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间隔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间隔(IPI)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14个省区市共21家医院开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2011—2018年间两次妊娠均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经产妇的年龄、身高、孕前体重、IPI、既往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等资料。根据不同IPI分为4组:<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根据WHO的推荐,以24~59个月组作为参照,比较各组经产妇的妊娠结局。进一步根据年龄、妊娠期糖尿病(GDM)史、巨大儿分娩史和早产史进行分层分析,探讨不同特征经产妇中IPI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经产妇8 026例,其中<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别为423、623、5 512和1 468例。(1)<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的妊娠年龄、本次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剖宫产史比例、GDM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以及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均逐渐增加,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经产妇相比,≥60个月组经产妇的早产、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 OR=1.42, 95% CI为1.07~1.88, P=0.015)、46%( OR=1.46, 95% CI为1.13~1.88, P=0.004)和64%( OR=1.64, 95% CI为1.13~2.38, P=0.009),其他组均未见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 P均>0.05)。(3)根据妊娠年龄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高龄经产妇≥60个月组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OR=2.87, 95% CI为1.41~5.83, P=0.004);非高龄经产妇<18个月组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OR=1.59, 95% CI为1.04~2.43, P=0.032),≥60个月组胎膜早破( OR=1.58, 95% CI为1.18~2.13, P=0.002)和早产( OR=1.52, 95% CI为1.07~2.17, P=0.020)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根据有无GDM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GDM史经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 OR=5.34, 95% CI为1.45~19.70, P=0.012),无GDM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4, 95% CI为1.10~1.90, P=0.009)。根据有无巨大儿分娩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剖宫产术分娩的比例显著增加( OR=4.11, 95% CI为1.18~14.27, P=0.026),无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6, 95% CI为1.12~1.89, P=0.005)。根据有无早产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无早产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7, 95% CI为1.13~1.92, P=0.004)。 结论:IPI≥60个月或<18个月均会造成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应通过对育龄期妇女孕前咨询和产后保健的健康教育,指导育龄期妇女再次妊娠时保持适宜的IPI,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模式构建中不同胎次产妇需求感知调查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设计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模型并形成调查问卷,了解不同胎次产妇对此的需求感知及评价,为构建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4~10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分娩产妇431例(初产妇229例、二胎经产妇202例)进行问卷调查。以不同胎次产褥期产妇为调查对象,成立调查小组,自行设计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模型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自填问卷并当场回收的形式,调查产妇对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的需求感知及评价。结果:不同胎次产妇对延续护理服务整体需求得分均较高为(3.87±1.13)分,其中22个二级条目评分均>4分,但其中初产妇的26个二级变量评分均高于二胎经产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所有产妇需求感知与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服务的影响关系,结果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结论:可依据不同胎次产妇的同质性及差异性需求感知,多专业支持下构建完整、有效、可行的4C特色产褥期延续护理模式,组建多学科医护团队,制定多元化照护方案,为产妇提供产褥期多元协同的专业化服务,从而提升产褥期延续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的临床特征、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0例妊娠合并DK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妊娠结局。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1)一般资料:10例中,2例发生在早孕期,3例在中孕期,5例在晚孕期。6例为1型糖尿病(含2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4例为2型糖尿病。仅2例规律产检,2例为早孕期未开始产检,6例为未产检或未规律产检。6例合并感染(4例为泌尿系统感染),2例合并胰腺炎,1例合并子痫前期。(2)实验室检查:发病时血pH值为7.06±0.16,血糖为(23.7±2.6)mmol/L,糖化血红蛋白(9.2±0.8)%。10例均伴不同程度电解质紊乱,尿酮体均为阳性。(3)治疗和结局:经补液、降糖、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全部患者的酸中毒得到纠正,酮体转阴。未发生孕产妇死亡。5例发生胎儿丢失,其中1例孕晚期胎儿宫内死亡,1例孕早期发生胎停育,1例入院时已发生难免流产,2例自愿要求终止妊娠。其余3例足月分娩,2例早产。结论:妊娠合并DKA的主要诱因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次要诱因是感染。妊娠合并DKA是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孕期一旦发生DKA,母婴结局较差,应积极预防。暴发性1型糖尿病更易并发DKA,且预后更差,应更严格管理及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限制性胎盘嵌合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限制性胎盘嵌合(confined placental mosaicism,CPM)的分子遗传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胎儿宫内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确诊的14例CPM,对胎盘标本进行分子遗传和病理学检查,并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产妇年龄27~34岁,平均年龄(30.0±3.54)岁,孕周35 +1~41 +2周。4例早产,10例足月产,其中女胎儿6例,男胎儿8例。9例(9/14)出现了不良妊娠结局,其中7例为胎儿生长受限。CPM胎盘重量减轻,其中6例重量小于第10百分位数,5例重量位于第10~25百分位数之间。14例CPM胎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灌注功能障碍形态学变化,以胎盘-母体血管灌注功能障碍为主,其次为胎盘-胎儿血管灌注功能障碍。不同CPM病例嵌合染色体各异,以16-三体/单体嵌合常见,其次为7-三体和21-三体/单体嵌合。同一个CPM胎盘不同部位嵌合比例不等,脐带、胎膜、胎儿面、母体面和边缘嵌合比例波动范围为1%~70%。 结论:不同CPM病例嵌合染色体各异,同一CPM胎盘不同部位嵌合比例不等,病理形态学以灌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第二产程不同时限中转剖宫产术孕妇154例的母儿不良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不同时限因母儿因素中转剖宫产术孕妇的围术期母儿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阴道试产,在第二产程中因母儿因素实施剖宫产术的单胎头位孕妇154例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第二产程时限不同分为<2 h组(54例)、2~<3 h组(61例)、≥3 h组(39例)。分别比较3组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与产程相关的术前母儿状况、手术指征、手术经过及围术期相关母儿不良结局。结果:(1)一般资料:3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初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镇痛率及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母儿状况和手术指征:<2 h组孕妇的产时发热率和Ⅱ、Ⅲ类胎心监护发生率均高于2~<3 h组和≥3 h组,≥3 h组孕妇术前胎头位置低于2~<3 h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 h组孕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术者占40.7%(22/54),高于2~<3 h组(4.9%,3/61)及≥3 h组(2.6%,1/39),2~<3 h组和≥3 h组中,以“相对性头盆不称”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98.4%(60/61)、94.9%(37/39),“胎头下降停滞”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41.0%(25/61)、59.0%(23/39),均高于<2 h组[分别为63.0%(34/54)、13.0%(7/5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2~<3 h组与≥3 h组的手术指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剖宫产术中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2 h组的产褥病率为37.0%(20/54),高于2~<3 h组(18.0%,11/61)及≥3 h组(7.7%,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头深嵌、子宫切口撕裂、因宫缩乏力行改良B-Lynch缝合、产后出血、围术期输血的发生率,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及围术期Hb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新生儿不良结局:≥3 h组中非溶血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35.9%(14/39),显著高于<2 h组(13.0%,7/54; P<0.05);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新生儿中,≥3 h组中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转NICU者占15/19,显著高于<2 h组(9/17)及2~<3 h组(1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2 h组与2~<3 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3组均无围产儿死亡。 结论:第二产程2 h内中转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者产褥病率增高,第二产程初期应加强胎心监护及羊水性状的监测,尤其应关注有无产时发热。在母儿状况良好情况下,第二产程进入到2 h以后转行的剖宫产术未显著增加严重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对于第二产程3 h后转行剖宫产术者,需加强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海拔地区藏族孕产妇妊娠晚期脂代谢特点及其与妊娠结局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藏族孕产妇妊娠晚期脂代谢水平及其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523例藏族单胎妊娠孕产妇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研究对象长期居住地的海拔高度分为<3 500 m组(161例)、3 500~4 000 m组(203例)和≥4 000 m组(159例),比较3组的一般特征、脂代谢水平及妊娠结局等;并根据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水平分为高TG组(TG≥3.23 mmol/L,80例)和对照组(TG<3.23 mmol/L,443例),比较2组的一般特征及妊娠结局。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LSD法、 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TG血症与不良围产结局的相关性。 结果:高海拔地区中不同海拔高度藏族孕产妇的年龄、孕产次、分娩前体重指数、入院时血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TG/HDL-C、LDL-C/HDL-C及不良妊娠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随着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 P<0.05),其中≥4 000 m组孕妇的Hb水平高于<3 500 m组及3 500~4 000 m组[121.0 g/L(108.0~132.0 g/L)与115.0 g/L(103.5~128.0 g/L)和117.0 g/L(101.0~127.0 g/L), H值分别为2.37和1.97, P值均<0.05]。按照TG≥3.23 mmol/L的标准,高海拔地区藏族孕产妇妊娠晚期高TG血症的发生率为15.3%(80/523);高TG组与对照组的HDL-C、H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 mmol/L(1.5~2.0 mmol/L)与1.8 mmol/L(1.5~2.1 mmol/L), Z=-1.51;123.5 g/L(110.0~131.8 g/L)与117.0 g/L(104.0~128.0 g/L), Z=1.69; P值均>0.05];高TG组的剖宫产率[13.8%(11/80)与6.6%(29/443), χ2=4.98]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16.3%(13/80)与7.5%(33/443), χ2=6.54]、子痫前期[8.8%(7/80)与1.6%(7/443), χ2=13.37]、妊娠期高血糖[11.3%(9/80)与3.6%(16/443), χ2=8.69]、早产[7.5%(6/80)与2.0%(9/443), χ2=7.27]、巨大儿[5.0%(4/80)与0.9%(4/443),Fisher精确概率法]、新生儿窒息[8.8%(7/80)与2.5%(11/443), χ2=8.01]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 P值均<0.05)。按海拔高度分组后进行比较,仅≥4 000 m组TG与Hb水平呈负相关( r=-0.17, P=0.0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晚期TG≥3.23 mmol/L发生HDP( OR=2.42,95% CI:1.17~5.00)、子痫前期( OR=5.25,95% CI:1.73~16.00)、妊娠期高血糖( OR=3.77,95% CI:1.56~9.09)、早产( OR=4.33,95% CI:1.42~13.22)、巨大儿( OR=6.05,95% CI:1.46~25.15)、新生儿窒息( OR=3.45,95% CI:1.27~9.35)、胎儿宫内死亡( OR=4.94,95% CI:1.01~24.21)的风险均升高( P值均<0.05)。 结论:高海拔地区中不同海拔高度的藏族孕产妇妊娠晚期脂代谢水平及妊娠结局未见差异;高海拔地区藏族孕产妇妊娠晚期高TG血症与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糖、早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死亡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风险的预测评分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行常规产前检查及分娩的4 593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孕产妇的年龄为(28.1±3.3)岁,孕次为(1.8±0.5)次;初产妇为3 164例,经产妇为1 429例。根据孕产妇围生期是否接受红细胞输注治疗,将其分为输注组( n=96)及未输注组( n=4 497)。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孕产妇的一般临床和分娩相关资料。单因素分析中,对孕产妇年龄、妊娠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次等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经产妇比例、妊娠合并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以及既往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将可能影响孕产妇围生期红细胞输注的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软件绘制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风险列线图,并构建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风险预测评分模型。采用Bootstrap抽样法进行重复自抽样500次,对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风险预测评分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根据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绘制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率的校正曲线,评价二者的一致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对2组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注组孕产妇的年龄,妊娠前BMI,以及经产妇、产前重度贫血、剖宫产术分娩、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痫前期、多胎妊娠、分娩巨大儿的比例,均高于未输注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50, P<0.001; t=2.291, P=0.022; χ2=4.140, P=0.042; P<0.001; χ2=20.348, P<0.001; P<0.001; P<0.001; P<0.001; χ2=7.519, P=0.006; P=0.011)。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孕产妇年龄增加( OR=1.183,95% CI:1.113~1.258, P<0.001),产前重度贫血( OR=12.167,95% CI:1.269~116.608, P=0.030),剖宫产术分娩( OR=6.118,95% CI:1.099~34.042, P=0.039),前置胎盘( OR=9.204,95% CI:1.207~70.198, P=0.032),胎盘早剥( OR=10.714,95% CI:1.125~102.044, P=0.039),子痫前期( OR=4.003,95% CI:1.097~14.606, P=0.036)及分娩巨大儿( OR=1.183,95% CI:1.113~1.285, P<0.001),均为影响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③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列线图显示,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对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的一致性指数为0.881(95% CI:0.805~0.932)。校正曲线结果显示,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的预测输注率与实际输注率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1,二者一致性良好。 结论:根据影响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可有效预测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风险。但是,该评分模型对于不同地区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血风险的预测价值,尚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女性再次妊娠时的孕期增重及围产结局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有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史女性再次妊娠时孕期总增重、不同时期增重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441例有GDM史的单胎经孕妇作为GDM史组,从同时期在本院分娩的无GDM史的单胎经产妇中采用机械抽样的方法筛选出1 637例作为无GDM史组。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 χ2检验,比较2组孕妇的一般情况、孕期增重及围产结局的差异。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的增重适宜值将2组孕妇分别分为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和增重过多,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妊娠不同时期同一增重情况2组孕妇的妊娠结局。 结果:(1)GDM史组孕妇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前、OGTT后增重及孕期总增重均显著低于无GDM史组[(6.3±3.3)与(7.9±3.7) kg、(4.8±2.6)与(5.6±2.6) kg及(11.8±4.6)与(14.4±4.6) kg, t值分别为8.074、5.183及10.277, P值均<0.001]。GDM史组此次妊娠GDM、妊娠期高血压及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无GDM史组[46.5%(205/441)与18.1%(296/1 637)、8.4%(37/441)与5.4%(88/1 637)、12.9%(57/441)与9.7%(158/1 637), χ2值分别为153.181、5.583及4.013, P值均<0.05]。(2)行OGTT前:不同增重类别的GDM史孕妇发生GDM的风险较高[增重不足、适宜、过多者 OR值及95% CI分别为4.02(2.35~6.88)、3.92(2.65~5.79)及3.33(2.11~5.25), P值均<0.001];除增重不足者,GDM史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亦较高[增重适宜、过多者 OR值及95% CI分别为3.62(1.47~9.23)和2.22(1.07~5.57), P值均<0.05]。行OGTT后:不同增重类别的GDM史孕妇发生GDM的风险较高[增重不足、适宜、过多者 OR值及95% CI分别为2.48(1.60~3.84)、4.63(2.92~7.35)及4.22(2.73~6.51), P值均<0.001];增重过多的GDM史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增加( OR=2.46,95% CI:1.10~5.51, P<0.05)。整个孕期:不同增重类别的GDM史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均较高[增重不足、适宜、过多者 OR值及95% CI分别为3.02(2.00~4.59)、4.08(2.76~6.04)及2.66(1.54~4.59), P值均<0.001];GDM史增加增重不足者大于胎龄儿及增重过多者产后出血发生风险[ OR值及95% CI分别为1.94(1.09~4.21)和2.93(1.31~6.55), P值均<0.05]。 结论:有GDM史女性再次妊娠时不同时期增重及孕期总增重均低于无GDM史者,但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较高。即使在同一增重类别中GDM史也会增加GDM和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胎盘病理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胎盘病理学是借助胎盘的形态学来反映孕期母体和胎儿的健康状态,而对胎盘本身疾病的诊断是次要的,其临床意义包括为产妇和新生儿的即时治疗提供依据,对可能重复出现的产科疾病进行预测,对不良妊娠结局的解释和对遗传异常的提示。2016年国际胎盘工作小组制定了阿姆斯特丹胎盘共识,将胎盘病理分为绒毛膜羊膜炎、母体-胎盘灌注异常、胎儿-胎盘灌注异常和病因不明的慢性绒毛炎4个主要方面的疾病谱,分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这一共识有助于病理诊断的规范,也为临床医师理解胎盘病理提供了帮助。由于胎盘病理对母、胎健康的反映是间接的,所以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临床表现和胎盘病理,才能达到对产科疾病诊疗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透性胎盘植入致自发性子宫破裂1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穿透性胎盘植入致自发性子宫破裂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识别要点。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穿透性胎盘植入致自发性子宫破裂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发生孕周、孕产史、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子宫手术史、破裂发生部位、手术方式、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孕妇中位年龄为37岁(范围:30~43岁),发生子宫破裂的中位孕周为29周 +6(范围:18周 +3~36周 +3)。(2)临床表现:12例孕妇中,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者9例;胸闷伴腰酸、腹部坠胀者2例;1例无症状,为择期剖宫产术时发现子宫破裂口。术前彩超提示12例孕妇中9例有腹腔积液,其中6例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或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3)子宫手术史及破裂发生部位:12例穿透性胎盘植入致自发性子宫破裂孕妇中,10例有剖宫产术史,其中,原剖宫产术子宫切口处破裂4例、子宫下段前壁胎盘穿透性植入处破裂3例、穿透性胎盘植入达子宫底部致子宫底部破裂2例、穿透性胎盘植入发生于右侧宫角部肌瘤剔除部位致右侧宫角破裂1例;2例无剖宫产术史的穿透性胎盘植入致自发性子宫破裂孕妇中,1例多次流产、刮宫术史,子宫破裂发生于宫底部,1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后胎盘穿透性植入破裂,子宫破裂口在子宫下段前壁。(4)母儿结局:11例孕妇输注悬浮RBC,1例未输注血制品;行子宫修补术9例,子宫次全切除术3例;孕产妇存活11例,死亡1例;围产儿存活7例,死亡6例。 结论:穿透性胎盘植入致子宫破裂对母儿危害极大,临床表现的异质性易导致误诊。对存在胎盘植入高危因素的孕妇,孕期应尽早明确诊断;对已诊断为胎盘植入者,当出现子宫破裂典型或不典型表现时,都应警惕子宫破裂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