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预警模型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基于列线图建立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列线图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189例,根据患者术中是否低体温将患者分为低体温组(85例)和非低体温组(104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构建术中低体温的风险图并进行验证.结果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体质指数(BMI)偏高、麻醉时间>2.5 h、手术时间>2 h、输液总量>1 600 ml和入室体温低均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列线图进行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85(0.839,0.931),区分度良好,该模型的最佳临界值为0.638,灵敏度为85.9%,特异度为77.9%.校准曲线的理论值和实际值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医护人员可根据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调配种类及工作量现状调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我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调配种类及工作量现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调研全国范围内不同级别医院PIVAS工作情况,调研内容包括调配液体种类,危害药品输液、肠外营养液、普通药物及抗菌药物输液、静脉推注药物、皮试液、注射剂的每日调配量及每日打包量.结果 纳入全国30个省(区、市)的750个PIVAS,涉及三级医院621家、二级医院90家;调配液体种类以静脉输液为主,其次为肠外营养液,再次为化疗泵(含化疗输液),分别占99.73%、79.47%、43.33%.三级医院PIVAS的危害药品输液、肠外营养液、普通药物输液、抗菌药物输液、静脉推注药物、皮试液、注射剂的每日调配量分别为23.00(9.00,56.50)组、31.00(13.97,74.00)袋、813.00(375.00,2 061.75)袋、426.00(210.00,987.00)袋、30.00(6.00,155.00)支、30.00(7.13,136.84)支、3 200.00(1 684.50,5 554.50),每日打包量为 218.50(52.26,559.00)袋;二级医院PIVAS 的上述指标分别为 4.00(2.00,12.00)组、8.90(3.00,23.00)袋、270.50(108.00,2 061.75)袋、157.00(71.00,987.00)袋、5.85(3.75,141.00)支、0 支、1 349.00(548.10,2 408.00)支、107.50(33.25,207.00)袋.结论 PIVAS的调配种类范围已明显扩大;三级医院在各类静脉输液和药物的调配量及打包量上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其在处理复杂药物和高风险治疗药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肾病疗效及安全性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肾病患者使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肾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血液学、肾脏缓解情况以及预后和不良反应。治疗方案为第1天达雷妥尤单抗16 mg/kg静脉滴注+第1~2天地塞米松20 mg静脉推注,每2周1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3年2月28日。结果:该研究纳入18例患者,年龄为(58.4±7.7)岁,男女比例为11∶7,11例为初治,7例为经治。根据2012梅奥分期系统,轻链型淀粉样变性Ⅰ、Ⅱ、Ⅲ和Ⅳ期分别为7例、5例、5例和1例。发病前中位病程为2.5(1.0,8.0)个月,随访时间为(8.7±2.8)个月。患者接受治疗次数为(10±3)次。治疗后1、3和6个月血液学总缓解比例分别为9/13、11/13和13/13,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及以上比例分别为8/13、10/13和12/13(另5例患者因基线血清游离κ、λ轻链差值<20 mg/L,未细化评估),中位缓解时间为16(13,40)d;3个月、6个月和随访末期肾脏缓解比例分别为10/18、13/18和13/18,中位缓解时间为66(26,182)d。随访过程中,血清游离κ、λ轻链差值中位数降低93%(72%,97%)。至末次随访,1例患者因脏器出血死亡,其他输液反应、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及感染等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肾病可有效清除血液中致病游离轻链,肾脏反应较好,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一系列优化护理措施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4—12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476例,将患者按照是否实施加速康复优化措施分为加速康复组100例和对照组376例。对照组进行了术前评估与宣教、血液管理、麻醉要点、手术要点、切口关闭、疼痛管理、引流管管理和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措施;加速康复组在常规措施基础上在术前禁食水与输液管理、术后饮食与输液管理、肠道准备、尿管管理和离床活动等临床措施上实施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措施。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实施情况(术前禁食时间、术前禁水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前输液量、术中输液量、术后输液量、留置尿管使用情况)、近期效果评价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术后并发症、术后尿潴留]和远期效果评价指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肩部疼痛VAS评分、随访颈肩部僵硬麻木VAS评分、90 d再住院率]。结果:最终纳入研究295例,其中加速康复组69例,对照组226例。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前禁食时间、禁水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输液量和尿管使用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近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远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改良JOA评分、NDI评分、术后颈肩部不适症状和90 d再住院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缩短了患者禁食时间、禁水时间和尿管的使用率。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对手术远期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半握式输液托具的设计及在手部静脉置管输液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半握式输液托具在手部静脉置管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骨一脊柱外科2019年7~9月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手部静脉置管输液的1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与2019年10~12月应用半握式输液托具进行手部静脉置管输液的17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外周静脉置管输液通畅检查表和患者输液满意度评价表对两组的输液通畅情况和输液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手部静脉置管输液患者的外周静脉置管输液通畅率和输液满意度对比,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该科设计的半握式输液托具能有效提升手部静脉置管输液患者的输液通畅率和输液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严重创伤出血救治中的生命支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失血性休克和致死性出血是战伤和非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手术室内死亡的80%以上,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此类患者救治是创伤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核心问题。院前损害控制性复苏措施,包括遵循ABCs法则,基于院前转运时间实施相应的输血、输液策略,基于具体伤情维持血压、使用氨甲环酸等;院内损害控制性复苏的核心是大量输血,及早纠正创伤性凝血病。院前损害控制性外科主要包括颈椎等脊柱的保护、骨盆带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直接压迫止血等,针对不可压迫致命性出血的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最有希望的救命技术。院内损害控制性外科包括损害控制性剖腹、剖胸、骨科手术和开颅手术等。只有在黄金时间内配合实施损害控制性外科手术和损害控制性复苏,才能最终挽救此类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留置针渗出外渗的发生现状及结局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渗出外渗的发生现状,并对5种不同输液部位静脉渗出外渗情况、留置时间、渗出面积相关结局指标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河南省19所医院住院并选用留置静脉针输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小组讨论构建的临床输液报告表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其不同部位结局差异。共调查患者13 594例,有效调查13 284例,有效率为97.72%。结果:13 284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中,发生静脉渗出外渗532例,发生率4.00%;其中手背静脉、前臂静脉、上臂静脉、头部静脉及下肢静脉渗出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3.92%、3.90%、7.54%、2.74%、4.69%。不同穿刺部位在渗出外渗发生例数、留置时间和渗出外渗面积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下肢静脉留置时间最短,渗出面积最大;手背静脉留置时间较长,渗出面积最小。 结论:下肢静脉输液结局较差,手背静脉结局最佳,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治疗计划制订合理的输液措施,加强巡视及预防措施,以减少静脉输液渗出外渗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B超引导下改良中长导管留置在脑卒中静脉输注脱水剂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改良中长导管留置在脑卒中静脉输注脱水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入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n=40),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入院患者作为观察组( n=40)。对照组应用普通Y型留置针,观察组应用改良中长导管留置针。观察并比较两组平均置管时间、穿刺次数、平均输液滴速及输液时间、两组24 h后堵管、静脉炎、感染以及静脉血栓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输注脱水剂平均滴速快于对照组,平均输液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堵管、静脉炎、感染、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脑卒中静脉输注脱水剂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中长导管留置,可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穿刺次数,有助于脱水剂药物的快速输注,减少输液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头臂静脉入路技术在儿童患者静脉输液港植入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儿童医院接受静脉化疗的13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儿的资料,化疗前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头臂静脉(BCV)入路技术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术,导管头端位置由术中DSA透视下确认。13例患儿均采用右侧BCV入路,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2例(92.31%)1次穿刺成功,仅1例需两次穿刺成功。TIVAP留置时间为(678±105)d。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7.69%(1/13),仅1例患儿出现导管功能障碍,表现为无法抽回血伴推注困难。所有患儿未发生误穿动脉、血/气胸等即刻/早期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RT)、TIVAP相关感染、导管异位/打折等严重/远期并发症。本研究初步表明,超声引导下穿刺BCV这一新的入路技术在患儿TIVAP植入中是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实验方法诊断创伤性凝血病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与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诊断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的临床意义及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住院的创伤患儿,按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为非危重组(≤16分)、危重组(17~25分)和极危重组(>25分),分别于入院时/受伤后6 h、12 h、24 h和48 h采集静脉血2.5 mL,检测TEG、CCTs。总结TIC的患病率、发病时间及凝血功能恢复时间,发生TIC的危险因素。结果:64例患儿,非危重组18例、危重组28例、极危重组18例,分别应用TEG及CCTs诊断TIC 9例(14.1%)、4例(6.3%)。TEG于外伤6 h即可诊断TIC,CCTs为12 h。TEG诊断4例患儿高凝状态。女性、输血、快速输液、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低体温、低年龄、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高ISS评分均为发生TIC的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低体温、休克、机械通气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发生TIC的风险是不具有高危因素发生TIC的4.333、17.889、10.208、4.479倍。ISS评分每升高1分,发生TIC风险提高1.147;年龄升高1岁,GCS升高1分,TIC风险分别降低0.765和0.817,是TIC的保护因素。结论:TEG与CCTs诊断TIC具有一致性,但TEG更早期敏感,且能发现高凝状态。女性、休克、低体温、低年龄、高ISS评分、低GCS评分是TIC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