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团队协同按需延续护理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团队协同按需延续护理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肺癌术后化疗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6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患者多团队协同按需延续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对患者实施多团队协同按需延续护理后,结果显示:干预组的Piper疲乏评估量表(PF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干预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显著低于常规组,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肺癌化疗患者的院外延续护理需求及对专业知识的渴望远高于其他患者,多团队协同按需延续护理的实施可以提高肺癌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率和依从性,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其不良情绪,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面护理,进而提高其院外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结合实际来应用、完善和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诊疗的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先天性食管闭锁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超过90%的患儿食管闭锁合并食管气管瘘(esophageal atresia with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EATEF)。在其术后并发症中,食管气管瘘复发(recurrent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rTEF)的处理尤为困难,其发生率可达到5%~10% [1,2]。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治疗rTEF最主要的方式,由于患儿往往涉及多个系统的合并症,故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协同作用 [3]。正是由于rTEF及其合并症处理的复杂性和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经验、水平与条件的差异性,目前亟需总结相关专家共识以指导治疗过程,进一步提高rTEF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降低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脉瘤护理应用多团队协同按需延续性护理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在动脉瘤护理中实施多团队协同按需延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多团队协同按需延续性护理,于入院当日、出院前1 d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并使用癌因性疲乏量表(CRF)和卡诺夫斯基绩效状态量表(KPS),分别测评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和健康状态。结果:入院当日,两组CRF量表评分及KPS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前1 d,观察组CRF量表评分及KPS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多团队协同按需延续性护理能够降低动脉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其癌因性疲乏,从而提升其健康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我国外科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工结合是指将医学与理工科学进行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外科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更多的是指医疗器械的改进、创新和研发,而医疗器械行业将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水平的一个体现。我国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将医科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合并,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研究所,成立众多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笔者及其团队在医工结合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可重复使用的简易扩肛器"及"经肛多通道腔镜手术操作平台的切口保护套"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超细腹腔镜、胃内气囊等项目已通过相关研发团队论证并拟行转化生产;同时,于2020年1月10日,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批准下,联合有志于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医药创新与转化专家委员会,为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实践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源泉;临床医生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医工结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基础研究阶段医工结合学科融合不充分、应用研究阶段临床应用需求互动少、科研成果转化难和"产学研用"全链条不贯通。如果能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激励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关注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打通医工结合全流程、完善医工结合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我国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必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模式构建中不同胎次产妇需求感知调查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模型并形成调查问卷,了解不同胎次产妇对此的需求感知及评价,为构建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4~10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分娩产妇431例(初产妇229例、二胎经产妇202例)进行问卷调查。以不同胎次产褥期产妇为调查对象,成立调查小组,自行设计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模型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自填问卷并当场回收的形式,调查产妇对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的需求感知及评价。结果:不同胎次产妇对延续护理服务整体需求得分均较高为(3.87±1.13)分,其中22个二级条目评分均>4分,但其中初产妇的26个二级变量评分均高于二胎经产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所有产妇需求感知与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服务的影响关系,结果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结论:可依据不同胎次产妇的同质性及差异性需求感知,多专业支持下构建完整、有效、可行的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模式,组建多学科医护团队,制定多元化照护方案,为产妇提供产褥期多元协同的专业化服务,从而提升产褥期延续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产教融合背景下临床学习环境对高职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临床学习环境对高职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为完善临床学习环境、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9年5—6月,从江苏省开展医教协同护理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中,选择3所院校,每所院校选择护理专业2年级(2017级)护生20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学习环境评价量表、护理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5份。结果:585名护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量表总分为(90.70±10.88)分,临床学习环境评价量表总分为(152.72±14.84)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学习环境评价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氛围和团队精神、任务定位是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护生职业价值观处于中等水平,临床学习环境对职业价值观有积极影响。学校及教学医院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临床学习环境,以提高护生的职业价值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产前诊断先天性膈疝的转运救治机制与临床实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的转运救治机制与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与北京市及周边地区8家产前诊断中心建立合作网,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合作网接受产前咨询的CDH孕妇为研究对象。产前转运救治机制包括:产前以新生儿外科与产科为主导,协同超声影像科、遗传科组成专家小组进行不定期多学科会诊,对产前发现畸形患儿的诊断与预后进行评估;同时对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出生后处置及转运、治疗等问题进行商讨,初步确定病情危重程度,分析出生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最优个性化诊疗方案。结果:共88例CDH孕妇接受产前咨询,最终经绿色通道转运收治63例。63例中,男41例,女22例;足月儿52例,早产儿11例(中位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978.73±607.69)g;产时气管插管22例(34.9%),产房内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22例(34.9%)。9例二氧化碳分压大于70 mmHg,54例小于70 mmHg。产前评估为重度CDH 31例,中度CDH 32例。产前诊断孕周(27.69±5.33)周。左侧膈疝53例,右侧膈疝10例。肝脏疝入15例。58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存活率为87.9%(51/58);5例产前评估为极重度膈疝,出生后虽经全面抢救仍无法改变呼吸循环衰竭状态而死亡。58例采用手术治疗的患儿中,开放手术8例(13.8%),腔镜手术50例(86.2%);无疝囊35例,有疝囊23例;术中发现B级缺损20例(34.5%),C级和D级缺损共38例(65.5%)。使用补片修补膈肌者占10.3%(6/58)。结论:先天性膈疝治疗水平的提升有赖于产科、儿科密切合作。新生儿外科专业转运团队在产前参与诊断和评估、产时进驻产房共同完成生后抢救及转运工作、以及后续有效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管理,对改善先天性膈疝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经验分享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使创伤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国家卫健委关于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笔者所在医院迅速行动落实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并于201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下发的[ 2018 ]477号函,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江西省随即成立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办公室,制定江西省1、2、3级创伤急救中心评审细则 [1],本院严格按照江西省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标准要求进行改建,新设外科诊查室1间、清创缝合室1间、留观病床10张、抢救床8张、外科病床25张,EICU病床8张、急诊专用手术室(2间),建立直升机停机坪,同时按功能区添置所有相应医疗设备。另外医院成立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委员会,院领导担任创伤急救中心主任,本人担任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工作27年),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急诊外科医生12名,含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等专业,配备急诊科护士56名,医院同时成立急诊科党支部,通过党建全面引领创伤急救中心工作。主要救治流程包括:安装紫云系统,运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 [2],创伤急救中心优先分诊,并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建立以实体化的急诊外科团队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创伤救治团队,实行团队化救治 [3]。患者到达时,第一时间按照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要求的ABCDE原则进行快速评估和复苏 [4],创伤救治团队快速决策,将患者直接送急诊手术室、急诊EICU或创伤病房。应用急诊信息系统,将患者从预检分诊到离开急诊科过程中的各个诊疗时间节点进行实时记录 [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构建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 推进创新型医院建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构建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的实践经验,并探讨临床研究平台管理模式,为国内正在建设临床研究平台的医疗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临床研究平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包括循证医学专业团队疾病资源样本库、临床研究协同网络、研究型病房4个核心功能单元,平台服务于临床研究人员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临床研究项目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及管理的技术支撑。结果:医院围绕优势学科进行临床研究平台的顶层设计,专病特色突出的重点学科依托以"专家主导"模式,建立临床研究协同网络,开展多中心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普通学科依托于"医院主导"模式建立的开放共享平台开展临床研究,两种模式互补并存,力图在充分发挥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示范作用的同时,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带动普通学科向高水平发展。结论:基于大型医疗机构建设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平台,需要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从而推动医院向创新型医院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公立医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公立医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医改、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作者通过个案实证研究发现,治理主体中党建引领、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行政放权,制度安排与职权让渡;智库参与,专业团队贡献智慧力量;公民参与,治理回归"以人为本";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力量的有益补充,是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生动实践。制度治院、推进规范治理;数字赋能,"智"治提质增效,也是推进医院治理制度化、智慧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医院治理中仍然存在着行政效能不高、薪酬分配不够合理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从"职能重塑"、落实制度"管人办事"、深化数字化改革方式强化效能提升;优化薪酬分配,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得"的路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