82.3%)(χ 2=8.16, P<0.05)。 结论:季铵盐壳聚糖新型液体敷料可减轻伤口疼痛、促进创口愈合、减轻瘢痕形成、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壳聚糖季铵盐闭式冲洗对大鼠移植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壳聚糖季铵盐联合闭式冲洗对大鼠移植皮瓣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壳聚糖组3组,每组15只。术前测降钙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制备右下腹岛状皮瓣I/R模型。术后I/R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壳聚组用壳聚糖季铵盐胶体液进行冲洗。分别采集冲洗3 d、5 d、7 d的各组皮瓣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移植皮瓣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测定以及动脉血降钙素(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并于术后7 d计算皮瓣成活比例。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壳聚糖季铵盐组比I/R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程度明显改善。I/R组较假手术组SOD活力逐渐降低,MDA指标逐渐升高;壳聚糖组较假手术组SOD活力降低,MDA指标升高;壳聚糖组较I/R组SOD活力逐渐升高,MDA指标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大鼠的动脉血降钙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呈逐渐增高后降低趋势,壳聚糖组3 d、5 d、7 d的指标较I/R组明显下降。其中3 d、5 d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7 d I/R组皮瓣成活比例为(41.11±14.17)%,壳聚糖组皮瓣成活比例高达(85.34±10.02)%,较I/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壳聚糖季铵盐联合闭式冲洗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及减轻组织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提高移植皮瓣的成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粒棘球绦虫多肽-壳聚糖季铵盐纳米颗粒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以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HACC)和三聚磷酸钠(TPP)为载体,制备载有细粒棘球绦虫表位多肽FL46的纳米颗粒(NPs),筛选最优制备条件,对包封效果及形态表征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离子交联法,将FL46溶液缓慢滴加到HACC溶液中,以800 r/min转速搅拌并逐滴加入TPP溶液,制备FL46-HACC-NPs混悬液.使用纳米粒度电位仪检测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和表明电位(Zeta),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形态,二辛可宁酸(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计算包封率.以HACC浓度(0.25、0.50、0.75、1.00 mg/ml)、TPP浓度(0.25、0.50、0.75、1.00 mg/ml)、HACC 与 TPP 质量比(8∶1、9∶1、10∶1、11∶1)进行三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单因素法考察对FL46-HACC-NPs表征的影响.结果 不同的HACC和TPP质量浓度及质量比下,FL46-HACC-NPs溶液可呈澄清、乳光、沉淀状态.经单因素实验,以粒径小、包封率高为筛选条件,筛选出的最优制备条件为HACC浓度0.25 mg/ml,TPP浓度0.50 mg/ml,HACC与TPP的质量比9:1.最优条件下可制备类球形或多边形FL46-HACC-NPs,粒径为(307.37±2.17)nm,PDI为(0.228±0.008),Zeta 电位为(29.77±0.46)mV,包封率为(75.95±1.60)%.透射电镜下显示,FL46-HACC-NPs形态结构大小均匀,呈类球形或多边形.结论 离子交联法可有效制备出优化的FL46-HACC-NPs,为细粒棘球绦虫多肽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壳聚糖复合KGF-2突变体温敏敷料研制及初步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制壳聚糖复合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突变体(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2 mutant,KGF-2M)温敏敷料,并对其理化特性和药物释放规律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利用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β-甘油磷酸钠等主辅料配置不同配方,并与KGF-2M进行复合研制温敏敷料.对凝胶时间、凝胶温度、药物释放速度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该温敏敷料的理化特性.结果 通过对壳聚糖和相关辅料配方成分的优化,获得了一种具有温敏特性的壳聚糖-KGF-2M复合敷料,该敷料在环境温度>35℃时,可在10 min内由液态凝胶转为固态凝胶,其中复合的KGF-2M药物4 h溶出>98%,蛋白活性可基本保持稳定.结论 该温敏凝胶具有适形性好、保湿、隔离、促进创面愈合的特性,并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在战时创面修复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氯化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对树突状细胞的转染效率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修饰度氯化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转染效率的影响,为以壳聚糖纳米粒为佐剂的树突状细胞生物免疫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卤代法修饰合成不同修饰度的氯化壳聚糖季铵盐;离子交联法制备不同修饰度的氯化壳聚糖季铵盐/pEGFP-C1纳米粒;激光粒度仪测粒径和Zate电位,酶保护实验评价纳米粒质量.用改良Insba法,体外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用不同修饰度的氯化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做体外转染实验,验证其细胞毒性和转染效率.结果 纳米粒粒径:(220±15)nm,Zeta电位:(29±5)mV,包封率99.8%,氯化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对树突状细胞体外转染效率比壳聚糖纳米粒提高了10%.结论 氯化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能有效提高pEGFP-C1质粒在树突状细胞中的转染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壳聚糖季铵盐-PLGA包载SAK-HV微球的初步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壳聚糖季铵盐-PLGA包载SAK-HV蛋白,克服口服给药的生化屏障.方法 采用双乳剂法制备载SAK-HV/壳聚糖季铵盐-PLGA微球(SAK-HV/quaternized chitosan-PLGA microspheres).以高速离心法测定微球中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以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载药微球的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和电位.利用荧光显微镜分析微球形态.在模拟人工胃肠液中测定微球的体外释放并应用SDS-PAGE分析从微球中提取的SAK-HV的结构完整性.采用溶圈法测定从微球中提取出的SAK-HV蛋白的活性.结果 所制备的SAK-HV/壳聚糖季铵盐-PLGA微球包封率为(70.8±2.2)%,载药量为(1.1±0.02)%,粒径为(2.573±0.202)μm,PDI为0.386±0.048,电位为(26.667±2.483)mV.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为球形,较完整均匀.在人工胃肠液中,4 h释放量分别为(36.9±0.8)%和(44.1±0.7)%.SDS-PAGE结果显示,从微球中萃取释放出的SAK-HV未发生蛋白质的不可逆聚集或断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采用溶圈法测定从微球中提取出的SAK-HV溶栓活性保留较高,其活性占比为(60.6±2.1)%.结论 构建的壳聚糖季铵盐-PLGA微球具有作为口服递送SAK-HV蛋白的潜力,为后续口服给药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壳聚糖季铵盐对镁铝氢氧化物所载药物稳定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具有理想包封率的载药镁铝氢氧化物纳米复合物,并进行体外表征.方法 通过测定纳米复合物的粒径、PDI、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来筛选处方;考察按最佳处方制备的纳米复合物的微观形貌、体外释放行为及细胞毒性.结果 按最佳处方所得纳米粒的粒径为371.1 nm,Zeta电位+30.8 mV,包封率64.35%,载药量16.26%;包封率明显改善.该纳米复合物含有0.38%硫元素,证明载体表面吸附了硫酸葡聚糖;纳米复合物的形态为棒状或椭球形.药物在酸性介质中较中性介质中释放更快,充分体现了镁铝氢氧化物的pH依赖性溶解特性,可应用于pH刺激响应性智能给药系统.游离药物和制剂对RAW 264.7细胞的毒性均呈浓度相关性,且甲氨蝶呤等效浓度为0.05 ~5 μg·mL-1;制剂组的毒性小于游离药物组.结论 成功制备了具有较高包封率的表面改性载药镁铝氢氧化物纳米复合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引起耳道感染的产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外科耳道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人群分布、生物膜产生情况及耐药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采用Vitek MS质谱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16-M100的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分析,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并对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判定.结果 2013-2017年解放军总医院共收集到与耳道感染相关的铜绿假单胞菌106株,各年龄段均有检出;形成生物膜的菌株占80.20%,复发病例分离的菌株中可形成生物膜的菌株比例(81.25%)高于未复发病例分离的菌株(78.57%);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菌株抗菌药物敏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膜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比未产膜菌株的敏感性略高;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的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氨曲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抗菌药物敏感率稍高于未复发组;11.10 mmol/L葡萄糖可促进生物膜的形成,15.00μg/mL壳聚糖季铵盐对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 引起耳道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较强,生物膜的形成与疾病复发有一定的关系;降低血糖水平及使用壳聚糖季铵盐凝胶对抑制生物膜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壳聚糖季铵盐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壳聚糖季铵盐是壳聚糖的衍生物,不但拥有季铵盐的抗菌、抑菌、保湿性,还保留了壳聚糖的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将壳聚糖季铵盐引入生物材料中可有效提高生物材料抗菌等性能.本文将对壳聚糖季铵盐在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医用钛合金及生物载体近几年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壳聚糖季铵盐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壳聚糖季铵盐硅凝胶预防术后切口增生性瘢痕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壳聚糖季铵盐硅凝胶预防术后切口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6月笔者医院妇产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壳聚糖季铵盐硅凝胶治疗,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症状减轻时间、瘢痕美观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瘢痕色泽、厚度、柔软度和血管分布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0d、30d、40d的VAS评分均较术后10d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充血消失用时、痒感消失用时、疼痛减轻用时和厚度减小用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瘢痕硬度、患者和观测者瘢痕评价量表(POS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壳聚糖季铵盐硅凝胶预防术后手术切口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疗效比曲安奈德更好,能有效降低瘢痕厚度、减轻患者疼痛,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