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撑鞘与圈套导丝平行锚定技术在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TTVR)创伤小,恢复快,围术期死亡率远低于外科手术,是三尖瓣外科置换术后生物瓣膜衰败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当输送系统体积较大时,由于外科换瓣后瓣口面积减小,瓣架限制操作,可能会出现输送系统推进困难,并且由于右心路径曲折,导丝提供的支撑力有限,操作难度也会有所增加.本病例报道中的患者即为外科三尖瓣置换后生物瓣衰败,在进行TTVR时出现输送系统跨瓣困难,笔者团队及时运用本中心提出的支撑鞘与圈套导丝平行锚定(PASS)技术,使用大尺寸支撑鞘联合圈套器套住主路加硬导丝头端,将曲折路径拉直,为加硬导丝提供额外支撑力,最终成功推进输送系统跨过三尖瓣,为破解TTVR术中跨瓣困难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心尖二尖瓣瓣中瓣手术的早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在生物瓣衰败患者采用J-Valve瓣膜行二尖瓣瓣中瓣手术的经验和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采用J-Valve瓣膜行二尖瓣瓣中瓣手术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72.0±11.6)岁。既往手术置换HancockⅡ瓣膜17例,Edwards SAV瓣膜7例,Edwards Perimount瓣膜3例,佰仁思瓣膜1例,Mosaic瓣膜1例。瓣膜型号25号8例,27号17例,29号4例。手术于杂交手术室完成,在X线透视和TEE监测下经左侧肋间和心尖,将反向安装的J-Valve瓣膜在导丝的引导下置入二尖瓣生物瓣内。结果:1例患者因介入瓣膜移位,紧急转正中开胸,在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经右心房及房间隔切口复位。28例完成经心尖瓣中瓣手术,死亡1例,手术操作成功率96.6%(28/29)。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7.6±2.2)mmHg(1 mmHg=0.133 kPa),术后随访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J-Valve介入瓣膜在生物瓣衰败损毁的患者中行二尖瓣瓣中瓣手术可获得良好的早期效果,即使患者在前次手术置换的是小号生物瓣,仍可取得满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导管植入SAPIEN3瓣膜治疗三尖瓣外科生物瓣衰败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对于外科手术评分高危的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替代手术策略。该文报道了一例27岁的男性患者,出生时发现“法洛四联症”,先后接受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外科三尖瓣置换术。此次因三尖瓣生物瓣膜衰败入院,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逐渐危重,尝试经导管三尖瓣瓣中瓣植入术,最终成功利用瓣中瓣技术将SAPIEN3球扩瓣膜经股静脉入路植入衰败的外科瓣膜位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超声心动图证实SAPIEN3瓣膜的位置和功能正常,无反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瓣中瓣技术在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被公认是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瓣疾病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国产J-Valve瓣膜,应用瓣中瓣技术成功救治2例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患者二尖瓣反流消失,未见瓣周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缩小,三尖瓣反流量显著减少,心功能明显改善。在二尖瓣生物瓣衰败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中,采用国产J-Valve瓣膜行瓣中瓣技术,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其长期效果尚需要大宗的病例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二天出院极简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极简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采用局部麻醉联合镇静,术中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通过股动脉入路开展的简化流程的TAVR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快,大部分患者术后第2天即可出院。该文报道1例因外科生物瓣衰败,行极简式TAVR治疗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病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4 h即可下地行走,第2天出院。术后随访30 d,患者无明显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瓣膜术后同瓣位再次瓣膜手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探讨心脏瓣膜术后同瓣位再次瓣膜手术的外科治疗经验,评价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检索系统,统计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国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重症瓣膜团队同一术者收治的204例再次手术患者中142例瓣膜术后同瓣位功能障碍行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后再次接受瓣膜置换或成形术者,不包括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及三尖瓣成形术未置入成形环患者。共纳入142例患者,男60例(42.25%),女82例(57.75%),年龄6~83岁,平均59.4岁。结果:同瓣位再次瓣膜手术原因包括:人工瓣膜瓣周漏、人工生物瓣衰败、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瓣膜成形术后再次功能障碍;其中常规手术110例,微创全胸腔镜下及胸腔镜辅助手术32例;术后出现脑出血死亡1例,术后凝血功能障碍死亡1例,其余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使用IABP 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二次气管插管1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均治愈出院。术后死亡2例(1.41%,2/142)。结论:心脏瓣膜术后同瓣位再次瓣膜手术的原因较多且难度较大,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降低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微创术式可明显降低手术难度及相关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单中心随访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和(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4 月 45 例在我院行TAVI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1.2±7.7)岁,其中男性 28 例(62.2%),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平均评分为(8.4±1.2)分,单纯重度 AS 11 例(24.4%),因生物瓣膜衰败导致单纯重度AR1 例(2.2%),重度AS并中度AR8 例(17.8%),重度AS并重度AR1 例(2.2%),重度AR并中度AS3 例(6.7%).分析术后主动脉瓣血流参数及术后1 个月短期随访效果.结果 45 例患者TAVI术均成功,术后主动脉瓣峰值血流速度下降至(2.2±0.5)m/s,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下降至(10.9±5.6)mmHg.术后1 个月短期随访7 例(15.6%)患者有轻度瓣周漏,3 例(6.7%)患者心电图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行人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脑卒中5 例(11.1%),急性冠脉事件1 例(2.2%),死亡 2 例(4.4%).结论 对于有外科手术禁忌证或不愿意行外科手术的重度AS和(或)AR患者,经TAVI手术治疗后可有效降低跨瓣压差,改善症状,临床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无支架生物瓣膜结构性衰败1例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由于生物瓣膜不需要长期抗凝的特点,外科应用生物瓣膜治疗主动脉瓣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不断增加.然而,由于瓣膜衰败等因素影响,生物瓣膜寿命较短,二次外科手术的风险高,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瓣中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ViV-TAVR)是外科生物瓣膜衰败后、患者二次外科手术可行的替代方案.目前世界上大多数Vi V-TAV R手术多是TAV R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而无支架外科生物瓣膜X线标记物,对介入治疗可能更具挑战性.本文报道1例无支架生物瓣膜衰败后于X线引导下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因此术前全面CT检查对整体手术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病例对临床上的类似情况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预弯长鞘技术在经股静脉途径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对经房间隔途径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TMViV)病例中应用预弯长鞘的经验进行回顾性总结及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在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就诊的24例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因二尖瓣生物瓣退行性病变接受经房间隔途径TMViV手术,并分为对照组(n=9),为早期使用14/16 F可扩张鞘的9例患者;预弯长鞘组(n=15),为随后使用预弯长鞘技术的15例患者,总结并分析手术特点与随访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范围1-26个月).评估不同鞘应用技术和手术细节对手术结果的影响.结果 24例手术成功,无院内死亡病例.13例患者植入了 26 mm的瓣膜,其余11例患者植入了 29 mm的瓣膜.总体手术时间96.5(71.0,120.0)min,透视时间27.0(23.3,32.8)min.1例患者在术后第3天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接受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无其他主要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4 d.23例(95.8%)患者30 d内纽约心脏协会分级改善≥Ⅰ级.预弯长鞘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更短[75.0(59.0,102.0)min vs.120.0(104.0,125.5)min,P=0.010],透视时间更短[24.0(21.0,27.0)min vs.33.0(31.5,33.5)min,P=0.001].对照组中 1 例(11.1%)应用常规可扩张鞘的患者房间隔缺损处右向左分流而进行了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论 应用预弯长鞘简化了经房间隔途径TMViV术中操作且具备安全有效性,避免了过大的房间隔缺损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过去10余年介入心脏病学发展最深广的一项技术,目前已经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且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有禁忌,以及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器械改进、技术进步、经验累积,近几年TAVR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临床研究显示对外科手术中危的重度AS患者,TAVR组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不高于SAVR,甚至在接受经股动脉入路的TAVR患者中,其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SAVR组.同时,在低危手术风险的患者中,研究也证实TAVR显示出不劣于SAVR的治疗效果.随着TAVR的不断发展,其在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衰败生物瓣膜,以及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中的应用得到了密切关注,并且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初步的证实.但是,目前TAVR带来的主要手术并发症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如何减少诸如冠状动脉阻塞、卒中、瓣周漏、传导阻滞以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使TAVR能够更好地造福主动脉瓣疾病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