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重新认识和应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是瓣膜置换术后特有的并发症。早期对瓣周漏的认识局限于外科主动脉瓣换瓣术(SAVR)后瓣周漏的评估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开展,TAVR术后瓣周漏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案不同于SAVR术后。该文结合文献报道和作者的临床实践,重新认识主动脉瓣瓣周漏,并提出应对方案,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导管植入SAPIEN3瓣膜治疗三尖瓣外科生物瓣衰败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对于外科手术评分高危的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替代手术策略。该文报道了一例27岁的男性患者,出生时发现“法洛四联症”,先后接受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外科三尖瓣置换术。此次因三尖瓣生物瓣膜衰败入院,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逐渐危重,尝试经导管三尖瓣瓣中瓣植入术,最终成功利用瓣中瓣技术将SAPIEN3球扩瓣膜经股静脉入路植入衰败的外科瓣膜位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超声心动图证实SAPIEN3瓣膜的位置和功能正常,无反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冠心病患者诊疗过程及临床结局中关键数据标准字段集:基于CardiaCare多中心临床科研创新平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冠心病与抗栓临床研究创新网络平台(CardiaCare)的标准化数据字段定义,以期促进国内外数据平台的互认互通,增强平台对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支持,进而保证平台数据得以规范化的使用。方法:通过对国内外重要指南、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标准术语集等进行回顾和分析,结合我国特色的临床诊疗实践信息及本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制定CardiaCare标准字段集及定义,并根据患者住院诊治、转归直至进行长期随访的时间顺序进行数据类别划分。结果:CardiaCare字段集涵盖了冠心病患者从入院之时起整个诊疗过程产生的常见字段以及随访期间相关的字段共计864个。字段集共由8个部分组成,分别为人口学和入院信息、病史和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检验和检查、介入诊疗信息、用药信息、临床结局、特殊人群。其中,人口学和入院信息23个字段;病史和风险因素102个字段;临床表现及诊断22个字段;检验和检查111个字段;介入诊疗信息118个字段;用药信息213个字段;临床结局161个字段;特殊人群114个字段(其中经导管瓣膜置换术人群87个字段、心脏康复人群27个字段)。结论:基于CardiaCare多中心临床科研创新平台建立的冠心病患者诊疗过程及临床结局中关键数据标准字段集可为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连续数据采集和深度利用提供支持。该字段集在更多场景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导管封堵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二尖瓣瓣周漏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外科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完成经导管介入封堵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患者。技术成功定义为封堵器稳定植入于瓣周漏部位,不影响人工二尖瓣功能以及周边组织;无介入相关并发症,如新发溶血或溶血加重等;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二尖瓣瓣周反流程度减轻1级以上。于介入术后30 d,1、3年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因介入失败或严重并发症转为外科手术,并记录封堵器介导性溶血、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发生情况,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年龄(54.3±22.9)岁,男性38例。患者术前均有心功能下降和(或)溶血。技术成功率72.0%(54/75)。术后新发溶血或溶血加重者14例(18.7%)。随访期间全因死亡7例(9.3%),其中心原性死亡3例。3年无临床终点事件生存率为81.3%(61/75)。再次外科手术的比例为9.3%(7/75),原因包括封堵器介导性溶血(3例)、人工瓣膜干扰失功(2例)及中度以上残余反流(2例)。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随访期间未发现对人工瓣功能及周边结构造成影响,残余反流稳定无进行性增加;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患者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3.9±7.4)mm比(38.3±8.9)mm, P=0.036]、舒张末期内径[(53.7±8.3)mm比(58.4±9.1)mm, P=0.045]以及左心房内径[59.3(44.5,90.7)mm比64.3(44.8,96.6)mm, P=0.049]均缩小,肺动脉收缩压降低[(36.5±15.8)mmHg比(46.3±14.9)mmHg, P=0.022,1 mmHg=0.133 kPa]。术后3年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经导管封堵二尖瓣瓣周漏在外科高风险且符合封堵解剖条件的患者中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瓣周漏(PVL)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接受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穿刺肱动脉,进行造影和经导管封堵操作,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进行介入手术。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及手术前后TTE检查结果,记录术后并发症,出院后门诊随访手术相关不良事件。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定义为封堵器置入后30 d内不影响瓣膜运动和冠状动脉血流,且TTE显示瓣周反流程度下降1级及以上。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年龄(57.5±14.6)岁,其中男性6例。主动脉瓣PVL 7例,二尖瓣PVL 3例。除1例患者改为股静脉-房间隔入路外,其余9例患者成功经肱动脉入路置入封堵器,手术时间为(103.3±34.0)min,术后无需卧床制动。住院时间为7.5(3.0,9.8)d,经肱动脉入路的手术成功率为9/10。患者手术前后的PVL反流程度、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1例术后第2天新发溶血伴肾功能不全,经透析治疗后顺利出院;1例术后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经瘤体内注射凝血酶好转后出院。随访(14.3±7.9)个月,随访期间9例患者心功能维持在Ⅰ/Ⅱ级,无严重手术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的操作,可简化操作流程、减少术后卧床制动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aspase-3在CPB因素加重储存红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细胞实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caspase-3在CPB因素加重储存红细胞(sRBC)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CPB下行瓣膜置换术的O型血患者8例,于CPB前经中心静脉导管取血标本7 ml,于CPB后2 h时再次取血标本20 ml,离心后分别得到CPB前、后血浆备用。取8份O型且储存时间7~14 d的sRBC每份14 ml,每份平均分为4组,每组3.5 ml。A组和B组加入生理盐水30 μl,C组加入10% DMSO 30 μl,D组加入3.5 mmol/L的Z-DEVD-fmk 30 μl;4组于37 ℃水浴箱中静置2 h。然后A组加入CPB前血浆30 μl,B组、C组和D组加入CPB 2 h时血浆各30 μl,4组于37 ℃、80转/min的恒温振荡器中孵育48 h。分别于孵育2、24和48 h时,采用ELISA法检测caspase-3活性和ATP浓度,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GSH)和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率。结果:4组sRBC随孵育时间的延长,caspase-3活性、细胞膜PS暴露率和FHb浓度逐渐升高,ATP和GSH浓度逐渐降低( 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孵育各时点caspase-3活性升高,D组孵育24和48 h时caspase-3活性升高,B组、C组和D组孵育24和48 h时ATP浓度降低,孵育各时点GSH浓度降低,FHb浓度升高( P<0.05);与B组和C组比较,D组孵育24和48 h时caspase-3活性降低,ATP和GSH浓度升高,细胞膜PS暴露率和FHb浓度降低( P<0.05);B组和C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aspase-3参与了CPB因素加重sRBC氧化应激损伤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巨大心脏TAVR中应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1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1临床资料患者男,74岁.因"反复胸闷气促45年,加重3d"于2023年6月8日入广东省中医院.患者45年前出现胸闷、气促,伴心悸,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维持华法林等药物治疗.2015年6月诊断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行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021年3月起搏器程控提示电量耗竭,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期间冠脉造影未见冠脉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经心尖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1/6
病人,女,68岁.因二尖瓣置换术后6年余,心慌、气紧伴乏力1周于2021年5月21日入院.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左房增大、二尖瓣位生物瓣、瓣架稳定,靠左前侧瓣上探及大小约6 mm ×7 mm的强回声团附着,随瓣叶开闭来回甩动;人工二尖瓣瓣口大量反流,肺动脉压力71 mmHg,考虑为人工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图1A).入院后予强心、利尿、控制心率、控制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转入心脏外科拟行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主动脉瓣复合体钙化分布密度是国产自膨式瓣膜TAVR术后传导障碍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评估主动脉瓣复合体(AVC)不同区域钙化分布密度对应用国产自膨式瓣膜(SEV)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后新发传导障碍(CB)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国产Venus-A人工瓣膜置换术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共73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新发CB分为CB组和无CB组,比较两组基线数据、影像资料和手术数据情况.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VR术后新发CB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DeLong检验,分析各危险因素及联合指标预测效能.结果 73例TAVR患者中,18例(24.7%)术后新发CB.CB组具有更大的植入深度(6.77±2.45 mm vs 5.11±3.28 mm,P=0.027),且室间隔膜部长度与植入深度差值(MSID)明显小于无CB组(0.68±3.49 mmvs2.82±3.88 mm,P=0.036).钙化分布方面,CB组设备着陆区(DLZ)左冠窦(LCS)的钙化分布密度明显高于无CB组[10.34(2.50,48.35)×102 mm3/mm2vs 3.27(0.00,13.79)×102 mm3/mm2,P=0.026].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DLZ-LCS钙化分布密度、MSID是TAVR术后新发CB的独立危险(保护)因素.ROC曲线显示,MSID、DLZ-LCS钙化分布密度预测CB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和0.716,联合指标预测具有最大的AUC(0.890),与单独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1vs MSID;P=0.027vs DLZ-LCS钙化分布密度).结论 DLZ-LCS钙化分布密度是国产SEV的TAVR术后新发CB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MSID可以有效预测TAVR术后的传导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冠状动脉阻塞高风险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于ECMO辅助下TAVR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是目前治疗外科手术禁忌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1],但由于TAVR手术操作复杂,属于复杂高危介入手术,对于射血分数低下及心功能极差,甚至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患者,常规TAVR手术风险较大,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可为此类患者提供手术条件.本文通过介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21年7月收治的1例预防性使用ECMO辅助下行TAVR治疗极高危主动脉瓣狭窄伴冠状动脉(冠脉)阻塞高风险病例,讨论目前ECMO辅助TAVR手术的应用情况以及现存的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