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频消融减胎术后并发羊膜带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射频消融减胎术后胎儿并发羊膜带综合征并成功救治的病例。孕妇为自然受孕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孕24周产前超声提示双胎输血综合征Ⅲ期,孕妇知情同意选择射频消融减胎术,手术过程顺利。孕28周 +6复查超声提示胎儿左足明显水肿,足踝处可见带状物缠绕,并可见勒痕及缩窄环,多学科会诊考虑羊膜带综合征ⅡB期。当日急诊剖宫产娩一活男婴。新生儿左足踝处可见细羊膜带缠绕数周,勒痕明显,深入皮肤1 cm,足背、足底及足踝下方水肿明显。紧急行左足羊膜带松解术,术后水肿渐消退,随访至28日龄,新生儿下肢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多胎妊娠减胎术时机对流产率的影响:一项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胚胎移植助孕患者多胎妊娠后经阴道超声引导下行减胎术的不同孕周与流产的关系,寻求减胎的最佳孕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胚胎移植助孕患者多胎妊娠后选择行减胎术的486例孕妇的资料,通过曲线拟合、阈值效应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减胎孕周和流产率的关系。结果:调整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年限、既往生产次数、既往流产次数、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各种不孕及不育因素、转化日内膜厚度形态及单卵双胎和减胎方式后,当减胎孕周<8.43周时,流产率随减胎孕周的增加明显上升,孕周每增加1周,流产率增加221%( OR=3.21,95% CI=1.47~6.99, P=0.003 3),当减胎孕周≥8.43周时,流产率趋于平稳,不再增加( OR=0.81,95% CI=0.54~1.22, P=0.317 7);分层分析中,BMI≥24 kg/m 2的 OR值为12.38,BMI<24 kg/m 2的 OR值为1.91, P=0.053 9。 结论:胚胎移植助孕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多胎妊娠减胎术的减胎孕周与流产率呈非线性关系,流产率于孕8.43周之前随减胎孕周增加明显上升。对于明确需行减胎术者建议于孕8周之前尽早进行手术为佳。BMI对减胎患者流产率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胎妊娠减胎术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分析——历时12年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多胎妊娠减胎术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影响活产的因素,为减胎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进行多绒毛膜性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患者,分析患者临床特征,随访妊娠结局,分为活产组( n=1 555)和非活产组( n=205),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活产的因素。并进一步亚组分析,将多胎妊娠分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三胎妊娠、四胎及以上多胎妊娠三组。 结果:纳入1 925例多胎妊娠减胎病例,完成妊娠结局随访1 760例。数据显示12年来减胎多胎类型中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增多,经腹减胎比例逐年增加,年减胎患者活产率波动于83%~94%。四胎及以上多胎妊娠减胎后活产率[75.8%(72/95)]分别低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减胎后[90.0%(796/884), P<0.001]、双绒毛膜三羊膜囊减胎后[89.9%(241/268), P<0.001]和三绒毛膜三羊膜囊减胎后[86.9%(446/513), P=0.005]。经腹部超声引导下减胎术后活产率[91.4%(655/717)]分别高于经阴道氯化钾(KCl)胎心搏动区注射减胎后活产率[84.9%(304/358), P=0.001]及经阴道胚胎抽吸减胎后活产率[87.0%(596/685), P=0.009],经阴道KCl胎心搏动区注射减胎与经阴道抽吸减胎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1)。减胎术后保留单胎的患者活产率[89.7%(1 062/1 184)]高于保留双胎患者[85.6%(493/576), P=0.012]。在调整了年龄、助孕方式、多胎类型、保留胚胎数等混杂因素后,中孕期经腹部超声引导下减胎为活产率的保护因素( P=0.040, OR=1.604,95% CI:1.021~2.519)。 结论:随移植策略的改变,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妊娠减胎比例增加,中孕期经腹部超声引导下减胎术的比例增加,经腹部减胎可能是多胎妊娠减胎术更好的选择;早孕期经阴道抽吸减胎法与KCl胎心搏动区注射法减胎妊娠结局相似;四胎及以上多胎妊娠减胎后妊娠结局较差,临床上需严格控制胚胎移植数目,规范诱导排卵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绒毛膜三羊膜囊三胎的妊娠结局及减胎术对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单绒毛膜三羊膜囊(monochorionic triamniotic, MCTA)三胎的妊娠结局及减胎术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的23例MCTA三胎病例,均于早孕期在本院产前检查,根据孕妇是否接受减胎分为选择性减胎组(随机减去一胎保留双胎,8例)及期待妊娠组(15例)。比较组间年龄、妊娠终止孕周及妊娠结局的差异。选择性减胎组再根据减胎方式分为早孕期负压抽吸减胎组(3例)及中孕期射频消融减胎组(5例),比较组间妊娠结局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期待妊娠组与选择性减胎组比较:妊娠终止孕周[(31.7±4.1)与(28.8±8.8)周]、32周后早产率(9/15与4/8)、至少二孩存活率(12/15与4/8)、至少一孩存活率(13/15与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期待妊娠组发生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于孕19周行胎儿镜手术,33周 +2胎膜早破,行剖宫产分娩三胎;孕17周发生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1例,拒绝减胎,孕33周一胎儿胎心消失存活一孩(另一胎为无心畸胎)。(2)不同减胎方式亚组妊娠结局比较:早孕期负压抽吸减胎组与中孕期射频消融减胎组平均妊娠终止孕周[(28.5±7.6)与(28.9±10.4)周, t=1.145, P>0.05]以及至少一孩存活率(2/3与3/5)、至少二孩存活率(2/3与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 P值均>0.05)。均未出现减胎术后感染和胎膜渗漏。 结论:对于MCTA三胎妊娠,选择性减胎与期待妊娠相比母胎结局基本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绒毛膜三羊膜囊三胎妊娠孕中期不同减胎方法的妊娠结局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分析双绒毛膜三羊膜囊(dichorionic triamniotic, DCTA)三胎妊娠孕中期行不同减胎术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孕中期行减胎术的51例DCTA三胎妊娠孕妇的病历资料,根据减胎术的指征,分为预防组(39例)和治疗组(12例),每组再根据不同的减胎方法分为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减胎术组(保留双绒毛膜双胎)、氯化钾-单组(氯化钾心脏注射减胎保留单绒毛膜单胎)、氯化钾-双组(氯化钾心脏注射减胎保留单绒毛膜双胎)。比较预防组和治疗组组内及组间流产率、分娩孕周、出生体重、胎儿宫内死亡、新生儿死亡等差异。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或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内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校正。 结果:(1)治疗组减胎手术孕周大于预防组[(18.5±3.1)与(15.0±2.3)周, t=-4.209, P<0.001];预防组中RFA减胎手术孕周大于氯化钾-单及氯化钾-双组[(17.2±1.6)与(13.8±1.5)、(12.7±1.0)周, t值分别6.630和3.875, P值均<0.05]。(2)预防组减胎术后流产率低于治疗组[10.3%(4/39)与5/12,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5],活产儿比例高于治疗组[85.7%(48/56)与10/18, χ2=5.640, P=0.018]。预防组中氯化钾-单组无出生体重<1 500 g,组内不同减胎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两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同减胎方法活产儿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RFA组高于氯化钾-双组(6/6与1/6,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15)。2组中3种不同减胎方法的流产率、分娩孕周、出生体重、<32周分娩、足月分娩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母胎并发症中,预防组和治疗组的RFA组与氯化钾-单组均未发生单绒毛膜双胎并发症和围产期死亡。2组中共5例(10个胎儿)行氯化钾心脏注射减胎保留单绒毛膜双胎,其中4个胎儿流产,3个胎儿宫内死亡、无新生儿死亡,3个胎儿活产;预防组发生选择性生长发育受限1例(两胎活产),治疗组发生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一胎儿宫内死亡,另一胎活产)。 结论:无论是预防性减胎还是治疗性减胎,RFA减胎术保留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及氯化钾减胎术保留独立胎盘单胎妊娠结局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含单绒毛膜多胎妊娠的产前管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含单绒毛膜的多胎妊娠情况复杂,孕妇的孕期监测及宫内干预尤为重要。含单绒毛膜双胎的双绒毛膜三羊膜囊三胎妊娠可以在孕11~14周采用氯化钾心脏注射减去同绒毛膜双胎之一,保留单绒毛膜单胎,也可以选择孕16周后射频消融减胎术保留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2种减胎方式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胎儿镜激光手术能显著改善多胎妊娠合并双胎输血综合征的妊娠结局。在含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的三胎妊娠减胎时,可以采用脐带闭塞和离断技术以避免脐带缠绕造成的胎儿死亡。三绒毛膜四羊膜囊四胎妊娠减胎时宜采用氯化钾心脏注射减去同绒毛膜囊内2个胎儿。含单绒毛膜三胎或四胎妊娠可以选择性减胎,但研究样本量较少,临床需要充分咨询,个体化选择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孕周选择性减胎术对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孕妇和围生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不同孕周选择性减胎术对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孕妇和围生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86例行选择性减胎术的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按实施选择性减胎术时孕周进行分组,其中孕14 +3~19 +6周实施选择性减胎术23例(A组),孕20~27 +6周实施选择性减胎术31例(B组),孕≥28周实施选择性减胎术32例(C组)。记录三组减胎术后的分娩孕周、流产、早产、足月产、活产儿、存活儿、活产儿出生体质量、存活儿出生体质量、孕妇并发症、母婴结局、新生儿预后。 结果:三组分娩孕周、孕妇并发症发生率、流产率和新生儿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早产率、足月产率、活产率、活产儿出生体质量和存活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A组早产率明显低于C组[21.7%(5/23)比68.8%(22/32)],而足月产率明显高于C组[69.6%(16/23)比28.1%(9/32)],A组活产儿和存活儿出生体质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2 905.7 ± 580.9)g比 (2 284.4 ± 416.7)和(2 293.8 ± 456.2)g、(2 905.7 ± 580.9)g比(2 457.1 ± 527.8)和(2 359.2 ± 482.4)g],C组活产率明显高于B组[96.9%(31/32)比77.4%(24/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72例存活儿随访3个月至4年,未发生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异常。 结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孕妇于孕20周前实施选择性减胎术,孕妇并发症较少且围生儿临床结局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射频消融减胎术治疗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7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减胎术治疗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elective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sIUGR)保留胎妊娠结局及其影响因素,初步评价活产儿神经发育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RFA减胎术并已分娩的75例sIUGR。根据减胎孕周分为孕16~19周 +6组(16例)、孕20~23周 +6组(44例)和≥孕24周组(15例);根据是否合并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分为sIUGR合并TTTS组(36例)和单纯型sIUGR组(39例),单纯型sIUGR进一步分为Ⅰ型(3例)、Ⅱ型(27例)及Ⅲ型(9例);按保留胎是否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49例)和非不良妊娠结局组(26例)。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方差分析及LSD检验、非参数检验及Nemenyi检验、 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组间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保留胎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1)75例sIUGR病例RFA减胎孕周为(21.9±2.3)周(16.6~26.0周)。孕16~19周 +6减胎组术前双胎估重差及RFA时长均小于孕20~23周 +6组和≥孕24周组[分别为(27.8±8.4)%与(36.2±12.0)% 和(39.8±15.5)%;7 min(5~14 min)与10 min(5~16 min)和12 min(8~18 min),LSD检验或Nemenyi检验, P值均<0.017];孕16~19周 +6减胎组合并TTTS的比例高于孕20~23周 +6组和≥孕24周组[12/16与43%(19/44)和5/15,Bonferroni校正 χ2检验, P值均<0.017]。不同减胎孕周组间胎膜早破、流产、胎死宫内、早产发生率及分娩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sIUGR合并TTTS组与单纯型sIUGR组比较,术前双胎估重差更小[(29.6±11.4)%与(40.1±11.8)%, t=3.88, P<0.001],胎膜早破发生率更高[47%(17/36)与21%(8/39), χ2=6.01, P=0.014],活产率更低[69%(25/36)与95%(37/39), χ2=8.45, P=0.004],分娩孕周更早[34.1周(26.7~40.7周)与38.0周(29.3~40.0周), Z=311.50, P=0.018]。(3)单纯型sIUGR Ⅰ、Ⅱ及Ⅲ型组术后胎膜早破发生率、活产率及生后30 d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sIUGR合并TTTS是保留胎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OR=3.94,95% CI:1.40~11.10, P=0.010)。(5)13例保留胎术前超声提示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其中9例为sIUGR合并TTTS;8例活产儿随访至1月龄~4.5岁,心脏功能尚未发现明显异常。(6)活产儿共62例,其中2例新生儿期死亡,4例失访,余56例活产儿随访至1月龄~5岁,2例出现大运动发育落后(均为早产儿)。 结论:RFA减胎孕周对保留胎围产结局无明显影响,sIUGR合并TTTS可能是RFA减胎术后保留胎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经RFA减胎术治疗后sIUGR保留胎存活率较高,且短期随访未发现严重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VF/ICSI多胎妊娠减胎术后临床结局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多种方式探讨减胎术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多胎妊娠孕妇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22年3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生殖遗传中心实施减胎术的169例IVF/ICSI多胎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移植时期分为新鲜周期组(70例)和冻融周期组(99例),根据不同减胎时机分为孕中期减胎组(13例)和孕早期减胎组(156例),根据不同保留妊娠胎数分为保留双胎组(80例)和保留单胎组(89例),根据不同绒毛膜性质分为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型多胎妊娠组(110例)和复杂型多胎妊娠组(59例).分析不同移植时期、不同减胎时机、不同保留妊娠胎数及不同绒毛膜性质对孕妇流产率及新生儿体质量、出生孕周、早产率等的影响.结果 新鲜周期组的新生儿体质量(2513.30±618.47)g低于冻融周期组(2903.66±590.60)g,新鲜周期组的新生儿低体质量出生率(43.96%)高于冻融周期组(22.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组的早产率、低体质量出生率与孕中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单胎组的早产率(15.00%)、低体质量出生率(11.25%)、出生孕周(39.25±1.48)周、新生儿体质量(3100.13±600.57)g均优于保留双胎组的早产率(54.41%)、低体质量出生率(44.03%)、出生孕周(36.56±2.50)周、新生儿体质量(2521.27±546.15)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多胎妊娠组的早期流产率(6.78%)高于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型多胎妊娠组(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F/ICSI多胎妊娠孕妇减胎术后保留单胎妊娠将获得更好的新生儿出生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胎之一手术减胎或自然减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双胎妊娠实施早期选择性减胎术或胎儿发生自然减胎后对改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常规IVF-ET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的新鲜及冻融胚胎移植获单胎或双胎妊娠的患者共6535个周期(653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1∶4)纳入研究对象,其中,手术减胎组与初始单胎组分别纳入128个周期和510个周期,自然减胎组与初始单胎组分别纳入511个周期和2038个周期.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指标.结果:PSM后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移植胚胎数多于初始单胎组,分娩孕周早于初始单胎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初始单胎组,早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占比高于初始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妊娠并发症(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剖宫产率与初始单胎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因PSM模型调整后数据缺失,按调整前计算,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早期流产率均低于初始单胎组(P<0.05),自然减胎组晚期流产率低于初始单胎组(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活产率高于初始单胎组(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与初始单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所致的多胎妊娠者,即使在孕早期实施减胎手术或发生自然减胎后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有限,但早产率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率增加;减胎并不能完全逆转妊娠结局,限制移植胚胎数目才是解决ART助孕妊娠不良结局的根本办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