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周性性早熟病因及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外周性性早熟又称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指非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活,而是由其他来源的激素刺激引起的男孩在9岁前、女孩在7.5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但不具备完整的性发育过程,仅有部分性征发育。外周性性早熟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McCune-Albright综合征、卵巢囊肿、肾上腺肿瘤、卵巢肿瘤、睾丸肿瘤、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肿瘤、家族性男性性早熟、家族性芳香化酶活性增高及环境雌激素等。早期识别病因、精准鉴别诊断、产前基因筛查对该病的预防及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儿童McCune-Albright 综合征诊疗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4天前
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是因GNAS基因体细胞获得功能性变异所致的罕见病,通常以皮肤牛奶咖啡斑、外周性性早熟及骨纤维发育不良“三联征”为典型特征,但随基因变异发生时间、所涉及的器官和组织范围不同,疾病症状及严重程度可呈现多样化表现。常规的外周血基因检测阳性率较低,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表现,临床表型复杂多样者容易误诊、漏诊。MAS尚无根治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但治疗方法复杂,治疗药物多为超说明书用药。尽早诊断并及时评估和处理并存疾病,规范及合理用药,多学科协同长期随访和管理,对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Van Wyk-Grumbach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收治的1例儿童Van Wyk-Grumbac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女性、7岁,以身材矮小(<-2 s)、肥胖、乳腺增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检测血促甲状腺激素(TSH)>100 mIU/L、 游离甲状腺素(FT 4)5.15 pmmol/L、雌二醇与催乳素水平增高,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提示为外周性性早熟,卵巢巨大囊肿、垂体增生,骨龄明显落后,贫血、血脂水平增高,心包积液,诊断为Van Wyk-Grumbach综合征。行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剂量从25 μg/d逐渐增至75 μg/d。治疗后出现阴道出血3 d,治疗3个月时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卵巢囊肿明显缩小,心包积液吸收,继续治疗并根据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左甲状腺素剂量减至50 μg/d,治疗1年时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未再出现阴道出血,卵巢、垂体大小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523例 皮肤牛奶咖啡斑—雀斑—青春提早发育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两例患儿均因第二性征提前发育就诊,查体可见散在胸腹部或双大腿皮肤牛奶咖啡斑、腋窝下或腹股沟区雀斑,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睾酮或雌二醇水平升高,曲普瑞林兴奋试验被兴奋,提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启动,确诊为中枢性性早熟。鞍区磁共振成像提示男患儿视路胶质瘤,女患儿未见占位。该两例病例提示,皮肤有牛奶咖啡斑或雀斑的中枢性性早熟患者,临床上要与存在皮肤牛奶咖啡斑且外周性性早熟的McCune-Albright综合征进行鉴别,高度警惕1型神经纤维瘤病可能。1型神经纤维瘤病诊断基于临床,确诊有赖于基因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全长外显子测序阴性无法排除诊断,取病变组织活检行基因检测可能提高检测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家族性男性性早熟五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5例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FMPP)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5例FMPP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者致病基因,确定可疑变异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5例患者中4例为儿童,1例为成人。4例患儿均因性发育过早来就诊,发病年龄<4岁,血清睾酮升高,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处于青春期前水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提示为外周性性早熟。基因检测发现5例患者LHCGR基因均存在变异,其中前4例患者携带相同的c.1713G>C(p.M571I)杂合突变,病例5携带c.1741T>C(p.C581R)杂合突变。给予4例患儿口服抗雄激素制剂及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均治疗有效。结论:LHCGR基因c.1713G>C为尚未报道的新变异,拓展了LHCGR基因突变谱。给予FMPP患儿比卡鲁胺联合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延缓骨骺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1例并文献综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例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患儿临床资料,并检索1977—2021年PubMed和万方数据库中卵巢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的相关文献;文献报道病例仅10例,均为国外文献,结合本例共11例,收集11例患者发病形式、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院1例为女性,就诊时年龄4岁6个月,临床表现为多发骨骼畸形、双侧乳房增大伴色素沉着,伴外阴分泌物。盆腔超声及腹部CT提示右侧卵巢肿物。行右股骨远端病灶刮除+人工骨植入术、右侧卵巢肿物及附件切除术。骨骼肿物组织病理提示为内生软骨瘤,卵巢肿物组织病理提示为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及内生软骨瘤组织样本中均存在 IDH1基因突变,c.394C>T chr2-209113113 p.R132C。术后1年随访多发内生软骨瘤无复发,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术后3个月随访见双侧乳房逐渐回缩,盆腔超声提示无复发。文献报道的10例卵巢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患者年龄6个月至36岁,多发内生软骨瘤主要表现为骨骼畸形,卵巢颗粒细胞瘤主要表现为外周性性早熟、月经异常、腹胀、腹部肿物。本院及文献报道共11例患者中,对于内生软骨瘤,9例予手术切除,1例保守治疗,1例右腿膝盖以下肢体及右中指截骨。对于卵巢颗粒细胞瘤,9例予切除病变侧卵巢及输卵管,2例手术切除肿瘤后予化疗。除2例发生软骨肉瘤恶变外,其余9例均为良性病变,所有患儿预后良好。 结论: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临床罕见,发病可能与 IDH1基因突变有关;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定期随访对提高患儿生存率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文献回顾的193例McCune-Albrigh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国193例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以"McCune-Albright综合征""Albright综合征""骨纤维发育不良"为关键词检索1990年1月到2022年11月期间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收录的MAS相关文献,共获取病例19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在193例MAS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151例。女性患者中位初诊年龄早于男性。典型三联征的患者占46.1%,其中位初诊年龄和诊断年龄均早于非典型组。男性MAS初诊原因以骨纤维发育不良(FD)为主,女性以外周性性早熟(PPP)为主。FD患者约占MAS患者的84.5%,中位发病年龄为6.1岁,其中90%的患者发病年龄≤16岁。内分泌功能亢进者约占MAS患者的79.3%,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P<0.05)。垂体受累者占21.8%,其中生长激素(GH)升高者较正常者合并颅面FD和颅神经压迫比例明显偏高( P<0.05)。有牛奶咖啡斑(CALMs)者约占MAS患者的86.5%,其中28.3%(28/99)CALMs的分布与FD位于不同侧。 结论:MAS具有多系统受累的特点,女性患者占多数,且发病年龄早于男性,症状以非典型为主。男性MAS常见的初诊原因为FD,女性为PPP。对于合并GH升高的MAS患者应警惕颅神经压迫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性早熟的规范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性早熟是指性发育早于正常儿童,第二性征在不恰当的年龄提前出现。依据发病机制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活性及性腺发育状态评估等。性早熟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被延误,也容易被过度检查和治疗,了解正常青春发育进程及性早熟定义、分类及常见病因、诊断措施和诊断思路,有助于提高基层儿科医师对性早熟的认识,以期性早熟儿童能被及早发现并得到规范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496例 皮肤色素沉着—孕酮升高—身高突增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一例以皮肤色素沉着、孕酮升高、身高突增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患儿6岁男童,因肤色偏黑、身高突增就诊,辅助检查提示睾酮、孕酮和17α羟孕酮(17-OHP)水平明显升高,骨龄明显提前。基因检测提示CYP21A2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诊断"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21羟化酶缺陷症(21-OHD),外周性性早熟"明确。氢化可的松治疗过程中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升高,提示性腺轴启动,外周性性早熟继发中枢性性早熟。此病例提示21-OHD患者17-OHP升高的同时,孕酮水平也明显升高,二者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孕酮可作为21-OHD筛查的重要指标,对于不能检测17-OHP的基层医院,孕酮可作为初步筛查21-OHD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盆腔超声在女童性早熟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盆腔超声在女童性早熟及其不同类型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生长发育门诊临床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CPP)和外周性性早熟(PPP)的女童各30例,并选取同期30例正常女童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行盆腔超声检查,比较3组女童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宫体厚度、宫体长径/宫颈长径、子宫体积、卵巢体积、最大卵泡长径的差异,并绘制3组比较有差异的超声参数鉴别CPP、PPP及正常者的ROC曲线,评估各项参数的效能。结果:CPP组宫体厚度、子宫体积、卵巢体积、最大卵泡长径均大于对照组和PPP组(P均<0.05)。PPP组宫体厚度、子宫体积、卵巢体积、最大卵泡长径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结果为金标准,宫体厚度、子宫体积、卵巢体积、最大卵泡长径鉴别CPP与PP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0.849、0.843、0.755;鉴别CPP与正常女童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0.887、0.926、0.769;鉴别PPP与正常女童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0.811、0.706、0.813。其中宫体厚度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以宫体厚度>1.39 cm为截断值,其鉴别女童CPP与PPP的敏感度86.7%,特异度90.0%;以宫体厚度>1.07 cm为截断值,其鉴别CPP与正常女童的敏感度96.7%,特异度90.0%;以宫体厚度>0.96 cm为截断值,其鉴别PPP与正常女童的敏感度80.0%,特异度86.7%。结论:盆腔超声多项参数对女童性早熟评估及不同类型的鉴别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宫体厚度作为一项新的评估参数值得进一步关注,可将这些参数作为性早熟的初筛方法,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