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长导管在血管加压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评价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对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88例使用血管加压药的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6月至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PICC组,2023年1月至6月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中长导管组。两组患者均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管,均选择肘窝与腋窝之间中间1/3部位,所用导管型号均为5 Fr双腔。放置导管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直到移除导管、死亡或30 d(以先到者为准)。以美国输液护理协会(INS)修订的《静脉治疗实践标准》为标准,结合前期预试验结果,对两组患者导管不全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静脉炎、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穿刺点渗液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原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置管后观察期间均无CRBSI或静脉炎发生;两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穿刺点渗液〔均为2.27%(1/44)〕;中长导管组导管不全堵塞、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导管不全堵塞:4.55%(2/44)比6.82%(3/44),拔管时导管内血栓:0%(0/44)比2.27%(1/44),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0%(0/44)比4.55%(2/44)〕,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6.82%(3/44)比15.91%(7/44), P<0.01〕。 结论: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可减少RICU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中心静脉插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基于"互联网+"及SP的多学科联动教学在静疗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基于"互联网+"及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的多学科联动教学对增强静疗专科护士的综合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的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静脉治疗专科培训学习的护士54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人。对照组采用传统静疗专科护士培训,研究组采用"互联网+"及SP的多学科联动模式。培训结束后对护士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及满意度调查,并统计两组护士培训期间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22.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两组护士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理论考核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案例分析和理论考核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研究组护士在实践操作考核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维护、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PICC维护、输液港维护、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与维护、无菌技术、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和健康教育8个方面以及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士满意度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4±3.7)vs.(95.7±2.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18, P=0.032)。 结论:"互联网+"及SP的多学科联动教学有助于增强静疗专科护士的综合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获得高质量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儿科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调查儿科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发现问题,为管理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调查,2018年7月24—31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儿童医院医联体范围内43家医院当日在岗的护士进行调查。本研究应用自制问卷,调查形式为通过问卷星进行线上数据收集。问卷由4名资深的静脉输液治疗专家基于2016版《静脉输液治疗指南》以及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发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制定,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医院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对国内静脉输液治疗行业标准及INS指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静脉输液治疗操作与维护知识掌握情况及所在科室静脉输液治疗现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8 405名儿科护士,其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平均分为(11.72±2.41)分,及格率54.8%。调查显示,护士对需要根据药物性质选择输液工具及穿刺部位、静脉治疗操作前应进行患儿和治疗方案的评估、外周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及遇到阻力或抽吸无回血时的处理方式掌握较好。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级别、医院是否有配液中心及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护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职务、是否带教均会影响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知识的掌握情况(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是否有配液中心及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护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职务、是否带教是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儿科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掌握不足,需要对其加强静脉输液治疗基础知识的培训,特别是输液工具的正确运用、穿刺部位的合理选择以及导管维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全国部分医院静脉导管维护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调查全国部分医院静脉导管维护现状,为标准修订、规范静脉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0—11月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选择医院采用"静脉导管维护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放问卷759份,回收有效问卷74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结果:740家医院中,分别有737家(99.6%)、621家(83.9%)、634家(85.7%)、373家(50.4%)、245家(33.1%)医院开展了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输液港(PORT)、中长导管(MC)维护技术,三级医院开展PICC、CVC、PORT、MC维护技术的比例高于二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83家医院(93.9%,583/621)PICC在治疗间歇期常规1周维护1次,351家医院(94.1%,351/373)PORT治疗间歇期常规4周维护1次,476家医院(64.6%,476/737)静脉留置针72~96 h更换1次;492家医院(79.2%,492/621)PICC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12个月;MC多按产品说明书进行留置,有105家医院(42.9%,105/245)。多数医院进行外周、中心静脉维护时使用2%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溶液、0.5%以上有效碘浓度的碘伏、75%乙醇溶液和碘伏,但仍有18.4%~52.6%的医院使用未被推荐的安尔碘或仅75%乙醇溶液。患者发生静脉炎时,525家医院(70.9%,525/740)使用水胶体敷料;患者发生渗出或外渗时,分别有414家(55.9%,414/740)和332家(44.9%,332/740)医院使用水胶体敷料和纱布敷料。 结论:我国静脉导管维护技术开展广泛,基本符合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专用护理包有待在临床推广应用;皮肤消毒剂的选择不够规范,中长导管维护和并发症的处理相关标准、规范亟待制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199家医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调查各医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为推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1月由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工作地区选择5~10家医院中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静脉治疗负责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199份,有效回收率为97.1%。结果:199家医院中,63.3%(126/199)的医院已顺利开展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已开展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126家医院中,仅20家医院将其纳入收费条目;50.3%(100/199)的医院制订了统一的心腔内电图定位引导PICC置管术流程;47.7%(95/199)的医院举办/参与举办过关于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培训项目;57.3%(114/199)的医院PICC/静脉治疗负责人参加过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相关的培训项目。199家调研医院的相关成果产出方面,共产出56篇论文、7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奖励。结论: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培训、成果产出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下沉优质资源,制订实施流程和评价标准,规范护理服务项目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科学研究思维,以促进新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植入式上臂输液港技术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上臂输液港是指通过上臂外周静脉植入输液港,可由医护合作完成手术,为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新的静脉通路选择,但目前尚未在我国广泛开展应用。本文针对上臂输液港的适应人群、手术过程、维护及使用、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优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上臂输液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腔内心电图定位引导PICC置管操作的最佳证据总结及其应用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汇总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最佳证据,并调查最佳证据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PubMed、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网关于患者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6月30日。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评级,汇总最佳证据。根据汇总证据形成腔内心电图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最佳证据应用调查问卷。于2022年11—12月,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选取119名PICC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纳入31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4篇,系统评价2篇,Meta分析4篇,团体标准1篇。从操作前评估和准备、送管过程、导丝连接、引导腔内心电图、退管时机、最佳位置判断和效果评价7个方面汇总20条证据。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护士在评估和准备、送管过程、引导腔内心电图、导丝连接、退管时机方面与证据相一致,但最佳位置判断方法选择较为分散,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本研究为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置管提供了循证依据,专科护士结合临床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证据,制订符合个体情况的置管方案,可以保障患者获益最大化,不断提升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中国PICC技术的实践现状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近年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肠外营养、长期静脉输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危重症患者和肿瘤患者中不可或缺的生命线。本文针对国内新工具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PICC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管理、PICC专科护士的培训现状及发展前景3个方面展开综述,探讨当前PICC技术在国内的实践现状和研究情况,以期为促进中国PICC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修订前后践行现状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纵向比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修订前后践行现状,以期进一步推动新标准有效落实.方法 分别于2016年3月16日和2023年9月19日对四川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科室、住院患者、注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16年所有科室均根据标准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或质控标准,2023年所有科室均根据新标准修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或质控标准.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率由76.87%降至75.29%,两次调查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静脉输液率均较高.两次调查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装置均以外周静脉导管为主(均>75%),一次性钢针使用率由7.84%降为0.穿刺部位不规范率由18.47%降至3.52%,均以外周静脉导管穿刺部位不规范率占比最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由15.08%降至3.28%.护士静脉治疗的知识和信念水平明显提升,但行为水平较低.结论 标准落实效果较好,但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率仍需进一步控制,输液装置选择需持续优化,静脉输液并发症应常态化监测,护士标准培训需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外周静脉输液技术在模拟空运后送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调试并观察外周静脉输液技术在模拟空运后送环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空运后送环境,对静脉输液技术中的穿刺时机、穿刺体位、拔针时机、固定方法、封管时机进行适应性调试,采用便利抽样法,从解放军总医院卫勤护理骨干队伍中选取10名参试者,利用摇摆平台模拟空运环境评价技术应用效果,比较参试者在分别使用调试前外周静脉输液技术与调试后外周静脉输液技术进行输液操作时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得分与用时、操作难易程度及舒适性.本研究采用交叉对照研究设计,每名参试者均参与两种干预,中间间隔2周清洗期.结果 在摇摆平台条件下,调试前较调试后操作用时显著缩短(281.3 s vs.227.6 s,P<0.05),操作得分显著增加(68.5分vs.92.7分,P<0.05),两种方案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难易程度、舒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试后的外周静脉输液操作方案可有效提高伤员空运后送过程中静脉输液效率,保证伤员静脉治疗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