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膜控储库型缓释给药系统在生殖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而在国家提倡三孩政策下的女性生育力又不断下降,不论是中老年女性还是育龄女性都面临着生殖健康问题。传统口服制剂作用时间短且有的品种还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长效缓释制剂具有使用方便、血药浓度稳定、安全性更高等优点,其开发为更多的生殖避孕药具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在数十年的研发过程中诞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递药系统,其中以聚合物为基质的膜控储库型制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缓释系统,多用于生殖健康,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就生殖健康领域中以聚合物为载体递送药物的膜控储库型制剂做简要综述,重点探讨了基于该种系统的聚合物材料选择、体外释放模型、制剂类型及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共四个关键问题,为今后开发相关药具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微针:创新的中药给药方式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中药微针是一种将中药活性成分直接递送至表皮层或真皮层的新型给药方式,可大大减轻患者的痛感,提高透皮给药效率,且能绕过传统中药口服的肝脏首过效应.本文阐述了中药微针的概念、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发展前景.进一步通过介绍中药微针的制备方法和设计因素,总结出影响中药微针机械强度、载药量和透皮深度的主要因素,为中药微针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D-氨基酸营养缺陷型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口服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D-谷氨酸和D-丙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探讨D-氨基酸营养缺陷株作为口服减毒活疫苗或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测序进行基因型分析,同时利用生长曲线实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菌株生长状态和形态,确认敲除相应基因后D-氨基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表型稳定;药敏试验探讨外源补充D-氨基酸后,营养缺陷株对作用于细胞壁的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敏感性;安全性评价有设置不同免疫剂量攻毒,脏器病理切片,小鼠活体成像,菌株计数和粪便16s rRNA全长测序,以检测D-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定植和侵袭能力;免疫小鼠测抗体滴度检测疫苗引起的免疫应答,免疫后攻毒测定D-氨基酸营养缺陷株的保护效力.结果 D-氨基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生长稳定,口服有效减毒,在小鼠体内停留时间缩短,激发的炎症反应较低.尤其是D-谷氨酸营养缺陷株,即使在外源补充D-谷氨酸的条件下耐药性也明显降低,既减少了对小鼠机体的损伤又能激发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应答.结论 D-谷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有希望作为减毒活疫苗或载体递送抗原,预防病原体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在溃疡性结肠炎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代表的结肠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疾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群体不断趋向年轻化.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水杨酸类药物疗效局限且易产生不良反应.而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复方中药在应对结肠疾病方面具有多环节、多方位、多靶点的特点,疗效比较明显,但现有剂型的结肠靶向性能基本较差.为此,众多学者通过构建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将药物定向递送至结肠来提升药物疗效.本文对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复方中药在溃疡性结肠炎防治中的应用及其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构建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以期为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在中药领域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经皮给药系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经皮给药可避免口服给药后胃肠道消化作用和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总结了经皮给药系统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的应用,为后续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纳米泡载药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西药或中成药,以简单的制剂口服或静脉注射。然而,该方法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治疗持续时间长、患者依从性差等局限性,导致治疗效果普遍较差。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细胞外囊泡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天然纳米递送系统,它可以有效地将治疗药物靶向特定位置,而不会对其他系统造成不利影响。这种方法在精准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在各类细胞外囊泡中,仿生纳米气泡因其优越的生物相容性、无毒、靶向能力强、对肝肾损伤极小而受到关注。本文全面综述了AS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以及利用纳米气泡(包括传统纳米气泡药物递送和仿生纳米气泡药物递送)治疗AS的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影响姜黄素口服吸收的因素及药物递送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5/25
姜黄素是一类存在于姜黄根茎中的脂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由于姜黄素的水溶性低、化学稳定性差和首关效应强等因素导致口服吸收效果差,阻碍了其临床应用.增加姜黄素的口 服生物利用度的策略包括加入代谢酶抑制剂或P-糖蛋白(P-gp)抑制剂,或者采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该文综述影响姜黄素口服吸收的关键因素及相关药物递送策略,建议对姜黄素纳米制剂的设计和工业化进行更深入研究;选择兼具P-gp和CYP酶抑制活性的药用辅料递送药物;对于药物浓度需求较高的治疗,靶向递送或皮肤局部给药使药物精确作用于病变部位可能更合理;基于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的协同作用进行药物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水飞蓟素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水飞蓟素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但其肠通透性低、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很大程度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各种药物递送技术改善了水飞蓟素的生物利用度、控缓释性,实现了药物靶向性以及减毒等作用,使水飞蓟素可应用范围更广泛.该综述从载体方面统计梳理了近几年来水飞蓟素药物递送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脂质体、脂质纳米粒载体、乳剂(包括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与纳米乳)、聚合物载体(包括壳聚糖与聚合物胶束)、无机纳米载体(包括铁纳米粒、金纳米粒、硅纳米粒)、蛋白质载体和水凝胶等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较多,为水飞蓟素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肉桂醛纳米乳的制备及体内药动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构建肉桂醛纳米乳(Cin-NE),以提高肉桂醛(Cin)稳定性、溶解度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 将 Cin 同时作为药物和油相,以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35)为乳化剂,构建 Cin 乳剂(Cin-E),稀释后得到具有抗稀释性的纳米递送系统——Cin-NE,通过激光粒度仪对其粒径和 PDI 进行检测,采用 UPLC 对纳米乳中肉桂醛含量进行检测,以外观性状、粒径和含量为指标,考察长期放置的 Cin-NE 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对 SD 大鼠进行口服灌胃给药,研究该纳米乳的口服吸收情况以及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 将 Cin 载入纳米乳中,显著提高了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Cin-E 中 Cin 含量为 90.9 mg/ml,其制备的 Cin-NE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在水、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具有抗稀释性;4℃下放置稳定性良好.SD 大鼠口服灌胃给药的体内药动学结果表明,Cin-NE 生物利用度是 Cin 原料药的3 倍,可见纳米乳显著改善了 Cin 的口服吸收.结论 成功构建了无需额外加入其他油相、无需助乳化剂、处方精简、工艺简单的 Cin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Cin-NE,其稳定性、溶解度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显著优于 Cin,为 Cin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一种口服骨靶向微/纳水凝胶微球制备及对雌性去势小鼠骨质量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制备新型口服骨靶向微/纳水凝胶微球,并了解其对雌性去势小鼠骨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作为纳米平台,通过点击化学合成具有骨靶向性能的纳米颗粒,然后基于气体微流控和离子交联技术制备新型口服骨靶向微/纳水凝胶微球.采用活/死细胞染色评估微/纳水凝胶微球的生物相容性.选用 18 只 8 周龄雌性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A组)、空白水凝胶微球组(B组)和微/纳水凝胶微球组(C组),每组 6 只.各组连续干预 8 周后收集小鼠股骨标本,采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骨小梁参数,利用三点弯曲测试评估股骨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骨靶向纳米颗粒具有均匀的球形形貌,平均粒径为40.6 nm;微/纳水凝胶微球呈球形形貌,表面粗糙,平均粒径为250.8 μm;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提示微/纳水凝胶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icro-CT显示,C组小鼠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目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小鼠的骨小梁间隙显著低于A组和B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点弯曲测试显示,C组小鼠的最大载荷和断裂能显著高于A组和B组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口服骨靶向微/纳水凝胶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负载的骨靶向纳米颗粒显著提高雌性去势小鼠骨质量,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