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维C银翘片中薄荷酮薄荷脑胡薄荷酮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维C银翘片是由10味中药(山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淡竹叶、牛蒡子、芦根、桔梗、甘草、薄荷素油)和3味西药(维生素C、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酸氨基酚)组成的感冒类中西复方制剂,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该制剂质量标准中[制法]项下规定[1],山银花、荆芥、连翘先进行挥发油的提取,药渣与其他中药进行煎煮等处理后加入西药成分及辅料制颗粒,而后挥发油、薄荷素油一起与颗粒混匀,压片.挥发性成分为药效成分之一,其含量的高低将影响药效,而现行的维C银翘片质量标准中未检测挥发性成分[1],现有文献[2-5]报道对其含量测定的研究也多为维生素C、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绿原酸、牛蒡苷等,未见同时测定处方中多个挥发性成分含量的研究[6],故一些生产企业没有按照工艺进行挥发油的提取和加入操作.本实验建立了气相色谱法(GC)同时测定维C银翘片中薄荷酮、薄荷脑、胡薄荷酮含量的方法,并对5个厂家生产的15批维C银翘片中薄荷酮、薄荷脑、胡薄荷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薄荷-荆芥不同配伍组分对流感病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观察薄荷-荆芥不同配伍组分抗流感病毒的药效学差异,探讨薄荷-荆芥最佳配伍组分.方法:SPF级ICR小鼠22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19组,每组12只.各组分别按照薄荷、荆芥黄酮与挥发油组分配比.用乙醚麻醉ICR小鼠,用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 1N1) 10倍半数致死量(LD50)50 μL滴鼻感染,制备病毒感染动物模型.正常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滴鼻对照.小鼠病毒感染后当天开始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阳性药组灌胃给予达菲和复方金银花颗粒.每天1次,连续给药7d.研究薄荷-荆芥不同配伍组分对流感感染小鼠肺指数的影响,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薄荷-荆芥不同配伍组分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采用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 1N1)感染小鼠制备肺感染损伤,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实验末肺质量增大,肺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达菲组、复方金银花颗粒组、挥发油1-挥发油2组、挥发油1组、挥发油2组给药后实验末肺质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菲组、挥发油1组肺指数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金银花颗粒组、挥发油1-挥发油2组、挥发油2-黄酮1-黄酮2组、挥发油1-挥发油2-黄酮1组、挥发油1-挥发油2-黄酮2组、挥发油1-挥发油2-黄酮1-黄酮2组、挥发油2组肺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挥发油1-黄酮1组、挥发油1-黄酮2组、挥发油1-挥发油2组、挥发油1-挥发油2-黄酮1组、挥发油1-挥发油2-黄酮2组、挥发油2组、黄酮2组对IL-6,IL-1β,TNF-α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不同比例配伍的组分以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荆芥黄酮组、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组、荆芥挥发油组、薄荷挥发油组抗流感病毒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荆芥及其复方制剂中胡薄荷酮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建立荆芥饮片及其复方制剂中胡薄荷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F-LPME-HPLC).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胡薄荷酮富集倍数为考察指标,样品相溶液盐(NaCl)浓度、萃取时间、搅拌速度为考察因素,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化荆芥饮片及其复方制剂(以复方荆芥颗粒为例)的HF-LPME条件,并进行验证.采用HPLC法测定胡薄荷酮的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C18,流动相为甲醇-0.3%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2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μL.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荆芥饮片项下HPLC法为参照,验证本研究所建HF-LPME-HPLC法的可行性.结果:HF-LPME最优条件为以正壬醇为萃取溶剂,在pH为7、NaCl浓度为11%的样品相溶液中,以800 r/min搅拌萃取36 min.HPLC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胡薄荷酮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5~5μg/mL(r=0.9990);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4、1.3 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1.8%~4.0%、1.5%~4.1%(n=3);重复性、稳定性(24 h)试验的RSD均小于8%(n=6);荆芥饮片和复方荆芥颗粒中胡薄荷酮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6%~105.1%、97.2%~102.3%,RSD分别不高于4.1%和6.2%(n=3).采用药典方法和本研究建立方法测得荆芥饮片中胡薄荷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84 mg/g(RSD=4.3%,n=3)和0.87 mg/g(RSD=5.5%,n=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HF-LPME-HPLC法实现了对胡薄荷酮的富集与浓缩,具有较强的纯化能力与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荆芥饮片及其复方制剂中胡薄荷酮的含量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复方荆芥颗粒的抗炎、镇痛、祛痰作用以及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复方荆芥颗粒的抗炎、镇痛、祛痰作用及其急性毒性.方法 以小鼠为受试动物,随机分为复方荆芥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醋酸扭体实验、气管酚红排泌实验测定小鼠耳肿胀程度、扭体次数和酚红排泄量,来研究复方荆芥颗粒的抗炎、镇痛、祛痰作用.按每10 g体质量给以0.6 g颗粒的剂量灌胃给药,观察记录14 d小鼠存活情况,计算体质量增长率及各脏器指数.以颗粒与Fenton试剂反应为依据,测定其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结果 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小鼠耳肿胀率显著降低(P<0.05);醋酸扭体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显著降低(P<0.01);气管酚红排泌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显著升高(P<0.01).观察期内,复方荆芥颗粒组小鼠均健康存活,体质量增长率及各脏器指数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平均为(71.5±1.7)%.结论 复方荆芥颗粒安全无毒,具有抗炎、镇痛、祛痰之功效,以及抗氧化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药性量化分析的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的客观识别与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识别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并进行组方和功效特征分析,为中成药处方审核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出国家医保目录、基药目录中所有解表剂,以及"药智网"中功能主治含有"解表""外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其等价概念的感冒类中成药.数据清洗后,借鉴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关于复方寒热之性的相关方法,拟订"三分运算法"和"君臣药性法"两种数学方法,设定阈值区间,计算寻找寒热并用型中成药.以两种计算结果的交集作为最终遴选药品,分析组方和功效特征.结果 筛选得到感冒类中成药180种,通过"三分运算法"得到寒热并用型感冒类中成药43个,通过"君臣药性法"得到寒热并用型感冒类中成药72个,两者交集为29个,包括感冒清热颗粒、桑姜感冒片、芎菊上清丸、小柴胡颗粒、防风通圣丸等.这些中成药大多含有荆芥-薄荷、桑叶-紫苏等寒热并用的配伍组合,其说明书功效表述上也存在不明示寒热属性,或同时标有"散寒"和"清热"的两者兼顾特点.结论 感冒类中成药里存在较多的寒热并用品种,可用于寒热夹杂型、寒包火型复杂感冒,应在单纯的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外,另设亚类予以管理.在中成药处方审核时,应对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的适应证、药品遴选、联合用药等事项予以特殊对待,设置特定规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