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940 nm铒激光快速祛除大面积文身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报道一例患者右侧小腿皮肤处行大面积专业彩色文身,要求2个月内快速祛除。皮肤科检查显示右侧小腿大面积复杂多颜色专业文身,边界清晰,面积约10 cm×15 cm,无明显增生性瘢痕。利多卡因乳膏局部表面麻醉1 h,予2 940 nm铒激光对文身分布皮肤组织进行汽化磨削,1个月后患者激光创面修复愈合,再次完成剩余部位的治疗。治疗2次后,大面积文身成功祛除。18周后门诊随访,患处皮疹恢复皮肤正常颜色及纹理,7个月时电话随访,未观察到明显病理性瘢痕形成、色素沉着或减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下肾部分血流阻断器的设计制作及初步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设计腹腔镜下肾部分血流阻断器(LPRB),在兔肾实验中探讨该器械设计的合理性和阻断局部肾组织血流的效果。方法:⑴设计。根据人、猪、兔肾血流均由中心向外周扇形流动的解剖特点,只要压迫肾脏中内侧肾组织,就可以阻断压迫区远端的血流。该器械的设计即以此为依据。阻断器包括第一压迫臂、第二压迫臂及转轴,内置扭力弹簧使得这两个压迫臂的末端自动闭合,压迫臂的末端设置有压迫组件,其上设置有多个自适应压迫片。⑵制作。以钛合金材料利用3D打印机打印成品。⑶实验。新西兰成年兔5只,麻醉后半侧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侧腹部切口,暴露肾脏,仅保留肾蒂血管。根据阻断血流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LPRB组以进行自身对照。观察阻断血流效果。检测LPRB夹持力,肉眼和病理观察夹持部位组织损伤程度。结果:LPRB已获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授权。3D打印钛合金材料器械成品成功。实验中,该器械轻松打开放置和移除;两个压迫臂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自动闭合并固定;压迫臂可以根据夹闭部位的不同调整压迫臂的角度以适应之;自适应压迫片可以倾斜,与肾脏外形相吻合,具有自适应性;该器械压迫力度足够,止血彻底,肾实质钳夹与阻断肾蒂的止血效果相当。器械夹持力值平均为132 g。肉眼及病理检查结果未发现明确肾组织损伤。结论:LPRB结构设计基本合理、使用安全,能够实现切除部分的局部止血,同时保证了其他部位的血流。但器械较大、自适应组件较硬的缺点今后需要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34例不同年龄人群气管、支气管异物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人群发生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征和电子支气管镜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镜中心就诊的234例确诊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的资料,并对人口学、临床特征、内镜诊疗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34例有效病例,其中<14岁组39例,14~64岁组126例,≥65岁组69例。3组中男性均多于女性;误吸史在<14岁组中占76.9%,而在14~64岁组和≥65岁组中仅占32.5%和3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31, P<0.001);病程≤7 d的患者在<14岁组患者中占64.1%,而在14~64岁组和≥65岁组仅占19.0%和21.7%,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98, P<0.001);临床症状方面,14~64岁组和≥65岁组患者以咳嗽、咳痰为主,而71.8%的<14岁组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无症状方面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37, P<0.001)。食物是最常见的异物类型,包括花椒/辣椒类、骨头和有机物,在<14岁组和≥65岁组中,塑料类和牙齿类也是重要来源。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成功率为97.4%,且66.2%的异物取出术采用局部麻醉方式。右下叶支气管是≥14岁组异物最常发生的部位,而<14岁组异物最常见部位为右中间段支气管,肉芽增生是常见镜下表现。大多数异物使用单一辅助工具即可取出,使用2种或2种以上辅助工具的仅占21.5%。 结论:异物的发生与性别及年龄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因无明确的误吸史或无明显症状而易误诊。异物最常见于右肺下叶,肉芽组织增生是最常见的镜下表现且随病程增加发生率也增加;大多数异物可使用鼠齿钳、活检钳或鳄口钳等单一工具取出,对取出难度较大的异物需要联合支气管镜下其他治疗手段。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治气管、支气管异物最直接而有效的办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肠梗阻支架置入联合新辅助化疗对完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标本病理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急诊手术、肠梗阻支架-手术、肠梗阻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这3种治疗方案对完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20年8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完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纳入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完全性结直肠梗阻、病理证实为腺癌、影像学评估可切除且无远处转移者;排除多发结直肠癌、拒绝手术和合并腹膜炎或者肠梗阻支架置入前存在肠穿孔者。研究共纳入89例完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分为急诊手术组(30例)、支架-手术组(34例)及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25例)。通过病理切片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评估并比较3组间手术切除肿瘤标本的病理特征(包括周围神经浸润、脉管浸润、癌结节、标本内组织坏死、炎性浸润、脓肿、黏液湖形成、异物巨细胞、钙化、肿瘤细胞比例等)及生物分子标志物(包括CD34、Ki67、Bcl-2、MMP-9、HiF-α)的差异。病理学评价根据标本内有无定性评价周围神经浸润、脉管浸润和癌结节等病理特征。标本病理特征评价标准:根据标本内组织坏死、炎性浸润、脓肿、黏液湖形成、异物巨细胞、钙化以及肿瘤细胞所占视野比例进行半定量的分级评估,分为:0级:标本内未见;1级:比例为0~25%;2级:比例为25%~50%;3级:比例为50%~75%;4级:比例为75%~100%。手术切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评价标准:根据阳性免疫细胞所占视野范围及细胞免疫强度进行评估。根据阳性细胞比例分为:0分:标本内未见;1分:比例为0~25%;2分:比例为25%~50%;3分:比例为50%~75%;4分:比例为75%~100%。将细胞免疫强度分为无(0分)、微弱(1分)、中等(2分)和强(3分)。再将两者相乘得到0~12的总分,综合评价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定义为:阴性(0级):0分;弱阳性(1级):1~3分;中等阳性(2级):4~6分;强阳性(3级):7~9分;极强阳性(4级):10~12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 Q1, Q3)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3组间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肿瘤T分期、N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等基线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间切除的肿瘤标本异物巨细胞、炎性浸润和黏液湖形成等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急诊手术组、支架-手术组及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脉管浸润率分别为56.6%(17/30)、44.1%(15/34)和20.0%(5/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142, P=0.028),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脉管浸润率显著低于急诊手术组( P=0.038);周围神经浸润率分别为55.3%(16/30)、41.2%(14/34)和16.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735, P=0.021),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周围神经浸润率显著低于急诊手术组( P=0.032);坏死分级分别为2(1,2)级、2(1,3)级和2(2,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0.090, P=0.006),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与急诊手术组比较,支架-手术组和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坏死分级更高(均 P<0.05);脓肿分级分别为2(1,2)级、3(1,3)级和2(2,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6.584, P=0.037);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急诊手术组的脓肿分级明显低于支架-手术组( P=0.037);纤维化分级分别为2(1,3)级、3(2,3)级和3(2,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1.078, P=0.004);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支架-手术组和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纤维化均高于急诊手术组(均 P<0.05);肿瘤细胞比例分级分别为4(3,4)级、4(3,4)级和3(2,4)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8.594, P=0.014),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肿瘤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急诊手术组( P=0.012);CD34分级分别为2(2,3)级、3(2,4)级和3(2,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9.786, P=0.007),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支架组CD34高于急诊手术组( P=0.005)。 结论:支架置入可能增加梗阻性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风险。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的治疗模式促进了肿瘤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减少了肿瘤细胞比例、脉管浸润和周围神经浸润,可能有助于改善支架置入后完全梗阻性结直肠癌的局部肿瘤浸润及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CC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1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62例,女48例;年龄17~74岁,平均44.1岁。按术中探查情况分为合并CCI组和非合并CCI组。主要观察合并组CCI的诊断、部位、大小、类型、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合并CCI组25例,其中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6例,见于Mason各种桡骨头骨折类型;位于肱骨小头外侧13例,后外侧9例,前外侧3例。术前经局部麻醉后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共诊断出CCI 13例,漏诊率48%(12/25)。合并CCI组术前屈伸(61.8°±13.7°)和旋转(60.0°±24.2°)范围小于非合并CCI组(77.7°±23.0°、79.9°±21.9°),桡骨头骨折Mason类型严重于非合并C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年龄、性别、合并伤、桡骨头骨折处理方法、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EPS评分等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桡骨头骨折合并CCI的发生率为22.73%(25/110),见于Mason所有桡骨头骨折类型,多发生在肱骨小头的外侧和后外侧影像学检查很容易漏诊。对于较轻桡骨头骨折怀疑合并CCI者,局部麻醉后体检阳性作为诊断合并CCI和手术指导的价值较大。桡骨头骨折手术中,应重视探查是否合并CC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科手术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细胞癌伴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行减瘤性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5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且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4例(78.6%),女12例(21.4%)。平均年龄(59.2±10.7)(22~82)岁。临床表现仅有局部症状26例(46.4%),仅有全身症状8例(14.3%),同时合并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12例(21.4%),无症状者10例(17.9%)。肾肿瘤位于右侧35例(62.5%),左侧21例(37.5%)。肿瘤直径平均(10.1±3.8)(1.5~21.1)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2分45例(80.4%),3分11例(19.6%)。术前血红蛋白(118.2±23.1)(72~178)g/L,白蛋白(37.9±5.6)(23~50)g/L,总蛋白(67.7±6.7)(43~81)g/L,血肌酐(111.3±119.6)(32~958)μmol/L。静脉癌栓Mayo分级0级16例(28.6%),Ⅰ级14例(25.0%),Ⅱ级17例(30.4%),Ⅲ级4例(7.1%),Ⅳ级5例(8.9%)。临床淋巴结分期cN 0期14例(25.0%),cN 1期42例(75.0%)。单纯骨转移5例(8.9%),单纯肺转移16例(28.6%),单纯肾上腺转移2例(3.6%),单纯肝转移6例(10.7%),≥2个部位的多系统转移27例(48.2%)。56例共发现91处转移灶,发生肺转移37处(40.7%),肝转移18处(19.8%),骨转移21处(23.1%),肾上腺转移15处(16.5%)。56例均为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预后评分中危组。采用腹腔镜手术22例(39.3%),开放手术30例(53.6%),4例(7.1%)腹腔镜手术中转开放手术。Mayo 0级癌栓的手术处理方法同根治性肾切除术。MayoⅠ级癌栓主要采用satinsky心耳钳部分阻断下腔静脉后取栓。MayoⅡ级癌栓需要依次阻断癌栓远心端腔静脉、对侧肾静脉及近心端腔静脉后切开下腔静脉取栓。MayoⅢ级癌栓需要游离肝脏并采用Pringer法阻断第一肝门后取栓。MayoⅣ级癌栓可采用切开膈肌中心腱或直接切开膈肌取栓,或采用体外循环取栓。6例(10.7%)因肿瘤侵犯血管壁切除下腔静脉壁。32例(57.1%)因术前影像学提示肿瘤侵犯肾上腺或发生肾上腺转移行同侧肾上腺切除术。23例(41.1%)行同侧淋巴结清扫术。本组中孤立性转移灶者11例,其中行手术切除孤立性转移灶者8例,未手术者3例。姑息性肾切除术后辅助治疗采用舒尼替尼43例,培唑帕尼9例,阿西替尼3例,索拉非尼者1例。 结果:本组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26.8±114.9)(108~589)min。术中出血量(1 435.2±1 513.4)(20~6 000)ml,30例术中输注红细胞,平均(1 456.7±832.8)(400~3 600)ml;15例术中输注血浆,平均(700.0±473.6)(200~1 800) ml。术后住院时间(10.6±4.6)(5~26)d。术后1周血肌酐(109.5±98.7)(47~772)μmol/L。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46例(82.1%),乳头状肾细胞癌7例(12.5%),未分类肾细胞癌3例(5.4%)。WHO/ISUP 2016核分级1级1例(1.8%),2级20例(36.4%),3级18例(32.7%),4级16例(29.1%)。22例(39.3%)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其中,Clavien分级Ⅰ级1例,为伤口感染;Clavien分级Ⅱ级16例,包括因贫血输血5例,乳糜瘘3例,术后肺部感染4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2例,房颤1例,附睾炎1例;Clavien分级Ⅲa级1例,为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Clavien分级Ⅳ级2例,包括术后急性脑梗塞1例,术后肾功能不全1例;Clavien分级Ⅴ级2例,为围术期死亡。56例中5例失访,2例发生围术期死亡,余49例中位随访14(1~3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25.6±2.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结论:对转移性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行减瘤性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相对安全有效。对于有临床症状、IMDC预后评分中危组、手术意愿强烈的患者,可选择减瘤性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联合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鼻前庭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交界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发生于躯干部位比较多见,头颈部位极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我科收治的左鼻前庭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显微镜辅助下左鼻前庭肿物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目前随访近4年,肿瘤未见复发及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胸椎管内痛风一例报告及系统文献综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脊柱椎管内痛风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现状。方法:收治1例59岁男性患者,症状为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及行走踩棉花感。影像学检查示T 8,9水平椎管内占位病变伴重度椎管狭窄。全身麻醉下行后路T 8,9椎板切除减压、病灶清除及T 7~T 10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胸椎管内痛风。以"gout"、"gout of spinal canal"、"gout of spine"、"intraspinal gout"、"椎管内痛风"、"痛风"、"脊柱痛风"为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62例椎管内痛风患者,统计现有全部椎管内痛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病史、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63例椎管内痛风患者中,男54例(87.1%,54/62)、女8例(12.9%,8/62),男女比为6.75∶1,另1例不详。年龄52(35,67)岁(范围20~82岁),发病高峰期为60~79岁。56例(88.9%,56/63)脊柱单一部位发病,其中腰骶椎26例(46.4%),其次为胸椎22例(39.3%)、颈椎8例(14.3%);7例为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发病,占全部患者的11.1%(7/63)。53例(91.4%,53/58)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病程3个月至28年,平均8.6年。临床症状无特异性,70.5%(43/61)有病变局部疼痛感,98.4%(60/61)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X线检查多无阳性表现;41例有CT影像学资料的患者表现为椎管内中高密度椭圆形或不规则钙化影31例、中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10例;96.2%(51/53)的患者MRI表现为T1WI中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低信号(高信号40例、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3例)。63例均由病理检查确诊,其中5例有镜下组织学特征描述,表现为异物肉芽肿改变,在异物巨细胞的细胞质中见红染的类结晶样物沉积,偏光显微镜下呈双折光性梭形或针状结晶。结论:脊柱椎管内痛风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缺乏特异性;双能CT识别痛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存在脊柱不稳或神经症状时应手术,基础降尿酸治疗可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急诊面部外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杭州整形医院急诊面部外伤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调查分析杭州整形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急诊治疗的9 002例0~15岁面部外伤患儿的资料。统计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后就诊时长、致伤原因、伤口部位、伤口类型、伤口长度、伤口深度、麻醉方式、术后抗瘢痕措施、术后瘢痕评估等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 结果:本组9 002例患儿中,男5 593例,女3 409例,男女比例约1.64∶1;年龄(4.6±2.9)岁,最小为出生后1个月。将患儿分为5个年龄段:≤1岁、>1岁且≤3岁、>3岁且≤6岁、>6岁且≤12岁、>12岁且≤15岁,其中>1岁且≤3岁的患儿最多,共4 505例(50.00%);从1岁至15岁患儿数量依次呈递减趋势,年龄段越大,男性患儿比例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3.12, P<0.001)。患儿受伤时间主要集中在9:00-12:00和16:00-21:00,最容易受伤的时间段是19:00-20:00。从全年来看,12月份患儿受伤人数最多,共1 002例(11.13%)。患儿大多于伤后6 h内就诊,共8 846例(98.27%)。主要致伤原因为撞伤(摔伤),共7 786例(86.49%)。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主要是额部,在≤3岁、>3岁且≤6岁、>6岁且≤15岁3组中,额部所占比例依次减小,受伤部位构成比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1.22, P<0.001)。主要受伤类型为挫裂伤,共8 081例(89.77%)。受伤深度主要为中层(脂肪层、肌肉层),共5 262例(58.45%);其次为深层(软骨层、骨膜层),共3 601例(40.00%)。伤口总长度为(1.9±1.0) cm(0.2~15.0 cm)。麻醉方式主要是局部麻醉,部分采用静脉麻醉或全麻插管麻醉,共8 757例(97.28%)。术后随访7 465例,所有随访患儿应用整形美容技术一期或分期治疗,术后采用一种或联合多种抗瘢痕措施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术后感染8例,主要发生在动物抓咬伤、唇部贯通伤及被牙齿磕伤患儿,瘢痕增生28例,其余患儿均效果满意,瘢痕不明显。 结论:儿童面部外伤有特定的发病规律,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儿童面部外伤后应及时到整形外科就诊,联合多种抗瘢痕治疗措施,将术后瘢痕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原发性眼结膜MALT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52岁,因"右眼结膜肿物生长8个月"于2022年3月9日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结膜肿物自发现以来未见明显增大,伴有眼部异物感、烧灼感,无视力障碍。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双眼屈光不正"和"右眼结膜炎",给予配镜及局部抗炎滴眼液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既往史:骨关节病8个月,斑块状银屑病十余年,双眼重睑手术史15年,否认外伤史及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患者8个月前因双侧手、腕及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于外院就诊,行风湿四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其结果显示红细胞沉降率24 mm/h(正常范围:0~20 mm/h),类风湿因子882 IU/mL(正常范围:0~15.9 IU/mL),其余检查结果均正常,诊断为骨关节病,给予口服枸橼酸托法替布片、塞来昔布和祛风止痛胶囊治疗。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眼科检查示:视力右眼0.8,左眼1.0;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双眼球眼位正,无突出,各方向眼球运动正常。右眼上睑轻度肿胀,上穹隆及球结膜可见弥漫性橙红色隆起,呈鱼肉样,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累及鼻侧球结膜,可见睑球黏连,颞侧上睑结膜充血明显,下睑结膜可见瘢痕(见图1A-B),余未见明显异常。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示:右眼鼻上部球结膜下肿物,内部呈均匀中等信号(见图2);眼眶MRI平扫+增强示:右眼结膜增厚,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中等信号,病变向颞侧生长,与邻近泪腺区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血常规、凝血项及感染性抗体检查均无异常;肺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肝胆脾胰腺彩超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肝囊肿、肝内钙化斑,全身未见转移迹象。3月11日,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结膜肿物切除+羊膜移植"术,术中剪除右眼结膜及泪阜肿物送病理检查。术后第3 d,患者右眼结膜充血水肿,缝线在位,羊膜与结膜对合良好(见图1C),嘱其出院并定期复查,继续右眼局部治疗,采用左氧氟沙星、1%醋酸泼尼龙及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4次/d。2周后复查,可见结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拆除部分缝线(见图1D)。术后第5 d,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非霍奇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HE染色示:弥漫增生的单一小圆形淋巴细胞(见图3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Ki-67指数约5%~10%(+) (见图3B),CD20(+) (见图3C),CD79α(+),PAX-5(+),CD30(-),CD10(-),BCL-6(-),MUM1(+),BCL-2(+),CD3(-),CD21(破碎FDC网+),CD5(-),CyclinD1(-),SOX-11(-),CD23(-),LEF-1(-),CD43(-)。3月23日,患者至血液科就诊,入院后完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结果示右眼结膜术后改变,术区糖代谢未见确切异常,余未见明显异常。因该患者病理诊断明确,且未发现除右眼外的全身其他部位病变,未进行骨髓穿刺及化疗,出院后予1%醋酸泼尼龙滴眼液点右眼2次/d,每周递减1次,左氧氟沙星及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4次/d,1%醋酸泼尼龙及左氧氟沙星使用2周后停用,并建议每3~6个月随访1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